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
- 文档编号:12038004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1.59KB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根本理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根本特点;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
3.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趋势和年龄特征
教学难点: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
观察身边的幼儿;收集幼儿心理特点的有关资料;去幼儿园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心理表现
2.教师的准备:
学前心理学的案例;幼儿活动录像片段;心理研究资料
教学方法:
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资料收集法;知识拓展法;实验室观察法
教学课时:
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一岁以前的孩子根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观点总结:
1.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
2.学前儿童心理的开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二〕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总趋势
【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开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场认生;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开场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出现喜爱、快乐、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开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开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开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儿童思维的开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场萌芽开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开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开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开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开展的。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响,完全是无意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场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开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展的情况和过程。
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开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比方:
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
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比方,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开展进程的根本特点
〔一〕开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开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开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展。
如个体动作的开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开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开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表达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同时,儿童体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
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种程度上表达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
〔二〕开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开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开展有着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开展是后天开展的根底,而后天的开展是先天开展的根底;
二是指心理的开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开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
也跟一切事物开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开展过程,即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开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儿童心理开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辨证统一的。
如学前儿童思维开展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但幼儿初期仍保存直观行动思维的特征,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场萌芽。
〔三〕开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开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在:
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开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开展速度。
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开展速度。
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开展区等。
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
【案例分析】在生活的孩子,有的在5岁时既可以说话,也可以学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话。
这是为什么?
〔错过了语言开展的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开展有一个最正确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正确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开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这个问题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
据认为,在动物早期开展的过程中,*一反响或*一组反响在*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
这个关键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或"关键年龄〞。
以后,人们又把这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开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开展上的关键年龄问题。
例如,有人认为0-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开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开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开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
危机期:
儿童在开展的*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认和抗拒的行为。
【案例分析】儿童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很不稳,摇摇晃晃的,但却坚持要自己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成人的指挥。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对抗行为或执拗现象。
有位爸爸描述他儿子3岁时发生的一件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位爸爸工作很忙,他特地在下班后去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叫他自己玩。
爸爸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了洗澡水,喊他洗澡。
可是连喊三遍,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
〞爸爸给他讲道理,他竟说:
"我没空!
〞积习专心摆弄玩具,对爸爸的耐心结实不予理睬。
爸爸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抱过来,按入浴池。
可是,趁爸爸去那浴皂当儿,孩子跑掉了。
爸爸气不过,一时按捺不住自己,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
孩子大哭大闹,爸爸心里也很不愉快。
一般来说,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
"你是好孩子。
〞他说:
"不,我不是好孩子。
〞7岁左右儿童也常常出现心理平衡失调现象,情绪不稳定。
问题讨论:
学前儿童的危机期主要出现在哪些年龄阶段?
〔1岁、3岁和7岁〕有什么样的表现?
〔行为、情绪和言语的否认和抗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由于儿童心理开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开展上的不适应〕怎么办?
〔正确引导,化解危机或消除危机〕
〔四〕开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开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开展的速度、开展的优势领域、最终到达的开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开展阶段的划分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
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开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也称作"年龄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
年龄只是心理开展的时间指标,不是心理开展的原因。
不同的心理学派,采用不同的标准和依据,将儿童心理开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心理学研究资料,将儿童心理开展划分为以下各阶段。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早期:
1~6月
婴儿晚期:
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3~4岁
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6、7~11、12岁
学龄中期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17、18岁
二、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含义:
1.年龄特征不是*一年龄阶段个别儿童或少数儿童偶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是从许多儿童的开展中概括出来的特征。
2.年龄特征不是*一年龄阶段儿童所有的心理特征,而是与其他年龄阶段所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3.年龄特征不只是指*一年龄阶段儿童外表的外部的心理特征的概括,更包括其的规律性的特征。
〔二〕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问题讨论】
1、儿童的年龄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
2、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
3、为什么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心理开展不一样?
儿童心理开展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开展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
1.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稳定的。
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心理开展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的进程和速度上。
每一阶段儿童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是共同的、普遍的。
同时,稳定性还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的心理开展同样具有诸多的共同性。
例如:
幼儿思维的进程、幼儿喜欢游戏等。
儿童心理稳定性的原因分析:
〔1〕儿童的脑的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
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连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类掌握知识经历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历也必须遵循着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历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一样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开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开展的可变性。
3.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辨证统一
三、学前儿童心理开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问题讨论】你们接触过许多1岁以前的孩子,也学习过学前卫生学,能否描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
并概括出1岁以前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场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场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开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由于其变化开展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开展分为以下3个小阶段。
1、初生到满月〔O~1月〕
【问题讨论】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心理现象?
是在什么根底上出现的?
〔1〕心理发生的根底—惊人的本能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根底。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根底上建立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第一,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竟很有限;第二,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固定的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响,缺乏以应付外界变化多端的刺激。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
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屡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场,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开展各种心理能力。
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场
儿童出生后就开场认识世界。
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时开场,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你认为新生儿的心理表现出什么特点?
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
当她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
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则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
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由此可见,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的。
新生儿找不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
我们应从小就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
2、满月到半岁〔1~6月〕ˉ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儿童心理开展依然非常迅速。
如果说新生儿的开展是一天一个样,则,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样。
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开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开展上。
〔1〕视觉和听觉迅速开展
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
例如:
他的视线可以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
2~3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响也比以前积极了。
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
他也会凝神地倾听洗衣机脱水的声音等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场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于儿童心理发生开展有重要意义。
它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
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
这时出现了最初的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儿的社会性交往需要。
婴儿即使是饿了、困了,亲子游戏也能够使他在短暂时间停顿哭闹,亲子游戏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开发孩子的智力。
〔4〕开场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场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
认生是儿童认知开展和社会性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3、半岁到周岁〔6~12月〕
【实验室观察】安排几对母子在观察室的亲子活动,观察幼儿动作的开展和亲自交往的情况后分析该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开展
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的开展,要经过一个比拟长的过程。
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
这时期为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对于促进他的动作开展有重要的作用。
〔2〕手的动作开场形成
掌握了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开展。
从半岁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指分工动作开展起来了。
所谓五指分工,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开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3〕言语开场萌芽
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
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拟清楚。
他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
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
"欢送〞,他拍拍手;说"〞,他拱拱手。
婴儿开场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4〕依恋关系开展
许多事例说明,6个月之前的孩子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别离焦虑就相当明显。
别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就是依恋关系遇到障碍的表现。
〔二〕1~3岁
【问题讨论】
1、1岁孩子最重要的动作开展是什么?
〔学会直立行走〕有什么样的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2、1—3岁幼儿出现了哪些新的心理现象?
1.学会直立行走
1~2岁时独立行走还不自如,是有其生理原因的。
〔1〕头重脚轻
〔2〕骨骼肌肉比拟嫩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
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备种东西。
1岁半左右的孩子,已不是拿着任何东西都只会敲敲打打,单纯摆弄。
他已经会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就是把物体当作工具来使用的开端。
2岁半以后,孩子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
2~3岁儿童能够学会备种动作,不仅能使双手协调,而且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调起来。
2岁左右,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爱做事的同时,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十分重视平安问题。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场真正形成的。
1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
1岁半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一下子说得很多,说得很好。
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叽咕咕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
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
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比方,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
与此同时,想象也开场发生。
2岁左右,孩子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展想象性活动,出现游戏的萌芽。
比方:
拿着一块长形的小积木,他会放在头上擦,想象着用梳子梳头。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则顺从了。
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
比方,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
2岁左有,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枪〞使。
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场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三〕3~6岁
【分组讨论】
根据在不同的年龄班观察幼儿,将学生分为3大组,即小班观察组、中班观察组和大班观察组,讨论分析各年龄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后集体交流。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为幼儿期。
1、3~4岁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
快乐时听话,不快乐时说什么也不听。
如喜欢哪位教师,就特别听那位教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
教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
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典范,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典范。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展,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
小班幼儿仍然保存着这个特点。
让他们说出*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方案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
比方,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
"面条!
〞
2.4~5岁
〔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
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
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
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顶峰期。
中班儿童已能方案游戏的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
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根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
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
6减3还剩多少?
〞的抽象含义。
3.5~6岁
〔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
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外表的兴趣上。
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
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思考与讨论】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问?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
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
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
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答复孩子的提问。
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场开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
例如,他们已开场掌握一些比拟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展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
他们开场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拟有"主见〞。
对人、对己、对事开场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
幼儿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心理 发展 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