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古诗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986428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3.08KB
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古诗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古诗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古诗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古诗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古诗专项训练(含答案)
古诗专项
一、我来选一选。
1.下列关于诗句中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疏”的读音是“sū”,意思是“稀疏”。
B.“白发谁家翁媪”中“媪”的读音是“ǎo”,意思是老妇人。
C.“单于夜遁逃”中“单”的读音是“chán”,“单于”指的是军队的首领。
D.“只留清气满乾坤”中“乾”的读音是“gān”,“乾坤”的意思是天地之间。
2.下列诗句的作者姓氏按音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长篱落无人过②道是无晴却有晴③不要人夸颜色好④把酒话桑麻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3.下列诗句按照敬亭山、泰山、庐山、天门山的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④③①②B.③②④①C.④③②①D.③②①④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B.夏C.秋D.冬
5.我们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下列哪句话意思相似?
()
A.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B.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6.关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诗选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主要写的是晚上作者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
B.“洛阳亲友如相问”指的是询问辛渐的情况。
C.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D.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是通常的平安竹报。
二、巧填诗句。
1.古诗乐园的小朋友们欢乐多。
看,这里有一个小朋友正在专注地捕蝉:
意欲捕鸣蝉,。
还有一个小朋友在钓鱼:
,怕得鱼惊不应人。
那边有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
小溪边,有个小朋友在剥莲蓬:
最喜小儿无赖,。
还有一个小朋友在追蝴蝶:
儿童急走追黄蝶,。
2.爸爸特别喜欢边塞诗,于是他向点点提问:
“卢纶的《塞下曲》中写敌军趁夜遁逃的诗句是什么?
”点点回答:
“,。
”爸爸又问: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呢?
”点点得意地说:
“有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我还能说出其中的诗句呢。
,万里长征人未还。
黄河远上白云间,。
”
3.圆圆的好朋友琳琳要到外地读书,圆圆和同学们去车站送行,临别时圆圆想到了送别诗,就和大家一起背诵诗句,有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有高适在送别董大时对好友的祝福:
“莫愁前路无知己,。
”还有王昌龄送别好友辛渐时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
”
4.填动物、植物名称。
(1)白()西风塞上,()烟雨江南。
(2)四面()三面(),一城山色半城湖。
(3)()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4)众()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飞。
三、把诗人与相对应的古诗题目、诗句用线连起来。
辛弃疾《塞下曲》树头花落未成阴
杨万里《芙蓉楼送辛渐》麦花雪白菜花稀
卢纶《墨梅》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冕《宿新市徐公店》欲将轻骑逐
罗隐《独坐敬亭山》大儿锄豆溪东
李白《蜂》相看两不厌
范成大《清平乐•村居》为谁辛苦为谁甜
王昌龄《四时田园杂兴》朵朵花开淡墨痕
四、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关于下列诗句的修辞,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改正。
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回文()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比喻()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拟人()
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设问()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
六、古诗对对碰。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梅子金黄杏子肥,
村庄儿女各当家。
麦花雪白菜花稀。
童孙未解供耕织,日长篱落无人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唯有蜻蜓蛱蝶飞。
1.这两首诗题目相同,作者是,写的都是季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田园农作动态图。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第一首诗写乡村男女、,日夜忙碌的图景以及农村
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第二首诗无一字言,无一语写,然而,透过句句诗行,让我们仿佛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
3.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判断对错。
1.“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的读音是wú,“亡赖”指的是小孩顽皮、淘气。
()
2.“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心”是指冰冷的心,形容水很凉。
()
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的意思是:
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
4.王冕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他非常擅长画各种梅花。
()
5.《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
()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周易》。
()
八、古诗猜谜连线。
谜面谜底
绿卡春眠不觉晓
安息香孤帆远影碧空尽
一舟驶天边一枝红杏出墙来
销声匿迹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人自驾游千山鸟飞绝
探头迎春寂寞开无主
一、1.B
2.A
3.D
4.C
5.D
6.C
二、1.忽然闭口立路人借问遥招手忙趁东风放纸鸢溪头卧剥莲蓬飞入菜花无处寻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秦时明月汉时关一片孤城万仞山
3.唯见长江天际流天下谁人不识君平明送客楚山孤
4.
(1)马杏花
(2)荷花柳(4)杨柳(5)蜻蜓蛱蝶
三、
辛弃疾《塞下曲》树头花落未成阴
杨万里《芙蓉楼送辛渐》麦花雪白菜花稀
卢纶《墨梅》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冕《宿新市徐公店》欲将轻骑逐
罗隐《独坐敬亭山》大儿锄豆溪东
李白《蜂》相看两不厌
范成大《清平乐•村居》为谁辛苦为谁甜
王昌龄《四时田园杂兴》朵朵花开淡墨痕
四、1.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2.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3.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五、1.√2.夸张3.√4.反问5.√
六、1.范成大夏2.农村劳动生活耕田绩麻农事劳动繁忙3.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
喜欢第一首,因为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
或:
喜欢第二首,因为诗人用黄、肥、白、稀四个字将江南夏日风光描述得形象逼真。
七、1.√
2.×
3.√
4.×
5.×
6.√
八、
绿卡春眠不觉晓
安息香孤帆远影碧空尽
一舟驶天边一枝红杏出墙来
销声匿迹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人自驾游千山鸟飞绝
探头迎春寂寞开无主
二、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2.课外阅读。
书的王国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还是初病的前几年中,面对着日趋恶化的病体,不可知的病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
甚至天边掠过一只飞鸟,也能让我触景生情,伤感泪下。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眼泪,忘掉一切的不幸。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
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去借,常要走很远的路。
而母亲幸幸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下就“清洁溜溜了”。
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了。
一直到父亲认识了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母亲肩上的重担才算放下。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意义。
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为了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 zhǒnɡzhànɡ)不堪,硬得跟石头一样。
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己深迷其间,无法自拔了。
对我,真是一种极大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由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
由于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
家中除了许多份书报杂志之外,也不断地买新书。
每日看书写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
其乐无穷。
我发现,一个人( )肯做 ( )在三尺宽长的病床上,( )能为自己开创出一片阔的新天地。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zhǒnɡzhànɡ
________
(2)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这”指的是( )。
A. 书
B. 看书
C. 休息
D. 写作
(4)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反衬父亲的冷漠。
B.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表现母亲的关爱之情。
C. 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D.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映家中无钱买书的窘境。
【答案】
(1)肿胀
(2)只要
;即使
;也
(3)D
(4)D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拼音,难度不大,第二题考查关联词,只要,表示条件。
即使,也表示让步;第三题“这”指代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先生,您认错人了”
有一家外资企业很大的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很非常苛刻。
前往应聘的都是拥有高学历的人。
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像他乡遇故知一样。
这个美国人热情地说:
“你不是哈佛大学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吗?
我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了吗?
”
应聘的年轻人心里一震:
“他认错了。
”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大学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
但这个青年冷静地说:
“先生,您认错人了。
我没有到美国学习过,我只有中国大学的学历。
”说话的时候,他已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
他说:
“很好,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
下面我们进行业务考试……”
(1)短文第2自然段有两处语病,你来当医生吧!
(2)说“先生,您认错人了”这句话的人是________。
(3)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是因为________;当第一位应聘者回答之后,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是因为________。
(4)这次招聘考试第一关考的是________,第二关考的是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案】
(1)有一家很大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非常苛刻。
(2)第一位接受应聘的中国年轻人(第一位应聘者、应聘的中国年轻人)
(3)他想让应聘者相信他说的话;他对应聘者的回答很满意
(4)应聘者的品格;业务
(5)坦诚做人。
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之诱而占便宜,这样便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会一事无成。
踏踏实实做人,靠自己的真本事来奋斗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解析】【分析】
(1)病句表示不遵守语法规则的句子,或者是逻辑上矛盾的句子。
通常情况下病句体现为语序不正确,或者成分残缺、多余,或者词语使用不当等等。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搭配不当。
本句属于语序不当和重复啰嗦。
(2)仔细阅读语段,找出本句所在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即可找到答案。
(3)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仔细阅读语段,根据语段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点评】
(1)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2)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般这种题的答案都在该句的前后文。
(3)(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运用能力。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结合中心谈体会。
4.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们在自己的水城一声不响的钓鱼。
父亲钓到、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们欢呼雀跃的大鱼。
儿子12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
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
突然,男孩的钓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渔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
“他钓到了一条王鮭,个头不小。
”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地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
我知道,一旦鮭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都不成功。
鮭鱼猛地向下游蹿去,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钓竿。
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简防水靴的边缘。
王鮭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钓竿不停地左右扭动。
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男孩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柴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钓竿不放。
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
保罗抓起渔网向男孩走去。
“不要!
”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
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
这时候鮭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人那片灌木丛里。
我们都预备着听到渔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
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新一扑,紧追着鮭鱼钻进了茂密的灌木丛。
我们都呆住了。
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
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生蛙被逮住了。
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生鱼从树丛里倒退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条大约14千克重的王鮭。
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走几步。
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
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
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鮭鱼到底有多重。
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
“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
1.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过程,细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将“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据战→→与鱼周旋→→捕鱼成功
2.“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
”请揣摩男孩此时的心理。
3.文章结尾时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
“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4.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孩子艰难地和王鮭“搏斗”时,他选择了“袖手旁观”,你赞同他这样的做法吗?
说说你的观点。
1.沉入深水区拖入灌木丛
2.抓这么大的鱼,可累坏我了,但是我坚持下来了,依靠自己战胜了困难,终于抓住了罕见的王鲑,真高兴,我为自己骄做。
3.表明父亲深爱儿子,为儿子能捕到大鱼感到骄傲;尊重儿子的劳动成果,让儿子自己做决定;点题;突出文章的中心;勇敢、执着,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4.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关爱儿子,尊重儿子,懂得让儿子独立,有自己独特教育方式的父亲。
示例一:
我赞同他的做法,这样能培养儿子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得到成长。
示例二:
我不赞同他的做法,让儿子独立解决问题也要有个度,像文中万一儿子被鱼拖下水,可能连救都来不及,这是有很大危险的。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5.
1.飞快往回跑(扯开喉咙喊)跳(跳进河里)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2.内容上表现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3.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4.好。
这个标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其次,这也象征了哥哥六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照顾,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高度责任感。
6.
1.(B)儿子送衣服给保安(C)儿子贴纸箱在门口(小区居民送衣服给保安)
2.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不乐意呆在户外。
引出下文,为下文送衣服作铺垫。
3.保安叔叔,这是我爸爸的保暖衣,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吧!
你们辛苦了!
4.不矛盾,“天冷”是指天气,“我不冷”,是因为“我”的行为带动了居民送温暖的活动:
保安、小区居民的行动又温暖了“我”。
5.示例:
我们的教师上课时发现走道上的一张纸,他弯腰拾起来丢到了垃圾能里。
这反映了老师言传身教的品德。
(有事例分析品行,表述具体)
7.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
”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
”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
“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
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
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
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
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
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
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孩子做最后无悔的牺牲。
(选自2016年2月《思维与智慧》)
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的?
3.文中前两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喜欢安静,可题目是“睡在噪音里的母亲”,这与题目矛盾吗?
为什么?
4.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为了能照顾儿子,改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而且无怨无悔。
身为孩子,你能谈一谈最好的孝顺是怎样的吗?
1.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更紧凑。
2.一向喜欢静的母亲为了“我”,艰难地适应了喧嚣的城市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期末 复习 古诗 专项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