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11984628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8.29KB
人教版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
《人教版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许兴红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Ⅰ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
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
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
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
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
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Ⅱ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
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
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
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2.审题答题规范:
细辨析、巧回答
“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与意境类试题。
意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找出××(意象)。
②××(意象)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③××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巧回答”指针对这两类题巧妙地回答。
意象类题应是怎么问怎么答。
(详见后面的“微点突破”)意境类题回答则要注意:
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
(还可接着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意境营造题,要注意其两种方式:
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
答意境(画面)特点,要注意参照以下专业术语: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3.物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
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审题、答题规范:
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
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
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
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
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意即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
高考考查意象,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
①找意象,②析特点,③说作用。
一、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
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
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要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
二、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
①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
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
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②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分析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Ⅰ 把握思想感情的途径和要诀
一、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三种途径:
题材、形象、手法
1.题材→思想感情
古诗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
因此,从题材入手切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具体内容详见本章专题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部分)
2.形象(意象)→思想感情
诗歌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意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景、物是诗人情感的最好载体。
把握古诗中的形象(意象),就能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
(具体内容详见本章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3.手法(抒情方式)→思想感情
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乱世离愁
(3)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
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
羁旅异乡之苦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抒情方式:
叙事(细节)抒情
思想感情:
离别之苦、不舍之情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
边关乡愁
(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亡国之痛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10)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
美好易逝、青春短暂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抒情方式:
借物抒情
思想感情:
坚贞不屈、爱国不渝
(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
(14)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
精要点拨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需要注意其抒情方式。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
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它主要体现在:
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二、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要诀:
抓、品显隐性“情语”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独)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
所谓“情语”,就是诗中能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语言。
对于考生来说,能抓住并品读“情语”,是准确、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可靠途径,也是一种“看家本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情语”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含有“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显性“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情语”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情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语”。
如《梦江南》中“摇曳碧云斜”的“摇曳”“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情语”。
弄清上述隐性“情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如何抓住“情语”呢?
显性“情语”一般会在标题、正文中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出现,一定要盯住这些“情感”部位。
隐性“情语”一般藏在正文描写景物等的文字中,多在中间部位。
有时也会在注释里出现,所以寻找要特别细心。
Ⅱ 掌握情感题的审答规范
一、审题:
两看一定
“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
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它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
“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
二、答题:
用好术语,因题而异
1.答题要用感情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
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
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有:
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2.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
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
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恐怕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恐怕更多。
3.主要题型答题模式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
示例: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14·新课标全国Ⅱ)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感情分析题答题模式
①分析+概括:
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
先概括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
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3)情感比较题答题步骤
比较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较热的题型。
做情感方面的比较题,要先通读诗词,把握诗词描写的意境;再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情感比较角度,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或相同性;后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一、理解、领悟景中情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
写景、抒情。
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
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
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
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
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
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详见前面“隐性‘情语’”内容)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如“江风引雨入舟凉”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一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二、理解、领悟典中情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
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又如李白《塞下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
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忆这些典故的含义。
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
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古诗常见典故的含义
红豆——爱情或相思 梦蝶——做梦、梦幻 鹊——传信的使者 阳关——古关名,后指送别之曲 商女——歌女,代指统治者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
投笔——弃文从武 桑榆——暮年 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折腰——屈身事人 采薇——隐居避世 班马——惜别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烂柯——离家年久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Ⅰ 掌握四类表达技巧的特点和效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
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手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
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5.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7.化用典故(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中次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例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
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2.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考 诗词 鉴赏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