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1989161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3.59KB
四川省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docx
《四川省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
四川省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
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
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
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
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
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
老子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
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
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
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
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
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
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
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它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自然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书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将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生动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豪的却是“父亲的儿子”。
正是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
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不图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中,他被打成“逍遥派”。
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
“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文章。
1970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
那个年代,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
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设法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队伍中。
后来,《新英汉词典》累计共售出1000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进入新的编写小组。
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
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立下铿锵誓言:
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
直至1991年,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
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直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
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
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年8月,这本耗去陆谷孙15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
陆谷孙在词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从未后悔,从未抱怨。
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
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
“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
”除了编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
教书。
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
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二话不说就拿出1000元送到系里……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待在家里做学问,上
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
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
Leaveme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陆老在2012年的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
低调的“老神仙”》)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经过15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1991年出版,俨然是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B.70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面临着诸多困难:
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D.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5.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
达开朗。
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B.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C.陆谷孙能倾注30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E.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6.“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请结合陆谷孙的生平,加以分析。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槐 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
是槐花的香气。
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
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
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
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
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
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
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
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
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
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
他曾听儿子说过:
“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
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
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
“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
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
“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
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
天哪,家乡话!
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
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
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
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
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
床低矮柔软。
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
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
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
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
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
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
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
谢拉班对儿子说:
“我受不了了。
”
“为什么?
”“你老婆是假的,牙齿。
是你打掉的吗?
”儿子摇头。
儿媳妇问丈夫:
“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
”“父亲不会。
”“慢慢学嘛。
”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
谢拉班突然高声说:
“我要回家!
”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
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
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
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
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
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
有一次
,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
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
“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
”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
馍馍熟了。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
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
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
“老头,嗨!
”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
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E.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
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8.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
(4分)
9.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
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
从吴与弼讲学。
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
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
久之,复游太学。
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
“龟山不如也。
”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
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
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
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
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
对曰: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
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或劝之著述,不答。
尝自言曰:
“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
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
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
”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
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
母有念,辄心动,即归。
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
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
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
成化三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
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
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
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
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2)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客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轻,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E.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敞到首尾关合,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别之现实,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15.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商隐《锦瑟》中,化用鲛人泣泪成珠的典故,并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雾、可望而不可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屈原《离骚》中写用荷叶裁成上衣来表明自己高洁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分)
(3)沙漠中到处结冰,天上阴云密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这种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2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文化程度不高的唐刚立志发扬跛鳖千里的精神,不断自学,终在民间文学方面有所成就。
②家风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③这所有名的中学将原来的冲锋号起床铃改为温柔的小步舞曲,学生们说新的音乐像晨钟暮鼓,死气沉沉,让人提不起精神。
④京剧大师梅葆玖驾鹤西去,著名演员濮存昕呼吁京剧演员尤其是梅派传人,要将悔先生身上那股不受名利场沾染的“仙气”薪火相传。
⑤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划,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⑥他在史海中钩沉辑佚,于文物间爬罗剔抉,可谓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若论嘉惠后学,金针度人,这三本书名副其实。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针对近年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专家表示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如何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善意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家长、学校、媒体都还需认真思考。
B.专家认为,是否把握好财政运作的“度”,在稳定增长与调整结构之间找平衡,是对地方政府能力的重大考验。
C.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各国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民币近期对美元贬值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市场外部环境所致,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D.各级党组织只有当好选人用人的舵手,秉持公道正派的工作,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既然
而
/
但是
从而
B
都
如果
/
固然
而且
因此
C
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
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阅历会日趋丰富。
①。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②,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则是
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③。
21.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
请用一段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届高三 语文 下学 第二次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