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随文仿写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课件.docx
- 文档编号:12033757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62KB
小学中年级随文仿写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课件.docx
《小学中年级随文仿写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年级随文仿写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课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中年级随文仿写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课件
《小学中年级随文仿写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我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对小学中年级随文仿写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8个月的有效训练及按部就班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教学中我发现我校中年级学生习作布局谋篇不够好、内容空洞、缺乏个性,毫无特色,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安排的八篇习作训练,由于范围小、要求多、时间间隔长、评价不及时等种种原因,束缚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我想教师如果以课堂为主阵地,发挥教材优势,借鉴其方法,有效实施随文练笔,尤其是随文仿写,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此我决定开展此课题研究。
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我校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随文仿写的现状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
①我校75﹪教师对课堂随文仿写认识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文本教学内容的讲解,没有落实随文练笔的训练。
②20﹪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写的训练,但次数较少,由于对教材钻研不够,随文练笔的切入点不准,指导不到位,使练笔流于形式,没能起到相应的成效。
③校级示范课随文练笔只提留在情感高潮处的拓展延伸环节,忽视了其他练笔资源的开发。
④课堂对学生随文练笔的评价轻描淡写,形式单一,无交流反馈,缺乏针对性、全局性、激励性。
⑤5﹪教师怕课堂上浪费时间,把小练笔放在课后,没有关注练笔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我决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中年级随文仿写的有效训练方式,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激励性评价方式,打开阅读和写作训练之间的通道,缓解作文训练的坡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使随文仿写真正为我校师生所受益。
2、课题的界定
仿写在古文中叫做摹拟。
所谓摹拟作文,就是选取一篇古人的名作,研究其中布局构思、修饰、神韵等等技巧,然后仿照此文,作一篇文章。
仿写是根据一篇或一段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立意方法等,按题目要求,进行临摹、模拟的一种写作方式。
通俗来说仿写就是仿照例文的样子写作文。
一般来说,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
3、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
大作家茅盾也说:
“‘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小学生学习作文,总是以摹仿开始。
为了准确、恰当、生动、完美地把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必须要平时多读、多看、多思、多练。
其中参照借鉴,是不可缺少的一点。
就像书法,首先就要临帖,然后才能发挥、创新,这就是功到自然成。
4、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分析:
仿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体现了作文教学的特点。
它虽然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途径,但它也不失为小学生借鉴性、依傍性作文训练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
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教师要找准课文的训练点,有针对性进行训练。
仿写,符合小学生习作的规律,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种练习主要是以模仿课文的表达方法为主。
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到语言的精彩的表达方法,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互相转化。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
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实现真正创新的目的,也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真正地帮他们开启创作的大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读文本,对教材中重点段落的表达方法与年段目标进行匹配整理,促进研究方案的实施。
2、验证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仿写的有效训练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研究得出策略,构建随文仿写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我校中年级课堂随文仿写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二)、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仿写的有效训练方式。
A、在实验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
B、在实验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仿写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三)研究策略,构建随文仿写的教学模式。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随文练笔因为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
(四)以激发学生内在写作动机,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随文练笔激励性有效评价措施。
创新之处: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仿写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
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消化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也能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的研究离不开扎实的实践,课堂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
课题研究要紧紧抓住课堂,围绕课堂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教师能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开展这项研究,力求扎实有效,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习作水平,并与学校开展的高效课堂紧紧结合起来。
其创新之处:
1、仿写的特点是“小”:
篇幅小、口子小、要求单一、易写易改。
2、尽量以课堂训练为主,不要加重学生课外负担,探究教学方法,从课文内容中解放出来。
3、保证练笔的辅导、书写和评点有充分的时间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通过上网查阅、收集资料,研究《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丁有宽的《丁有宽与读写结合》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子与经验》两本书籍,及代蕊华的《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等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避免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随文仿写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查找漏洞,分析原因,形成研究思路。
通过实践研究对后期研究成果进行问卷调查,形成问卷报告。
3、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将随文仿写实际应用于课堂并通过课例展示、研讨,不断完善方法并对实验班级和普通班级进行对照比较,体现实验成效。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交流、反馈,提炼可借鉴的研究成果。
四、现有研究成果:
(一)研读文本,寻找仿写点,设计训练。
在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和其它一些相关理论资料后,对3-4年级各册教材进行了梳理,根据年段目标进行了匹配、归纳,设计了相应的仿写练习,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掌握读中学写、写中再读的方法。
(二)探索归纳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随文仿写”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
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
文章一旦被选入课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
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
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
这样文字载体本身就成了学习的对象,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标志。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实践读写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才能有效完成课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
“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
”“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
读写结合比不读只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的心理基础是模仿。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模仿的心理需要。
学生习作时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
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
学生除了从范文中学习语言和表达方式外,更主要地是学习范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然后通过模仿性的习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下面,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随文仿写”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
1、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学生可以仿写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这些既有形式感又有表现力的句式写法,有助于丰富句群,活跃篇章。
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一文,当讲到“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这一内容时,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学生在认真品读句子后,抓住了“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几个关键词,体会到这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
笔者又问“如雨点般刺来,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雨点吗?
”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雨点般”的快速与急促。
通过边读边悟,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的真实感觉。
接着,笔者引导道:
这句话运用了“如……般……”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矛的进攻很猛烈。
“如……般……”这样的比喻句句式,能让句子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
说完,出示比喻句练习:
清澈的湖水如_________般平静。
她那如_________般的歌声真动听。
三月的天气如_________般多变。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比喻句吗?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了对“如……般……”这样的比喻句句式的认识,达到了巩固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把比喻句再次送进句子中,读出矛进攻的猛烈。
这样的读写结合处理,一举两得,不仅使他们加强了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还让他们深入文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2、仿写段落,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
教师可从课文中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与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仿写,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构段能力。
段落仿写的对象多为总分式结构、按时间(或方位)顺序等具有鲜明写作方法的段落。
教学这样的段落时,特别应该加强阅读对写的指导。
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练笔中迁移运用。
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
以读品味是本文的教学特色,这样的美景美文也能唤起孩子写的愿望。
本课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
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
在这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画出漓江水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从中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
接着又让学生观察本段的句式结构,学生很快就说出本文作者是运用了排比句式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告诉他们:
“像这样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近、结构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叫做排比句。
排比句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经常会使用‘;’这个标点符号。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在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后,出示学生熟悉的几种事物,让他们针对这几种事物想到各自的特点。
如:
雪可以从“厚、软、白、凉”等角度来描写;花可以从“多、美、艳、香”几个角度来描写;太阳可以从“红、热、大、亮”等角度来描写;星星可以从“亮、多、美”角度来描写……在理清各种事物的特征之后,笔者看到他们有了表达的欲望,便顺势提出“看来,大家都跃跃欲试了,那就拿出笔,仿照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自然景物吧。
”伴着柔美的音乐,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
毫无疑问,在这节课上,学生模仿段落写话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的收获是很大的,不仅欣赏了迷人的桂林山水风光,还用自己的笔描绘了美丽的风景、事物,提高了仿写段落的能力。
3、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
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
学生在一次次的仿写训练中,不断地“吸收”和“消化”文中作者的好词好句、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从而丰富了作文积累,以此再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同样,只要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支点,学生也一定可以在作文园地里自由挥洒。
如三年级上册27课《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后,模仿《陶罐和铁罐》的写法,重新编一个故事,说明骄傲必败的道理。
同时在本单元学习之后,要求写一篇作文,内容是以提供的几组词语,请选择一组,编一个故事。
在吃透教材要求后,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的写作特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比和态度的变化,刻画出两种不同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铁罐是一个由傲慢到恼怒到蛮不讲理、大发雷霆的形象,陶罐是一个谦虚、不软弱、据理力争的形象。
从而明白寓意:
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学会全面看问题这个道理。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印象,笔者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何不利用陶罐、铁罐之间反串角色,继续编故事。
于是问道:
“生活中陶罐比起铁罐来,还有什么优点,你们知道吗?
”学生便列举了陶罐盛东西的面更广,鸡、鸭、鱼、肉可以隔夜盛放,而铁罐却不好用。
为反串角色的故事提供了对话素材。
笔者接着说道:
“由于陶罐在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多于铁罐,因而人们偏爱陶罐。
于是他翘尾巴、骄傲了。
现在老师请大家将陶罐、铁罐的角色调换,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又会怎样呢?
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新设计他们的对话。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编的兴趣,他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编的故事也很精彩。
有了成功的学、仿的基础,于是趁热打铁,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
以另外两种事物作主人公,依照课文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第二天,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编写的故事给笔者看。
《树木和小草》、《蜜蜂和蝴蝶》、《太阳和月亮》……故事编得生动形象,无不反映出了团结协作、谦虚克制的道理。
这次成功的仿写,让笔者深有感触:
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抓好时机,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4、立意仿写,加强学生的创新性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
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
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或敬畏的一种植物。
如“仙人掌”、“青松”、“秋菊”等等。
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三)重视练后讲评
教师细腻而及时的批阅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手段。
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
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还给了学生,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创作动机,使作文成为一种应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会专门抽出半天的时间静下心来细致而又及时地批阅学生的小练笔。
当遇到精彩的文章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上个大大的“好”字,或用红笔勾出其中精彩的词句,并在旁边注上★,生怕一时的马虎而错过每一个精彩之处;当遇到学生出现难题征求意见时,我总是耐心而中肯地在空白处写下我的建议,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当学生稍进步时,我总是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出现退步时,便会用劝告的语言提醒他。
每次的批阅,我习惯于将学生的练笔分成优★、优、优下、良四个等级,让付出了劳动的学生能充分得到老师的肯定,同时也提醒完成得不够好的学生要继续努力。
同时,我总是习惯地将其中优★等级的“小练笔”挑选出来,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在班级的“书香小筑”专栏中发表展示。
这样学生既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上的满足,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又听到了来自同学的最真挚的称赞和最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获益非浅;而且其他的学生也从这种互评互讲的过程吸收到了写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诗中所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课题反思
经过半年多的研究与摸索,我发现学生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第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
第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
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
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随文仿写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半年多来,学生写作水平大有提高,闫泽宁所写的《迷人的祖山》获得华人杯作文二等奖。
虽然取得了一点点小小的成绩,但长此的仿写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1、作文强调“大密度训练”,使作文训练从量中取胜,天天一小写,每周一大写,结合每篇阅读课文一次仿写全篇,几次仿写片断,让学生模仿成人的思想、情感、语言和作文技巧,囫囵吞枣地苦写。
这样也会造成学生讨厌作文。
仿,是为了最终的不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坚持课课有回顾,让学生课课有所悟,学生一定会逐步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最终扔掉“仿”这根拐杖,走向“创”这条阳光大道,真正为学生开启创作的大门。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名篇名段学生的自主随文仿写练笔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不同文体的课文随文仿写练笔点的规律性的探求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研究。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该课题的深入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中年级 随文仿写 能力 培养 报告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