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媛佳月产康服务指南.docx
- 文档编号:12034522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697.39KB
颐媛佳月产康服务指南.docx
《颐媛佳月产康服务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媛佳月产康服务指南.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颐媛佳月产康服务指南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相关配套文件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为近年来新兴的、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旨在帮助产妇良好恢复和新生儿健康发育。
但由于该行业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致使管理和服务问题时有出现。
针对目前现状,我协会制定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为了配合贯彻落实《指南》,我协会制定了10个相关配套文件,现予以发布。
附件:
1、产妇及新生儿的生理状态评估
2、产妇会阴伤口护理
3、母乳喂养指导
4、乳房护理
5、产后运动的方法
6、婴儿人工喂养的方法
7、新生儿皮肤护理
8、新生儿抚触操作方法
9、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方法
10、相关操作的消毒隔离规范
附件1:
产妇及新生儿的生理状态评估
产妇生理状态评估标准:
(一)一般情况:
(1)体温:
产妇体温大多在正常范围。
如产程中过度疲劳、产程延长或产伤较重者,其体温在产后24小时内可稍升高,但不超过38℃,超过38℃要考虑感染。
(2)脉搏:
产妇略缓慢,约为60-70次/分,于产后一周恢复正常,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脉搏过快要考虑发热、产后出血引起休克的早期症状。
(3)呼吸:
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产妇以腹式呼吸为主,产妇的呼吸深慢,约为14-16次/分。
(4)血压:
产妇血压在产褥期无明显变化,如为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其血压在产后变化较大,有人表现为恢复正常或明显降低,而有些产妇仍有血压持续偏高的情况,需药物治疗。
产妇使用降压药时应考虑对乳汁的影响因素。
(5)体重:
由于胎儿及胎盘的娩出、羊水排泄及产时失血,产后即刻体重约减轻6公斤左右。
产后第1周,由于子宫复旧、恶露及汗液、尿液的大量排出,体重又下降4公斤左右。
(6)产后宫缩痛:
是指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疼痛。
一般在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后自然消失。
多胎产妇及经产妇的痛感比初产妇更强烈。
哺乳时反射性催产素分泌增多会使疼痛加重。
要评估产妇对此的反应。
(7)疲劳:
由于哺乳、新生儿护理活动导致睡眠不足,产妇在产后的最初几日感到疲乏,表现为精神不振,自理能力降低及不愿亲近新生儿。
(8)进食:
产妇由于妊娠后期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肌张力降低,蠕动减弱,加之产时疲劳,产妇多食欲不佳,喜进流质、半流质等清淡饮食,一般10日内左右恢复,也有产妇因产程中进食少,产后腹腔压力降低,产后有饥饿感,食欲增加。
(二)生殖系统:
(1)子宫:
评估前,瞩产妇排空膀胱。
产妇平卧,双膝稍弯曲,腹部放松,解开会阴垫,注意保暖。
评估者一手放在耻骨联合上方托住子宫下缘,另一手轻轻按压子宫底。
正常产后子宫圆而硬,位于腹部的中央。
子宫质地软要考虑是否有产后宫缩乏力;子宫偏向一侧要考虑是否有膀胱充盈。
产后当日,宫底在脐平或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一横指),至产后10日降入骨盆腔内,在耻骨联合上方扪不到宫底。
子宫不能如期复原常提示异常。
(2)会阴:
产后(阴道分娩者)在产后3日内会阴处可有轻度水肿,多在产后2-3日内自行消退,如有会阴切口或撕裂修补,会阴部有疼痛,切口拆线后症状自然消失。
疼痛严重、局部有肿胀、发红、皮肤温度高要考虑会阴切口感染。
(3)恶露:
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经阴道排除称恶露。
恶露分三种:
①血性恶露:
色鲜红,含大量血液,量多,有时有小血块,有少量胎膜及坏死蜕膜组织。
血性恶露一般持续3-4日。
②浆液恶露:
色淡红,含少量血液,有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子宫颈粘液、阴道排液。
浆液恶露一般持续10日左右。
③白色恶露:
色较白,粘稠,含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
白色恶露一般持续3周干净。
评估恶露时,要注意色、量、味。
一般在按压子宫底的同时观察恶露情况。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约250-500mL。
产后第1-2天可有小血块,血性恶露约持续3天后转为浆液恶露,约2周后变为白色恶露,在持续数天后干净。
产后如血块>1cm或会阴垫湿透过快,应怀疑宫缩乏力或胎盘残留引起的产后出血。
恶露有臭味提示有宫腔感染可能;持续性深红色恶露往往提示宫缩乏力;子宫软、恶露多提示胎盘残留可能;子宫收缩好又有鲜红色恶露且量多提示有会阴软组织裂伤。
(三)排泄:
(1)褥汗:
产褥早期,大量多余的组织间液需要排泄,使皮肤排泄功能旺盛、大量出汗。
尤其是睡眠和初醒时明显,产后1周好转。
产妇出汗后不要受凉感冒,内衣经常换洗,更衣前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汗液,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2)泌尿增多和排尿困难:
产后2-3日内,由于机体排出妊娠时贮留的水分,产妇往往多尿,但因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使其粘膜水肿、充血,肌张力降低,加之会阴切口疼痛,使产后产妇容易发生排尿困难,容易发生尿潴留及尿路感染。
(3)便秘:
产褥期容易发生便秘,这与产妇卧床多、活动少、肠蠕动功能减弱、腹直肌及盆底肌松弛有关。
产妇在产后1-2天多不排大便,但也要评估是否有产后便秘症状。
此时,应鼓励产妇多吃些粗纤维饮食,多喝开水。
正常饮食,适当多饮汤水,尽早下床适当活动。
(四)乳房:
(1)乳房的类型:
确定有无副乳、乳头平坦、内陷等。
(2)乳汁的质和量:
产后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质稠,半透明。
产后3天每次哺乳均可吸出初乳2-20mL,其中含有β-胡萝卜素等有形物质、较高的蛋白质及IgA,脂肪和乳糖相对较少。
产后7-14天所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蛋白质量逐渐减少,脂肪、乳糖含量逐渐增加。
产后14天以后所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含蛋白质约2%-3%、脂肪4%、糖类8%-9%,无机盐0.4%-0.5%、维生素等。
(3)乳房胀痛及乳头皲裂:
产后1-3天如没有按需哺乳或受到配方奶和奶瓶干扰,产妇可在产后3-4天出现乳房胀痛,触及时加重,触摸乳房时有坚硬感,甚至体温升高,超过38℃。
哺乳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最初几日哺乳后容易产生乳头皲裂,大多数是因为婴儿含接姿势不当引起。
乳头皲裂时,表现为乳头红、裂开、有时有出血,哺乳时疼痛。
(4)副乳:
在正常乳腺外,有多余乳房组织的称为副乳。
比较常见的副乳位于腋窝处。
副乳有大有小,在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副乳也可肿胀、疼痛甚至泌乳。
产后泌乳期副乳多有肿胀,触压痛。
当泌乳通畅后,副乳会缩小并疼痛减轻。
(5)乳头形状及大小:
①乳头凹陷(一度):
乳头部分凹陷与乳晕中,可轻易被挤出,挤出后乳头能保持突出状态;
乳头凹陷(二度):
乳头完全凹陷于乳晕之中,但可用手挤出乳头,难以维持突出状态;
乳头凹陷(三度):
乳头完全埋在乳晕下方,无法使内陷乳头挤出。
②扁平乳头:
乳头在正常范围内,但不突出,乳头长度较短,约0.5cm以下。
③小乳头:
乳头长度与直径都在0.5cm以下。
④巨大乳头:
乳头直径在2.5cm以上。
新生儿生理状态评估标准:
(一)生命体征:
(1)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较薄容易散热,皮下脂肪少、血管丰富、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弱、皮肤汗腺发育不良,故体温易受外环境温度的影响而波动。
测量时,一般测腋下体温。
正常为36.5℃-37.5℃。
体温低于36.5℃应给予保暖,体温超过37.5℃应检查是否衣着过多、盖被太厚、室温过高、排除病情。
注意室温。
(2)心率:
通过心脏听诊获得。
一般为120次-140次/分,深睡时可慢至90-100次/分,啼哭时则快至160次/分。
持续性≥160次/分或≤90次/分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3)呼吸:
一般在新生儿安静时测呼吸频率并测满一分钟。
新生儿肋间肌较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运动,故以腹式呼吸为主。
新生儿出生时呼吸浅而快,为40-60次/分,低于40次/分或超过60次/分为异常,应及时就医;正常新生儿可有短暂性呼吸节律不齐。
(二)皮肤颜色(黄疸情况)、精神反应:
一般在每天沐浴时进行,如面色苍白或青紫、发灰等均提示异常。
注意有无皮肤斑点、脓疱或黄疸。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致皮肤、粘膜及巩膜发黄称生理性黄疸。
一般黄疸出现于出生后2-3天,持续7-14天后自然消退。
如黄疸出现过早、程度严重、持续不退或消失后再现都视为不正常。
皮肤黄疸先从巩膜、面部开始出现,逐渐发展至躯干、四肢近端到远端。
因此,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应每天监测胆红素值(可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若黄疸已累及四肢或经皮胆红素值于出生后第1、2、3天及以后分别大于6mg/dl、9mg/dl、12mg/dl应及时就医。
(三)前囟、肌张力及活动情况:
新生儿大脑尚未发育成熟,使新生儿的动作慢而不协调,屈肌张力稍高,四肢呈屈曲状态;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神经活动过程弱,睡眠时间长。
正常新生儿肌张力正常、反应灵敏、哭声响亮。
新生儿出生后即有吸吮、吞咽、觅食、握持、拥抱等原始反射活动,各种反射活动如不能及时出现或反射不对称都提示可能有神经系统异常;新生儿味觉、触觉、温度觉较灵敏,痛觉、嗅觉、听觉较迟钝;眼肌活动不协调,但对明暗有感觉,具有凝视和追视能力,角膜反射存在,有视、听反射。
新生儿前囟大小约(1.5-2.5)cm×(1.5-2.5)cm,触之平软,若发现前囟凹陷、膨隆、紧张均为异常。
(四)喂养情况及大小便情况:
观察进食的量、进食后有无恶心、呕吐、溢乳等。
新生儿吞咽功能完善,但食管无蠕动,在哺乳后容易发生溢乳。
新生儿出生后多数在24小时内排尿和胎粪,胎粪呈墨绿色,略带粘液,一般2-3天排尽。
如喂养充足,胎便约在2-3天转黄色。
母乳喂养儿,大便呈金黄色,半糊状,每天大便次数2-4次,甚至每块尿布上都有少量大便。
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淡黄色,稍偏干。
大便性状可提示喂养情况,消化不良时,排便次数增多,粪质与水分分开;喂糖过多时,大便呈泡沫状带酸味;进食不足时,大便呈绿色,量少,次数多;肠道感染时,排便次数多,呈稀便或水样便,或带粘液脓性并有脓臭味。
(五)体重:
新生儿出生后2-4天,经皮肤和呼吸道水分的蒸发以及胎粪排出,暂时出现体重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3%-9%,出生4-5天以后逐渐回升,7-10天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正常新生儿在生理性体重下降停止后每天长30-50g左右(纯母乳喂养的早期增长较慢,后期增长较快),如体重下降超过生理性下降范围,或回升过晚,或恢复时间延长应视为不正常。
纯母乳喂养一个月体重增加600g属正常。
(六)脐部:
评估脐轮周围皮肤颜色、分泌物色、质、量、干燥程度等,并评估是否有脐带出血。
如脐部红肿或分泌物有臭味,提示脐部感染。
脐带一般10天左右脱掉,脐带粗细不同、断脐方法不同可影响脐带脱落的时间。
(七)哭声:
新生儿娩出后即对外界环境的改变产生本能反应而啼哭。
饥饿、过暖、疼痛、噪声及不舒服的刺激等都可引起新生儿啼哭。
如啼哭时声音洪亮、面色红润,有觅食动作,哺乳后哭声即停止,多表示饥饿;如果面色青灰,哭声低弱,并出现呻吟,则为异常,应及时请医生检查处理。
如哭声异常尖直或微弱,均提示可能异常,如肠绞痛。
而有的婴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止的现象,并非为饥饿、尿湿、或生病,只要母亲将其抱入怀中,婴儿有了安全感会立即变得安静。
(八)亲子互动:
观察母亲与孩子间沟通的频率、方式及效果,评估母亲是否存在拒绝、拒喂新生儿的行为。
附件2:
产妇会阴伤口护理
(一)目的:
(1)清洁会阴,预防感染,保持舒适;
(2)观察恶露及会阴伤口的愈合情况。
(二)用物准备:
外阴揩洗无菌包(内放血管钳2把、弯盘2只、棉球若干、治疗巾1块)、手套、有效消毒冲洗液(碘剂、高锰酸钾等)(水温38℃,用手腕内侧测试)、大毛巾。
(三)操作步骤:
(1)操作者自身准备:
清洁双手。
(2)产妇取屈膝仰卧位:
脱去对侧裤脚,两脚分开,暴露外阴,臀下治疗巾。
(3)观察伤口情况;了解恶露的色、质、量及气味。
(4)戴手套,按照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顺序擦洗会阴。
擦洗顺序:
第一只纱球:
前庭正中至阴道口,停顿数秒;
第二只纱球:
揩左(对)侧大、小阴唇(范围尽量大)至会阴体;
第三只纱球:
揩右(近)侧大、小阴唇(范围尽量大)至会阴体;
第四只纱球:
由里向外揩会阴伤口(翻转纱球,沿缝线依次揩净针脚);
第五只纱球:
依次揩净左、右大腿内1/3和臀部,臀裂沟至肛门。
(5)帮助产妇穿好衣裤,恢复体位。
(四)注意事项:
(1)天冷时注意保暖,擦洗时动作轻柔,凡有血迹的地方都要揩洗干净。
(2)会阴水肿时,用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会阴伤口有红肿、恶露有臭味时应及时就医。
(4)鼓励产妇勤换卫生巾与内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附件3:
母乳喂养指导
(一)目的:
(1)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
(2)促进母婴健康。
(二)评估:
(1)母亲自理能力及乳房情况,有无乳房皲裂、乳头凹陷等;
(2)新生儿基本情况。
(三)具体方法:
(1)喂养前,协助母亲洗净双手。
用枕头、靠垫支撑母亲的手臂、腰部和腿部,使亲舒适放松。
护理人员采用舒适的体位,舒服放松,才能更好的帮助母亲。
(2)母亲体位:
①侧卧式:
哺乳时母亲应保持清醒,以免不能及时发现婴儿异常情况,或压伤婴儿。
适用于:
1) 剖宫产术后的母亲,避免切口受到压迫;
2) 母亲倍感疲惫,希望在婴儿吃奶时休息;
3) 乳房较大的母亲,侧卧位利于婴儿含接;
4) 夜间哺乳,利于母亲休息。
②摇篮式——最常用姿势:
母亲坐的椅子高度合适,用一个垫 子或枕头放在她的背后,如椅子太高可放一小凳在母亲脚下。
产妇拖婴儿的那侧肘部可以支撑在床边或沙发扶手,或提供托垫。
③橄榄球式。
适用于:
1)双胎:
两个宝宝同时喂;
2)乳头内陷、乳头扁平、乳房过大的产妇;
3)适合于剖宫产妇。
④交叉式。
适用于:
适用于早产儿、小婴儿、吸吮能力弱或含接有困难的婴儿
(3)婴儿体位:
①婴儿枕部与脊柱呈一直线,脖子不能扭曲;
②怀抱婴儿时,婴儿的头颈部、腰骶部有良好的支撑;
③婴儿的脸对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④婴儿身体紧贴母亲的胸腹部。
(4)托乳房的方法:
母亲将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放于乳房上、下方,呈“C”形托起整个乳房。
将拇指放在上方,其余四手指在乳房下方根部,托起乳房。
拇指轻压乳房,将乳头对着婴儿鼻子,使孩子容易正确含接。
托乳房的手不要太靠近乳头,以免影响婴儿的含接。
(5)婴儿的正确含接:
①用乳头轻触婴儿的口周使其将嘴张开;
②当婴儿的嘴张大时,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放进婴儿口中,使婴儿能含住整个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婴儿口腔上方可见有较多的乳晕;
③婴儿下唇向外翻,下巴紧贴乳房,吸吮时面颊鼓起呈圆形。
(6)婴儿有效吸吮的判断:
①保持有节律的吸吮-吞咽-呼吸模式;
②能看到婴儿慢而有力的吸吮动作,伴有的吞咽动作或听到吞咽声;
③婴儿的手和手臂放松;
④ 吸吮结束,婴儿主动放开乳房,嘴巴湿润,并表现满足;
⑤ 母亲感觉有乳汁流出、乳房肿胀感消失、乳房变软。
(7) 按需哺乳:
①根据婴儿的需求进行哺乳,而不是按照作息时间表哺乳。
婴儿的哺乳信号包括:
舔嘴唇、咂嘴巴、吃手、张嘴左右寻觅;快速动眼;触碰嘴唇即张开嘴巴;哭通常是饥饿的最终信号。
②喂养的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都没有严格的限定。
③每天有效吸吮的次数不少于8次。
④夜间应坚持哺乳,有利于泌乳素的分泌,使乳汁更充足;有利于对卵巢排卵功能的抑制。
(8)哺乳结束时,应避免在婴儿口腔负压情况下拉出乳房,而引起局部疼痛或皮肤损伤。
可用食指轻按婴儿下颏,取出乳头。
同时,可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头及乳晕处,预防乳头皲裂;勿用肥皂水、乙醇等刺激性液体清洗乳头。
每次哺乳后,应将新生儿抱起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以防溢奶。
(四)注意事项:
(1)鼓励母亲至少纯母乳喂养6个月,并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坚持哺乳24个月及以上。
(2)应避免使用母乳替代品和奶瓶,如母乳喂养困难,可将母乳挤出,用勺子或杯子喂哺,一次量不宜过大。
在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前,应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3)乳量较少时,吸完一侧再吸另一侧;乳量较多时,每次可吸吮一侧乳房,下一次哺乳时吸另一侧,做到有效吸吮。
(4)判断婴儿是否得到足够的母乳,应通过婴儿的体重、大小便、以及婴儿的精神状态、皮肤状况等表现综合判断。
婴儿母乳摄入充足时表现为:
①每天哺乳8-12次;
②出生后五天,体重每天增加20-35g,出生后十天体重应回复至出生体重;
③乳汁分泌充足后,每天小便次数不少于6次;
④婴儿活泼警觉、皮肤紧实有弹性。
若因乳量不足而影响婴儿生长,应鼓励母亲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同时寻求母乳喂养专业人士和儿科护理人员的帮助,而不是轻易添加配方奶。
(5)母乳喂养过程中,母亲应面对面注视新生儿,通过目光、语言、抚摸等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
(6)支持并帮助在母亲患有疾病时(除母乳喂养禁忌证)继续母乳喂养,可寻求母乳喂养专业人士的帮助。
因某种情况暂时不能实施母乳喂养时,应帮助母亲定时挤奶,以维持乳汁的分泌,并将挤出的奶用喂杯或勺子喂哺婴儿。
(7)如产妇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需终止哺乳者或暂停哺乳时,应尽早就医并帮助回奶或挤奶。
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包括:
①婴儿禁忌证:
半乳糖血症、枫糖尿症、苯丙酮尿症等;
②母亲禁忌症:
1)传染病的急性传染期(如HIV血清阳性、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1)感染等);注:
“活动期肺结核且未经有效治疗、活动性水痘、活动性疱疹、患乙型肝炎且新生儿出生时未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乳房疱疹等”已不是母亲禁忌症。
水痘疱疹哺乳时有可能接触到未结痂的水痘或疱疹时,可将母乳挤出,用杯子喂养。
乙肝问题我国已经实施了双重免疫接种,是可以母乳喂养的,出生后未接种前仍然可以早吸吮和早开奶。
2)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且药物对乳汁有影响的(如吸毒者戒毒前、正接受化疗或放射治疗);
3)患有严重精神性疾病及产后抑郁症的产妇。
附件4:
乳房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乳房处有痂垢时,应先用油脂浸软后再用温水清洗;
(2)哺乳时让新生儿吸空乳房。
如乳量分泌超过婴儿食量,乳房肿胀时,应采用挤奶或使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少许,减轻乳胀即可,不必充分吸空,让体内自动调节分泌量以适应婴儿的需求。
(3)佩戴文胸:
能为乳房提供舒适的支撑,如有漏奶,可在文胸中使用溢乳垫,并及时更换乳垫和文胸。
(二)建立喷乳反射
在母亲挤奶前和挤奶过程中,帮助母亲建立喷乳反射,促进乳汁流出。
建立喷乳反射的方法有:
(1)让母亲有良好的感觉,保持舒适、放松和自信,减少疼痛和焦虑。
(2)和婴儿分开时,在挤奶时想着婴儿或看着婴儿的照片。
(3)按摩、抚摸乳房:
从乳房上方向乳头方向,用手指或梳子轻柔的按摩或刮触乳房,促进乳汁的排出。
(4)摇晃和抖动乳房,使挤奶更顺畅。
(三)挤奶的方法:
(1)彻底清洁双手。
(2)准备清洁的宽口容器,收集乳汁。
(3)采取舒适的体位,每次挤奶前后用温水毛巾将乳头和乳晕擦洗干净,刺激喷乳反射。
(4)将容器靠近乳房。
手呈“C”字形托起乳房,拇指放在乳晕上方,其余手指在乳晕下方(与拇指相对)托住乳房,从乳晕的外围或在距离乳头约拇指关节长短2cm的周径处开始轻柔抚摸乳房,直到感觉有不同的地方:
碰触到网状的线样感觉,或者成排豆状的感觉,这些即为泌乳管。
(5)母亲的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泌乳管上下两侧,相对挤压。
即在泌乳管部位挤压乳房。
(6)反复挤压-放松。
挤奶时不应在乳房上滑动,不应引起疼痛,否则方法不正确。
(7)第一次挤压可以没有奶滴出,但挤压几次后,就会有奶滴出,如果射乳反射活跃,奶水才会喷出。
(8)从各个方向按照同样方法挤奶,使不同部位的泌乳管内的乳汁流出。
(9)当一侧乳汁流量减慢时可换至另一侧乳房,两侧轮流5-6次,持续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
双手可交换使用,以免疲劳。
在分娩后的头几天,泌乳量少,挤奶时间不应少于20-30分钟。
(四)乳汁的保存:
(1)将母乳挤出存放至干净的容器或储乳袋中,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包中,容器外清晰标注挤奶时间。
(2)母乳存储的时间:
室温(16-26℃):
3-4小时;
保温包(15-4℃):
24小时;
冰箱冷藏室(4℃):
3-5天;
双门冷冻室(-18℃):
3-6个月。
(3)母乳食用前用温水加热至38-39℃左右即可喂哺。
切记不可微波加热或直接烧煮。
复温后的母乳如婴儿一餐不能全部吃完,应立即弃去,不应继续冷冻保存。
(五)乳房异常情况的处理
(1)乳房肿胀:
正常乳房充盈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只需及时移除乳汁。
如果乳房充盈加重,导致乳房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协助母亲频繁哺乳,坚持夜间哺乳。
需要时可手挤奶或使用吸奶器。
②按摩:
使用手掌鱼际肌在乳房肿胀出按摩,力度从小逐渐增大,以产妇能耐受的最大力度为好。
③冷热敷可缓解乳房肿胀导致的疼痛。
热敷只用在乳汁流出通畅时使用。
(2)平坦及凹陷乳头:
①乳头伸展练习:
将两拇指相对地放在乳头左右两侧,缓缓下压并由乳头向两侧拉开,牵拉乳晕皮肤及皮下组织,使乳头向外突出,重复多次。
随后将两拇指分别在乳头上、下侧,由乳头向上、下纵形拉开。
每天2次,每次5分钟。
②乳头牵拉练习:
用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的拇指和中、食指抓住乳头和乳晕向外牵拉。
每天2次,每次重复10-20次。
③在婴儿饥饿时,使其先吸吮平坦的一侧,因为此时婴儿的吸吮力强,易吸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
也可用注射器或乳头纠正器,将乳头吸出,再让新生儿练习含接。
(3)乳腺炎:
①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同时多喝水、多休息。
②两侧乳房继续哺乳。
③乳汁分泌通畅时可行湿热敷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④疼痛严重者,可服用镇痛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
(4)乳头皲裂:
产妇如有乳头皲裂,应指导产妇
①观察纠正喂哺的含接姿势,指导正确的含接姿势。
乳晕肿胀的,可在喂奶前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易于婴儿含接。
②先在损伤轻的乳房哺乳,以减轻对另一侧乳房的吸吮力。
③哺乳结束后,婴儿会自动放弃,或下压下颌,待口张开时,取出乳头,避免带负压拔出乳头。
④轻度破裂可在喂奶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和乳晕上,短暂暴露并使乳头自然干燥,因乳汁具有抑菌作用且含丰富蛋白质,能起修复表皮的保护作用;也可使用羊脂膏涂抹乳头。
⑤较为严重者,可使用乳头保护罩间接哺乳;也可暂停哺乳1-2天,暂停期间每隔3-4小时吸奶一次。
可使用乳裂贴外用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必要时向母乳喂养专家或医生寻求帮助。
⑥破裂期间应勤换内衣,减少感染机会。
(5)回奶:
①少食汤类食物。
②避免新生儿吸吮乳房、挤奶等乳房刺激。
③中药回奶:
炒麦芽80g泡水,每天3次,连续3-10天或炒麦芽30g+生山楂10g煮水当茶饮。
④西药回奶:
每日服用维生素B6三次,每次200mg,服7-14天。
⑤芒硝250g研成粉末,装布袋内敷于两侧乳房上并固定,芒硝袋湿后及时更换。
附件5:
产后运动的方法
(一)腹式呼吸运动:
可以从产后第一天开始做。
平躺、闭口,用鼻深呼吸气使腹部凸起后,再慢慢吐气并松弛腹部肌肉,重复5-10次。
(二)头颈部运动:
可以产后第二天开始做。
平躺,头举起试着用下巴靠近胸部,保持身体其他各部位不动,再慢慢回原位。
重复10次。
(三)会阴收缩运动:
可以从产后第一天开始做。
仰卧或侧卧吸气紧缩阴道周围及肛门口肌肉,闭气,持续1-3秒再慢慢放松吐气,重复5次。
(四)胸部运动:
可从产后第3天可开始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颐媛佳 月产 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