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1952492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41.62KB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
考试标准
必考
加试
考试标准
必考
加试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a
a
3.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
b
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b
b
4.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a
a
2.体液与内环境
(1)组成
图中①、②、③和⑤的关系可表示为。
(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3.稳态(加试)
(1)含义:
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3)内容
①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②气体平衡:
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血糖平衡:
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4.稳态的几种失调情况(加试)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等。
(3)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温度失调——发热、中暑等。
思考讨论
1.将下列物质序号归类
①无机盐 ②白细胞介素-2 ③氨基酸 ④血浆蛋白⑤呼吸酶 ⑥维生素 ⑦葡萄糖 ⑧化学递质 ⑨激素⑩抗体 ⑪二氧化碳 ⑫血红蛋白 ⑬尿素 ⑭甘油 ⑮DNA聚合酶 ⑯脂肪酸 ⑰消化酶 ⑱麦芽糖 ⑲糖元 ⑳纤维素
受体
载体
(1)内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
a.营养物质——①③⑥⑦⑭⑯;b.代谢产物——②④⑧⑨⑩;c.代谢废物——⑪⑬。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化学物质:
a.细胞内特有——⑤⑫⑮⑲;b.细胞膜上的——
;c.消化道中的——⑰;d.不被直接吸收的——⑱⑳。
2.将下列生理过程序号归类
①细胞呼吸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③细胞内蛋白质、化学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④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 ⑤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⑥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1)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
②⑤⑥⑦。
(2)内环境中不发生的过程:
①③④。
3.依次说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
(1)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浆。
(2)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为血浆,外为组织液。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为淋巴,外为组织液。
(4)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和血浆。
(5)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4.(加试)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常会引发人体患病。
下列哪些疾病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
①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②手足抽搐 ③组织水肿 ④尿毒症
提示 ②③④。
手足抽搐是由于血浆中Ca2+过少引起的;组织水肿是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尿毒症是由于血浆中尿素积聚过多所引起的,三者均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所致,只有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与血红蛋白异常有关,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题型一 内环境的概念及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1.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所处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红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HIV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答案 D
解析 人的红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A项正确;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项正确;心肌细胞周围是组织液,处于内环境中,C项正确;病毒在细胞外无生命活动,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D项错误。
2.(xx·新课标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项正确;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B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项错误。
有关内环境的5个易错点
(1)植物细胞的细胞内液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即细胞液。
(2)血液并非全是体液,因为血液包含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血细胞包括白细胞和红细胞等,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血浆蛋白在血浆里。
(3)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4)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等概念主要适用于人和动物,不适用于植物。
(5)界定三种环境
题型二 内环境的成分及相互关系
3.如下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A、B、C、D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②化学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
③A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A.②③B.①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
组织液、血浆、淋巴。
从图中分析可知:
A、B、C、D依次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所以①不正确;化学递质从轴突末梢释放出来后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C组织液,②正确;淋巴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③正确;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B细胞内液中,④正确,故选D。
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血红蛋白异常
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
D.胰岛素、白细胞介素-2均可分布于丙中
答案 D
解析 分析图形,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乙是淋巴。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A项错误;血浆中的蛋白是血浆蛋白,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B项错误;血浆中也存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C项错误;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可以分泌到组织液中,白细胞介素-2由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可以分泌到组织液中,D项正确。
根据箭头快速判断体液各部分的方法
(1)判断内环境各部分:
两个单箭头之间的液体一定是淋巴,发出单箭头指向淋巴的一定是组织液,由淋巴发出的单箭头一定指向血浆。
(2)判断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可以和组织液发生双向物质交换,因此,由组织液的双箭头可以判断细胞内液。
题型三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加试)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B.生成与回流的血浆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等
C.正常人体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含有的成分差别不大
D.抗体、激素、水、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不随气温变化而变化,A项错误;富含氧气的血浆二氧化碳含量较低,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经过组织细胞呼吸消耗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血浆氧气含量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B项错误;正常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组织液和淋巴,C项错误;抗体、激素、水、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D项正确。
6.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
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A项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项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项错误;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D项正确。
考点二 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恒温动物的体温相对稳定:
散热=产热。
(3)产热
(4)散热
2.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1)完善相关结构的位置
名称
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产热部位
安静时主要是肝脏,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
散热部位
主要是皮肤
(2)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思考讨论
1.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④(填编号)。
①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②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③寒颤和出汗减少 ④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⑤发热和寒颤
2.穿上羽绒服的冬天,人体的散热量比常温环境下减少了吗?
提示 寒冷条件下散热量并不减少:
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但由于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温差较大,热量散失快,所以此时的散热量仍大于常温环境下的散热量,不应判断为此时散热量减少。
题型一 体温调节过程
1.(xx·浙江10月选考)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代谢产热
B.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
C.温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D.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答案 D
解析 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代谢过程释放热量,A项错误;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体表,即通过皮肤进行散热,B项错误;血管舒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此时血管作为效应器,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所以寒冷条件下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升高,从而利于产热,D项正确。
2.(xx·海南,14)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
A.马出汗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D.牛排尿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 动物体内热量的散失途径主要是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包括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汗腺分泌汗液是散热的途径之一,因此马出汗、犬伸出舌加速喘息有利于动物散热,而牛排尿量减少不利于动物散热,A、C项正确,D项错误;水是生物体的温度调节剂,因此猴子在水里玩耍有利于动物散热,B项正确。
题型二 体温调节的相关曲线、表格分析
3.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
D.在d段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答案 C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外界温度降低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A项正确;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B项正确;cd段环境温度升高,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血液流量增加,另外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C项错误;在d点以后,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这时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会流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应该及时补充,D项正确。
4.(xx·全国模拟)下表是某动物CO2产生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测量值。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环境温度(℃)
10
20
30
40
CO2产生量相对值
9.8
6.9
5.5
6.2
A.产生CO2的过程为动物体提供热量
B.10℃时产生的CO2大部分产生于线粒体,少部分产生于细胞溶胶
C.切除下丘脑后,从40℃移至10℃环境时,CO2产生量的变化量会不明显
D.从40℃移至10℃环境时,该动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 B
解析 产生CO2的过程为动物体提供热量,A项正确;动物细胞厌氧呼吸不产生CO2,B项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切除下丘脑后,从40℃移至10℃环境时,CO2产生量的变化量会不明显,C项正确;从40℃移至10℃环境时,该动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D项正确。
模拟演练
1.(xx·绍兴选考适应性考试)不属于动物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乙酰胆碱B.胰岛素
C.胰蛋白酶D.抗体
答案 C
解析 胰蛋白酶会分泌到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只有淋巴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属于易化扩散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2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3为细胞内液。
过敏反应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渗出,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B项错误;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从血浆渗透进组织液之中,引起组织液增多,C项错误;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属于扩散,D项错误。
3.(xx·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道中的营养素经内环境进入细胞
B.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
答案 A
解析 尿素在排泄系统中不会被重吸收,直接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体外,B错误;肝细胞是通过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肝细胞外面是组织液,不是血液,C错误;氧气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不是血浆蛋白,D错误。
4.(加试)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麦芽糖都可在人体血浆中找到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
C.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C
解析 麦芽糖属于植物二糖,在人体血浆中不存在,A项错误;剧烈运动时,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B项错误;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进行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行的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C项正确;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并不是恒定不变的,D项错误。
5.(xx·杭州模拟)在2017年2月26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着泳衣或短裤等进行健身跑。
下列对奔跑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环境温度低,奔跑者在奔跑过程中不会出汗
B.冷感受器兴奋,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加快
C.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D.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答案 C
解析 环境温度低,但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也会通过增加排汗,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冷感受器兴奋,促进化学递质的释放,但不是加快速度,B项错误;机体的热量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C项正确;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D项错误。
课时训练
一、学考选择题
1.(xx·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关于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B.淋巴和血浆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D.淋巴属于细胞外液
答案 C
解析 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A项正确;淋巴和血浆都有淋巴细胞,B项正确;淋巴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C项错误;淋巴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D项正确。
2.寒冷刺激下,人体将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体温下降B.皮肤血流量减少
C.产热量减少D.酶活性下降
答案 B
解析 寒冷刺激下,人皮肤血流量减少,产热量增加,体温及酶活性维持稳态。
3.(xx·义乌市苏溪中学月考)下列不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O2和葡萄糖B.抗体和胰岛素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乙酰胆碱、血红蛋白
答案 D
解析 O2和葡萄糖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项错误;抗体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后,直接排入内环境,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合成并分泌后,直接排入内环境,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项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人体内环境,C项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化学递质,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D项正确。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
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和膀胱腔内的尿液,都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成分。
5.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有些物质经微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微静脉端进入血浆
答案 A
解析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可发生物质交换,氧气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降低,A项错误;组织液与血浆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并保持动态平衡,B项正确;血浆中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项正确;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D项正确。
6.关于下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⑥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依赖于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A项正确;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内环境排出体外,B项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项正确;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组成,D项错误。
7.(xx·海口模拟)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B.剧烈运动可增加产热量
C.寒冷刺激可使皮肤血管舒张
D.皮肤血管收缩可减少散热量
答案 C
解析 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进行,如汗液蒸发散热、皮肤辐射散热等,A项正确;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可增加产热量,B项正确;寒冷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量,C项错误;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可减少散热量,D项正确。
8.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具体体液。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B.①②③④中成分最相近是与②和④
C.葡萄糖由②进入③的方式是易化扩散
D.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以及一些代谢废物等,所以其为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A项正确;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蛋白质含量高,因此①②③④中成分最相近的是②组织液和④淋巴,B项正确;葡萄糖由组织液进入细胞内的方式可能是主动转运,如进入机体组织细胞中,C项错误;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而突触间隙的成分是组织液,D项正确。
9.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C.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O~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O~t1时段
答案 D
解析 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O~t1时段,由于体温调节,因此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O~t1时段,D项错误。
二、加试选择题
10.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测得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mol/L)。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B.①③
C.③④D.②
答案 A
解析 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③正确;甲种海蟹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了,故调节能力中等,①正确;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④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调节内环境稳态能力丙>甲>乙,②错误。
11.(xx·金华外国语中学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与免疫无关
B.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动物体内是双向传导的
C.致敏B淋巴细胞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必须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
D.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来调整
答案 D
解析 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调节,与免疫有关,如抗体参与免疫调节,A项错误;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动物体内是单向传导的,B项错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C项错误;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D项正确。
1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 B
解析 激素和氨基酸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项错误;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项正确;肾上腺、甲状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唾液腺有导管,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外界环境中,属于外分泌腺,C项错误;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项错误。
1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第七 单元 生物体 生命 活动 调节 免疫 22 内环境 稳态 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