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1986781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94KB
《绿》教学反思.docx
《《绿》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教学反思
《绿》教学反思
《绿》教学反思1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引出课题——西湖的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品味语言之前,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领着学生赏析。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还是只侧重某一点,只要学生思考了,说了,或是写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绿》教学反思2
我一直教导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充满感情地生活”,对于任何一篇作品,无论文体如何,都应带着激情,用心阅读,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悟自己所悟。
比如像《绿》这篇__,我以朗读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对于文字的表现手法我则以粗线条的分析,只让学生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就好。
原先以为过细的分析,会破坏语言的流畅与整体的美感,现在听了前辈的意见,确实在分析__时应再细化些,下次一定注意。
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个人认为是应结合学科的特点而论的。
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代替幻灯片,充当板书,适合一些信息容量大的课堂教学以外,它实在有弊端。
比如多媒体中出现的音画,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文字本身的魅力,任何一种形象,一种意境在文字的表述之中都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而音画则将之定格。
就如金庸的《神雕侠侣》,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小龙女绝不是李若彤或刘亦菲,而是你深藏心中,常现脑际的女子。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也许你也无法说明,只觉是个亦幻亦真,冰清玉洁的女子吧。
再如《飞红滴绿记黄山》那柯蓝的文字远比你到实地观察的黄山美得多。
因此,这也许是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少用多媒体手段的原因吧。
语言有不成熟之处,请多包涵。
《绿》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
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
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
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
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
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
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
从而,把__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绿》教学反思4
【1】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刚好我们现在处于春天这一季节。
北师大版三年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也以"春天"为题安排了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第一篇课文是《梦已被染绿》,体裁是诗歌。
当我把全诗讲完后,提出一个问题:
"我的梦已被染绿。
"这句话怎么理解?
等了一会儿,看到很多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无言以对,我又加以提醒:
抓住句中的关键字眼:
"梦"、"绿"。
我刚把这两个字写完。
顿时,沉默的气氛被打破了。
一个学生突然说:
"这好象与我们所学过的《爱什么颜色》一文有点联系。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一点拨,让我始料不及:
因为我备课时并未想到这一点。
于是我欣喜不已。
于是我让他们齐背《爱什么颜色》的第一段,当他们背到最后一句:
"连我的梦也是碧绿的"时,我叫他们停下来:
对,大家就抓住这句话"连我的梦也是碧绿的"结合来理解我们课文这句话。
同样是诗歌在《爱什么颜色》这篇课文作者写碧绿的颜色,主要是表现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而在这里,作者写"梦"、"绿"其实也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表现。
惟有如此,他才能够比老师、比妈妈更容易觉察到春天的到来。
所以说,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让我们知道:
热爱生活,细心地去品味生活,对于培养我们的感情,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也可以让激发我们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永远看到春天,时时体会到世界的精彩,永远充满笑容。
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美好而又丰富多彩。
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得到的启示。
当然,这也让我们能够再次复习旧知识,得到新知识,而孔子说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所以从这边可以看出大家可以当老师了……
正所谓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再怎么厉害、高明的老师,无论怎么精心去设计一堂课,总会难免有缺漏之处。
在备课时的疏忽之会偶尔发生的。
而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样事物,或同一篇课文,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所有的这一切需要一些有善于发现的学生来帮助提出,从而使一堂课趋于更加完美。
因此,我觉得,对于一名老师,你虽然拥有一桶水,你能够在台上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很多道理,但多听听学生的一些意见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时期,充满希望、充满活力,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精心设计课后思考题是北师大教材的一个亮点。
这些思考题不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向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师的备课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例如:
《梦已被染绿》课后思考题目:
“你从哪些地方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在教学__刚好是春季,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我在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变化时,学生的回答很丰富,他们说: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
”“春雨沙沙,着歌儿来了。
”“春天来了,小蝌蚪也来了。
”“春天来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地穿上了绿衣裳说明春姑娘来了。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自己眼中的春天,把课堂
学习与生活主动地衔接在一起了。
《绿》教学反思5
在音乐活动中,音乐和动作是紧密结合的。
动作的伴随是幼儿认识音乐,学习舞蹈,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而韵律活动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活动。
它能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联想,思维的需要;创造性表现的需要等。
因此,幼儿需要各种形象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中的情节,反映音乐中的情绪,而目前大多数的音乐舞蹈,都是教师自己的所感转化为动作直接传给孩子。
久而久之音乐就成为了动作的背景,在无形中使得幼儿丧失了自己感受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动作的权利。
把原本优美动听的音乐变成了记忆动作和强化动作的训练,我想能否改变一下教学的形式呢?
韵律活动《绿毛虫》是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如果不注意引导孩子听音乐感受音乐变化,孩子是很难理解的。
为了能让孩子根据音乐形象、旋律的特点音色变化来创编动作,从头到尾我没有教过孩子一个动作,只是将音乐用故事形式开了个头,用教学挂图引导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表现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睡觉、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的过程。
而我只是用语言提示的方法让幼儿自己来创编动作。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源于想象,而想象则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加强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以感受入手,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再进行联想,从而获得比较清晰的音乐形象。
如:
第一段音乐,我告诉幼儿绿毛虫在吃苹果呢,他们听到马上把手放在嘴边做吃东西状,然后又是一段音乐,我让幼儿说出绿毛虫吃饱长大了会怎样了,因为有了清晰的教学挂图,幼儿很快就想到了蜕皮这时幼儿跟着音乐用夸张的动作将粘在身上的“皮”有用脚狠很的踹下的,有用手一下子扔掉的,他们表现的各具特色。
当幼儿听到舒缓悠扬的旋律后,知道绿毛虫睡觉了,他们马上有躺着的、蹲下的、靠在别人肩上……各种睡姿形态不一。
最后幼儿表现的蝴蝶也是千姿百态,精彩分层。
象这种音乐活动在不要教师教他们任何动作就能让幼儿掌握的同时,孩子们更能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比起往日教他们做动作,做了半天还记不住,这个方法则更有可行性。
因此我认为应多给幼儿发挥想象的机会,让幼儿自己来感受音乐,创编动作,这样便能使幼儿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不仅仅是音乐,在其他的方面也应如此。
《绿》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__,每次读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叹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笔。
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里。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__的赏读品味上。
读完课文,解决字词以后,我让学生找出__的文眼: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接下来我就抓住文眼中“惊诧”二字,就梅雨潭这个观察点展开赏析,抛给学生一个问题:
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诧?
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样对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绘的?
学生很快找出运用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随即我让学生就这三种手法进行一一赏析,边赏边读。
学生的赏析都比较到位。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
赏析完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我又带领学生赏读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并且让学生自己悟出这里作者用了层层衬托的手法,烘云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
明确第三小节起过渡作用的一句话: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并且引导学生探究了“招引”“追捉”两个词的好处,“揪”“攀”“探”等几个动词的作用,学生都表现的非常好,能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进行体会品析。
__的结构和主题比较简单,教师稍作引导,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
但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现结合视导组许科长的建议,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赏读,但读的不够到位,只是停留在浅层,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带着感情来读课文。
教师在这个地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2、__写景非常有层次,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同时对观察的角度,如远观、近看、仰视、俯视等,这些在课堂上没有进行分析。
《绿》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紧扣低年级识字教学重点,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阅读教学体现了“实”、“活”、“巧”的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识字、写字、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堂充满人文情怀、课堂实效性高的语文课。
1.识字教学体现一个“实”。
教师始终把握学生年段特点,以识字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在自由读书中认字,在逐句检查朗读中分散识字,在认读带拼音的词语卡片和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等形式中识字,在不断深入的课文阅读感悟、词语理解及生字的反复浮现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生字,在指导写字中识字等,有机渗透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使本课的识字教学形成“随机潜入、水到渠成”的特色,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识字的快乐。
2.词语教学体现一个“活”。
词语教学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教师采取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结合学生生活体验理解、借助动作表演理解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体现灵活、多变的特点。
在检查朗读句子时理解“甜滋滋”一词,当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到“甜滋滋”就是心里很高兴时,老师及时引导“听到你们美美的朗读,老师心里也甜滋滋的。
”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在一起。
对于“善良”一词的理解,教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
在有感情地朗读和扮角色表演中感知松鼠的美好心灵,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小松鼠,进一步体会小松鼠的善良,再举例说身边善良的人和事让学生具体感知善良的行为,将理解与运用融合在一起,将理解词语、感悟课文、说话练习、思维发展、写字指导有机整合在一起。
《绿》教学反思8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文字优美的现代诗歌。
主要写的是少年儿童参加植树活动,绿化祖国,美化家园,以及植树造林后带来的山岭变化。
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诗歌是美的语言,情的艺术,是最适合给学生练习朗读的。
让学生尽情地去读,通过读来真切的感悟,通过读去尽情的想象。
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反复的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想象。
首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诗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
接着我让孩子放声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然后,我让学生配乐分自然段读诗歌。
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特点。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__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个染绿,读一读这两个染绿各是什么意思?
第一节的染绿,明媚的春光照在准备到荒山植树的孩子们身上。
第二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
学生在理解了意思后很容易体会诗歌的结构特点:
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
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
接着我引导学生感悟植树造林的意义,朗读课文的第2、3、4节。
抓住两个象声词丁丁当当、哗哗流淌,体会孩子们植树的愉快心情,感受火热的植树场面中。
在朗读5、6、7三节时,从动物的表现中,明白了植树给动物带来快乐,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对比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绿》教学反思9
《绿手指》讲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园丁形象。
__讲后感觉课堂语言引导不够,特别是奶奶种植过程,无法详尽描述,需要课前深度挖掘教材,组织语言,构成高效课堂。
经过反思,我自己在下面也思考了一些意见,如下:
1.也可谈话导入,师:
“同学们你们见过绿手指吗?
”生:
“没有”师:
那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认识一双特别的手绿手指。
2.结文部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遇到难题时是怎样做的,再对比老奶奶的20年如一日,进行深切体会。
希望自己下一步会越做越好!
《绿》教学反思10
__13年11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一(七)班公开讲授《囚绿记》这篇课文。
到场听课的有七位老师,由于时间匆忙,只有两位老师对我的授课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这堂课的优势和不足。
结合这两位老师的点评和我个人的感受,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效果两方面对本次公开课作教学反思。
第一,我的课前准备比较充足,教案和导学案作了两次删改,并写了祥案。
课前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准备这一堂公开课,而这三天每天我都要到班上课,所以准备的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两天。
在这两天里我反复阅读《囚绿记》这篇课文,充分熟悉并钻研文本。
同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辅助完成导学案和教案,但由于时间紧张,来不及制作课件,所以选择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这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瑕疵。
为了弥补这一瑕疵,我决定迅速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学生们几乎全员参加,对开展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这一课堂讨论活动热情很高。
所以在授课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讨论的成果也很有价值。
这一做法我认为不仅仅是应急之作,而且在我日后的教学中仍会沿用,这两天我把兴趣小组量化评分细则制作出来了,从而把这一兴趣小组活动纳入我语文教学的正轨。
时间紧张是我这次公开课讲授不够老练的一个客观原因,但从主观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能力确实有待提高,特别是听了我们语文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后,顿觉和她们的教学能力的差距还很大。
但是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并将其规范化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收获,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收获的优势,向高效课堂的目标迈进。
第二、课堂效果前半节课较为沉闷,原因是对学生的课前预设未把握准确,导学案“问题探究”的这一问题设置较难,所以这一环节比预想多用了五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导致课堂教学的后半段的亮点没有得到充分突出。
教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会觉得简单,所以在课前对学生的能力做好准确的预设非常重要,以免无谓地浪费时间。
怎样对学生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设呢?
我认为这就取决于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
如果教师每次上课只是自顾自地满堂灌,不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那么自然就难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情。
如果教师每次批改作业只是简单地打一个“阅”字,不关注每个学生的答题方式,那么必然地就对学生的能力模糊于心。
这样的教师是难以对学生作出充分而准确的预设的。
我虽然很庆幸我不是这样的教师,但这次预设确实并未做得十分准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和作业上对学生们多留心,关注并了解学生,从而让我的教学更加顺畅地进行。
“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一堂课,实现“教好书”这一目标,而且需要教师细心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学生“学好书”这一终极目标。
而我作为一名新近教师,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只有吸取教训、保存优势,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我教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
一课一反思,一思一进步,这便是我写下这篇教学反思的目的。
《绿》教学反思11
《红眼睛绿眼睛》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
歌曲用生动的比喻,从常见的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入手,把小学生应遵守的相关公共道德规范,以正确与错误两种方式呈示出来,并把这两种行为类比为生活中的“红灯”与“绿灯”,在“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中,通过学生自我判断来提高学生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自觉性。
在本课中,我采用情境式教学,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用听音乐做游戏的活动导入本课内容,孩子的兴趣顿时“燃烧”了起来,一个个跟着节奏步伐整齐,小眼睛睁的大大的,都仔细瞪着我手中拿着的两张指示牌,唯恐自己唱错了。
教唱环节我采用了听唱法教学,引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模仿,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游戏环节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孩子们那一双双灵动的眼睛,让我顿时有了做老师的自豪感。
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掌握了歌曲,还学会了识别休止符。
整节课下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歌曲,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遵守交通法规,遵守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通过本课的教育教学,我认识到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很大,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所以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单单备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和了解与本课相关的其他层面的知识。
本课结束后我回想起去年半个学期的音乐教学,我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学生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源自心底的热爱。
因此在日后一年级的课堂设计中,我会多把节奏、旋律、歌词、演唱等各种音乐课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均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想像、在游戏中表现、在游戏中创造!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
课堂气氛较活跃导致在游戏活动结束后部分同学的纪律性不强,有的班级对于歌曲的掌握程度不高,音色的统一性和美感稍显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继续调整,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设计教学和课堂掌控的能力。
今后教学的发展,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拓宽知识面,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附:
《红眼睛绿眼睛》
教学重点
能够与同学合作。
教学目标
⒈学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⒉了解小学生常见的行为规范。
⒊能在心里默唱《红眼睛绿眼睛》。
教学过程
一、听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⒈教师提问:
同学们上学是用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的?
学生回答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家长开车送等等。
在城市交通里,红绿灯是警察的帮手,与警察共同指挥交通秩序,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
红灯和绿灯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红灯亮时,车辆行人停止通行,绿灯亮时,车辆行人通行等。
⒉听音乐,做游戏。
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一张红纸牌和一张绿纸牌,听教师唱歌,教师唱到“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时,同学们举红牌,唱到“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时,同学举绿牌。
⒊跟着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请一名同学做警察举纸牌,其他同学边唱边扮演行人和车辆,看见红灯停止做动作,看见绿灯继续做动作。
二、看图标、做判断,选择放声歌唱与心里默唱。
⒈请一名同学做警察举纸牌,举红灯时,教师在心里默唱,举绿灯时,教师大声歌唱。
教师做警察举纸牌,同学们默唱或放声唱。
⒉看图标,选择大声唱或心里默唱。
自己判断行为:
吸烟、鸣喇叭、走人行道、废品扔到垃圾桶等。
用红绿灯表示或用歌唱方示表现出来。
三、小结。
四、作业设计:
自己设计图标做游戏。
《绿》教学反思12
在执教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耳朵上的绿星星》一课中,我有两方面的感触:
一是成功地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享受识字和阅读的乐趣。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惊讶”、“善良”等词的情感和指导写字时突破“惊讶”和“善良”中所含的生字,并练习用“善良”说话。
将识字与读文、读句、读词结合起来,将认读、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是成功地开展了情景教学,让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体验人物情感,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我始终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让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走进故事,在扮角色朗读中逐步走进文本,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当作小松鼠、小草、玫瑰花、萤火虫等,细细品味故事,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感受小松鼠善良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尽情享受童话故事的情趣和语文阅读的乐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留下许多不足之处: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调控不够,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阅读感悟是,随“活”但也“乱”,有些孩子毫无顾忌随便接嘴。
整个班级的发言面不广,尤其是女同学除了朗读积极性高外,涉及到感悟文本时就像一个个旁观者或者收音机,所以激发女同学大胆地畅谈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非常必要的。
《绿》教学反思13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__。
__讲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与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条交往的一段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苦难命运,鼓励抗战军民忍受苦难,坚贞顽强、坚定信念、抗战到底。
这篇__线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意义深远,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隽永的特点。
教材单元选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