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064564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2.63KB
北师大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北师大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
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
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找规律”。
交流算法。
1、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
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
(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
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
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
50×10=50×2×5=100×5=500
2、出示第二、三组算式:
(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
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
问:
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3、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本第30页“试一试”的第1题。
四、反馈交流: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个别辅导。
五、当堂训练:
课本第30页“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六、课堂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七、作业布置:
课本第30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八、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九、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找规律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40×40=30×80=24×30=15×50=
60×20=50×20=130×20=18×50=
2、新知探究
活动一:
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
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个十,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活动二:
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活动三:
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5×13=65
()×30=3605×()=650
()×30=36005×()=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填一填。
(看谁填的多)
()×()=800()×()=1260
3.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
20盘呢?
30盘呢?
4、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5×20=10010×20=200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队列表演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
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方法:
引导法、提问、讲解、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负责给全班排列方阵,他邀请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2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
(1)独立思考列式,如:
列出算是:
14×12或12×14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2、探讨算法:
第一种方法:
口算法,14×6×2=84×2=164
第二种方法:
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讨论:
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四、交流反馈
做练习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
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五、当堂训练
课本第32页的“算一算”。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六、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
(课本第33页“练一练”的1-4题)
七、课堂总结:
(一)两位数乘一位数可用()计算,也可用()计算,它们都是分三步计算,只不过竖式是把三部综合起来更简便。
八、作业布置:
20×30=30×40=140×20=150×30=
10×30=50×80=40×120=50×40=
九、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
(一)
列出算式:
14×12或12×14
笔算:
14×12=168
十、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队列表演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方法:
引导法、提问、讲解、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淘气的问题解决了,可他运用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4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32页主题图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14×12=168
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2、交流反馈
做练习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
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四、当堂训练
课本第34页的算一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1-5题,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
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位数,积的末尾就要和哪一位对齐。
六、作业布置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
七、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
(二)
笔算:
14×12=168
八、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电影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方法:
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12×14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知探究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①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②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③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
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
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或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
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
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
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
笔算,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座位。
52………20排有多少座位。
546………21排有多少座位。
强调:
第一:
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
第二:
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
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
容易掌握,为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交流反馈
1、打开课本看书,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6页练习。
四、当堂训练,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
(课本第37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
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学生理解:
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
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5、作业布置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
21×26或26×21
笔算:
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座位。
52………20排有多少座位。
546………21排有多少座位。
七、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20×1030×2040×30400×30
(2)13×2015×1018×30120×40
2、计算。
(1)32×2326×42
(2)245246
×13×31×2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
54×36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3)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4)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5)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本第38页第5、6题。
第5题: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
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
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
解决步骤: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1200÷4=300
16×25=400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
(2)题。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作业。
四、作业布置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三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1200÷4=300
16×25=4001600÷4=400
六、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本中练习三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
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1)20×2030×5012×3040×7
(2)15×3025×4016×50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3、用竖式计算。
185263
×23×41×4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三的第4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
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
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
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
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
如54×24=4526(错),想:
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练习一的第3、8题,第9、10题。
第3题:
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8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9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
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
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11题,共有2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
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布置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三
策略:
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
54×24=4526(错),
想:
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一、我会算
1、直接写出得数。
21%
70×3=16×3=36×20=18×40=
42×50=24×20=60×30=98×100=
50×22=80×90=120×30=12×70=
19×30=30×40=25×80=14×60=
12×25=300÷4=31×41=11×84=
2、列竖式计算。
12%
39×4753×2978×69
85×9445×2672×55
3、递等式计算。
9%
2089-125×8(14+16)×150108÷(58-49)
二、我会填26%
1、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相乘,积等于(),两个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积等于()。
2、()×()=600()×()=1500
()×()=2400()×()=3000
3、、25×40的积的末尾有()个0。
4、49×31大约等于()。
5、24×3=72,2400×30=()。
6、在180÷(80-50)中,应先算(),再算()。
7、在○里填上〉、〈或=。
38×23○38×2546×24○92×12361○19×19
23×32○22×3389×11○96934×43○43×34
8、判断下面的题计算是否正确。
(对的打∨,错的打×)
54×24=4526()37×84=318()15×35=436()
9、在13×40的积的后面补()个0,与130×400的积相等。
10、□8×92积的末尾一定是()。
11、下面与48×9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是()
A.480×9B.408×9C.90×48
12、仔细观察下面的竖式再认真填写。
45
×12每只45元
90是()只书包的价钱。
45是()只书包的价钱。
540是()只书包的价钱。
三、解决问题32%
1、长颈鹿有30只桃子,猴子的桃子比长颈鹿的12倍少7只,猴子有多少只桃子?
5%
2、商店的一款台灯售价是每个32元,如果买这款台灯15个,共需多少元?
5%
3、301班有49人,每人有图书18本,302班也有50人,每人有图书12本。
301班共有图书
多少本?
302班共有图书多少本?
5%
4、第3题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5%
5、“三八”妇女节,正大公司组织170名女职工准备参加旅游团的一日游,小车限乘5人,每辆租费30元;中巴车限乘15人,每辆租费60元。
(1):
全部租大车要多少元?
4%
(2):
全部租小车要多少元?
4%
(3):
请设计一种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
1.被乘数是45,乘数是30,积是( );25×11的积是( ).
2.乘数不变,被乘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 ).
3.24与40相乘的积是( ),23的30倍是( ).
4.一个数乘6得216,这个数是( ).
5.24的50倍是( ).
6.选数填空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 )=1200( )×( )=2800
( )×( )=900( )×( )=800
二、请你做判官: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25×40所得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 )
3.35+29×47读作35加上38的和乘以47.( )
4.( )×70<4200,括号里最大能填60.( )
5.计算45×33时,两次乘得的积都是135.( )
三、细心选一选。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25×30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
A. 两 B.四 C.三
2.有15箱饮料,每箱20瓶,一共有瓶饮料.[ ]
A.30 B.300 C.3000
3.50×=2400[ ]
A.48 B.480 C.60
4.积是四位数的算式是[ ]
A.22×31 B.425×31 C.57×32
5.把35连续加21次,结果是[ ]
A.635B.735C.567D.455
四、请你来动手
1.列竖式计算
46×33=95×30=22×67=45×14=
2.脱式计算
(165-45)×4(135+65)÷5(46+32)×34
(40+35)×27(69-35)×24158+42×27
五、解决问题
1、.商店卖出25盒圆珠笔,每盒12枝,每枝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东仁小学组织375名学生前往乡镇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他们租借汽车运输公司36座的大客车,租10辆够吗?
3.小强每分钟走75米。
他从家出发走了15分钟,到达书店,又走了18分钟,到达公园。
(1)小强家到书店有多少米?
(2)小强家到公园有多少米?
4.卖苹果。
有25箱苹果,苹果单价每千克5元。
(1)每箱苹果重16千克,一共有多少千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教材 三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