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孔子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12087032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7.10KB
21孔子说课稿.docx
《21孔子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孔子说课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孔子说课稿
21、孔子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
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
(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
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
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
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
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
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
(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
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
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
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引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
]
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四、作业:
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篇二:
说课稿2014.4.21草稿
、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课题是《孔子游春》。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能够学会并运用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理解和运用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要认识就行,不一定要会书写。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泗水河畔景色的优美,同时也感悟一下孔子通过河水对弟子的教诲,并从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用与自己日后的为人处事。
其中目标一和二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下面简单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将主要通过“四读”即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检查朗读、开火车读和默读分段实现让学生能够读通课文,了解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首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孔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讲述情况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然后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
紧接着就安排四读:
一读是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扫除字词障碍。
二是检查朗读,指名要求学生按照自然段和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朗读课文,其间,要抓住时机来认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眸”、“畔”;以及“茵、澜”是前鼻音;“洋”是后鼻音等。
同时在检查朗读的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的内容、查字典、同学交流等多种方法来理解“司空见惯、温文而雅、深思熟虑、侧耳倾听、推辞、深奥、意味深长……”等词语的意思。
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分好段落,并了解每段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是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由的朗读,然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读一下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作适当的评讲和指导。
最后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的新词,并对着第二个练习题好好描一下,加强一下生字的学习效果。
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说课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2、真是个好记性的孩子!
上节课我们从谈腿疾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幽默。
1《孔子游春》说课稿
就是这样一位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刘老师3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出示):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指名读,质疑)
3、同学们,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够为作者放飞理想的风筝呢?
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生动细腻,默读课文5—9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也许是刘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有感受的地方,别忘了批注。
二、精读感悟
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交流,相机点拨:
(一)“写板书”部分
师:
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
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写板书部分哪一细节描写打动了你?
生:
“逢到要板书的时候?
?
再转向讲台。
”(出示)
1、师: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哪些词句触动你的心灵?
(生谈体会:
艰难、坚强等)
2、师: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
师:
看来刘老师已走进了你的心里,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句子。
3、师:
孩子,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
你看,上课了,讲着讲着刘老师要写板书了(指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
你看,他讲到慷慨激昂时又要写板书了(指读——
就这样,每逢要写板书时,刘老师总是用(齐读——
师: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引读——“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
师:
同学们,一天好几个小时的站立,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
(不是)那是什么?
(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等)
4、师:
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
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
所以——(引读:
他每转一次?
?
激动的心跳。
)
5、小结:
我知道刘老师的一举一动已触动了你们的心灵,也触动了郭老师的心,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
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他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备受折磨,;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
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
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了绝望,但他在绝望的边缘想起了小学时的刘老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
此时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师:
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顽强的信念,激励着我笑对命运。
多少年来他一直——(齐读“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
(二、)“放风筝”部分
师:
同学们,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谁来说说这当中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生: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
?
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自信、放风筝的快乐、追线端的艰难等)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哪些地方还写出了老师放风筝时的不容易?
(生交流)
2、同学们,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
刘老师立刻——(指名读:
他笑着?
?
线端)纸燕带动线绳跑得好快,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们那年过半百又有腿疾的刘老师还是——(指名读:
他笑着?
?
线端)在这奋力追赶当中,刘老师可能——(指名说)可能——还可能——同学们不由得冲过去想伸出手去,他却喊着——(指名读:
“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不用任何人的帮忙,刘老师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3、同学们,刘老师紧紧抓住线绳,同时也抓住了什么?
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想说什么?
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4、的确,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让我们齐声朗读,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吧!
(齐读)
5、瞧,风筝抖着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刘老师仰望白云,(引读)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
少年。
解词“漾”:
本指液体过满而溢出,在这怎么理解?
6、小结:
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7、(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
)1993年不幸身患肾癌,1994年4月切除左肾,2001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切除了一叶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
?
面对癌魔的一次次挑战,他也曾极度绝望,死神似乎要把他拽入永远的黑暗。
又是一年春天,苏叔阳躺在病床上,他又想起了亲爱的刘老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抗癌14年来,苏叔阳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
可见,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一生的,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
同学们,师恩难忘啊!
多少年了作者仍感激恩师,因此他在文中写道: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齐读)
三、升华情感
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
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绵绵不绝,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出示: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
同学们,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他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
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配乐)朗读: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笑谈
刘老师写板书转撑思念
放风筝笑追
不屈的生命,永远的春天
3《灰椋鸟》说课稿
《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十一册上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文章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讲了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之时的景象以及归林之后作者的感想。
其中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
纵观全文,语言生动传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本文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题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鸟护鸟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本,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2、结合文本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好象?
?
又像?
”、“似?
?
如?
?
”造句。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于我所教班的学生平时很少与鸟亲密接触,与鸟儿成为朋友的更是不多,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美好景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上课伊始,我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
板书课题并指名读,引导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对灰椋鸟的猜想,然后在他们交流的基础上出示:
灰椋鸟的图片,我作简单的介绍后,紧接着设下悬念:
并不好看的灰椋鸟怎么会引起“我”的兴趣呢?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二、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正音,对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重点加以指导,并理解相关的字词。
在读顺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文本条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基于一、二自然段内容较为简单,于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朗读一、二自然段,通过读让学生知道灰椋鸟的样子: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
从“水杉落叶”、“铺上”、“华贵的绒地毯”、“软绵绵的”等词语体会到林场里林深叶茂,这正是灰椋鸟栖息的好处所。
这一段,让学生自己去读,侧重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四、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用钢笔书写本课生字,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目的唤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回忆,随后小结导入第二教学环节。
二、品读课文,让学生即物生情
谈话导入:
我们马上就要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但是要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件宝物。
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
这样很自然地导入第四自然段地学习。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组织学生交流用眼看到的画面,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谈感受。
随后指导学生把灰椋鸟多、归林的壮观读出来。
这是我们看到的,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什么?
指名读:
“先回来的鸟?
?
与熟悉的的伙伴汇合。
”篇三:
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
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讲述
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31
道选择题,5道简答题。
山东2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5.(2011·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
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
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解析】义和团运动由局限性也有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评价的转变与中国不同时期
的社会背景有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
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所以b符合题意。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
间不符,排除a项。
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
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选b。
1
2
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
思考: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
(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
(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
不完全正确。
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b.设问:
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
为
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
么?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
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
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
1912
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
义务教育等。
五四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思考】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生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经济、
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说明政治、经济与思想三大领域的发展和变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
进的。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核心内容)
材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
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
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
“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及其为什么吗?
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a“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
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
民主制度:
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等)
b“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具体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③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④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
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
1.“打倒孔家店”
“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道德运动、文化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干将以此为旗帜,将批判的目
标直指孔子和儒家学说。
他们力图通过这一批判,破除旧的道德,树立新兴的向上的资产阶级新道德、新
文化
a为何要“打倒孔家店”呢?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3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
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 孔子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