广州市中考化学年报.docx
- 文档编号:12090127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368.89KB
广州市中考化学年报.docx
《广州市中考化学年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中考化学年报.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中考化学年报
200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考试年报
200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属选拔性和水平性相结合的考试。
一、试卷与命题
1.命题依据
根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广州市编制了《广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简称《化学考试大纲》),《化学考试大纲》包括了考试目标、试卷结构和考试方式以及考试范围。
200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就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化学考试大纲》而编制的。
2.命题原则
(1)贯彻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课改实验区2004年中考和中招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
(2)注重基础性,体现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选拔性和水平性相结合的考试)的性质、特点。
(3)突出对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选拔性特点。
(4)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5)体现新课程理念,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6)注重引导师生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
3.试卷结构
200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全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试卷中,考试性质和学科说明、试卷页码、总分说明、考试时间、答题要求、试题数量说明等内容齐全、准确,试卷语言表述简明、易懂,试卷中每道大题后注明该题的小题数以及每小题的分数,答题卡留有足够空间便于学生答题,试卷及答题卡的设计规范。
4.试卷的题型、题量及分值
表1:
试卷的题型、题量及分值
题型
题号
合计分值
大题
小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
第1-20题
40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填空题(含推断题、计算题)
二
第21-25题
36
实验题(含计算题)
三
第26-29题
24
全卷共有29小题,题型结构与2008年保持稳定,题量则与去年持平,题量适中,多数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作答。
5.试题内容、分值分布
注:
1.本表试题内容是参照《广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进行分类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已分散到本表的“常见的物质”之中。
2.“分值栏”中的分值,从左到右依次表示2009年(括号外)、2008年和2007年的分值。
从表2看出,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常见的物质和化学实验都是近三年的考查重点。
与2008年相比,今年涉及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分值明显增加,而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实验的分值略有减少。
6.试题特点
(1)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查
《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
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
《广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简称《化学考试大纲》也提出了“了解物质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具有初步的实验条件控制的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等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试要求。
2009年中考化学试卷里的29道大题中,有7道大题(分值达26分)涉及到对以上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及《化学考试大纲》在“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考试要求。
例如,第27题第
(2)小题要学生回答“仪器②中实验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要能看懂题中“某同学为‘探究金属铜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而设计的实验”。
该实验方案的思路是:
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出对比实验来观察铜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即在有铜存在和无铜存在的情况下,对比观察H2O2的分解速率是否发生变化,而对比实验中所要用到的H2O2,都是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和相同温度的H2O2。
学生只有明白上述实验方案的思路和原理,才能作出正确回答,这就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解决间题的能力。
又如,第22题第
(2)小题,通过给出碘溶解的微观示意图来要求学生写出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结合碘溶解过程和溶液的特征来判断符合事实的微观示意图。
解答本题时,可先回顾碘溶解在汽油中的实验事实,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解释:
在盛有少量汽油的试管中加人一小粒碘,会观察到试管底部的溶液开始逐步变成紫红色,而且,紫红色逐渐向上扩散,最后,整个试管里的溶液变成紫红色。
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碘表面的分子在汽油分子的作用下,逐渐向汽油里扩散,最后形成紫红色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特征的碘的汽油溶液。
这种对宏观实验现象进行微观分析,从而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这是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有了这一思想方法,无论试题是给出宏观实验现象,要求进行微观解释,还是本题给出碘溶解的微观示意图,而要求写出符合事实的实验现象,都容易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
通过对宏观实验现象进行微观分析的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一步重视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
考查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试题还有:
第17题,考查物质的分类;第23题第
(2)小题考查比较、归纳的科学方法;第25题第
(2)小题以工业上用CO2生产小苏打的真实情景来考查学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并用化学用语来表述有关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第28题第
(1)小题考查学生观察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第29题通过鉴别三种物质,综合地考查了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以及书面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在内的科学探究能力。
(2)注重引导师生用好教材
教材具有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形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等功能,因此,研究和用好教材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重要作用。
“命题素材直接源于教材”已成为多年来广州试卷命制的特点,一方面强调基础性,体现学业考试的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师生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用好教材、摒弃“题海”。
今年的试卷中,也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试卷中源于教材的试题见下表:
表3:
试卷中源于教材试题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题号
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分值
第5题
下册第94页“必须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第90页“油脂”;第89页“讨论”
2
第7题
下册第36页“溶解度”;第40页习题1、5、8改编
2
第10题
上册第86页习题(4)
2
第13题
下册第79页“活动与探究”
2
第15题
下册第64页习题
(2)改编
2
第19题
下册第17页“炼铁高炉内的化学反应”
2
第22题
下册第28页[实验9-2]
5
第24题
下册第72页“活动与探究”
5
第26题
下册第61页“活动与探究”;上册第19页“液体的量取”
3
第28题
(2)(3)(4)
下册第45页习题2改编;下册第52页“浓硫酸的稀释”;上册第47页“氢气的检验”
10
总计
35
(3)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和教育价值
试卷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些试题与生产、环境、人体健康、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连,强调通过实际问题来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闷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和教育价值。
如第1、5、10、19、25
(2)(3)、28
(1)(3)题的情景都来源于实际。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从工厂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这是目前地球上出现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二氧化碳常被人看作是“废物”,甚至当作危险的“敌人”,其实二氧化碳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二氧化碳不仅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还常用于灭火及贮藏粮食、水果、蔬菜;干冰常被用作致冷剂、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生产纯碱、小苏打、尿素等;在轻工业上,可用来生产碳酸饮料、啤酒、汽水等。
第25题第
(2)小题以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氨气(NH3)和
CO2来生产小苏打的真实情景,考查学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并用化学用语来表述有关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在解题中,学生能感受到CO2“有害”的同时,还有着广泛的用途,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和教育价值。
而第(3)小题要求学生在化学计算的基础上,结合表中的数据从“1g物质完全燃烧放出CO2的质量”和“lg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两个方面来比较煤与天然气做燃料的优点。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燃烧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天然气产生的CO2少、放出的热量多。
既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的含量,防止温室效应;又有利于提高燃料的利用率,进而节约化石燃料资源。
经过这样的解题过程,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在选择和使用燃料时,要具有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
二、考试基本情况
1.考试整体情况
(1)学生整体情况
2009年参加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测试的人数为121811,比2008年的114506人多7305人,反映学生整体情况的指标如表4所示。
从上图来看,与2007年、2008年相比,今年在20~30分和80~90分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双峰”现象,表明本届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
从表6来看,2009年的全样平均分比2008年低6.40分,但后半样平均分却低了8.31分,反映后半样的学生是拖低全样平均分的主体。
再从表5来看,30分以下学生人数为19392,占15.71%,49分以下的学生人数达32.97%,说明差生面还是比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的提高。
(3)各区域成绩分项统计
表7、表8数据反映了老三区、新五区和四县区的教学现状。
从表7中的平均分来看,新五区和四县区整体上与老三区有所差距,再从后半样平均分、及格率和标准差来看,新五区和四县区(番禺区除外)的后半样平均分、及格率较低,而且,从表8中看出,全市排序后50名的学校几乎集中在新五区和四县区,说明新五区和四县区整体上与老三区的差距主要是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差生面相对较大,因此,更多地关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是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关键。
2.难度、区分度和信度
(1)试卷各小题难度
从图2中看出,中等难度题的题占了多数,没有难度小于0.30的难题,在第一大题、第二大题和第三大题中,试题难度基本上是随题号的增大而增大,总体上符合由易到难的编排原则。
(2)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和信度比较
注:
难度P≥0.7为容易题,0.4≤P≤0.69为中等难度试题,P≤0.39为较难题。
从表9中的区分度和信度数据来看,近五年来试卷区分度的控制和可靠性都较好,表明试卷具有很好的选拔性。
从表9、10可看出,今年试卷中容易题的题量、分值比前三年都有所减少,而中等难度题的题量、分值则比前三年都有增加,统计意义上的中等难度试题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大了对“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力度,说明教师教学中存在缺陷。
在这也是使今年的试卷整体难度较去年大的主要原因。
从进一步改进试题命制的角度来看,可适当减少中等难度题的题,而增加容易题,使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趋于合理。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1题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疏通淤泥的办法整治广州市的河涌
B.用稀盐酸使生锈的铁制品恢复光亮
C.海水经过蒸馏成为可以饮用的蒸馏水
D.用95%的酒精配制75%的医用消毒酒精精
正确答案B,平均分1.87,难度0.94,区分度0.21。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理解。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的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而有的物质只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则是物理变化。
用疏通淤泥的办法整治广州市的河涌、海水经过蒸馏成为可以饮用的蒸谊水、用95%的酒精配制75%的医用消毒酒精,这些变化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均是物理变化;用稀盐酸使生锈的铁制品恢复光亮,实际上是利用稀盐酸与铁制品上的铁锈发生化学反应,故选B。
第2题灾区人民解决用水困难的一个应急办法,是将浑浊的河水直接静置(或投入沉淀剂静置)后过滤。
若在化学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下列仪器不需要的是()
正确答案A,平均分1.93,难度0.97,区分度0.1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过滤装置的掌握情况。
普通过滤过程中不需要加热,故选A。
本题答对率较高,说明学生掌握得较好。
第3题下列物品不是用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是()
A.丁苯橡胶轮胎B.U盘的塑料外壳
C.腈纶毛衣D.纯棉T恤
正确答案D,平均分1.37,难度0.69,区分度0.54。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用途的了解。
丁苯橡胶属合成橡胶,U盘的塑料外壳是用塑料制成的,睛纶毛衣属合成纤维,因此,A、B、C中的物品都是用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制造的;纯棉则属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D。
有14.35%的学生错选了B,还有12.51%的学生错选了C,都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区别以及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常见例子。
第4题下列原子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正确答案D,平均分1.61,难度0.81,区分度0.5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关系的了解。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4,据此选D。
有8.83%的学生错选了C,可能是学生以核电荷数的多少来作为判断的依据,有
8%的学生错选了B,可能是学生误认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
第5题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应尽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
B.油脂危害人体健康,应尽量不吃
C.食物加入铁强化剂的酱油,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
D.食用甲醛溶液浸泡保鲜的水产品有利健康
正确答案C,平均分1.39,难度0.7,区分度0.59。
本题考查化学概念、化学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微量元素可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和有害元素,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人过多、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故A不正确;油脂能为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应适量摄取,故B不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缺铁往往会引起贫血,而食用加入铁强化剂的酱油,则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故选C;甲醛能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因此,甲醛水溶液可用于动物标本的防腐,使标本能长久保存,但是,如误食甲醛,则会因上述原因而危害人体健康,故D不正确。
有多达18%的学生错选了A,还有7.11%的学生错选了B,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观念,也缺乏健康的膳食理念。
第6题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中燃烧的是()
A.金箔B.铁丝C.木炭D.氢气
正确答案A,平均分1.55,难度0.78,区分度0.47。
本题考查氧气的性质。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就说明了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铁(铁丝)、木炭、氢气都能在氧气中燃烧,故选A。
有多达17.99%的学生错选了D,说明学生不了解氢气的可燃性。
第7题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冷却或加入硝酸钾固体都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
B.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出现白色斑迹,是因为水分蒸发后盐分结晶析出
C.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根据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贮存时要阴凉密封
D.氯化钠在20℃时溶解度是36g,则100g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g
正确答案D,平均分1.41,难度0.71,区分度0.53。
本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概念、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以及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加入硝酸钾固体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又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因此,冷却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也可使其达到饱和;把食盐水加热蒸发后即可得到食盐晶体,B的原理与其一样;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变化的影响,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因此,为避免氨气从氨水中逸出,需要在阴凉处密封保存,故A、B、C都正确;氯化钠在20℃时溶解度是36g,其含义是指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而不是指在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故选D。
有11.08%的学生误选A,原因是学生不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有10.59%的学生误选C,原因是学生不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7.05%的学生误选B,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中。
第8题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A.AgB.FeC.NaOH溶液D.HCl溶液
正确答案B,平均分1.5,难度0.75,区分度0.67。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类型、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盐的性质。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Ag的金属活动性没有Cu强,因此,Ag不能把CuSO4溶液中的Cu置换出来,但Fe则能把CuSO4溶液中的Cu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D。
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但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而不是置换反应;CuSO4溶液与HCl溶液不能发生反应。
有13.78%的学生误选C,原因是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概念不清,将二者混为一谈;有6.23%的学生错选了D,原因是学生不熟悉盐(CuSO4)或HCl的性质,不能正确判断二者是否能发生反应,同时,也说明这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叫置换反应;还有4.48%的学生错选了A,说明学生没有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9题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
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空气④氮气。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正确答案C,平均分1.74,难度0.87,区分度0.41。
本题考查对常见气体的鉴别。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后火焰立即熄灭的,则该瓶气体是二氧化碳或氮气,故选C。
有8.33%的学生误选了A,主要是学生不了解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第10题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外观酷似食盐,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
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3C.+4D.+5
正确答案B,平均分1.58,难度0.79,区分度0.53。
本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化合价规则”来推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已知NaNO2中,钠、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1价和一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规则,可计算出NaNO2中氮元素化合价为+3价,故选B。
有9.96%和
6.71%分别错选了A、C,说明学生没能记住Na、O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也还不会很据“化合价规则”来推算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第11题下列关于H2和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氢元素B.都含有氢分子
C.都含有氢离子D.都是化合物
正确答案A,平均分1.52,难度0.76,区分度0.52。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式意义以及单质与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H2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是单质,H2SO4。
是由氢、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属化合物;而“H2”中的“2”是指每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H2SO4”中的“2”是指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选A。
有13.42%的学生错选了B,还有6.54%的学生错选了C,主要原因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化学式意义。
第12题将50g20%氯化钾溶液稀释到200g,稀释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1%B.5%C.10%D.20%
正确答案B,平均分1.45,难度0.73,区分度0.66。
本题考查学生对溶液稀释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化学计算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一重要原理。
设稀释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根据上述稀释原理则有:
50g×20%=200g×X,据此可求出x为5%,故选B。
有13.26%和11.55%的学生分别误选了D、C,主要原因是不清楚溶液稀释的原理,再有就是计算不细心导致错误。
第13题有一包化学肥料,可能是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中的一种。
取少量样品,观察到其外观为白色晶体,加水后能全部溶解;另取少量样品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没有刺激性气体放出。
这种化肥是()
A.氯化钾B.碳酸氢铵C.硫酸铵D.过磷酸钙
正确答案A,平均分1.27,难度0.64,区分度0.5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几种常见化肥的鉴别能力。
在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几种化肥中,过磷酸钙是灰白色粉末,加入水后能溶解,但有残渣,其它几种化肥均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因此,从题干信息“观察到其外观为白色晶体,加人水后能全部溶解”可排除过磷酸钙;在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钾三种化肥中,硫酸铵和碳酸氢铵属铵盐,它们能与熟石灰等碱类物质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氯化钾则不具有此性质,故选A。
有15.32%的学生误选了D,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过磷酸钙的成分以及主要物理性质;有12.52%和7.89%学生分别误选了B、C,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硫酸铵和碳酸氢铵的组成与性质,也说明学生对教科书P79(下册)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缺乏印象。
第14题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正确答案A,平均分1.41,难度0.71,区分度0.66。
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化学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等知识点。
通电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而分子在反应前后,其种类和数目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如2H2O====2H2↑+O2↑中,反应前只有水分子,而反应后有氢分子和氧分子,因此,不要把这点跟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混淆了,故选A;由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如金刚石、铁等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有
14.34%的学生错选了C,说明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质量守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州市 中考 化学 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