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2011009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87.48KB
中考文言文总结.docx
《中考文言文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总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总结
5.《醉翁亭记》
名句积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文言词汇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高踞)颓然乎其间(……的样子)
临临溪而渔(靠近)然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执策而临之(对着)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
临表涕零临(面对)
野芳发而幽香(开放)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内容理解
艺术特色
1.《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
2.第一乐:
山水之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
3.第二乐:
宴酣之乐。
这一段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个层次,其中“滁人游”为后文做铺垫,而“太守醉”是本段的核心。
4.第三乐:
乐人之乐。
“众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都点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艺术特色
1.叙事、抒情和写景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骈散结合。
2.动静结合。
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是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与一画,各具情致。
阅读启示
旷达是人生的阳光,有了旷达的心态,就会坦然地走自己的路,生命的内涵就会更加厚重。
写作意图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及其附近优美的环境及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以及借纵情山水来排遣由于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
6.《记承天诗夜游》
名句积累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词汇
入月色入户(照进)欲解衣欲睡(想要)
便舍船,从口入(进去)从民所欲(愿望)
念念无与为乐者(想到)寻随之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念鬼(考虑、思索)未果,寻病终(不久)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灵)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耳(只是)
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但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皆若空又无所依(在空中,介词)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内容理解
1.开头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夜游起因、同游之人。
2.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层层设喻,将月色比为透明之水,将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对月色的描述空灵澄澈。
艺术特色
1.叙事和抒情、写景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2.运用比喻写景。
阅读启示
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曲折,但只要心胸阔达,淡泊名利,就能化犹豫为释然,以平和之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写作意图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本文通过记叙夜晚在承天寺无眠约人同游的经历,表现了作者阔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7.《公输》
名句累计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文言词汇
公输盘为初造云梯之械(替)见见公输盘(会见)
为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以牒为械(当作)
类不可谓知类(事理)说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为与此同类(种类)请说之(陈述)
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所以吾之所以距子矣(用来)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原因)
然,胡不已乎(停止)将以攻宋(凭借)
已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以牒为械(把,用)
参考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
“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
”墨子说:
“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说:
“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
”公输盘说:
“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
“请向你说说这义。
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
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
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争辩
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
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
”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
“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
”公输盘说:
“不能。
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墨子说:
“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
“行。
”
墨子见了楚王,说:
“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说:
“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
墨子说:
“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象彩车与破车相比。
楚国有云梦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象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
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象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
从这三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
楚王说:
“好啊!
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
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
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公输盘受挫了,却说:
“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
墨子回答说:
“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
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
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
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
”楚王说:
“好啊!
我不攻打宋国了。
”
内容理解
本文先写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其次指责楚王攻宋之不智,楚王虽穷词夺理,但攻宋之心仍不死;末写挫败公输盘的进攻,并揭穿其阴谋,告以宋国早有准备,迫使楚王放弃用兵,层次清楚,结构紧密完整。
本文采取类推的说理方法,加之排比、比喻,使文章生动活泼,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
末段写墨子与公输盘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全文通过墨子的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艺术特色
1.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方法,增强说服力。
2.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阅读启示
墨子热爱和平,热爱祖国,他这种为和平,为祖国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使我们民族永不泯灭的灵魂,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写作意图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记叙了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的经过,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是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
8.《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句积累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词汇
朝服一管(早晨)间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朝如朝见威王(朝廷)又何间焉(参与)
皆朝于秦(朝见)
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徐公不若君之美(漂亮,好看)不宜偏私(私情)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有周忌修八尺有余(通“又”)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欲有求于我也(与“无相对”)
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
(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他的妻子说:
“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妾说:
“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
(邹忌)问客人说:
“我和徐公谁更美?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
齐威王说:
“好!
”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内容理解
1.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
2.妻子偏爱他,妾畏惧他,客有求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这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有不同。
3.邹忌发现受蒙蔽后,由家事联系到国事,用暗喻和类比的方法向齐威王进谏: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上下莫不畏王,地方千里莫不有求于王,得出之蒙蔽甚矣的结论,令人信服。
4.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与效果,与前相比,这一段时简略的。
这一略一详,实在是恰到好处。
写了后者,前面写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
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细具体生动,略的余味无穷。
艺术特色
1.文章中讽喻手法的运用表现在邹忌善于进谏,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2.文章中类比手法的运用表现在“受蔽”这一点上,邹忌在进谏中把生活中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类似地进行类比,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人物分析
邹忌:
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足智多谋,擅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齐威王:
开明、从谏如流,勇于改革,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启示
1.邹忌的劝说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实事求是,要做到以己推人,以理服人,巧用比喻,委婉含蓄,带有启发性和说服力,令人乐于接受,效果良好。
2.齐威王最终能使齐王“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进步,就要善于采纳别人不同的意见,理智地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有所提高。
写作意图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5.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文言词汇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拂行拂乱其所为
于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入则无法家拂士
征于色(从)所以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在)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过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错,动词)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过错,名词)不复出焉(出去)
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指有所为作为)皆出酒食(拿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参考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内容理解
1.短文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了艰难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据此事实,作者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结论。
2.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艺术特色
1.举例与说理相结合。
2.善用排比和对比,增强说理的气势。
阅读启示
逆境成就人才,人要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柳暗花明;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只能消沉下去。
我们当代中学生,生活优裕,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浸于安逸、享乐之中,要努力进取,充实自己。
写作意图
文章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
只有经受住贫困和挫折,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担当起“大任”的人。
客观环境的险恶,正是培养和增长这种精神的有利条件,是“生”的必要条件;如果避难就易,苟且偷安,安与享乐,则会自取灭亡,“死”是必然结果。
10.《曹刿论战》
名句积累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文言词汇
从战则请从(跟随)故公问其故(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服从)故克之(所以)
鄙肉食者鄙(鄙陋,指没见识)察虽不能察(明察)
先帝不以臣卑鄙(鄙俗)察纳雅言(辨别)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
“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
”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
“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
”曹刿回答:
“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说: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
“不可以。
”(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
“可以了。
”(于是)齐军大败。
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
“不可以。
”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
“可以了。
”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
曹刿回答: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
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内容理解
1.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是为下文“曹刿请见”做铺垫。
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
2.“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站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民从”和“弗”的重要性。
3.第二段,叙述齐鲁工长勺之战的经过。
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同,胸有成竹,善于掌握哦时机,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
4.第三段,写曹刿叙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先用“即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
这段论述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艺术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2.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分析
曹刿:
关心国事、自信、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沉着果断、善于把握战机。
鲁庄公:
虚怀若谷,唯才是用,勇于纳谏。
阅读启示
1.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他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卑微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示出了高度的爱国热忱。
这种“位卑未敢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
我们应该牢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做一件事要一鼓作气,把握最佳时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写作意图
本文通过记录曹刿论述和亲自辅佐鲁庄公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抒发了曹刿的爱国情感,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掌握好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11.《伤仲永》
名句积累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文言词汇
并自为其名(自己)余闻之也久(听说)
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闻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受受之天也(接受)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客人)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接收)
然父利其然(这样)材贤于材人远矣(才能)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
屋舍俨然(的样子)
得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
得无异乎(难道)
参考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