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2089440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21KB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群优势特色
1.专业群优势
优势一:
建立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为导向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深入本地企业调查研究和行业专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轻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现状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对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确立了以轻工机械装备为核心,以轻工机电产品设计及制造、机电设备维修、生产技术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以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相结合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围绕轻工机械装备设计及制造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金属工艺学》与钳工和机加工实训结合、《机械设计基础》与自动输送带减速器课程设计实训结合、《电工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与智能电子制作实训结合、《机械制图》与企业旧图纸AutoCAD转化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与企业工装夹具设计相结合、《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机拖动》和《工业机器人》与生产线自动控制实训结合、《数控编程与加工》与产品样件加工实训结合、专业讲座与行业发展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学生创新活动与竞赛相结合等。
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式差异化任务驱动来开展课程项目教学,实施“教师→组长→骨干→组员”总体指导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精准分析学生短板,逐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态度,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训练,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绘图、查阅手册、机械设备操作、电气设备维护、三维建模、工艺分析、产品制作、创新设计等能力。
优势二:
“聚焦轻工装备,紧扣产业链”的专业布局,产教融合基础好
我市优势产业中的机械装备、塑胶加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玩具制造等产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密切相关。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机械装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行业增长14.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9.3%。
201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其中机械装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行业增长6.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6.2%。
从市统计局得到的数据显示,涵盖机械装备、橡胶及塑料制造的轻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对地方经济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市轻工装备产业形成了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胶机械等特色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群。
近年来,我市轻工装备行业的一大批企业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加大科研和制造设备的投入,生产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自动化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灌装设备和填装设备,提升了区域智能自动化生产的能力。
随着我市轻工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轻工装备的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和销售等岗位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瞄准我市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为区域产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并积极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合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扩大学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校企一体、项目驱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我市轻工装备产业发展区域优势和市场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强劲需求,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精准对接轻工装备行业的高端工作岗位的需求,推动轻工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优势三:
有一支爱岗敬业、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专业群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专业群的25名在编教师中,包括11名副高职称教师,2名博士、15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其中在读博士5名)。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了80%。
,另有校外兼职教师8人。
教师敬业爱岗,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本专业群的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有一定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本职业务工作的内容要求,能独立完成本职业务工作和承担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工作业务。
“机电装备专业群教学团队”已认定为院级教学团队,正申请认定为省级教学团队。
专业群全体教师敬业爱岗,在认真完成日常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5年,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0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中文核心期刊10篇、CSCD期刊5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8项,省级科研、教改项目6项,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横向课题17项。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院建立了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和师德师风的保障机制,近几年送培6名高级技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5名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对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和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每年至少要到实习工厂或校企合作企业工作两周以上,增强实践能力。
本专业群建立了学生管理队伍,特别注重专兼职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养,所有专兼职辅导员大多具有一定学生管理经验,年富力强,责任心强,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为创建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努力工作,成效显著。
本专业群未来将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优化教师结构为重点,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行业领军人才1-2人,引进兼职省级技术能手1人,建设课程教学团队8个,科研社会服务团队4个,安排骨干教师到一流高职院校学习研修、到企业实践和轮训、承担各级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项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按照省级教学团队的认定条件,对机电装备教学团队进行精心培育,争取尽快获省级认定。
优势四: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的社会的认可
专业群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性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实训(机加工、金工实训、电子装配、电机拖动、Pro/E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PLC、电工考证、单片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综合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各实训有严格规范的考核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顶岗实习时间达6个月,毕业设计一般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真题实做。
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能掌握85%以上的知识点,完全掌握核心知识点,掌握90%课程中包涵的技能,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能制作产品,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理解本门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人合作完成工作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
本专业群各门课程以“突出能力、强化素质、注重实践、强调实用、形式多样、引进开放”为课程建设的基本方针,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直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并通过教学改革,重点突破,分层实施,把课程改革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根据轻工装备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情况,一体化修订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自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证课程、自主参加的“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自主申报的“攀登计划”科技培育项目等。
近5年,专业群学生参加“挑战杯”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参加“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近5年,专业群7个学生团队先后获得“攀登计划”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的资金支持,资助金额合计18万元。
2.专业群特色
特色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专业群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实现了实质性的资源共享。
根据企业需求,严格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一整套培养方案,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双方共同组织教学。
与本地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和订单班,进行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的专业建设模式。
特色二:
“双主体、四共同、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一直以来紧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发展,以促使学生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社会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和就业率来作为衡量专业群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标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形成,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性,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上,引入本专业群各专业的真实案例,强化岗位针对性训练,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本专业群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基本建设成“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施一流,培养人才辈出”的精品专业群。
接下将继续完善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四共同、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筹备建立轻工装备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室、企业校内分公司,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抓手,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实施“产教融合、分向定岗、能力递进、个性发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模式,分学年进行思想政治、职业基本素质和技能、专业方向能力、高端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企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建立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和“1+X证书”等多种培养方式。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专业群面临的机遇
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是专业群发展的重要机遇。
《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制造业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和主攻方向,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重要抓手,强化工业基础,注重集成应用,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争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双中高”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轻工装备产业作为制造业的关键一环,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一带一路”建设都将大力推进。
我市轻工装备产业的重要地位为专业群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我省是工业大省,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轻工装备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全国的轻工装备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包装印刷装备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包装印刷装备生产基地。
以塑料、包装及印刷机械为代表的轻工机械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
我市的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料加工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已广泛应用至乃至国内外各地市场,形成关联密切、相互促进的“食品包装及印刷机械产业-包装产业-食品产业”优质产业链,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提升有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我市轻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高端岗位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专业群发展的重要机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对接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该产业链上游涉及包装、印刷原料及其生产装备产业;中游为包装、印刷装备及包装制品的生产企业;下游为灌装、填装、贴标装备的制造企业,产品涉及食品、饮料、化工等多个产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五个专业,分别对接上中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的“整机功能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设计、机电装配调试、数控编程、机械加工、机械装配、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及应用、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电子产品质量管理、智能产品设计、检测、维护、安调”等岗位。
这些高端岗位迫切需要与之适应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建设不仅可以为轻工装备产业发展输送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为轻工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专业群面临的挑战
现有专业群的培养体系不能完全适应轻工装备行业人才的新需求。
现有的单一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体系无法适应当今轻工装备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密化、高速化和智能化的最新发展趋势,不能完全支撑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技能型人才培养,更无法满足轻工装备行业高端岗位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技能水平方面的要求。
要发挥专业群的优势和特色,专业群不是简单的专业叠加,而是适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建立多专业相互交融,既要挖掘群中各专业已有的优势,又要整合各个专业现有的资源。
只有通过专业群搭建5个专业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课程共享、平台共享、师资共享的跨界融合,构建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平台,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才能满足新形势下轻工装备产业链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群师资水平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新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现有专业群教师的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现代信息化水平以及对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的掌握水平有待提高,普遍缺乏能够深入企业一线、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技术领域,还需要加快培养名师领衔的专业教学团队。
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制造业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专业群的师资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仍有待完善。
如何建设能够持续发展、自我完善、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轻工智能装备行业高端岗位的职业要求,能够解决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难题,需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而专业群目前所拥有的校内实训室、教学资源库和人才培养基地与轻工装备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对接程度不够,无法真正实现针对轻工装备产业高端岗位的产教融合,并且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互相独立,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国际化标准。
二、组群逻辑
(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以塑料、印刷及包装机械为代表的轻工机械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我市利用特区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较早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现在,我市轻工装备制造业已经从早期的进口组装模式转向以科技为先导的外向型、多功能综合性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料加工机械、食品包装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我市的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料加工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已广泛应用至乃至国内外各地市场,形成关联密切、相互促进的“食品包装及印刷机械产业-包装产业-食品产业”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提升有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对接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该产业链上游涉及包装、印刷原料及其生产装备企业;中游为包装、印刷装备及包装制品生产企业;下游为灌装、填装、贴标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涉及食品、饮料、化工等多个产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接上游原料生产装备、中游及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的“整机功能、结构及电气控制设计、机电装配调试等岗位”;机械设计与制造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机械设计、加工及装配、数控编程等岗位”;应用电子技术对接中游和下游企业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及应用、信息系统集成、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业机器人技术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修、系统集成等岗位”;智能产品开发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智能产品设计、检测、维护、安调等岗位”。
五个专业对应于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关联度大,以群建设发展,可发挥集群优势,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聚焦高端轻工智能装备发展,服务地区轻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高端岗位、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轻工智能装备的操作与维护岗位,培养掌握先进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系统集成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等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德技并修,能胜任轻工智能装备产品设计与加工、系统集成、机电装备装配调试(出厂前)、灌装或填装等生产线的现场安装调试、售后维修,以及智能电子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群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岗位:
轻工智能装备维护维修工程师、轻工智能装备销售/售后工程师、轻工智能装备机械制造工程师、轻工智能装备机械设计工程师、轻工智能装备控制工程师等。
(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五个专业分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类,相辅相成。
专业群依据产业链逻辑关系组建,轻工装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等方面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提供支撑;而轻工智能装备制造及装配过程又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使专业之间形成“围绕轻工智能装备交叉融通”关系,在技术、岗位、课程等方面能相互支撑。
且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综合实力强,以其为核心组成专业群,利于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专业群内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接区域轻工智能装备产业,培养从事轻工智能装备的设计、制造、控制、性能检测、安装调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明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理清专业群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以内涵丰富特色,以特色提升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省内知名,地区一流,并对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提炼,写成研究报告,以期对其他专业群的建设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
(二)具体目标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准对接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的高端岗位需求情况,与轻工装备联盟合作建立轻工装备产业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以轻工装备联盟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技能人才供应链,通过供应链打破校企之间的屏障,实现新起点上的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轻工装备产业学院共建为载体,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实现无缝对接互通有无,形成校企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2.校企“双主体、四共同、三对接”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四共同、三对接”,与轻工联盟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体化修订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自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既体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
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1+X证书制度,助力我市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创新校企“双向交流,内培外引”教学团队创建模式,建成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
以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建设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
专业群内各个专业努力培养能够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有较强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建立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培育能够了解企业需求的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创新师资队伍。
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行业领军人才1-2人,引进兼职省级技术能手1人。
通过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多岗位锻炼交流,提升专兼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组建一支大约由30名专任教师和15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群教学团队,把机电装备教学团队打造为省级教学团队。
4.建设省内一流的教学软硬件条件,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
依托轻工装备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开发《可编程控制器》、《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编程与加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6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通过1-2年重点培育,将《可编程控制器》、《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三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在建成学校、省两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根据实训教学的需要,按照专业群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满足多专业共享使用,节约校内实训室的投入。
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实训室;并保证项目的开出率达到100%。
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基本达到企业现场生产的先进设备的水平。
在现有机械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等16间实训室基础上,新建嵌入式系统综合实训室1间、工业机器人拆装实训室1间、工业机器人仿真教学实训室1间,升级4间实训室,从而整合构建轻工装备技术共享实训平台1个,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共享,提升服务能力。
5.建设多元平台,服务轻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集中力量建设校级“轻工装备数字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工程技术研发来推动本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加强相关实验条件,聚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本地区乃至全省轻工智能装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2-3年的建设,把该中心建设成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成立LCD与触控显示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技能人才团队优势,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通过传、帮、带,传授技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8名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指导的学生获得较多荣誉和奖励,在国家或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3项以上。
经过2-3年建设,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6.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人才培养和发展空间
开展国际化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仿真实训教育基地,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国际化培训和考证项目。
四、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建设内容
完善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四共同、三对接”,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轻工装备产业学院1个,校企双工作室2个,企业校内分公司2个。
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抓手,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实施“产教融合、分向定岗、能力递进、个性发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模式,分学年进行思想政治、职业基本素质和技能、专业方向能力、高端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企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建立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和“1+X证书”等多种培养方式。
2.实施举措
通过政校行企广泛参与,与轻工装备联盟合作建立轻工装备产业学院理事会,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组成中学校人数占51%以上。
轻工装备产业学院采用二元投资主体结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进行教育教学服务、师资、教学标准、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形式的投资,轻工装备联盟以现金、校外办学场地、生产设备等形式进行投资或捐赠。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定与轻工装备联盟企业合作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轻工装备产业学院共建为载体,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实现无缝对接互通有无,形成校企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1.建设内容
根据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情况,一体化修订群内各专业教学标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自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学生自主选择的考证课程、自主参加的“挑战杯”创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技术 水平 专业 建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