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精品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984741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6.45KB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精品教案.docx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精品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精品教案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
明确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模拟表演,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感情。
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站在全民族立场上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的过程,感受他们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从影音像、模拟表演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影像资料:
譬如,九一八事变及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相关的资料。
音乐资料:
《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
2.收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资料。
学生准备
1.排演历史滑稽剧、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2.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
教师设疑: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脱离家乡”“流浪”?
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
①音乐的使用起到设置历史情境的作用,使学生在授课之初,进入特定的历史情景中。
②承上启下。
承上:
曲调的旋律悲戚,很贴切地将本课内容的线索,主调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认识,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启下:
由此导出九一八事变,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很多,选用此曲的原因在于此曲通过前后对照的方式,将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后人民的生活变化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战争的侵略本质有初步的认识)
讲授新课
具体操作建议:
(一)学生表演历史滑稽剧
剧情简介:
一日,主人在家中看电视,突然邻居破门而入,将主人家的电视机举起砸坏,然后声称是主人将电视机砸坏,二话不说上前把主人打了一顿,把主人赶了出去,趁机霸占了主人的家。
(二)模拟案情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剧情内容,模拟警官进行案情分析。
主人在自己的家中即使砸了电视机,与邻居有没有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邻居是有理由到主人家里质问的?
(提示:
主人跑到邻居家砸了邻居家的电视机)从案情的真相看,到底是谁砸了主人家的电视机,在此事件中经过一番预谋进行挑衅的案犯应该是谁?
(三)剧中的事件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经过进行对比,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实质
1.事件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
2.历史假设:
在什么情况下,日本军方攻击我方是有理由的?
由此导出一种结论:
如果我们去日本炸了铁路,双方是有开战的理由的。
教师进一步设疑,这种假设有没有出现的可能?
3.揭示事实真相:
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
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
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
(设计说明:
鉴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虑到此环节如果设置历史小品,困难较大,也很难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进行了历史滑稽剧的设计,它虽然不是历史原貌的反映,但它的故事情节却深刻地蕴涵了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攻击我方的无耻嘴脸,它以一种幽默诙谐的形式,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4.续演滑稽剧。
教师进一步假设、设疑:
假设剧中的主人就是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他应该怎样做?
而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
由此导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可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令》。
(设计说明:
通过假设,使学生认识到“应该”与“事实”的差距,从而对“不抵抗政策”的卖国实质加以认识)
5.滑稽剧的结局。
剧情介绍:
在被邻居打了一顿后,主人奉行不抵抗政策,从家中搬了出去。
由此导出,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部队撤到山海关内。
6.教师提问:
日本是在多长时间内吞并了东北三省的?
假设:
如果到东北三省旅游,在半年之内,能否将3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旅游完?
日本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吞并整个东北三省。
此设计在于突出表现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纵容下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7.教师进一步设疑。
(1)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那么此时蒋介石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
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
此设计的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2)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设计说明:
承上,使学生再次体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
启下,导出东北抗日联军和未撤走的部队留下来继续抗日的史实,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对比,同时为下一框题“不朽的民族战歌”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一简单的铺垫)
(3)张学良及其所属部队都是哪儿的人?
他们面对东北的沦陷,会在心理上有什么反应?
此设计的作用重在启下,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理原因做一事先的铺垫。
8.教师比喻:
一只贪婪的恶狼得到一块肉后,它会不会就此满足?
它会怎样做?
由此导出日军在吞并东北三省后,入侵华北。
多媒体展台出示《恶狼扑食图》(恶狼寓意日军,图中的恶狼在霸占了东北三省后,又贪婪地扑向了华北)
(设计说明:
此图的设计在于形象直观地再现日本侵略者贪婪、无耻的嘴脸)
(四)音乐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前景展望:
如果拿下了华北,这只“恶狼”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由此导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次点题。
联系东北三省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日联军,分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爱国的民众会怎样做,由此导出“不朽的民族战歌”,教师指出“不朽的民族战歌”实际上是寓意双关,一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二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
要求学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观看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像剪辑资料。
(设计说明:
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都会听到这首国歌,如果在课上仅仅是播放这首乐曲,很难再次引起学生的共鸣。
剪辑资料的播放,实际上是起到设置特定情境的作用。
影、音资料的双重使用,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强烈地烘托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五)情境再现
1.教师设疑:
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个班级中多少会有一些男生想当兵,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部分学生,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
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而此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
此设计的目的是试图从心理上把握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的线索,并从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上是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政策)
教师分析:
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
2.学生表演历史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设计说明:
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下发动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3.讨论:
教师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能产生的反应、表现。
教师引导:
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的?
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
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小循环反馈。
讨论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
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设计说明:
通过这两个讨论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小结
教师总结: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都是爱国的。
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爱国可以包含哪些新的内容?
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教案点评〗
该课在设计时,教师尝试营造一种教学互动的积极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近距离接触。
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音乐、情境的特定想像、历史滑稽剧的表演等,使学生透视历史,体验和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味“国家的荣辱与个人的责任”,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程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当中的三件大事: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三件事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在八年级上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八一南昌起义,就没有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就无立足之地;没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保存革命的火种。
鉴于以上原因,就必须讲清楚每个事件的过程、重要意义。
本节课教师主要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授课过程为主,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料,尽可能运用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新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
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情感互动,讨论交流,问题导学,诱思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整理、制作与本课有关的投影片、挂图、地图、歌曲等。
学生准备
收集与课本有关的资料,深入村子、西路军纪念馆了解红军西路军战士在青海的壮烈事迹。
〖板书设计〗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一南昌起义――时间 地点
人物 意义
△革命摇篮井冈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路线
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师:
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
“八一建军节”。
师:
回答得非常好。
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
(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不要着急。
我想,通过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
(板书课题)
进入新课
八一南昌起义(板书)
师: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小字,然后回答问题)
生:
(读后回答)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将对革命者斩尽杀绝的政策,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起义。
师:
回答得真不错。
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出示挂图(油画:
《南昌起义》)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油画,结合课文以及你所收集到的有关南昌起义的历史资料,来给大家讲一讲“南昌起义”。
(选一名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生讲述)
生:
(观察图画,整理资料后讲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在总指挥贺龙的领导下,暴动枪声一打响,起义官兵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
经过四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歼敌一万多人,占领南昌城。
这幅油画反映的就是南昌起义前一刻,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前鼓动士兵组织起义的场面。
师:
同学们,×××同学讲得怎么样?
生:
好!
(掌声鼓励)
师:
起义胜利以后,南昌起义的这支部队又到哪儿去了呢?
生:
(抢着回答)起义胜利后,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
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
师:
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
(要求学生同桌讨论)
生:
(讨论之后回答)由于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革命队伍少,力量小。
师:
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哪些条件呢?
(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
①壮大革命队伍;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作基础;③制造先进武器……
师:
队伍怎么壮大呢?
生:
(抢着回答)到边远的山村去壮大。
师:
说得好!
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
虽然这次起义由成功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要求学生整理思考后回答)
生: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开辟了新的篇章。
师:
这就是……
生:
(抢着回答)“八一建军节”的来历。
师:
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生:
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
师:
很好!
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
南昌起义以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
(导入第二目内容)
革命摇篮井冈山(板书)
师:
谁来给大家讲一讲秋收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一段大字,大家推荐一位同学讲解)
生: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起义。
因为是在农民秋收时候发动的起义,所以叫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的目的是攻占长沙,但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围攻,损失严重。
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师:
投影出示问题:
(1)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
这说明了什么?
(2)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3)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回答)
生:
①说明了在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无法夺取政权。
②因为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海拔多在800~1000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这里的几个县都建立过共产党组织的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
井冈山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在这个地区比较薄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壮大革命队伍,所以秋收起义部队要向井冈山进军。
③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
出示油画《井冈山会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生:
井冈山会师。
师:
谁来给同学们讲一下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生:
(由学生毛遂自荐)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
两支部队最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时中国共产党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师:
讲得非常好。
(投影井冈山会师图片)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从中看出什么?
又想说点什么?
生:
(观察图片后)可以看出当时井冈山地区非常贫穷落后。
当时的革命斗争非常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一样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师:
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
生:
(略思后)讲述“朱德的扁担”等事迹。
师:
从这些中共领导人身上我们应学习什么?
生:
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
师:
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教材上的一幅插图,今天的井冈山地区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
整齐、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林立,绿树成阴,人民生活大变样。
师:
可见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
(结合课文讨论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师:
这条道路正确吗?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当时来讲,这一决策显然是正确的。
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工人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师:
突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革命摇篮。
投影1928―1930年中国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生:
(观察讨论)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多,革命队伍发展壮大。
师:
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使国民党不安,于是,国民党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
请同学们看书,围剿和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生:
(阅读课文后)前四次反围剿成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师:
前四次和第五次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生:
前四次由于中央领导人的正确指挥而获得成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由于毛泽东已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命令红军主力同数倍于己的敌人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了重大损失。
师:
当时能不能再跟敌人硬拼硬打呢?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当时来讲,显然是不能再硬打硬拼了。
师:
那么,当时中共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
保存革命的火种。
师:
非常正确。
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中共进行了艰苦而神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导入第三目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
师:
谁来讲一个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生:
(自由上讲台讲述)草地夜行、七根火柴、飞夺泸定桥等。
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出示油画《飞夺泸定桥》,投影红军过雪山草地途中吃树根、皮带、野菜的图片。
(有激情、生动地讲述,师生情感互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师:
谁来说一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选一学困生回答)
生:
瑞金――四道封锁线――抢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师:
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生:
对!
(掌声鼓励)
师:
(挂出提前制作好的留有空缺地点和路线的长征路线图,同时准备毛笔、红墨水)
谁来在这张图上画出红军长征路线?
(请一位尚未举手的同学绘图)
师:
(生画完后)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画得对不对?
如果不完整,由谁上来补充一下?
生:
(抢着补充)
师:
现在对了,下去以后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红军长征的路线。
下面我们再来观察红军长征路线图,同学们能不能说一下,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多少个省份?
生:
(对照地图回答)江西、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陕西。
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说明)还有青海、西藏和福建。
另外,红军还到过青海,对于红军西路军在青海的悲壮斗争,我已经事先布置同学们深入村民中去了解,并到西宁东南郊的西路军纪念馆去参观采访。
下面就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两三位同学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师:
同学们讲得很精彩。
在长征途中红军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成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精品教案 历史 上册 精编 教案 17 中华民族 到了 危险 时候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