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宝典古代教育资料集锦上.docx
- 文档编号:12065823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8.67KB
教师宝典古代教育资料集锦上.docx
《教师宝典古代教育资料集锦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宝典古代教育资料集锦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宝典古代教育资料集锦上
教师宝典:
古代教育资料集锦(上)
【师德师风】1、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
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
什么是教育?
“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养子使作善也”,叫“育”。
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核心观点。
如果从师德的角度来考察教育,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职业原则,或者说要有德,即教育要通过“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敢忘却。
为此,特刊发一篇关于古代师德规范的文章,和广大读者共同重温古人的智慧。
2、最早的师德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
但那时的教师是什么样,其风范若何,由于无文献记载,后人已很难稽考。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
“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
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
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社会风气不正、天下大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找个人出来管一管,怎么管?
当时的说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
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
“五教”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
“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顺应着人的天性可以建构起社会伦理基础,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可以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谐社会的基础。
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识传授。
古代圣贤相信,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其次,“敬”、“敷”两字也值得回味。
“敬”是对教育者职业态度的要求,“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
“敬”的反义词是“肆”,就是随意、放任、不负责任的意思,就是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敷”是传播、流布的意思,教师要传经布道,不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兼爱他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这样的标准,尧舜最终选用契作了司徒,承担起育人的重任。
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
但作为教师,仅有高人一筹的才能是不够的。
关于契,《列女传》称“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
可见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为他治理过水灾,而在于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因而为当时和后世的人们所纪念。
契的秉性是“聪明而仁”,“聪明”是天赋,是见识;“仁”是爱心,是品格。
二者兼具,故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备”。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做教师。
契这个人,恐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后世树立起来的第一个师表风范,他身上体现出的“聪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视为我国最早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天下扰攘、充满纷争的年代,于是有百家诸子并起,为乱世开太平药方。
诸子其实都是职业教师,私人讲学,坐而论道,各有一班学生相追随。
诸子虽然不是别人任命出来的教师,但也应是循循善诱、谙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生徒前来追随呢?
是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保存下来许多有关教育和教师的论述,虽吉光片羽,却弥足珍贵,其中很多经典的词语,被直接引用到后世制定的师德规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
“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
”(《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没想过到处去张贴招生广告,结果还是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学子向他问学。
对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话作一解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张来源于他的教育实践,“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如果教师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又怎么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
孔子教导学生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自己也是这么去做的。
对此,孔子的学生子贡评价说: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在他的学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也是孔子被后人看作圣人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谈到的契的“聪明而仁”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可不可以说“仁且智”,是古代中国对于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
【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下文将不同的解释集中编纂在一起,方便阅读。
夫子:
《论语·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
泛指老师、教师。
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长:
老师与长者。
《周记·地官》:
“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用为教师尊称。
师父:
教师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
“人有三尊,君、父、师。
”师父含有教师如父母之意。
师傅老师的通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
教师的通称,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
师父、师傅:
对老师的尊称。
"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老师:
《礼记·曲礼上》: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
“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
“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先生:
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按《礼记》注:
“先生,老人教育者。
”《孟子》注:
“学士年长着,故谓之先生。
”用作教师的尊称。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
“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
教授学生的人。
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
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习:
明代翰林院学官兼教师,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沿称教习。
教谕:
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授: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教授:
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现作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经师:
汉代指儒学学官,后指传授儒家经典的教师。
《王文宪集序》:
“经师人表,久资复实。
”助教:
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助教:
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其后各代均在国学中设助教,近代成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助教:
古代学官名,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
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
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
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讲师:
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今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学博: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
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
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
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
又称“教官”。
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
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
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
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
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
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
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
宋代太学的教官。
《宋史·汪解传》:
“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
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训导:
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外傅:
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西席、西宾:
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
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勤学苦读】1、勤学苦读的成语:
发愤忘食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焚膏继晷鸡鸣而起磨穿铁砚勤学苦练夙夜匪懈夙兴夜寐无冬无夏宵衣旰食学而不厌圆木警枕幼学壮行朝乾夕惕只争朝夕孜孜不倦坐以待旦争分夺秒手不释卷刺骨悬梁勤能补拙胸怀大志业精于勤映雪读书愚公移山锲而不舍发愤忘食专一不移不甘后人不耻下问学无止境学如穿井知难而进穿壁引光映月读书读书三到圆木警枕铁林成针铁砚磨穿温故知新笨鸟先飞十年寒窗手不释卷一寸光阴一寸金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废寝忘食十载寒窗牛角挂书韦编三绝手不释卷夙兴夜寐焚膏继晷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勤奋好学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卧薪尝胆衔胆栖冰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卧薪尝胆衔胆栖冰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镞砺括羽2、常用成语解释:
囊萤映雪:
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照明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悬梁刺股:
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形容发奋刻苦学习。
韦编三绝:
韦:
熟牛皮。
韦编: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
三:
多次。
绝:
断。
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
指读书勤奋刻苦。
程门立雪:
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形容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凿壁偷光:
凿穿墙壁引过光线。
形容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牛角挂书:
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
比喻勤奋好学。
昼耕夜诵:
白天种地,夜晚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圆木警枕: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
形容鞭策自己,勤奋不懈。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形容发奋图强,刻苦磨练自己。
卧薪尝胆:
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
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破釜沉舟:
砸碎锅,凿沉船。
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闻鸡起舞:
早上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
现比喻人发奋读书。
3、苦读的成语及典故雪案萤窗雪案萤窗(xuěànyíngchuāng)解释:
比喻勤学苦读。
同“雪窗萤几”。
出处: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一折:
“[小生]雪案萤窗,辛勤十载,淹通诸史,贯串百家。
”元·白朴《东墙记》楔子:
“小生年长二十五岁,雪案萤窗,苦攻经史,博古通今。
” 集萤映雪拼音:
jíyíngyìngxuě解释:
集萤:
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
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出处:
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
“既笔耕为养,亦拥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辑柳。
” 萤灯雪屋发音yíngdēngxuěwū解释指勤学苦读。
同“萤窗雪案”。
出处:
宋·叶适《石洞书院记》:
“游之兴废,家之盛衰占焉;学之兴废,人之盛衰占焉。
学不待地也,萤灯雪屋,苟取尺寸,而圣贤之业可成矣。
” 映月读书发音yìngyuèdúshū释义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
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出处:
《南史·江泌传》:
“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典故: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白居易有诗云:
“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
”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囊萤映雪【注音】nángyíngyìngxuě【释义】囊萤:
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
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成语出处】
(1)“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
曾祖浚,吴会稽太守。
父育,郡主簿。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
‘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凿壁偷光【拼音】zaobìtōuguāng【解释】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
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
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典故】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
“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
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
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
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
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
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崇,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
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
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
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牛角挂书【发音】niújiǎoguàshū【释义】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
“何书生勤如此?
”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
“《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
“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翻译:
(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
“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
”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
“《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
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
“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
”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此事被传为佳话。
典故: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
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
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
“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
”李密说是《项羽传》。
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
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圆木警枕发音yuánmùjǐngzhěn释义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
形容刻苦自勉。
出处: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
“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典故:
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担任官职后,因为发现自古以来还没有一部较系统的编年体通史,所以决心挤出时间来完成这部巨著。
为了抢时间,不让自己睡觉睡过头,他自己设计了一种圆木枕头――警枕。
人在睡觉时,只要一翻身就会醒来,于是起来继续读书...闻鸡起舞【汉语拼音】wénjīqǐwǔ【词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该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涉及人物:
祖逖(tì)(266-----321年),刘琨(kūn)(271-----318年)祖逖简介:
祖逖(266~321),字士雅。
民族英雄。
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汉族。
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
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
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
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
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
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
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
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
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
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 《资治通鉴》:
“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成语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
“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晋书·祖逖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宝典 古代 教育 资料 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