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x
- 文档编号:11956265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2.85KB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x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架构
、尸、-
前言
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定义是:
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化电网。
通过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融合,实现多元化电源和不同特征电力用户的灵活接入和方便使用,极大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幅提升电网的服务能力,带动电力行业及其他产业的技术升级,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涉及到电网发、输、配、售、用的各个环节。
常用称谓是坚强智能电网,统一性、坚强网架、智能化的高度融合。
一、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3
二、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特征3
三、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5
四、智能化变电站架构6
1、数字化变电站的集成化6
2、智能化变电站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及其功能结构7
3、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9
五、智能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10
L、智能化变电站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研究。
11
2、智能化一、二次设备智能化集成技术研究。
11
3、智能化变电站全景信息采集及统一建模技术研究。
11
4、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技术研究。
12
5、基于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12
6、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的研究。
13
7、智能化变电站广域协同控制保护技术研究。
13
六、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应用分析13
1、智能化变电站对五防的要求14
2、智能化变电站中一体化五防的特点14
3、网络化五防15
1)、智能化变电站间隔层五防的GOOS机制分析15
2)、实现间隔层五防的方式15
3)、实现间隔层五防GOOS机制的优点16
4)、智能化变电站间隔层五防影响16
一、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
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功能。
从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图1)看,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关键。
作为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的重要电力设施,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汇集的焦点,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了变压器、开关设备、输配电线路及其配套设备之外,智能化变电站在硬件上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大量新型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及装备的应用,以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分布式清洁电源的接入。
这两个变化,在提高变电站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复杂程度。
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当增加对柔性交流输电设备和分布式电源接口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功能。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术,以一次设备参量数字化和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变电站实时全景监测、自动运行控制、与站外系统协同互动等功能,达到提高变电可靠性、优化资产利用率、减少人工干预、支撑电网安全运行,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等目标的变电站。
其内涵为可靠、经济、兼容、自主、互动、协同,并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系统高度集成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保护控制协同化、分析决策在线化等技术特征。
二、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特征
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在智能电网的背景下进行,要满足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我国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
智能化变电站应当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紧密联结全网。
从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看,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要有利于加强全网范围各个环节间联系的紧密性,有利于体现智能电网的统一性,有利于互联电网对运行事故进行预防和紧急控制,实现在不同层次上的统一协调控制,成为形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节和纽带。
智能化变电站的“全网”意识更强,作为电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部分,其在电网整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
2、支撑智能电网。
从智能化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上看,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运行水平,应与智能电网保持一致,满足智能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等运行性能的要求。
在硬件装置上实现更高程度的集成和优化,软件功能实现更合理的区别和配合。
应用FACTS技术,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电流和潮流分布进行有效控制。
3、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化变电站满足特高压输电网架的要求。
特高压输电线路将构成我国智能电网的骨干输电网架,必须面对大容量、高电压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特高压变电站应能可靠地应对和解决在设备绝缘、断路开关等方面的问题,支持特高压输电网架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
4、中低压智能化变电站允许分布式电源的接入。
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大量的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接入。
智能化变电站是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入口,从技术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都必须充分考虑并满足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需求。
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形成微网与配电网并网运行模式。
这使得配电网从单一的由大型注入点单向供电的模式,向大量使用受端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多源多向模块化模式转变。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从继电保护到运行管理都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满足更高水平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
5、远程可视化。
智能化变电站的状态监测与操作运行均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远程可视化与自动化,以实现变电站真正的无人值班,并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6、装备与设施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
智能化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高度的整合与集成,所有的装备具有统一的接口。
建造新的智能化变电站时,所有集成化装备的一、二次功能,在出厂前完成模块化调试,运抵安装现场后只需进行联网、接线,无需大规模现场调试。
一二次设备集成后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对变电站的建造和设备的安装环节而言是根本性的变革。
可以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大量节省现场施工、调试工作量,使得任何一个同样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的建造变成简单的模块化的设备的联网、连接,因而可以实现变电站的“可复制性”,大大简化变电站建造的过程,而提高了变电站的标准化程度和可靠性。
出于以上需求的考虑,智能化变电站必须从硬件到软件,从结构到功能上完成一个飞越。
三、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
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化变电站的前提和基础,是智能化变电站的初级阶段,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和升级。
智能化变电站拥有数字化变电站的所有自动化功能和技术特征,二者的共同点无需讨论。
木文认为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数字化变电站主要从满足变电站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站内一、二次设备的数字化通信和控制,建立全站统一的数据通信平台,侧重于在统一通信平台的基础上提高变电站内设备与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而智能化变电站则从满足智能电网运行要求出发,比数字化变电站更加注重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的统一与功能的层次化。
需要建立全网统一的标准化信息平台,作为该平台的重要节点,提高其硬件与软件的标准化程度,以在全网范围内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为目标。
2、数字化变电站己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设备集成和功能优化的概念,要求站内应用的所有智能电子装置(IED)满足统一的标准,拥有统一的接口,以实现互操作性。
IED分布安装于站内,其功能的整合以统一标准为纽带,利用网络通信实现。
数字化变电站在以太网通信的基础上,模糊了一、二次设备的界限,实现了一、二次设备的初步融合。
而智能化变电站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整合和集成。
3、智能电网拥有更大量新型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及装备的应用,以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式分布式清洁电源的接入,需要满足间歇性电源“即插即用”的技术要求。
四、智能化变电站架构
1、数字化变电站的集成化
集成化总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从常规变电站,到数字化变电站,再到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过程,是变电站内的设备和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
数字化变电站用微机处理和光纤数字通信优化变电站层和间隔层的功能配置;控制、保护和运行支持系统通过局域网彼此互相连接,共享数据信息;简化单个系统的结构,同时保持各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数字化变电站内的自动化系统可以进行集成,分为三个层次,过程层集成、间隔层集成和变电站层集成。
变电站中每个控制和监视设备都需要从过程输入数据,然后输出控制命令到过程。
过程接口将完成被监视和控制的开关场设备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连接。
数字化变电站中,集成化的一个体现是过程接口被直接集成到了过程中,也就是开关设备中。
包括用于测量电流和电压及气体密度的电子传感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位置指示器和传动装置都安装在一个屏蔽的小盒子里,集成到一次设备中,即所谓的智能化一次设备。
数字化变电站集成化的另一个体现是间隔层的集成化:
构筑一个通用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即统一的多功能数字装置(UMD),将间隔内的控制、保护、测量等功能集成在这个通用的平台上,通过通用的硬件和软件采集各功能需要的数据和状态量,实现数据共享。
原来控制、保护等功能不再需要专用的硬件装置和专用的输入、输出通道,而是由合理的软件设计来实现。
间隔统一多功能装置集成了较多的功能,在设计时应按各功能响应时间要求进行分类,并确定优先级别。
显然,继电保护、紧急控制等与保护相关的功能,需要响应速度快,处于最优先级别,决不能被非保护功能所闭锁。
测量变量的计算、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虽然与保护过程同时发生,但可以延时或闭锁。
监视、自我诊断、控制功能在正常和出现故障时都不允许闭锁保护功能。
变电站层的集成是自动化需要在站级处理的各个功能通过站内通信网络组合在统一的系统中。
变电站层和过程层的集成功能划分原则是:
凡是间隔层能够执行的功能不应由变电站层完成。
数字化变电站在过程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三个层次应用的集成化技术,减少了变电站内组件的数量,提高了元件质量,增强自动化功能的协调水平,简化了站内接线,提高了运行与控制的可靠性。
2、智能化变电站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及其功能结构
数字化变电站在运用集成技术之后,全站范围内的数据交互通过光纤以太网实现。
变电站层与间隔层之间现场距离长,数据交换量大,实时性要求高,需要与外部电网互联互通。
而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数据交换,不同间隔之间的数据交换,都是局限于变电站内,数据交换多是点对点,瞬时性的。
若所有的间隔层设备与过程层设备之间的联系完全依赖于光纤网络,一旦光纤网络出现故障或受到干扰,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的联系将非常不可靠,全站的所有自动化功能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而不能正常工作。
为了进一步减少变电站内元件(节点)数量,降低间隔层自动化功能对光纤网络的依赖性,将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的联系从对光纤网络的依赖中解放,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简化变电站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变电站内过程层与间隔层一二次设备进行一体化、智能化综合集成的构想,并以此提出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体系。
通过分析,认为该综合集成构想以及智能化变电站架构体系的实现,具有先进性,能够满足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
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集成,指除了过程层的测量与控制执行等功能外,将目前变电站结构中间隔层的保护、控制、监视等功能也综合集成到过程高压设备现场,由就地安装的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CompositiveIntegratedIntelligentDevice,CIID)一方面直接作用于一次设备,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接日并入全站唯一的光纤总线,进行各CIID之间,及CIID与变电站层的功能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优化协作。
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模块)接受全网统一的同步时钟信号,实现对一次设备的模拟量、开关量与状态量的同步采集,按照全网统一的标准(如IEC61850)处理,为测得数据统一打上同步时间标签;也接受运行控制模块、继电保护模块等的控制命令,实现对一次设备操作的控制与执行。
继电保护模块在所有的模块中享有最高优先级,可以直接从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获取所需信息,以最短的时间做出反应,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其保护功能都不被闭锁,同时还可通过标准化接口与其它一次设备的CIID的保护功能交互、配合。
统一数据存储模块是CIID的木地信息数据库,测量得到的所有的标准化模拟量、开关量与状态量信息都在此存储,提供给其它功能模块,并可按照时间轴、属性轴等对信息数据进行初步的归类与管理。
同时,也可以记录并存储各个层次、各个模块所有的面向对应一次设备进行操控的命令,以备查询。
运行控制模块从统一数据存储模块获取木地设备的状态信息,也可接受来自变电站层的指令或利用其它CIID的信息综合判断,实现对一次设备的自动控制、紧急控制,故障录波与事件记录,非正常状态与故障状态的恢复等功能。
诊断监视模块实现对设备的状态监视和诊断。
软件管理模块可以对所有的功能模块软件进行管理、更改和升级。
CIID的硬件配置要求满足所有自动化功能所需,并考虑冗余度。
今后对CIID功能的增加或提升,只需通过软件升级实现。
CIID内各个模块之间通过总线结构实现交互。
对外经由通信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变电站层和其它的CIID通讯交互。
通信管理模块在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中处于“咽喉”的地位。
装置内的各个功能模块,需要与其它CIID的功能模块进行交互和协作,也需要向变电站层报告信息,并接受变电站层的指令。
通信管理模块需要对所有的功能模块的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保证信息交互的可靠与高效。
流经标准化接口的信息包括由变电站层向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的查询命令、控制指令、调用指令等,包括由CIID向变电站层的实时运行信息(包括模拟量、状态量、开关量等)、故障录波、事件报告等,以及各CIID间的互锁和调用信息。
智能化测控装置是变电站基础信息的根本来源,通过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的标准化接口接入站内光纤以太网,可以构成全站乃至全网范围的标准化基础信息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功能模块不是将各自动化系统装置在安装位置上进行简单的捆绑和叠加,而是在将所有自动化功能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后的升级优化。
优化的目标是:
功能齐全、硬件冗余、实现功能的流程最简化和最有效化。
考虑到今后新的技术与装备出现及应用的可能性,CIID仍然保留标准化的功能扩展接口和装备配置空间。
智能化测控装置中包含本地人机界面,只对测量信息进行显示,其它的设备状态信息等都通过网络在变电站层集中显示。
为保证功能的独立性,减少功能互相之间的影响,提高可靠性,这些模块的功能都由各自的CPU处理。
3、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
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如图1所示,其结构和功能总体上分为两层,即智能设备层和变电站层。
智能设备层主要由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CIID)和高压一次设备构成,二者之间通过非常规电流互感器、非常规电压互感器以及各类传感器建立直接联系。
除了高压开关设备之外,智能化变电站中的一次设备多了分布式电源接口和柔性交流输电装置(FACTS装置)。
由于CIID内综合集成了各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块,因此可以实现并完成IEC61850标准提出的变电站分层结构中的过程层和间隔层的功能。
可以认为智能设备层是对过程层和间隔层的集成。
智能化变电站的变电站层的功能主要包括各个CIID在站级的管理和协调应用,站级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以及与远方调度控制中心和其它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交互、协调控制的管理等。
当多个智能化变电站实现标准化的互联时,即可构成支撑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
图1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
在该架构中,变电站中每个控制和监视设备都需要从过程输入数据,然后输
出控制命令到过程。
而CIID是核心,它将控制、保护、测量等功能集成在这个通用的平台上,通过通用的硬件和软件采集各功能需要的数据和状态量,实现数
据共享。
CIID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
1)智能化现场测控模块,它接受全网统一的同步时钟信号,实现对一次设备的模拟量、开关量与状态量的同步采集,也接受运行控制模块、继电保护模块等的控制命令,实现对一次设备操作的控制与执行。
2)继电保护模块,它可以直接从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获取所需信息,以最短的时间做出反应,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其保护功能都不被闭锁,因此它是优先级别最咼的模块。
3)通信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变电站层和其它的CIID通讯交互
五、智能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智能化变电站通过全景广域实时信息统一同步采集,实现变电站自协调区域控制保护,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各类高级应用;智能化变电站设备信息和运行维护策略与电力调度实现全面互动,实现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变电站主要设备实现智能化,为坚强实体电网提供坚实的设备基础。
为实现以上功能,本文认为智能化变电站应当实现设备融合、功能整合、结构简洁、信息共享、通讯可靠、控制灵活、接口规范、扩展便捷、安装模块化、站网一体化等特点,应包括以下技术内容:
l、智能化变电站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研究。
在对智能电网的国内外现状、技术体系、实施进程及发展趋势进行跟踪、分析和*估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报告》,研究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变电站的差异,给出智能变电站的内涵、外延和应用范围;研究智能变电站内各种设备和系统的物理特性、运行逻辑及其输入输出的形式、介质,抽象出物理和信息模型,并基于统一的建模方法实现自描述;开展对智能电网发展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维体系及技术*价体系的研究。
2、智能化一、二次设备智能化集成技术研究。
涉及变压器、开关设备、输配电线路及其配套设备、以及新型柔性电气设备(装置)等电力系统中各种一次设备与控制、保护、状态诊断等相关二次设备的智能化集成技术。
这些一次设备实现智能化集成后,实体电网将是一个由各种对内(面向自身)具备完善控制、保护、诊断等功能,对外(面向整个系统)具有数字化、标准(规范)化信息接口并发挥不同功能作用的智能体的有机组合,这些智能体能够在智能化电网控制决策系统的协调控制下,既相对独立又友好合作,共同完成智能电网的运行目标。
3、智能化变电站全景信息采集及统一建模技术研究。
主要指智能化变电站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标准(规范)化、一体化实现及相关技术研究,实现广域信息同步实时采集,统一模型,统一时标,统一规范,统一接口,统一语义,为实现智能电网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一体化奠定基础。
智能化信息采集系统与装置研究,利用基于同步综合数据采集同时适用于传统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的新型测控模式,实现各类信息的一体化采集,包括与智能变电站有关的电源(含可再生能源)、负荷、线路、微电网的全景信息采集。
此外还包括标准信息模型及交换技术研究,信息存储与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分析和应用集成技术研究,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能化变电站同步时钟推广应用研究等。
4、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技术研究。
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智能装置的自我描述和规范;研究基于以太网的智能装置的即插即用技术:
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智能装置的识别技术、自动建模技术;研究当智能装置模型发生变化时的系统自适应和系统模型重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对智能装置的模型进行校验,对智能装置的功能及其模件进行测试、检查的交互技术;研究当变电站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时,智能测控和保护装置在线自动重构运行模型的方法,后台系统自动修改智能装置的功能配置和参数整定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在智能装置故障时对故障节点的快速定位、切除和模型自适应技术。
5、基于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不同柔性电力设备的拓扑结构研究,数学模型研究,功能特性及其对电网影响仿真与试验研究,以及自身控制与相互间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等。
目前己在电力系统中获得不同程度应用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主要包括晶闸管控制串联补偿器(TCSC)、静
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滤波器(APF)等,它们在改善电力系统控制性能、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与电能质量等运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处于研发或不同程度试验中的柔性电力设备还有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固态限流器(SSFCL)、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晶闸管控制移相器(TCPST)等,这些设备投运后,必将进一步改善、提高电力系统的控制性能、运行稳定性、电能质量等运行品质。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的推进,必将研发出更多不同功能的柔性电力设备并在电力系统中获得应
用。
6、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的研究。
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如下特点:
储量丰富地区大多较为偏远;能量不够集中,相对分散;受气象变化及生物活动的影响,能量波动明显,用于发电,则出力呈现间歇性波动特性等。
因此,清洁能源可再生并网发电(称为间歇
性电源)直接接入电网,将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电能质量等方面造成冲击和影响,对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提出更高要求。
另外,间歇性电源发电装置需按峰值功率设计投资,在能量波动大的情况下,装机容量的可利用率低。
如何解决能量波动问题,是间歇性电源发展和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
智能化变电站作为间歇性电源并入智能电网的接口,必须考虑并发展对应的柔性并网技术,实现对间歇性电源的功率预测、实时监视、灵活控制,以减轻间歇性电源对电网冲击和影响。
7、智能化变电站广域协同控制保护技术研究。
研究基于变电站统一数据平台的广域协同控制保护的原理、实现方式、同步时间源技术、高速高精度测量技术、等间隔采样下的电气量计算技术、数据建模及交换技术、广域网时间传递技术、智能多代理系统、智能设备之间数据标准交换技术等。
六、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应用分析
在介绍五防系统功能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五防发展历史,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五防系统的思路,通过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发展方向,深入探讨五防系统的技术特点,说明一体化五防在智能化变电站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介绍了一体化五防的应用和网络化间隔五防功能在GOOSE机制中的实现方法。
1、智能化变电站对五防的要求
从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方面考虑,明确提出包括防误操作在内的系统层各项功能,应高度集成一体化。
其后编写的智能化变电站设计规范对变电站德防误操作闭锁,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化 变电站 概念 及其 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