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ppt
- 文档编号:1197415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PPT
- 页数:58
- 大小:365.50KB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ppt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ppt(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思想品德课最新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学科教学论国家级培训班学习汇报,政法系徐秉义,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新课标),(三)课程特点(据新课标),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理念”本来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使用的哲学用语,是所谓“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
“理念”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与精神、意识同义,狭义的与思想、观念同义。
近年来,“理念”已成为时髦的词汇,但实际上已被滥用,甚至用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场合。
新课标所使用的“理念”一词,实际上是指“指导思想”。
1,说说“理念”一词(并非多余的话),(五)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据新课标),1,新课标中的有关规定,
(二)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能力,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找法律保护的能力。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知识,三、新课标的内容标准(第三部分)介绍,
(一)、成长中的我,1,认识自我,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法用法,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利。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加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1,交往与沟通,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标: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释题:
最新课程标准的根据何在?
年月教育部关于改定中学政治课名称、教学时数及教材的通知,年教育部中学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年月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年国家教委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年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年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年月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承担社会责任,目标: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
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法律与社会秩序,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四、解读新课标的“内容标准”(第三部分),
(一)新课标与旧课标教学内容的比较,1,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新增和突出的教学内容A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了解成长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B.道德教育方面: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知道每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
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自傲或自卑。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共规则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习俗。
一、对新课标“前言”(第一部分)的解读,
(一)为什么要颁发新课标?
(背景解读),1,颁发新课标是与时俱进的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2,颁发新课标是适应初中生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新课标),3,颁发新课标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需要,“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颁发新课标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次课改重新调整设计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德育课程,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36年级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
重新研制颁布了这几门课的课程标准。
5,颁发新课标是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需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制定新课标的主要文件依据,1,思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程2,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课程3,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的一门综合课程。
解读:
解读: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据新课标),关于新课标的人文性(重点解读部分),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人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1)几个重要概念,人文科学最初是指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并与神学相对立的世俗的学问。
现在一般是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如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这是现实和未来对人的需求。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科学修养等水平,并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以适应现实和未来对人的需求的教育。
(2)新课标的人文性何在?
新课标“前言”中总的规定:
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新课标“课程目标”部分的“总目标”规定: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标的“分类目标”中的有关规定: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有: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权利、追求公正、具有责任感、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等,在“能力”目标中有: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增强寻找法律保护的能力等。
在“知识”类目标中有: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关于新课标的实践性(重点解读部分),
(1)新课标“前言”中总的规定: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2)新课标“内容标准”部分的“活动建议”,在“认识自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