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思路.docx
- 文档编号:11976602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39KB
蚌埠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思路.docx
《蚌埠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思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蚌埠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思路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02
(一)主要成绩…………………………………………………………02
(二)存在问题…………………………………………………………04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05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07
(一)指导思想…………………………………………………………07
(二)发展原则…………………………………………………………07
(三)发展目标…………………………………………………………08
四、“十二五”主要建设任务………………………………………………09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09
(二)加快建设电子政务………………………………………………10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11
(四)推进社会信息化…………………………………………………12
(五)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13
(六)加速壮大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14
(七)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开发…………………………………………15
(八)建立信息化预警监控体系,保障信息安全……………………16
五、保障措施…………………………………………………………………16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16
(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17
(三)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机制……………………………………17
(四)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18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18
(六)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19
(七)加强信息化宣传与普及……………………………………………………………19
(八)加强信息化合作交流………………………………………………………………19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崛起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蚌埠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2009年末,全市电信业务总量30380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69.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4.96万部,有线电视用户数22.4万户。
“十一五”期间,除固定电话用户外,主要指标均取得了较快发展。
固定电话网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实现升级,搭建了全市数字电视传输平台,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进行了大规模的网路资产重组,不断提高网络通信能力。
2、信息化稳步推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入。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制造业设计、装备、生产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有相当一批企业在信息化硬件、应用软件投入的水平和数量上情况较好,已开始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
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快速普及,城市居民信息化意识和水平逐步提高;确立了一批信息化试点社区;社保信息系统基本建成。
初步建成蚌埠市农网,让农民以较低的费用,通过手机和信息电话上网获取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指导,并可发布自己的产品供货信息,为信息下乡增添了新的渠道。
农村综合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在全市各乡镇及所辖行政村推广应用多功能信息终端设备。
实现农村用户终端与省、市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气象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电子政务工程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编制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规划,陆续启动了网络平台、宏观经济数据库、金盾工程、金保工程、金税工程、金审工程、金财工程等项目。
市辖各区县均建立了政务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和服务公众能力明显提高。
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不断加快。
税务、工商、供电、公安、教育、供水等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均建立了部门纵向专网和城域网。
金融系统实现了网络化,存取业务实现了全市联网,各银行的信用卡实现了全国联网在线服务。
证券交易实现了用户网上交易。
公交、大型超市、宾馆和大专院校大多应用了POS和IC卡服务系统。
“平安蚌埠”监控网络建设已全面启动,“家校通”、“校校通”、“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已试点运行。
3、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信息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以通信服务为主、计算机软硬件服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内容服务为新增长点的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0年6月,除三大国有电信运营商和广电中广有线公司,全市已有100多家从事计算机系统销售、集成、售后维护和软件开发等各类IT企业,从业人员近1000人。
一些系统集成和开发企业正在成长壮大,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包括智能化管理软件、监控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其中有的软件企业的产品已在某些行业占据一定的省内市场份额,得到了应用行业的好评。
由于这几年我市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稳步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IT企业入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是新生事物,还有不少人对它认识不够,了解不多。
一部分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形势和信息化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有些人把信息化工作神秘化,认为信息化是高、精、尖的东西;有些人又把信息化工作以及信息产业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上网、打打字、出出材料,而信息产业就是单纯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2、电子政务建设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领域窄,网上审批和办事少,部门间进展参差不齐,网络和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困难,存在“信息孤岛”、“资源垄断”现象,少数部门过于强调自身业务的系统性和特殊性,不愿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建设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带动作用不高。
3、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规划、引导不够,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投入力度不大;家庭上网的基数还不够大;电子商务规模还很小,配套环境也不完善;县区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滞后,推进力度和资金投入都不足,城乡之间“数字鸿沟”逐步拉大。
4、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少、个头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比较单一,核心产品、有带动性的整机产品几乎没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5、信息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信息化工作体系还不够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比较分散,没有发挥出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作用;政务与公共服务类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统筹机制仍须强化,信息化知识宣传普及、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条件,已经不是要不要做、想不想做、愿不愿意做的事情,起步早、动手快,就可能抢占到信息社会的“制高点”,否则就有可能被信息社会所遗弃、被淘汰。
(一)信息化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革命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电视(IPTV)、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三网融合”进程加速,已经或即将步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
目前,国际信息产业调整正在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信息化将会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促进世界经济下一轮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和提高,信息化正在超越传统的经济形态,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
因此,必须要大力推动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主动迎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二)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全面推进信息化,是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不但是发达地区维持竞争优势、保持发展势头的得力措施,而且也是次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的有效利器。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后,国内各城市各地区都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超前规划,超前发展,争坐信息化发展的头班车,加速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省内的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市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
(三)信息化是我市加速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信息化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可靠保证。
加快蚌埠振兴崛起,无论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还是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
加快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城市化,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推动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服务体系的健全和现代城镇体系的形成;加快经济国际化,必须以信息化为重要载体,缩短与世界的时空距离,为国际贸易、投资、信息流动和技术转移提供了最为方便快捷的手段;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因此,信息化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可靠保障。
另一方面我市已经具备了加快信息化的良好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市信息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是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营造,都涌现出了一批亮点,可以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蚌埠市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且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实现后来者居上,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倍增效应,实现超常规发展。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既面临内外部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坚定信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武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全面构建适应蚌埠城市发展定位、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满足和谐社会建设需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
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指导方针,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在实施中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系统的整体设计,强调系统的集成性和开放性,留有合理的扩展空间,同时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
2.坚持“超前”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快发展,既要密切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紧跟国际信息化的进程,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又要立足我市实际,兼顾各个行业,紧密结合企业和部门的实际,采取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从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有限目标,坚持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不盲目求新求高,重在应用,讲求实效。
3.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体制创新,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同时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产业化机制。
4.坚持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加强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秩序、人才引进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服务作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坚持整合资源与发展优势信息产业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互动发展、信息共享和市场推动,努力发掘本地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合理整合各种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互为配套的产业链,有效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迅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使信息技术加快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6.坚持推进信息化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市民、强化服务。
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信息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信息化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能力,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将我市建成为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先进、技术应用比较广泛、资源开发利用比较深入、信息化服务比较便捷、信息消费市场比较繁荣、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之一,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全省地市中上水平。
四、“十二五”主要建设任务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跟踪国内信息化基础建设最新进展,应用国内外新技术成果,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基础网络的积极性,加快建设超大容量、技术先进、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网络,提高信息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覆盖率和应用普及率,技术资金许可的情况下适时启动建设基于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NGN)。
积极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本地传输网,提高网络的带宽与速率,优化网络结构和配置,提高网络性能,加强网络的自愈保护能力。
大力推进方便可靠的接入网建设,扩大无线接入(WLAN)区域和范围,提高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着力解决“最后一百米”瓶颈。
按少局所、大容量的原则合理设置综合交换端局,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推动公众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数字化、分组化的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优化网络结构,扩大网络覆盖,提高通信质量,及时、平稳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过渡。
加速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络建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完成数字电视改造,扩大高清晰度电视(HDTV)用户群,试点并建立用于移动接收的单频网。
建成因特网交互式电视网络中心,实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
到2015年市区和县城区基本普及数字电视,覆盖人口达到150万人。
加快网络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计算机网的连接和融合。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加强城区新建基础通信管线、基站、杆线的集约化建设,到2015年,市区基础通信管线、基站、杆线集约化建设率分别达到80%、70%、60%。
加强并规范小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上规模小区100%实现光纤接入,在示范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小区居民信息化“一线通”的模式(运营企业的光缆统一接入小区集中通讯机房,集中通讯机房到住户只敷设一条网络线)。
到2015年,新建上规模小区采用“一线通”模式的比例达到90%。
(二)加快建设电子政务
以政务公开、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和强化监管为出发点,加快政府内部的信息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开放、共享共用、互联互通,重点建设增强服务公众能力的业务系统,提高政府宏观决策、应急指挥、协同办公能力的业务系统,以及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促进网上监督的业务系统,逐步构建一个服务型的“网上政府”,整体上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简便、透明、高效、规范”。
重点推进市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按照《蚌埠市电子政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要求,分期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确保于2012年投入运行,建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政务基础网络(包含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联结市直党政群105个机关和八个县区)、三个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政务信息、法人单位)、七个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网上审批、门户网站群、应急指挥调度、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公务邮件),实现办公自动化、协同办公、视频会议、并联审批、政务公开、网上审批与办事、信息互动、民意征集、监督与评议政府等功能和服务。
适时启动二、三期工程建设,推进政务基础网络在县(区)级政府的横向拓展和向乡(镇)政府的纵向延伸,并与省政务基础网络对接,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联网,组建政府网络监管中心;建设人口、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增加网上审批的事项,市、县两级基本实现网上审批;继续推进宏观经济管理、社会保障、金关、金税、金卡、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交通、工商、外经贸、教育、科技等16个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应用;加快部门内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部门都建有局域网,市级机关公务员人手一台电脑,县(区)和乡(镇)公务员电脑拥有率分别达到80%、50%;鼓励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利用电子政务平台的有效资源,建设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特色业务系统。
加紧规划建设地理信息系统(GIS)。
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做好GIS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方案和基础公共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研究提出GIS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以及建成后数据共享、运行维护的机制,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
根据GIS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方案,完成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相关操作系统的GIS公共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上,分期分批稳步推进GIS各专业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整合目前110、119、120等信息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突发公共事情应急处理体系,同时建设“数字规划”、“数字城建”、“数字国土”、“数字房产”、“智能交通管理”、、“数字环保”、“数字水利”、重点车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RS)等专业系统,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筹划建设政府热线呼叫中心及联动系统,提高政务信息普遍服务能力。
以计算机统一物理网络平台为基础,综合利用电话专线、互联网站、传真、短信、群众来信等多种形式,利用政务信息网络将全市各类便民服务、消费维权、救济救助、投诉咨询等整合在一个框架内,实现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共享、信息监督,接受群众建议、提供政策咨询、处理维权投诉、实施应急联动,“察民情、释民惑,解民忧”,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帮助百姓排忧解难,树立政府“为民、亲民、利民”形象。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为主,循序渐进”的方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项目”为抓手,积极引导并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企业生产和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研发、经营和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到2015年,100%大中型企业建有信息系统;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在互联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各级各类信息系统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应用比例达到50%。
加快推广应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数控设备,迅速提高重点企业装备水平,广泛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IMS、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信息技术,实现设计、研发、加工、成形、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计算机控制,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业务流程重组(BPR)、ERP、供应链管理(SL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技术,建立起以财务成本核算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和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系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重点批发市场、大中型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逐步建立和完善销售时点系统(POS)、计算机单品管理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GPS)等的应用,加强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及相关单位的联结,搞好商品流通各个环节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抓紧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推进我市物流企业融入“长三角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
创造更加方便优惠的外部条件,加速“企业上网”进程,鼓励企业加入行业知名网站。
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适时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发布信息、信息匹配、展示形象、在线洽谈交易、在线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多种服务。
(四)推进社会信息化
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应用,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信息化。
根据各行业不同特点,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文化卫生、餐饮旅游及金融保险、为农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全市人口、统计、养老、医疗、就业、计生、教育等功能齐全、规范透明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加快推进“校校通”工程,加速构建教育城域网,实现所有中、小学宽带接入互联网并校园网建设,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网络教育得到普遍开展;加快我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卫生单位联网,全面提高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处理能力;推进物流信息化;推进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联网步伐,大力开展旅游信息发布、网上推介、在线预订等多种服务;加快推进统计数据网上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统计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推广网上报税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国、地税网上联合申报服务;启动建设社会公共信用系统和市民“一卡通”平台,建设社会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
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
采取各种优惠方式推进宽带入户,迅速扩大家庭上网的基数,争取宽带上网家庭用户三年翻一番,到2015年,宽带上网家庭户数达到20万户。
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实名制市民邮箱,整合涉民信息集中在邮箱中发布,到“十二五”末,市民邮箱容量达到20万户。
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网上评议政府栏目、网上政务论坛等,及时处理市长信箱的群众来信,引导市民上网,增强市民关心、评议、监督政府的意识,促进政府与市民的互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蚌埠市 十二 信息化 发展规划 研究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