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聊城实施纲要.docx
- 文档编号:12026049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159.79KB
中国制造聊城实施纲要.docx
《中国制造聊城实施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聊城实施纲要.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制造聊城实施纲要
《中国制造2025》聊城实施纲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准确把握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工业提质增效、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现实要求和长远之计。
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发挥我市自身产业优势,强化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聊城制造升级版,根据《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鲁政发〔2016〕9号)和《山东省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鲁经信改〔2016〕536号),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的成就。
1.制造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迈上两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5.16%,高于GDP年均增速4.74个百分点。
2016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216亿元,同比增长4.0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6%。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14家,较2010年底增加377家。
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779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98.76%,全年实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9093.27亿元,增速高于工业0.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达到8709.84亿元、584.18亿元和807.96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24倍、1.04倍和0.83倍,分别占全部工业的97.99%、97.82%和97.06%。
图1“十二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增加值及增速
2.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一是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跃升。
化工产业实现了由化肥向化工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的战略转型,鲁西集团化工新材料和化工产品比重达70%以上。
有色金属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中色奥博特已形成年产20万吨铜管的生产能力,新上的2万吨铜箔项目工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信发集团一批铝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造纸产业构建了以秸秆为原料的制浆造纸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二是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01.2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6.26%,占比增幅居全省首位;2016年高技术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11.36个百分点。
三是装备制造业表现突出。
2015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9%,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比年初提高3.7个百分点。
四是高耗能行业增速、占比双下降。
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4%,增速较规上工业低1.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2.5%,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
淘汰落后产能及关闭小企业任务全面完成。
3.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规上工业R&D投入持续增长,累计投入达218.9亿元。
2016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424件、380件,同比增长6.67%和27.09%。
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创新平台18家。
截至2016年,我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1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32家。
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东阿阿胶“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国家级铜铝冶炼及加工产品质检中心已经建成;科林公司电控柴油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鲁西集团开发的聚碳酸酯生产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被评为“中国化工行业优秀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祥光铜业自主研发的旋浮熔炼和旋浮吹炼铜冶炼技术,打破国外对铜冶炼核心技术的长期垄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金奖;祥瑞铜材电气化铁路架空导线各项指标均优于现行铁道行业标准和欧盟标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22011-2015年我市全社会R&D投入及占GDP比重
4.两化融合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15年,我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47.1;企业信息化达到综合集成水平以上的占13.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研发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39%和70%,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2.8和13.5个百分点。
至2016年,我市连续六届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规上企业80%实现互联网管理,85%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网站。
中通客车、时风集团、鲁西集团、祥光铜业、天海科技、东阿阿胶、中冶银河纸业等7家企业被工信部批准为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鲁西集团被工信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
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有12家省级电子商务认定企业和10家市级电子商务认定企业,汇通国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钢管企业联盟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并顺利运营。
5.工业园区经济稳步发展。
“十二五”以来,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层次稳步提升。
2016年,“5+3”千亿产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达37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07亿元,同比增长1.03%,利润261亿元、增长3.24%,增幅分别高于规上工业0.51个和3.6个百分点。
其中,中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5亿元,同比增长24.57%,利税8.94亿元、增长82.69%,利润8.09亿元、增长102.5%。
信发循环经济产业园、时风电动汽车产业园、中国化工新材料(聊城)产业园、临清轴承产业园等发展迅速,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6.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2016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41%,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下降4.5%的任务目标,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
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有9个模式入选“山东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泉林纸业“清洁型草浆造纸”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模式案例”。
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示范城市102个重点支撑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过半,累计完成投资45.58亿元。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压减钢铁产能70万吨,淘汰小火电机组10台、114万千瓦,10万千瓦以上机组均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表1“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幅度(单位:
%)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全省
3.77
4.55
4.48
5.00
3.72
济南
3.78
4.68
5.68
6.22
9.92
德州
3.73
4.12
4.92
5.20
8.49
聊城
3.75
4.37
3.70
6.06
7.37
表2“十二五”期间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幅度(单位:
%)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全省
7.67
8.23
7.79
7.22
7.88
济南
4.48
7.9
8.95
7.79
10.22
德州
8.00
7.78
7.4
9.15
7.36
聊城
7.86
8.78
6.42
7.34
11.18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偏低,接续产业动能不足。
产业结构偏重,2016年重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70%,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63.2%的规上工业产值集中在有色金属、纺织、农副产品加工、运输机械、钢铁、化工、造纸、电力、传统医药等行业领域,部分传统产业受产能过剩影响增速普遍下滑,经营效益不甚乐观。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较快,但占比不高,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8.1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2个百分点。
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尚处于培育和成长期,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力量有限,导致整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我市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
2015年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为2.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6个百分点,与济南市2.27%的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7个百分点,与邻近城市泰安市相差0.51个百分点,远远低于济南市1.89%的投入水平;单位GDP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仅0.11件/亿元,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表32015年聊城及全国、山东部分地区科研投入指标
R&D经费内部支出
占GDP比重(%)
单位GDP国内发明专利
申请授权量(件/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投入占主营收入比重(%)
全国
2.07
0.52
0.90
全省
2.27
0.27
0.89
济南
2.18
0.64
1.89
青岛
2.84
0.56
1.30
泰安
2.41
0.10
1.13
德州
1.43
0.12
0.40
聊城
2.11
0.11
0.62
3.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效益偏低。
当前,我市工业和制造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绿色集约发展模式转变期,能耗高、排放大的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2015年全市工业单位能耗依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地方经济贡献率为36.3%,但能耗占比高达67.6%;万元GDP电耗达1466.4千瓦时/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822.5千瓦时/万元)的1.78倍,是济南市的3.38倍;能源结构以煤电为主,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933万千瓦,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四大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巨大。
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工业投资效率和质量效益偏低。
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效率为0.9702,且同比呈下降趋势;工业投资效率低于全国平均的1.04,与省内部分地市也存在明显差距。
表42015年聊城及全国、山东部分地区单位GDP电耗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GDP(亿元)
万元GDP电耗
(千瓦时/万元)
全省
5182.2
63002.33
822.54
济南
264.2
6100.23
433.10
青岛
342.3
9300.07
368.06
泰安
172.8
3158.39
547.11
德州
199.5
2750.94
725.21
聊城
390.6
2663.62
1466.43
表5聊城及山东省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单位:
吨/亿元)
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聊城
全省
聊城
全省
聊城
全省
聊城
全省
2011年年
83.55
43.63
5.45
3.81
47.51
40.22
62.73
39.40
2012年
70.21
38.41
4.61
3.37
40.08
34.97
54.25
34.77
2013年
60.39
33.42
3.85
2.92
38.29
30.08
49.19
30.19
2014年
56.58
29.96
3.61
2.61
33.18
26.76
42.01
26.81
2015年
53.31
27.90
3.38
2.42
26.80
24.22
30.74
22.60
表62015年聊城与全国及省内其他城市工业投资效率对比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工业投资效率
全国
219957
228974
1.04
济南
1147.9
1844.37
1.61
青岛
3145.84
3547.60
1.13
泰安
1101.9
1243.77
1.13
德州
990.45
1214.53
1.23
聊城
1312.91
1273.86
0.97
4.产业链条较短,集聚发展效应不明显。
从产业链看,我市外销及出口的产品主要涉及冶炼、棉纺织、食品农产品、化学品和汽车及零配件等行业,尤其在铜铝深加工、化工新材料、棉纺织、食品农产品等重点领域,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附加值不高。
从园区经济看,大部分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2016年,370家入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707亿元,同比仅增长1.03%,仅占规上工业的41.7%;部分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
园区经济占比偏低,园区内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仍未打通,园区经济带动效应不明显,集聚发展缺乏优势。
5.品牌建设滞后,开放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从全省比较来看,我市品牌建设较为滞后。
截至2016年底,全市新注册商标4000件,商标总量2.4万件,居全省第8位;中国驰名商标22件,居全省第11位;山东省著名商标115件,居全省第13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件,居全省第9位。
我市开放合作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6年我市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共11个,占全省比重不足1%,实际使用外资仅为44244万元,不足全省的1%,仅为德州的54.8%。
虽然我市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但2016年境外实际投资额31226万美元,仅占全省总量的2.41%。
作为我省内陆城市,我市亟待在品牌形象和开放合作方面寻求突破。
表72016年山东省部分城市进出口与利用外资情况
地区
进出口总值
(万元)
外商直接投资
项目个数(个)
合同外资
(万元)
实际使用外资
(万元)
全省
154665014
1477
14043179
11106711
济南
6396717
104
1203906
1122627
青岛
43506659
680
5062180
4605867
泰安
1346479
61
547367
341284
德州
2112279
12
126019
80711
聊城
3754167
11
127750
44244
表82016年山东省部分城市境外实际投资
地区
金额(万美元)
同比(%)
比重(%)
排名
全省
1298265
124.7
100
青岛
520639
297.9
40.10
1
济宁
341990
406.8
26.34
2
济南
68414
20.5
5.27
4
滨州
38960
-4.0
3.00
5
淄博
34854
13.4
2.68
6
聊城
31226
104
2.41
8
德州
9839
889.8
0.76
12
临沂
5696
50.8
0.44
14
(三)面临的形势。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集群式突破,正加速孕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进一步引发制造业发展模式变革,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
我市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发展潜力巨大,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新兴业态培育,有利于推动我市工业创新发展、优化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2.国家和省内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制造业发展带来政策红利。
我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工业发展新活力,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以及配套的重大工程、专项行动等精准政策的实施为我市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推动实施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战略,逐步完善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形成战略区域加快发展的有力支撑;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等政策,将把聊茌东“大三角”建设成为转调创的试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
山东省启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释放新一轮改革和政策红利,推动我市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化我市和周边城市的协同与合作,成为我市制造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3.经济“新常态”下我市面临“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
我市面临较大的经济稳增长与加快调结构的双向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工业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长期粗放式的发展导致制造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对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发展模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粗放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给我市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4.资源要素成本上升,给我市外部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带来挑战。
当前国内原材料、物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全面进入上升通道。
我市制造业长期处于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煤炭、铝土矿、铜矿、粗钢、棉花等原材料的外部依赖度高,“两端在外”的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致制造业资源保障压力加大。
大部分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品牌价值不高,面临成本上升与利润下降的双向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亏损严重。
我市制造业亟待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加快推动由传统的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创新驱动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立足“四新”促“四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着力打造山东西部隆起带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二)发展方针。
坚持创新驱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支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坚持质量为先。
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以增强企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坚持绿色集约。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资源节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模式,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坚持人才为本。
将人才作为高端引领、强市建设的根本,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养造就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高素质人才队伍,补齐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坚持开放合作。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的水平,以全球视野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市场、资本和能源资源开放合作,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三)发展目标。
积极对接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山东省行动纲要,打造中国制造“聊城版”,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到2020年,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培育制造业主体,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
未来5年,制造业增长水平保持快于全市工业增长,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培育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百亿级、千亿级龙头企业,成为聊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着力强化“四基”基础,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
到2020年,“四基”创新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到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8%,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力争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强基示范项目,成为鲁西地区重要的工业技术创新中心。
聚焦终端产品升级,质量效益形成新优势。
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主要制造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有色金属、核心基础零部件、新材料,以及纺织制品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检测中心;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到87,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升8.5%,打造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
到2020年,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得到有效应用。
宽带普及率达到85%,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累计达50家,智能制造取得显著成效,对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绿色发展获得新成效。
到2020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下达的目标,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降低20%、10%和20%以上。
到2025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追赶全国先进水平,服务型制造取得显著成效。
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基本实现制造强市目标。
表9全市制造业素质提升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总体规模
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2103.6
3000
4200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63
1.00
1.40
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0.60
1.00
质量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
87
89
制造业增加值率(%)
--
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比202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十三五”年均增长8.5%
“十四五”年均增长8.0%
两化融合
宽带普及率(%)2
55
85
95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47.1
75
95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70
80
90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9
55
70
绿色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比2015年降低20%
比2020年降低15%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比2015年降低20%
比2020年降低15%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
14.5
13.18
11.8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6
88
90
注1:
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
三、构建制造业新体系
重点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制造 聊城 实施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