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1981221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65KB
世界经济试题.docx
《世界经济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舞台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和状态。
2、维也纳体系: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1814年10月1日~1815年6月9日,根据反法联盟国家同法国签订的《第一次巴黎和约》,参战各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
会议的主要目的:
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主要内容是恢复欧洲封建秩序,规定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支配地位,各战胜国重新划分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确定欧洲新的领土分割及要求法国向反法联盟国家支付战争赔款等。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1919年1月18日~1920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其间,协约国同德国于1919年6月28日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和约关于对德和约部分规定:
①确定了战后德国的新疆界。
②德国放弃其海外一切殖民地及领地。
③限制德国的军备及确定德国的战争赔款。
此外,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
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上述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而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帝国主义战胜国占支配地位,非欧洲大国美、日第一次参与主宰世界事务,以侵犯中国权益,最后完成了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多极结构,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4、北美自由贸易区:
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加强北美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于1988年1月2日正式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按照这个协定,两国将在消除两国间在商品和劳务贸易上的一切堡垒,实现公平竞争,改善两国投资环境。
协定的内容明显有利于美国,但对于双方贸易的增长,加方的就业机会的增加也起了良性影响。
墨西哥于1993年8月13日加入该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把北美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团。
5、世界政治格局:
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一定时期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根据规则形成的结构和态势。
6、世界经济:
是指以国家或国家集团等经济行为主体所组成的相互依存,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就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总和。
7、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围绕某种目的和根据一定规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运行机制,它表现为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的基本位置和发展顺序的有机统一。
8、经济全球化:
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以资产流动增强,以及技术迅速广泛的传播引起世界各国经济依赖性增强。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第三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位于亚、非、拉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一大批发展水平较落后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由于共同的遭遇和所面临的共同任务,逐步联合起来,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股整体政治力量。
对这支新兴力量,人们通常称之为“第三世界”。
法国经济学家索维最先使用“第三世界”这一概念,6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广为流行60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
11、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发起的,在南斯拉夫举行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基本原则是反帝、反殖、反霸;独立、发展;和平、中立、不结盟。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2、“9·11”事件
恐怖主义对美国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
由于发生在9月11日,故称“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猛烈撞击纽约世贸中心的两座百层大楼以及华盛顿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造成世贸中心倒塌,五角大楼受损,至少有3000多人丧生。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遭受的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恐怖主义袭击。
这次袭击改变了美国,严重地动摇了美国人固有的安全信心。
美国政府因此而调整了国家的安全战略,把反对恐怖主义与保卫国家安全统一起来。
美国政府将阿拉伯富豪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作为首轮打击目标。
这次恐怖袭击凸现了恐怖主义的反人类性质,全世界就反对恐怖主义这一人类公害达成了共识。
13、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是各国政府间国际货币金融组织,1945年12月成立。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15、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英、苏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的总称,形成了美、苏两国各自在欧洲及远东的中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战后两极格局基本上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16、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11月1日。
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
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5年合并而成。
1991年12月,12个欧洲共同
体成员国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标志欧盟诞生。
到目前为止,欧盟是世界上起步最早、机制运行最完善、成果最显著、辐射影响最
大的区域性集团。
同时,西欧一体化的发展和扩大,也成为发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国际化的典型。
二、简答题
1、简述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
答: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独霸的世界经济格局。
二、20世纪70-8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大集团即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举的格局。
2、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答:
第一,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
第二,必须有自身特殊利益。
第三,必须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四,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3、简述雅尔塔体制的作用(积极和消极)?
答:
雅尔塔体制是战后美、苏、英等根据实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表现,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一、积极作用: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状况,在半个世纪里,对于防止德日法西斯势力和军国主义复活,维持欧洲相对稳定,保障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大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消极作用:
1、它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主义2、它重新划分国界,分裂国家,使各自形成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造成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3、雅尔塔体制造成军事两极化和两种军事集团的对立,为世界战后紧张局势和世界危险的根源。
4、简述WTO的基本法律原则?
答:
(1)、不歧视原则
(2)、最惠国待遇原则(3)、国民待遇原则(4)、互惠原则(5)、自由贸易化原则(6)、市场准入原则(7)、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8)、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优惠原则(9)、透明度原则(10)、公平公正处理贸易争端原则。
5、简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答: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总统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度的政党制度,其特点是三权分立制衡与两党制相互制衡。
三权分立即立法权由国会掌握,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不但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更是三军总司令。
司法权由最高法和国会随时规定的下经法院掌握。
最高法院对宪法、法律拥有最终解释权。
美国另一个权力制衡是两党制,即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两党不但是垄断得益的代表,也代表各阶层利益,有利于解决内部矛盾和缓和阶级矛盾。
6、当今世界解决和平发展问题的基本途径
答:
(1)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必须停止军事竞备,进行有效的军控和彻底进行裁军。
(3)发展和壮大国际和平力量。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战争爆发点。
(5)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
(6)加强南南合作。
7、简述美国外交战略的形成演变
答: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
第一,遏制战略;第二,解放战略;第三,缓和战略;第四,以实力求和平战略;第五,超越遏制战略和世界新秩序战略。
二、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
第一,参与和扩展战略;第二,国家安全战略。
三、9·11事件后,美国的涉外行动围绕“反恐”而开展。
第一,开展大规模的“反恐”战争。
第二,全面整合对外关系。
第三,强化国土安全政策。
8、简述中国外交的历史演变
答: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成立,为了获得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中国政府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主要做法有:
1、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2、积极发展对外关系;3、与苏联结盟。
二、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战略。
60年代中国的外交面临着巨大挑战,中苏关系破裂,这是中国政府果断调整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化为“两条件”的外交战略,即“两个拳头出击”,反美又反苏联的外交战略,主要做法是:
1、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2、继续奉行反美政策。
3、加强与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战略。
20世纪70年代,受“文革”的干扰,中国许多工作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外交更不容乐观,中国从实际出招,调整了外交战略,了反美反苏的外交政策,并取得巨大成就。
主要是:
1、调整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建交。
2、与日本及西欧的关系有了大大的改善3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发展新的开始,这时中国也进行了重大的外交战略调整,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制定“一国两制”的新构想,进行全方位的全面外交:
1、与西方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
2与周边国家取得巨大发展3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和合作不断加强。
34、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特别是近30年来在全世界日益增强的一个重要趋势。
但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兼而有之。
从利的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推动和造就了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3)经济全球化提升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世界范围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从弊的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主要有:
(1)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增大了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外在压力(3)加剧了全球性问题大规模地恶化。
35、亚非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亚非会议也称“万隆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缅甸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
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确定了和平共处十项原则。
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及最后通过的会议公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自发组织和参与的国际会议,它排除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干扰,显示亚非人民已经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殖民主义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同时还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里程碑和主要标志之一。
。
(2)、亚非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反对殖民主义,事实上也起到了推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
会后,新一轮民族自决、民族独立浪潮风起云涌,殖民统治加速瓦解。
(3)、亚非会议确立了“亚非各国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团结、合作、保卫世界和平而进行斗争”的“万隆精神”,促使各国超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障碍,彼此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携手反对霸权主义,对于建立平等、和平、公正的国际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亚非会议确定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是中国、印度和缅甸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对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6、简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1)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2)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首先,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影响。
其次,中国重视在跨国家、超国家机构机制中发挥影响力,包括联合国安理会、世贸组织、地区合作组织等。
第三,中国对国际政治的长期发展发挥了影响力。
第四,中国加强了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反应与处理能力,对大国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应具有的物质、心理承受能力在加强。
第五,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在增强。
3)中国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论述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1)超越意识形态,灵活务实的外交思维。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经过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在发展,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在短期内有可能制止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力量的继续发展壮大,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
因此,中国应该广交朋友,团结和支持一切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的同时,抓住时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增强自身维护和平的物质力量。
(2)建立国际新秩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需要,果断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认为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并且把它确定为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的贯彻,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发生新的变化。
(3)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全新的内容。
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总结过去30年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全新的内容,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结盟,“真正的不结盟”。
具体而言,中国不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不参加任何对立的国家集团或军事集团,在大国关系中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事物、国际争端和国际问题,都从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不受任何超级大国和外部势力的影响和支配。
(4)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
它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体现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原则性,充分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考虑到国际范围内的实际情况,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5)提出二十八字方针。
2、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3)大国关系深入调整。
4)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现实矛盾是:
周期性生产停滞与经济危机始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解决的痼疾;失业率居高不下,乃至成为一种结构性的问题;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的扩大,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顽症。
其他还有贫富差距的扩大,福利制度的危机。
深层矛盾是: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矛盾。
第二,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的失业,使得社会贫富分化加速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扩展中也加剧了各种固有的矛盾,南北贫富鸿沟日益加深。
第四,跨国和全球性经济活动大大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又造成严重的经济失控现象。
三、论述题
论述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原则、独特性)。
答:
(1)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
①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②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
③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04年3月,温家宝在“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五大原则:
①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②中国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③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
中国必须坚持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的国家发展经贸往来。
④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⑤中国崛起不会妨碍别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
(3)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特性:
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崛起了、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和平崛起的战略抉择给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注入新的内涵。
四、材料分析题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大国,其国力之胜,实力之强是有目共睹。
二战以来美国凭借这一不容争议的事实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其政治经济的对外交往。
请结合你学习本书的知识谈谈你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和认识。
答: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于舆论界的“恐赤症”加强美国对外涉欲;战后美国经济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现实需求刺激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美国主导世界所谓“历史使命感”。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1)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
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战略需要分别实行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对外战略经历四个阶段:
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①遏制战略。
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②解放战略。
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美,在戴维营举行美苏首脑会晤,出现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迹象。
③缓和战略。
尼克松的缓和战略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力量不足的矛盾产物,这一战略富含现实主义和均势外交理念。
它的出现标志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
④“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反击战略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前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全球争夺的守势局面。
⑤超越遏制战略和世界新秩序战略。
这一战略实施,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推波助澜。
(2)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参与和扩展战略。
是保持干预海外地区冲突的军事能力,维护现有的安全同盟关系;执行一套有力的经济政策,确保美国海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②国家安全战略。
标志着布什政府对外战略框架基本成型。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综合练习题
甘肃电大高新芝
1.什么是时代?
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
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
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
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
”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2.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
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3.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
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4.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
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5. 何谓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
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
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6.何谓国家力量?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
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
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
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
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
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7.何谓国家对外政策?
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
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
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8. 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经济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