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言文.docx
- 文档编号:11976884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0.79KB
第六单元文言文.docx
《第六单元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文言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文言文
第六单元文言文
单元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通过解决文言字词问题,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多感悟;
3、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行,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4、完成单元写作和口语交际提出的要求。
21、《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领悟课文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思想内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六则》。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两方面的内容,前三则着重谈学习方法,后三则着重谈学习态度。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
)
四、探究学习课文前三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①思考: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②思考:
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独立思考、复习:
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
③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三题。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
阅读训练栏目:
《论语》节选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能流畅地朗读。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课型:
讲读课
一、复习上节内容:
背诵前三则,指名翻译。
二、探究学习后三则:
1、朗读、正音。
2、分组进行互助讨论学习,理解、旁批文言字词。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补充、质疑,教师组织、引导、帮助,解决字词问题。
4、翻译、领会。
5、读、背诵课文。
6、思考、讨论
这三则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应怎样做?
三、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展示: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原文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
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
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
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课后反思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世说新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对元方以及华歆、王朗这些人物思想品质的认识和理解。
课型:
教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使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世说新语》和其作者刘义庆(课件展示)。
二、研读第一则,在读中体会:
1、引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试读:
让学生对照注解先试着自由朗读课文2—3遍,然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述朗读情况。
3、疑读: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每则提出2—3个问题。
4、对读:
一个试着读出译文,一个读原文,采用接力的形式读完课文。
5、悟读:
要求边读边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并指名分别说出,集体订正。
6、点读:
师生边朗读边评点。
方法如下:
学生齐读一句,教师对内容、写法或词句的含义、作用进行评点。
7、品读:
边读边品析语言的精练和故事的情味。
8、创读:
边读边进行创新性训练。
如:
友人很是惭愧,想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9、诵读:
依据一定的方法诵读全文。
(如文脉法——先理出文脉,然后诵读。
)
三、帮助理清文章脉络。
四、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叙事简练。
五、1作业:
整理译文。
2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增强文言语感。
2、培养对文言故事的兴趣。
3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对元方以及华歆、王朗这些人物思想品质的认识和理解。
课型:
教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使用课件
一、检查翻译,评议。
二、学习第二则。
1、与第一则方法相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释疑,然后把文章翻译出来,师生评议。
2、帮助理清文章脉络:
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四层。
3、讨论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华、王之优劣”。
4、写作特色:
(1)短小精悍,详略得当,叙事简练;
(2)采用对比手法。
三、比较两则故事,找出共同的主题:
诚信,说说自己的感想。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3阅读理解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
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23伤仲永
目的要求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教学重点: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使用课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
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简介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
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懂意思:
1、朗读课文,参考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内容梗概。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3.掌握字的读音,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
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
于 ——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5.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四、流利朗读课文。
五、课后作业:
熟读并翻译全文。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隶耕()邑人() 扳()
环谒()泯然()乞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
B.或以钱币乞之(把他当乞丐)
C.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D.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C.贤于材人远矣。
D.未尝识书具。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父异焉
B.邑人奇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利其然也
5.对作者“伤”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6.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弄清方仲永变化过程及才能衰退的原因。
2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引导灵活应用《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使用课件。
一、朗读课文,指名翻译文中词句。
二、理清课文结构。
1.理解课文结构层次,请一位同学复述内容。
(1).思考:
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思考: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
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
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六、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
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什么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七、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八、作业
说说学习《伤仲永》一文的感受(在周记本上)。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王子,即_________自谓,_________代人,政治家、思想家、________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事言其父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4.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5.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教学后记
24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3、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偶和互文的知识。
课型:
教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使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等古今中外著名的巾帼英雄引入花木兰。
2、由欣赏歌曲,介绍什么是“乐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全班读、教师指导读,并帮助理解字词。
2、复述故事。
四、弄清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代父从军、十年征战、辞官还乡、附文赞颂。
五、分析叙事的详略安排,理解全文表达的中心。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1课后练习第四题
2一、基础攻坚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 胡骑()
金柝() 策勋()可汗()
理云bìn()扑shuò()
雄chí()rónɡ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旦辞爷娘去()
著我旧时裳()
出郭相扶将()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3.翻译诗句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填空。
(1)《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叙述了花木兰的故事。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3)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4)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5)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
(6)有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赏识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一些生僻字。
课型:
教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使用课件
一、检查背诵。
二、研习课文(课件展示),问题如下:
1、文章开头从木兰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点出父从军缘由,表现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
2、第三节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排比,表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有序;对偶,反复咏叹,一写遥远、神速、紧急,表现豪迈气概;二写烘托思亲之切细腻情怀,揭示内心矛盾。
)
3、如何写十年征战生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描写雄姿,对偶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及战争持久悲壮。
运用互文。
)
4、第五节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什么情操?
(夸张,写功劳之大,表现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5、第六节写亲人团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心情?
(排比,表现情不自禁的激情。
)
6、最后一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赞颂了什么?
(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灵做了讴歌和赞美。
)
三、寻找探究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
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的感想或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文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3、重、难点突破
5.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
“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
跨越关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
朔,指北方。
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
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细读下面这段文字,看看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一一列举出来,并简析其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句中的“东”“南”“西”“北”是实指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9.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0.如何理解本诗详略的处理?
课后反思
25诗五首
教学目标: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单元 文言文 第六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