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安全生产管理.docx
- 文档编号:12087226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54KB
110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安全生产管理.docx
《110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安全生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安全生产管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0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安全生产管理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安全生产管理
1测绘生产安全管理要求
1.1测绘生产单位的职责(P198)[熟悉]:
测绘生产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保障及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应根据本部门、各工种和作业区域的实际特点,制定安全生产操作细则,指导和规范职工安全生产作业。
1.2作业人员的职责(P198)[熟悉]:
作业人员(组)应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爱护和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工具及安全防护装备,服从安全管理,了解其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外业人员还应掌握必要的野外生存、避险和相关应急技能。
2外业生产
2.1外业生产(P198)[掌握]:
1.出测前的准备
2.行车与交通
3.外业作业环境
3内业生产
3.1内业生产(P203)[掌握]:
1.作业场所
2.安全操作
4测绘仪器设备安全管理
4.1测绘仪器设备管理制度(P204)[掌握]:
(1)根据单位仪器设备情况,设立专门的仪器管理人员(或部门),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检校和一般鉴定、修理;
(2)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仪器规格、性能、附件、精度鉴定、损伤记录、修理记录及移交验收记录等;
(3)仪器设备的借用、转借、调拨、大修、报废等应有一定的审批手续;
(4)外业队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使用。
作业队的负责人应经常了解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使用等情况,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5)仪器出入库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登记制度。
4.2测绘仪器设备的保管(P204)[掌握]:
1.对仪器库房的基本要求
(1)测量仪器库房应是耐火建筑;
(2)库房内的温度不能有剧烈变化,最好保持室温在12℃~16℃;
(3)库房应有消防设备,但不能用一般酸碱式灭火器,宜用液体co2或者ccl4及新的灭火器。
2.测绘仪器的三防措施
生霉、生雾、生锈是测绘仪器的“三害”。
需按不同仪器的性能要求采取必要的防霉、防雾、防锈措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4.3测绘仪器设备安全运送(P205)[掌握]:
(1)长途搬运仪器时,应将仪器装入专门的运输箱内。
若无防震运输箱,而又需运输较精密的仪器时,应把装有仪器的箱子装入特别套箱内,并用刨花或纸团等紧紧填实仪器箱与套箱内包面之间的空隙;
(2)短途搬运仪器时,除特别怕震的仪器设备外,一般可不装入运输箱内,但需要专人护送;
(3)运送仪器要防止日晒雨淋,放置仪器设备的地方要安全妥当、清洁和干燥。
4.4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P205)[掌握]:
(1)仪器开箱前应将仪器箱平放在地上;
(2)架设仪器时先将三脚架架稳并大致对中,然后放上仪器并立即拧紧中心连接螺旋;
(3)安置仪器前应检查三脚架的牢固性,作业过程中仪器要随时有人防护;
(4)仪器在搬站时可视情况决定是否要装箱。
搬站时应把仪器的所有制动螺旋略微拧紧,仪器脚架必须竖直拿稳;
(5)仪器在野外使用时必须用伞遮住太阳。
仪器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表面不能让太阳照射,并要避免灰沙雨水的侵袭;
(6)仪器发生故障时要立即检修,不应勉强继续使用;
(7)应保持光学元件清洁,不要轻易拆开仪器;
(8)在潮湿环境中作业结束后,要用软布擦干仪器表面的水分或灰尘后才能装箱。
回到驻地后立即干燥仪器;
(9)所有仪器在连接外部设备时,应注意相对应的接口、电极连接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启主机和外围设备。
拔插接线时不要抓住线就往外拔,也不要边摇晃插头边拔插。
数据传输线、gps(监控器)天线等在收线时应盘成圈收藏,以免折断。
4.5测绘仪器的三防措施(P204)[掌握]:
生霉、生雾、生锈是测绘仪器的“三害”,直接影响测绘仪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影响观测使用。
因此需按不同仪器的性能要求,采取必要的防霉、防雾、防锈措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4.6对仪器库房的基本要求(P204)[掌握]:
(1)测量仪器库房应是耐火建筑。
(2)库房内的温度不能有剧烈变化,最好保持室温在12℃~16℃。
(3)库房应有消防设备,但不能用一般酸碱式灭火器,宜用液体CO:
或CC1。
及新的灭火器。
5地理信息数据安全管理
5.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保护(P205)[掌握]:
1.归档内容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包括其最终数据成果、重要的阶段性数据成果、重要的原始数据成果和数据说明文件;
(2)文档材料包括项目立项文件、项目实施文件、项目总结文件以及项目成果文件。
文档材料有电子文件形式的,应一并归档;
(3)相关软件包括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形成过程中开发的特定数据管理软件、演示软件。
与软件相关的技术手册、使用手册等有关材料应同时归档;
(4)档案目录数据指与归档材料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
2.归档要求
(1)档案形成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完成归档;
(2)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应与文档材料一同归档;
(3)归档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为最终版本;
(4)归档后.如果档案形成单位又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进行了更新(即补充或完善),应将更新后的数据成果及时归档,以替换原归档的数据成果;
(5)文档材料归档一份,数据成果复制品归档两份;
(6)归档的数据成果和相关软件,一般不压缩、不加密。
如进行了压缩和加密,应将解压缩软件和密钥、加密和解密软件同时归档。
3.归档检验
档案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须对归档材料进行检验,并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归)档检验登记表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4.移交手续
档案形成单位须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移交文件一式两份,经交接单位双方签字盖章后,双方各持一份。
5.归档介质
(1)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应采用相同类型和型号的归档介质;
(2)同一项目的数据档案应存储在同种载体介质上;
(3)工作之前,光盘必须在工作环境放置至少2小时;磁带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至少24小时。
6.储存环境
(1)温度选定范围为17℃~20℃;相对湿度选定范围为35%~45%;
(2)库房及装具应使用耐火材料,库房内及附近不得有易燃物品,库房内不得有明火,并配有co2型灭火器;
(3)库房内的设备要避免水淹,介质架最低一层搁板应高于地面30厘米以上;
(4)磁带应放在距钢筋房柱或类似结构物10厘米以外处;
(5)磁带与磁场源(永久磁铁、马达、变压器等)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76毫米;
(6)不得将任何磁性材料及其制品(包括磁化杯、保健磁铁、磁铁图钉等)带入库房;
(7)库房应远离强磁场,并应有必要的磁屏蔽装置和检测措施;
(8)库房门窗应有密闭措施,不允许阳光直接照射数据载体。
库房内应尽量减少灰尘对环境的污染。
介质装具应洁净无尘;
(9)库房内无腐蚀性气体,并保证通风良好;
(10)库房内照明应采用防爆、防紫外线灯具。
不允许有紫外线直接照射数据载体。
7.异地储存
(1)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介质应异地储存;
(2)异地储存的距离应大于100千米,最佳距离为500千米以上;
(3)数据档案应自入馆之日起60天内完成异地存储工作;
(4)凡取回的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应在数据档案离开储存地之日起的60天内重新完成异地储存工作;
(5)异地储存介质的读检原则上应在储存地进行;
(6)异地储存所在地单位负责异地数据档案的安全、保密、环境和卫生等工作;
(7)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管理权属于原数据档案管理单位,不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复制和提供利用。
8.介质维护
(1)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定期对所有磁介质进行维护并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对数据档案磁介质的检查(倒带、读检)、复制、介质更换、销毁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复查;
(2)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每年应读检不低于5%的数据档案;
(3)如果数据档案在当年进行过读取操作(如数据查阅、提供利用等),则当年可以不对这些介质进行倒带和读检;
(4)归档后的数据档案介质不得外借,只能提供数据复制介质。
9.数据维护
(1)出现介质故障或出现损坏迹象时,应更换介质。
介质更换的更新拷贝工作应在30天内完成;
(2)如果软件平台能够反映介质的读写错误,则当累计读写错误达10次时,应停止使用该介质,并将数据复制迁移到新的一份介质上;
(3)线性磁带应每10年迁移一次,光盘应每5年迁移一次;
(4)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保证介质的可读性,适时将数据迁移到新的介质上;
(5)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可用性。
数据档案进行转存新格式拷贝后,原数据档案应继续保存3年;
(6)数据档案由原格式向新格式的转存之前应进行鉴定。
转存新格式时可以请求其他单位(或原项目单位)协助实施。
转存新格式后应在数据说明文件的第一部分“数据背景”中反映数据档案的变化情况;
(7)日常数据维护工作应对数据的检查、复制、格式转存、数据迁移、清除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
10.运输要求
(1)数据载体运输时应轻拿轻放,做好防潮、防尘、防紫外线直射、防震、防重压等措施;
(2)运输时要防止数据载体之间的相互滑动和碰撞;
(3)要保证容器不会对数据载体造成污染,并在容器外层标明放置方向;
(4)运输过程中避免巨大的温度变化。
对于已使用磁带的温度范围要求为5℃~32℃,相对湿度范围为20%~80%;对于未被使用磁带的温度要求为-23℃~49℃,相对湿度范围为20%~80%。
11.销毁
(1)数据档案在销毁之前应进行鉴定,并按有关规定办理销毁手续;
(2)经数据迁移后废弃的原介质,除数据转存新格式情况外,原数据档案的介质不需鉴定,经审批后直接销毁;
(3)销毁数据档案时,应对包括异地储存在内的两份数据档案同时销毁;
(4)当销毁磁带上的数据档案时,如果磁带还有再利用价值,可对磁带进行消磁(如果磁带技术允许)或全容量写操作,不得只进行初始化,否则应对磁带载体进行物理销毁;
(5)当销毁光盘上的数据档案时,须连同光盘一起销毁;
(6)数据档案逻辑或物理销毁后,应从计算机系统中将其彻底清除;
(7)数据档案销毁时应有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派员监销,防止泄密。
5.2测绘成果保密措施(P208)[掌握]:
1.建立保密管理制度
2.强化安全保密措施
3.规范成果提供使用行为
4.依法对外提供测绘成果
5.3介质要求(P187)[熟悉]:
当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同时认可磁带和光盘作为归档介质时,建议同一项目所采用的光盘数大于10片时,应以磁带为载体归档。
5.4异地储存(P207)[掌握]:
①档的两份数据档案介质应异地储存。
②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异地储存的距离。
建议异地储存的距离应大于100km,最佳距离为500km以上。
③数据档案应自入馆之日起60天内完成异地存储工作。
④凡取回的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应在数据档案离开储存地之日起的60天内重新完成异地储存工作。
⑤异地储存介质的读检工作。
原则上应在储存地进行,应尽量避免介质离开储存地。
⑥异地储存所在地单位负责异地数据档案的安全、保密、环境和卫生等工作。
⑦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管理权属于原数据档案管理单位,不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复制和提供利用。
5.5数据维护(P207)[熟悉]:
①介质更换的更新拷贝工作应在30天内完成。
②如果软件平台能够反映介质的读写错误,则当累计读写错误达10次时,应停止使用该介质(即使该介质仍能正常使用),并将数据复制迁移到新的一份介质上。
③为保证数据档案的长期有效性,对线性磁带应每10年迁移一次,光盘应每5年迁移一次。
5.6使用与运输(P207)[熟悉]:
堆叠或搬运磁带时,最多不超过6盒。
5.7依法对外提供测绘成果(P209)[熟悉]:
(1)经国家批准的中外经济、文化、科技合作项目,凡涉及对外提供我国涉密测绘成果的,要依法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再对外提供。
(2)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测绘活动的,所产生的测绘成果归中方部门或单位所有;未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不得向外方提供,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测绘成果携带或者传输出境。
(3)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对外提供涉密测绘成果。
5.8归档内容(P206)[掌握]:
①地理信息数据成果。
②文档材料。
基础测绘数据成果文档应包括:
项目立项文件、项目实施文件、项目总结文件以及项目成果文件。
项目立项文件说明项目申请(或建议)书、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下达计划或任务文件、项目合同等;项目实施文件说明调研报告,招(投)标书,项目设计书(或实施方案),项目论证材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专业设计、技术质量标准或要求,项目的各种计划、指示、请示及批复文件;项目总结文件说明项目阶段性和最终的工作总结、技术总结、评审、鉴定或验收材料等;项目成果文件说明标图、附表、文档簿、数据成果目录、相关软件、使用手册等。
③相关软件。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形成过程中开发的特定数据管理软件,应随同数据成果一起归档。
④档案目录数据。
归档时,应同时提交与归档材料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
5.9归档要求(P206)[掌握]:
①案形成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完成归档。
②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应与文档材料一同归档。
③归档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为最终版本。
④归档后,如果档案形成单位又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进行了更新(即补充或完善),应将更新后的数据成果及时归档,以替换原归档的数据成果。
⑤文档材料归档一份,数据成果复制品归档两份。
⑥归档的数据成果和相关软件,一般不压缩、不加密。
如进行了压缩和加密,应将解压缩软件和密钥、加密和解密软件同时归档。
6测绘生产突发事故应急处理
6.1事故报告(P209)[熟悉]:
安全事故一经发生或发现,现场人员在第一时间报警。
随后,自作业组开始,利用应急通信设备逐级上报事故情况。
安全事故报告时限为:
泄密事故应在发生或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轻伤事故应在发生或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其他事故应在发生或发现后立即报告。
6.2预案启动(P209)[熟悉]:
单位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认为符合安全事故标准的,应宣布启动预案。
对于较轻微的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指挥应急处理工作;对于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派员至前线指挥应急处理工作。
预案一经启动,前线应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必须按照责任分工立即就位,按照单位应急领导小组的指挥协同行动;相关作业队、作业组及作业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应急指挥人员的命令,全力投入应急处理工作。
6.3事故救援(P209)[熟悉]:
1.救援基本要求
应急救援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标,遵循统一指挥、分工负责、以人为本、损失最小的方针,按照现场自救与外部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救援。
2.人员受困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收缩队伍,组织现场人员进行自救,尽量向路边靠拢,逐级上报事故情况现场位置、受困原因、涉及的人员、脱困方案和救援需求。
作业队及救援组及时制订救援计划,指挥救援力量携带救援器材及保障用品前往现场营救。
若有需要,及时向地方政府和当地武警部队请求援助。
3.人员失踪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收缩队伍,组织现场人员尽量利用通信设备与失踪人员取得联系,按照失踪人员行进路线向最后发出信息的方向循迹搜寻,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失踪人员、失踪位置、救援计划和救援需求)。
作业队及救援组及时向地方政府和当地武警部队请求援助,及时制订救援计划,指挥救援力量前往现场营救,尽一切可能找到失踪人员。
4.意外伤害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抢险、救护,随队医生实施急救,并监护伤员转运至就近医院。
紧急时拨打“120”或“110”电话求助。
现场负责人逐级上报事故情况(灾害类型、现场位置、涉及的人员、抢险方案和救援需求),并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危险地带。
作业队立即组织力量,迅速赶赴现场处置。
5.交通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抢救,随队医生实施急救,并监护伤员集中转运至就近医院。
如果需要,向急救中心呼救并派人到主要路口引导车辆。
现场负责人组织保护事故现场,及时向交通事故受理中心报警,逐级上报现场情况,配合当地公安、保险等部门勘查、清理现场。
6.火灾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力量采取措施扑救,尽力控制火情,防止火灾蔓延,尽量确保人员安全,降低财产损失;若火势无法控制,应及时将现场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现场负责人及时向消防中心报警,逐级上报火灾现场情况(方位、火势、火灾范围、抢险人员数量、灭火措施以及伤亡情况等).协助消防部门开展灭火及现场勘验工作。
7.中毒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安排随队指挥医生实施急救,组织人员以最快速度将中毒人员送往就近医院。
如果需要,向急救中心呼救。
现场负责人组织事故现场保护,逐级上报事故情况。
根据事态严重程度,经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同意,报告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
8.疫病感染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警,配合防疫部门将被感染者送人定点医院,对与被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排查,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对驻地及相关设施进行全面消毒。
现场负责人逐级上报事故情况。
若存在疫情暴发的风险,作业队应及时撤离至安全区休整。
9.泄密事故处置
涉密测绘成果资料及涉密数据载体遗失后,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力量寻找。
若确认已被盗,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警,保护现场,配合侦查。
现场负责人及时向上级报告涉密物品的密级、种类、数量、范围、发生环节、涉及人员、预计后果或影响程度、已采取措施等有关情况。
事关机密、绝密事项时,经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同意,作业队向当地保密工作部门和国家安全部门报案并协助调查处理。
6.4事故善后(P210)[熟悉]:
事故救援结束后,在单位应急领导小组的协调下,按照规定对事故中的伤亡人员、救援参与人员、紧急调集单位或个人的物资给予抚恤、补助、补偿,并做好保险理赔和伤亡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
前线应急领导小组及作业队做好职工情绪稳定工作,注意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未经单位应急领导小组的授权,任何人不得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或以个人名义发布消息,以避免因消息失真而导致不良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0 注册 测绘 师资 考试 管理 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