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王崧舟《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12023703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2.26KB
六年级语文王崧舟《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docx
《六年级语文王崧舟《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王崧舟《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王崧舟《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解构、颠覆和风格的突——《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
王崧舟
一、举日——“象”的观照
师:
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做过预习了吧?
好的!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
再放松!
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观想太阳的样子。
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晶晶的。
看到了吗?
生:
(齐答)看到了。
师:
很好!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
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生:
(默写词语。
)
师:
好的!
你写了什么?
生:
车盖,盘盂。
师:
你呢?
生:
车盖,盘盂。
师:
车盖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
早上的太阳。
师:
那么“盘盂”呢?
生:
中午的太阳。
师:
请到台前来,把这两个词语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
生:
(上台板书词语。
)
师:
写对了。
不但写对了,而且这个字儿还写得有模有样、落落大方,真好!
和这位同学写得一样的请举手。
生:
(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
)
师:
看来,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好的!
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提示,继续观想太阳。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什么感觉?
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
感觉到了吗?
生:
(齐答)感觉到了。
师:
好!
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的身体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
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生:
(默写词语。
)
师:
(巡视,然后请一个同学上台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
师:
请大家抬头看黑板,跟她写得一样的请举手。
生:
(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
)
师:
(对那个板书的学生)“沧沧凉凉”你是用来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的感觉的?
生:
早上的太阳的感觉。
师:
哦!
那么,不用说,“探汤”是用来形容中午太阳的感觉的,对吧?
为什么?
生:
因为“沧沧凉凉”是比较冷的感觉,“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
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太阳要热,所以我这样写了。
师:
你怎么就断定“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呢?
生:
我看了课文的注释,知道“探汤”就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所以,探汤就是一种热的感觉。
师:
看得出,你的预习做得很充分、很扎实。
你不但预习了课文,还预习了课后的注释,这个习惯值得大家学习。
好的,请大家看黑板,把这四个形容太阳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生:
(齐读四个词语。
)
二、探日——“理”的寻思
师:
很好!
大家注意看,现在,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板书:
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里有些什么名堂?
生:
(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
师:
不着急!
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倾听。
)
师:
这两条线这么一画,联系课文内容,你发现了什么名堂?
生1:
我发现它们都是反义词。
师:
哦!
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1:
车盖和盘盂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样子大,一个样子小。
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师:
大家注意听了吗?
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
他看出了两对词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生2:
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师:
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间相同的关系。
大家看,第一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太阳的?
生:
从形状的角度。
生:
视觉。
师:
没错!
从视觉的角度。
那么第二对呢?
生:
感觉。
师:
确切地说,是触觉。
第一对从视觉的角度写太阳,第二对从触觉的角度写太阳,这是它们之间相同的一面。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师环视课堂)哦,没有了。
那好,请找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
(朗读)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师:
一大一小,一凉一热。
想一想,这四个词语怎么读,才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它们意思的相反。
生:
(朗读这两个句子,通过对“大如车盖”、“如探汤”的重读和对“盘盂”、“沧沧凉凉”的轻读,强调了相反的意思。
)
师:
读得真好!
来,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四个词语。
请大家看黑板,我们一起读!
一儿曰,日初出——(用手指示板书“车盖”,以下相同。
)
生:
(齐读,重读)大如车盖。
师:
及日中——
生:
(齐读,轻读)则如盘盂。
师: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生:
(齐读,轻读)沧沧凉凉。
师:
及其日中——
生:
(齐读,重读)如探汤。
师: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很好!
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个括号,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个括号。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想一想,这其中又有些什么名堂?
(生举手)不着急,默读课文,静心思考,琢磨琢磨这样来分组的名堂。
生:
(默读课文。
)
师:
谁发现这样分组的名堂了?
生1:
车盖和沧沧凉凉都是日初出时的太阳,盘盂和探汤都是日中时的太阳。
师:
(板书“日初出”、“日中时”)“日初出”时我们现在叫做——
生:
早晨。
师:
没错。
“日中时”我们现在叫做——
生:
中午。
师:
问题来了!
同样是在观察太阳,同样是在早晨观察太阳,一儿曰,日初出——
生:
(齐读)大如车盖。
师:
另一儿却曰,日初出——
生:
(齐读)沧沧凉凉。
师:
结果相同吗?
生:
不相同。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他们观察太阳的角度是不同的,一个从视觉的角度观察,一个从触觉的角度观察,所以不同。
师:
太厉害了,真是一语中的啊!
好的,同学们,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种现象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
(齐答)看到过。
师:
看来,一小儿说的是事实。
那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种感觉你们有过吗?
生:
(齐答)有过。
师:
这么说来,另一小儿说的也是事实,对吧?
来!
我们再来读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
这样,男生读前面一小儿,女生读后面一小儿,我读提示语。
准备!
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
生:
(男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
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
生:
(女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
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一点,是吧?
生:
是。
师:
那好,现在我把“车盖”和“盘盂”这两个词语给擦了,谁能在这两个空地方填上“远”和“近”这两个字?
生:
(上台板书,在原“车盖”处填了“近”,在原“盘盂”处填了“远”。
)
师:
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教师指着板书)一儿曰,我以日初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因为——谁接着读一儿的话?
因为——
生:
(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
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这是因为,大家一起读。
生:
(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
好!
这是一儿的观点。
按照常理,远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冷一些,近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热一些,对吧?
生:
对的。
师:
那好,我现在把“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擦了,你来填填“远”和“近”,会吗?
生:
(上台板书,在原“沧沧凉凉”处填了“远”,在原“探汤”处填了“近”。
)
师:
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吧?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因为——
生:
(朗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
大家看,另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这是因为,大家一起读。
生:
(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三、辩日——“趣”的体验
师:
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
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
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
生:
(齐答)辩斗。
师:
(板书“辩斗”)你们是怎么理解辩斗的?
生1:
就是争论、辩论。
生2:
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让谁。
生3:
为了一件事,大家吵架,针锋相对。
师:
是这样吗?
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
生:
(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
师:
停下!
哪对同桌愿意到上面来朗读“辩斗”?
生:
(一对同桌上台,面向全班同学,朗读“辩斗”部分。
)
师:
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
这样,请你留下,我来跟你辩斗辩斗。
你害怕吗?
生:
(低声的)不怕。
(众笑)
师:
听你的口气,看你战战兢兢的样子,我看你还是有点怕。
到底怕不怕?
生:
(坚定的)不怕。
(众笑)
师:
为什么?
生:
你又不会吃人。
(众大笑)
师:
啊!
对对对!
我是老师,我不是老虎。
不对!
我现在还是老师吗?
生:
你是一小儿。
(众笑)
师:
对!
我是一小儿了。
那,咱们现在就开始?
谁先说?
生:
你先说。
师:
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大家注意听,更要注意看,我们两个小儿是怎样辩斗的。
好!
我这就开始了——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该你了!
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
(语速加快)此言差矣!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
(一愣,迅速作出反应)此言差矣!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众笑)
师:
(语气加强)非然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
(机敏的)非然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众笑)
师:
(摇着手)非也非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
(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众鼓掌,大笑)
师:
不跟你罗唆了!
反正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
你才罗唆呢!
就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
你胡说!
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
你胡说八道!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掌声,笑声)
师:
看到了吧?
这才叫——大家一起说!
生:
(齐答)辩斗!
师:
喜欢两小儿吗?
为什么?
生1:
喜欢!
我觉得他们挺可爱的。
生2:
他们很会动脑筋,会钻研问题。
生3:
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放弃。
师:
是顽固不化吗?
生3:
不是,他们说得都有道理的,所以他们敢于坚持。
生4:
他们不但能仔细观察,而且还能认真思考。
师:
是的,辩斗不是吵架,不是胡说八道。
辩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两小儿活泼泼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的坚持和独立。
是吧?
生:
(齐答)是!
师:
那好!
我们都来做一回两小儿。
全体起立!
左手的同学做前面一小儿,右手的同学做后面一小儿。
我呢,就读读旁白吧。
好!
前面一儿们,准备好了吗?
生1:
(左手的学生齐答)准备好了!
师:
后面一儿们,准备好了吗?
生2:
(右手的学生齐答)准备好了!
师:
开始辩斗!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起故。
一儿曰——
生1:
(齐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
一儿曰——
生2:
(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
一儿曰——
生1:
(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
一儿曰——
生2:
(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
一儿坚持曰——
生1:
(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
一儿争辩曰——
生2:
(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
一儿反驳曰——
生1:
(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
一儿不服曰——
生2:
(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
一儿扯着嗓子曰——
生1:
(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
一儿跺着双脚曰——
生2:
(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
一儿指着一儿曰——
生1:
(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
一儿毫不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生2:
(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
(突然停顿,过了一会儿)辩呀!
斗呀!
怎么不辩不斗了?
生1:
太累了!
脚都酸了。
(众笑)
生2:
老这么辩下去,没意思了。
(众笑)
生3:
辩斗也不能没完没了啊?
生4:
孔子过来了。
四、决日——“知”的分享
师:
请坐。
孔子过来了,孔子是谁呀?
生1:
大思想家。
生2: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生3:
孔子有弟子三千,是个大教育家。
生4:
孔子博学多才,是个圣人。
师:
可是,这个问题,孔子说得上来吗?
生:
说不上来。
师:
哪儿看出来的?
生:
孔子不能决也。
师:
谁能为“决”组个词语?
生1:
决断。
生2:
决定。
生3:
判决。
生4:
裁决。
师:
一句话,面对两小儿的辩斗,孔子也拿不定主意。
是吧?
生:
(齐答)是!
师:
同学们,如果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呢?
你会怎么说?
(教师指名一学生起立)现在轮到我做两小儿了。
先生贵姓?
(众笑)
生:
姓田。
师:
哦!
田先生!
久仰久仰!
请问田先生,咱俩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多呀!
生:
你们两个说得都不对。
师:
都不对?
那依你之见,是日初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
请田先生不吝赐教。
生:
一样远,没什么区别。
师:
这就怪了。
明明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吗?
生:
这是你的错觉,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是一样大的。
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像车盖,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有地平线,还有树木、房子做比较,所以好像大一点。
中午的时候,太阳升到了天上,没有什么可以比较了,所以看起来就像盘盂了。
师:
啊!
原来如此!
田先生说得有理,说得有理。
不过,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又是为什么呢?
先生累了,请坐下休息休息,我想请教另外的先生。
(教师指名一学生起立)先生贵姓?
生:
免贵姓赵。
(众笑)
师:
哦!
赵先生!
失敬失敬!
您知道温度不同的原因吗?
生:
当然知道!
早上,太阳是斜射到地球上的,所以地上吸收的热量就少一些,感觉就沧沧凉凉了。
到了中午,太阳笔直射在地球上,地上吸收的热量就多了,所以就热了,就像探汤一样了。
师:
哦!
我明白了。
谢谢两位先生为我指点迷津啊!
同学们都明白了吗?
生:
(齐答)明白了!
五、悟日——“智”的启迪
师:
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
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
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是吧?
生:
(齐答)是!
师:
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
(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师:
(板书“知”)什么叫“知”?
生1:
知识。
生2:
学问。
生3:
知道。
生4:
懂得。
师:
谁说你知识丰富?
谁说你学问渊博?
原来你也不知道啊!
来,我们再来一起笑一笑。
两小儿笑曰——
生:
(齐答)哈哈!
孰为汝多知乎?
师: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
请你写一写。
你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生:
(写话,教师巡视,随后示意几个学生起立。
)
师:
好!
孔老夫子们,面对两小儿的嘲笑,你们有话想说吗?
生1:
真是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啊!
(掌声)
师:
看来,孔老夫子有点心虚了。
(众笑)
生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掌声)
师:
好一个虚心好学的孔夫子。
心虚大可不必,虚心却值得我们学习。
生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掌声)
师:
说得好!
做学问、做人就应该老老实实。
生4:
天下的知识多如海洋,我哪能样样精通呢?
(众笑)
师:
实话实说,学无止境嘛!
生5:
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观察和思考。
师:
瞧瞧!
都什么时候了,还好为人师,职业病啊!
(众笑)
生6:
哎!
你们两个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师:
这不废话吗?
看来,孔老夫子也有说废话的时候。
(众笑、掌声)
师:
同学们,这就不是一个有知、无知、多知、少知的问题了。
正象刚才那位同学所讲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板书:
智)
师:
同学们发现了吗,“智”的下面还是一个什么字?
生:
(齐答)日。
师:
是的,一个平正却充满力量的“日”字。
为什么“智”的底下是一个“日”字呢?
是一个太阳呢?
生1:
因为智慧就像太阳。
生2:
智慧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3:
智慧也是温暖的。
生4:
有智慧的人总是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
师:
说得好!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做为一种人生智慧,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
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太阳!
来,闭上眼睛,让这轮智慧的太阳在你的心头冉冉升起,越升越高!
下课。
(热烈的掌声)
作为艺术而存在的课堂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的美学境界
浙江省杭州市北苑实验中学王小庆
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须具有审美意义。
——[俄]斯托洛维奇
王崧舟在推出《两小儿辩日》一课之后,便有众多的专家、同行惊呼他的“风格”变了。
这一声惊呼,大约缘于王崧舟本人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更缘于其他人对“诗意语文”的解读。
“诗意”当然可有各种解法,但“诗意”的说法,最不应该被理解的,恐怕是“像诗一般”,或者以为是“情感”性的教学。
否则,在观赏《两小儿辩日》之后,有了一头雾水,也不见奇怪了。
即便以唯美主义去理解“诗意”,在我看来,也还如裹小脚那般不能如意。
有时候我们太在意某一种提法的理论建构和阐释,殊不知越是这样,反越觉道理不清。
王崧舟自己也写过一些文章评点“诗意”,但他的文字,也唯“感悟”而已,对我们理解“诗意”,只“仅供参考”。
对于“诗意”的最好注解形式,恐怕仍是他的课堂教学。
因此,《两小儿辩日》之后,我们该反思下自己对于“诗意语文”理解的偏颇,也该重新审视王崧舟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精神了。
一
必须承认,虽然对王崧舟的课堂教学褒贬不一,但无论是学生还是观众,在聆听他的课堂时,都会凝神屏吸:
不仅课堂中享受到了“美”,也在课后忍不住要去“思”。
这正是他的课的特色,也是青年教师企图“学习”而从不曾真正学到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王崧舟从来都不仅在进行课堂教学,他更在进行一种艺术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以自己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一种艺术性的行为去解读文本的生命意义;同时,用他的教学思想,激活课堂参与者(包括学生和听课者)的精神追求。
我们或者可以说,他的课堂,是一个艺术连续体,一个对内凝聚、对外辐射的艺术作品。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语言的艺术性观照之中。
《两小儿辩日》一文,并不以语言的激情而感动读者。
但文本的人文意义,却往往在于教师、学生对它的态度和认识。
事实上,这一文本的中心要点,在于“辩斗”,于辩斗中显现人的精神。
王崧舟非常准确而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两组关键词语:
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
而这正是引出“辩斗”的先导。
在这里,教师非常巧妙地通过学生对这些词语之关系的探讨,明修栈桥,暗渡陈仓,很自然地将课堂气氛引向了“辩斗”。
王崧舟的这一导入策略,表面上看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妥协,实质上却是利用了听课者的期待视野,制造了一种非常规的阅读心理,从而达到了“陌生化”效果。
对于“辩斗”,一般人都认为是《两小儿辩日》一课的精华所在。
这固然不错,但也往往会招致一些质疑。
譬如:
为何辩斗?
辩斗如何能促进“语文”?
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整节课堂的进程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辩斗”竟是王崧舟极力倡导的“诵读”的另类形式,是一种突破语言的囚笼,达到思想之表现的途径。
就整堂课而言,传统的诵读形式并不多见,虽然其精神仍是一以贯之。
王崧舟一直认为,诵读是感悟作品的基本策略,是“唤醒感觉的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
因此,他鼓励学生的,是在诵读中找到自己:
师:
好的,这是你的发现。
你把这两处找到,读给大家听听,行吗?
不着急,听清楚要求。
注意你在读的时候,这四个词语怎么读,你琢磨琢磨。
(对大家)我们听,他是怎么读这两小儿的话的,这四个词他是怎么读的。
这里的“琢磨琢磨”,耐人寻味。
即如教师后来说的,“四个词读得重一些,读得强调一些,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说的都是事实。
”因此,诵读的结果,是读者借语言的声响彰显了内心思想。
但既是事实,辩斗自然便要发生。
在《两小儿辩日》一课中,辩斗正成为了诵读的又一具体形式。
我们看到,无论是师生辩斗,还是生生辩斗,参与者从不曾脱离文本;而辩斗中先导词语的及时变化,又无不映射出教师对诵读进程的把握和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升:
……
师:
一儿曰——
组1: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
一儿曰——
组2: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
一儿坚持曰——
组1: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
一儿争辩曰——
组2: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
一儿不服曰——
组1: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
一儿反驳曰——
组2: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
一儿扯着嗓子曰——
组1: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 语文 王崧舟 小儿 课堂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