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docx
- 文档编号:1196247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91.92KB
孔子的教育思想.docx
《孔子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教育思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议孔子的教育思想
聊城大学经法学院九九级四班常会营指导教师丁祖豪
[内容提要]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
或者说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
本文力图通过对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使人们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进一步挖掘出其中具有真理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补充、发展和完善现代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它经历了中国漫漫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不断地变化、发展和完善,时至今日仍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和影响,抑制其消极的方面和影响,最终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
[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
提起孔子的思想,也许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对孔子的大肆批判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厌烦、排斥乃至有意无意的疏远。
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止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真理性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经历了长期的肯定和倍受瞩目,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否定批判和倍受冷落鄙弃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孔子的思想在经历了如此长期、复杂和坎坷的遭遇后,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她正在逐步地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熟悉和关注,透过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们渐渐读懂了她那深沉、忧郁而又闪烁着睿智光辉的眼睛。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辩证法吧。
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
或者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和仍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各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比如教学目的和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及历史评价,从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是一种极为进步和民主的思想。
庞朴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中高度赞扬了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意义。
他说“孔子在教育史上的最高成就,要数打破了学在官府、开创私人讲学风气一事,这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于祖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1]在对孔子个人及其生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我们不禁要问了:
孔子作为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他又教了学生些什么内容?
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孔子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关于孔子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孔子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
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
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
那末相比之下,这几方面的内容中哪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呢?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只是占据比较不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一工作客观上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比在行、忠、信方面要大的多。
可以说,以后历代推传的六经,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和发挥而流传下来的。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按艺即六经)折中于夫子。
”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
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
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
于是读书人为了搏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
而由于当时的经学译著又特别繁多,面对浩繁的经书,一个人从小时起跟老师学习经书,即所谓的师法,再到后来自成一家之言,往往直到年老方能穷尽一本经书。
这也就是所谓的“皓首穷经”。
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
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
可以说,历史跟孔子开了一个大玩笑,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玩笑。
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这又绝非孔圣人的本意。
后人却非要将这笔帐算到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头上,这对孔子来说,真是未免有些太不公平了。
在对孔子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下面让我们谈一下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关治学态度方面的问题,而这其中有许多光辉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汲取的。
三孔子的治学态度
关于孔子的治学态度,我们不妨抄录《论语》中的几句话,也算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
4·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
5·吾恐闻义不能徙,闻善不能改。
(《论语·述而》)
6·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同上)
7·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死之将至。
(《论语·述而》)
9·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0·十室之邑,比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我们从以上的十句话中总结出几个字,用以概括儒家的治学态度,那就是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
所谓求实,在第一句和第四句中可以看出;而勤奋则可有第二句、第八句和第十句中得知;至于严谨则可以从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中看出;而直率和从容则可由第六句和第九句中获知。
对比一下我们的现代教育。
的确,我们的现代教学环境是越来越优越了,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了,像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教学等等不胜枚举;而现代教学方法也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然而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真的提高上去了吗?
未见得。
我们的教育显得太功利性了,初中、高中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而大学的门槛虽然似乎放低了,但那一年甚一年的高额学费却犹如一道无形的山横亘在学生和家长面前。
我们的教育显得太浮躁了,老师的心里似乎已不仅仅是教学,还要经商、炒股;学生的心里也不再只是学习,及时行乐的思想似乎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
在假期期间我曾做过一番调查,结果令我大吃一惊:
在我所在乡镇的一所初中里,80%以上的学生竟然视学业若无物,特别是初三、初四的学生,两极分化尤为严重。
一个班里的学生,真正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只有前面十来个同学(有望升学的),而后面这一大片则各行其是,睡觉者有之,听录音机者有之,看闲书者有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现代教育?
真是不可思议。
而这绝非仅仅是一个特例。
我想,也许我们的现代教育所缺乏的,正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那种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做学问者所应具有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基础。
在讨论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后,我想重要的还不止是这些,还有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这些教学经验和方法,有很多至今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芒。
四孔子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孔子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形式各异。
特别是《论语》中许多论述这方面的名言警句更是数不胜数。
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强调了时时注意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则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要将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将知和行充分统一起来。
另外,孔子还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发挥他们不同的个人才能和特长。
除此之外,经过总结、归纳和概括,大致还有如下几条:
[一]除了教育学生理解《诗》的字面意义,增加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外,孔子开创了死书活读的说诗途径,这一方法得到孟子和荀子的继承。
孔子说,学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阳货》)。
他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团结大家,发抒抑郁;其中有些原理可以用来事父、事君,并可以从中学到关于动植物方面的知识。
[二]在对待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上,孔子曾作过非常精彩的论述,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孔子是这样说的,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肯于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而对教育学生则要求不知疲惫,循循善诱;这反映了对教师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另外,孔子还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这是一种能够就已有知识加以发挥和推理的本领。
他认为“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相比之下更重视教师的理论思维和理性思辩。
2·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上,孔子也有独特的见解。
孔子特别重视通悟,《论语》记载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他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可见,孔子特别重视启发和感悟学生,力求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虽然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想性质,但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比如说现在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如此。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尤其是在教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原则,不能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礼记·学记》中说:
“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所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这是一种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
但正如嵇文甫先生所说,“这种教育容易导致到天才教育的歧途。
”《礼记·学记》中就说“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孔子曾这样说过: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又说:
“性相近,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
可见孔子把学习者分为四类:
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
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上智”;困而不学者,即所谓的“下愚”,也就是民。
通过以上两句话,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出孔子的二元论的认识论立场:
他提出有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先天认识论;又说“性相近,习相远”,即是所谓的后天认识论。
赵先生认为,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是把人、民阶级差别绝对化的结果。
“生而知之”当然属于“人”的阶级,就是“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也是“人”的阶级内部的事,这种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因所“习”不同,而可以相远;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
[3]
而“民”却没有学的资格,因为孔门的教育内容也是属于“人”的,这里面没有民的份儿。
《论语》曾记载一个故事,说樊迟请学稼与圃,孔子背后却骂他是小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教育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