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夏至习俗.docx
- 文档编号:11951288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10KB
苏州夏至习俗.docx
《苏州夏至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夏至习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夏至习俗
苏州夏至习俗
【篇一:
节令习俗】
节令习俗
吴国钧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我国广泛流传着吃“元宵”和观灯的风俗。
因此,称为元宵节或灯节,也有称为上元节。
据《唐书》载:
“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于玄武楼外燃灯百千借佛,纵都民出观。
”于是,在民间便流传着观灯的风俗。
我地民间除吃“元宵”和观灯外,在农村有“照田财”习俗。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圆形有馅的食品,入沸水中煮熟而食。
这天家家吃“元宵”,象征着全家大团圆。
有的人家还将“元宵”在近邻和亲友间相互送吃。
入夜,市街两面商店开门做夜市,门前张挂各种各样纸灯,照得全街通亮。
灯,有的是商店请人扎糊的,有的是向灯店买的,但都十分精巧。
各行各业敲锣打鼓,鞭炮声此起彼落,十分热闹。
孩子们提着特制的小笼灯或纸糊兔子灯等成群上街边跑边玩,如一颗颗星闪闪烁烁,十分好看。
也有个别爱好糊灯者,把自己精扎细糊的灯提着结伴上街,以献其艺,居民们三五成群,或携老带幼逛街观灯,真是满街欢腾,令人流连忘返,这俗称“闹元宵”。
在风调雨顺年头,为了庆贺丰收有灯会出现,俗名“出马灯”。
是夜,乡村农家有“点田燃”(又称照田财)习俗,是用整把稻草点燃后,到自己田角落进行熏烧,口中念着“烧烧田角落,明年收成三石六”,祝愿来年丰收。
清明寒食
清明是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即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对寒食有这样的传说,春秋时,介之推随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后文公回国为君,禄赐不及,之推与母隐于绵山。
公求之不得,及焚林迫其出山,之推竟抱木而死。
文公哀之,禁人于是日举火。
后世始有寒食之俗。
我地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和包粽子。
清明节家家要祭祖,都备菜备酒,点烛焚香,跪拜祖先,俗称“过节”。
所备菜肴视各家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得供有粽子。
酒过三巡上饭,最后焚纸锭,祭祖结束。
清明是扫墓(俗称上坟)日子。
清明节前后数日,家有祖坟者要扫墓,化纸箔长锭。
有的备酒菜,点香烛祭供。
凡远道外出幼辈都得回乡上坟。
特别是新坟(死后遇上第一个清明)还得哭祭,真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祭墓时,须在坟上清扫培土,或种植松柏,以示怀念。
清明气候温和,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这天,民间有出游习俗,名谓“踏青”。
有的结伴漫步郊外,有的借扫墓步行游览春景。
平时少人来往的郊区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粽子,以糯米为原料,或杂以赤豆、红枣,用箬叶包成多角形,煮熟而食。
一般人家在清明前一两天包粽子。
农村此俗最为盛行。
立夏
每年公历五月六日前后是立夏节。
我地民间要吃酒酿、芽菱、青蚕豆、汤面饺、油氽臭豆腐干和杏子、李子、荸荠等水果。
还有做麦芽塌饼、烧野米饭以及进行称人等活动。
麦芽塌饼是以麦芽粉、米粉、紫念头烧烂相和做成有馅(主要赤豆沙)的塌饼,入锅以沸水蒸熟,再用菜油煎至塌饼两面起皮后即成。
其味清香柔软,十分可口,为我地的时令土产。
在农村几乎家家都做,并作为节日佳品赠友送亲。
野米饭是儿童三五结伴在田野或露天烧蚕豆饭的活动。
米是向邻家索讨,豆是下田采摘,(这天习俗,儿童下田采豆别人不加干涉。
)煮成的饭又叫百家饭,据说儿童吃了身心健康。
称人,是称每人的体重,在磅秤未盛行时,多以大号杆秤。
俗云,人经称后,能减疰夏病,(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烧的病,患者多为小儿。
)实际是每年一度体格检查。
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也称当午、重五、重午、中天节。
这天,我地民间要吃黄鳝、黄鱼、黄瓜和咸蛋,要饮雄黄酒。
还用雄黄酒洒在墙壁角、床底等阴暗处;在室内用苍术、白芷、芸香烟熏,驱除害虫。
小孩在额上用雄黄写一“王”字,在脐部涂上雄黄,在胸前挂着大黄香袋,意思是祛邪。
在家门上端(门楣)和床上挂着菖蒲、艾蒿和大蒜,可避灾难。
家家裹苇叶粽子吃,意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楚人以稷用菰叶裹之如角(叫角黍)投泪罗江祭祀屈原。
并于是日食角黍以志纪念,后人相袭。
民间流传“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
的谚语。
夏至
每年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夏至节。
这天北半球日最长,夜最短,俗语云“白相(玩)夏至日,睡觉冬至夜”。
此日,小儿不坐门槛,夏天不打瞌睡。
农村中,女儿出嫁后遇上第一个夏至,娘家要为女儿送凉枕、蒲扇各一对和夏衣若干件,名谓“送夏衣”。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
宋真宗时以天书降于是日故名。
这天时在盛暑,高温干燥,日光强烈。
农谚云:
“六月六,晒到鸭蛋熟。
”凡藏经书者,都于是日曝书防蠹。
午餐,民间喜食面和馄饨,有“六月六,买点面来落一落”的民谣。
又说这一天是猫狗生日,主人都为它们洗澡,是将它们抛入河中,让它们在水中挣扎游着上岸。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日,民间妇女有乞巧俗。
午间,取面盆盛水曝于日中,投针(缝衣针)则浮。
看水底针影,如有成云龙花草形者为得巧,若形如椎如轴者为拙徵。
入夜,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者,则为得巧。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名中元节。
旧时为鬼节,民间习俗都系迷信活动。
是日,家家户户备有酒菜、水果(西瓜)、糕点祭祀祖先。
一般在十四日“过节”(祭祖的别名)。
据说早一天过节,
好让祖先享受祭祀后,十五日可以从容地自平望往黎里看会。
中元节时,田间重活基本结束,农家比较空闲,有暇做馒头和放糕(发酵的面糕),作为节日食品和祭祖供品。
有这样一句家谚:
“甜馒头、苦粽子”。
意思是中元节吃了馒头田活日渐轻松,清明节吃了粽子田间工作日日加重。
这天夜里,民间有“放焰口”、“放水灯”等活动。
“放焰口”,是众人出资,延僧五至七人,身披袈裟登台,台上放着方桌,主僧正坐,众僧分坐桌的两旁,边诵经,边吹打法器(斋醮用的乐器),边施食(将米用手指撒向四周),祭无礼之鬼。
“放水灯”是人们以稻草结成圈,上面点上蜡烛,有的放上少些饭菜和纸锭,然后放入河中,顺水飘流,祭水中之鬼。
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日,相传是地藏王菩萨诞辰。
镇乡妇女都到地藏殿拜佛烧香。
据说,地藏王菩萨是现身六道、普渡众生,为人们所祈祷。
地藏殿自早到晚焚香点烛者络绎不绝,挤得水泄不通,殿外大香炉中香烟缭绕不熄。
入夜,更加热闹,寺内灯烛辉煌,殿内置放蒲团(跪拜时用的蒲草织成的垫具)等接香客。
很多老年妇女焚香点烛后,虔诚地坐于殿内蒲团上诵经念佛,彻夜不眠,并互赠糕点广结佛缘,直到天明离去,谓之“坐蒲团”。
是夜,家家户户燃烛焚香(香是特制的棒香名地藏香)插于地上,有的插在庭院中,有的插在大门口沿阶地上,谓之“点地藏香”。
根据资料记载,元朝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张士诚(江苏人,字九四,亦作久思,)起兵,次年称吴王。
十六年定都平江(苏州),十七年在平望下塘(运河东岸)筑土城周三里,欲窥嘉兴。
二十七年秋,朱元璋部常遇春征伐张士诚,破平江城,张士诚被俘,去南京途中,不食而死。
他称吴王时颇得民心,平江城被攻破,正值七月三十日,民感其仁而哀其死,故民间每年于是夜梦香祭礼,名曰“狗屎香”、“九四香”,恐为当局所忌,乃托名“地藏香”相沿成俗。
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日,居秋季正中,故名中秋节,又叫八月半。
它是传统的家庭团聚节日。
凡外出人员多争取归家,共尝月饼,共饮团圆酒,共进合欢饭,夜间有“赏中秋”、“赏月华”等全家性活动。
这个节日最易引起远离家乡的人们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感。
月饼,是象征月圆人寿的食品。
中秋节间,人们都以月饼为礼品走亲访友,特别对老年人(长辈)是不可缺少的礼物。
真是家家有月饼,户户吃月饼。
晚饭后,遇上天晴,月亮明媚皎洁,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在庭院中放上方桌,供上鲜干果品和月饼,并燃点红烛、香(是中秋节日应时特制专供赏月所需,其底部用线香扎成花盆状或上口大底部小的方形,中置木屑,自下而上加扎五或七层束香呈塔形,插有小旗)。
小户人家只点香烛。
家人围桌而坐,是谓“赏中秋”(又名斋月)。
在赏月中谈家常,讲一切。
也有老年人讲有关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谪令伐树”等神话。
直至香烛燃尽,才尽兴而散。
月华是月之光华,常出现在中秋夜,或十三至十八夜,其状如锦云捧月,五色鲜荧,绕月多变,时盛时散,十分好看,俗称“赏月华”。
还有一个传说:
中秋夜,天空有“龙船”出现,如若能见者,日后必大富大贵,故中秋赏月还有“看龙船”的插曲。
冬至
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冬至节,是祭祖的节日。
俗语云:
“冬至大如年”、“有嘛冬至夜,无嘛冻一夜”。
说是冬至祭祖比岁末祭祖来得重要,冬至如祭祖,则祖先可安度冬至夜,如冬至不祭祖,祖先只有挨饿冻一夜。
所以,冬至过节民间十分重视。
祭祖时间都在傍晚,祭酒不用黄酒,改用冬酿酒,因这天民间有饮冬酿酒习俗。
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民间有以菜果入米煮粥的习俗,谓之“腊八粥”。
据说,腊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的成道日。
在他成道之前,有牧女向他献过一碗各种谷果熬的粥,后来每到这一天,所有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煮粥供佛,叫“腊八粥”。
南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载:
“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明陈耀文撰《天中记》载:
“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刹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
据《辞源》七宝粥条解说:
十二月八日僧家以乳蕈、胡桃,百合等煮成七宝粥
【篇二:
中国各地区冬至习俗】
节令食品各地有异
民间有谚曰: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全国各地的冬至节令食品,无论是北方的饺子、馄饨,还是南方的汤圆、赤豆粥,一多半都与数九寒天里的食补有关。
1.饺子
传说中,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穷乡亲们,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
tips祛寒娇耳汤
做法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
每人一大碗汤,两双娇耳。
2.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燕京岁时记》云:
“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
3.汤圆
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
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古人有诗云: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
“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
4.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
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5.萝卜
民间有言:
“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
”又说:
“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
”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一家人团团圆圆,过这个历史悠久的“亚岁”节。
【篇三:
冬至相关习俗整理】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
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
冬至日也称“冬节”,由来已久,明清两代皇帝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
是日,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
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
“冬至饺子腊八粥。
”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
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
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
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满族人则借冬至日消灾祈福,一般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亲戚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磨刀杀猪,开始祭拜“祖宗杆子”,仪式并不繁琐,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
通常在大门的东南角矗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筐,内盛碎猪肠和猪腔骨拌的米饭,用以祭祀乌鸦,据说乌鸦是满族古老氏族的图腾。
祭祀完毕,亲朋围坐共吃俗称“神余”的“白肉”以此求得祖宗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不仅如此,围绕着冬至还衍生出很多有趣的习俗,有的甚至流传至今。
在传统的农历中,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
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
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
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
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民间还流行“九九歌”,这首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版本。
北京地区广泛传唱: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堤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内蒙古的边远乡村里,则唱成:
“一九二九呀门叫狗,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六九消井口,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而在河北的蔚县地区则流传“一九二九呀门叫狗,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些微妙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数九以后,三九四九天气最冷,此后日渐变暖,寒气渐消,温暖的春天一步步走近。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有的老人常常在冬至数九时念叨:
“数九是数暖呢!
”年轻人往往不理解,其实从节气上讲,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阴冷的寒气达到极盛,气候的发展也遵循辩证规律,盛极而衰,温暖的阳气已经开始悄悄萌芽,三九四九的极冷是冬天最后的淫威,此后冬天便逐渐地向春天缴械,你看,九九还没数完,河已开,雁归来,春天正向人们频频招手呢。
话虽这么说,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尽管冬天步入尾声、春天指日可待,然而距离春天毕竟还有一段时日,于是入九以后,人们更注重的是消寒和养生。
民间往往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为了体面成桌者用“花九件”席,取九九消寒之意。
中老年人往往在这个时候进行饮食调养,为的是度过严冬和来年少生疾病。
因为,冬季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容易患病,适当进补对恢复体力和提高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体弱的人不妨试着喝点山药羊肉汤等,可以提高御寒能力。
当然,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以北的地区白昼最短,夜最长,并以这一天为分水岭,白天逐渐增长,黑夜逐渐变短,直至第二年的夏至。
这一规律周而复始,岁月就在这种变化中悄悄流逝。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
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
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
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
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
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
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
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
“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
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
《中华古今注》说:
“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
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
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
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
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
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
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
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
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
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
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
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
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
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
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
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
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
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
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
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
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
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山区传统是吃糕。
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
四川地区冬至吃饺子(抄手)。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苏州冬至大如年】
苏州人有“冬至大如年”的称叫,即特别重视此节。
节前,亲朋各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谓之冬至盘。
节前一夜,俗呼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
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
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
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
夜饭菜肴特别丰盛,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
家人有外出的,也照样放一副碗筷。
各种菜都有吉祥名称,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线粉称“金链条”,鸡称“朴朴腾”,鱼称“吃有余”,黄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安乐菜”,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
饭内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先放两只热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
夜饭时喝一种用草药酿制的酒和糖浆调制的极低度数的冬酿酒,小儿妇女均可饮。
至于穷人家,缴租还帐之后,所剩无几,就只好“有钱的吃一夜,没钱的冻一夜”。
冬至晨起,吃冬至团(圆子或南瓜团子)。
这一天开始起九,叫连冬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
另外,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
若冬至天晴,则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泞。
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
河北:
东安县冬炉、猎兔,人家祭祖、贺节、拜师。
怀柔县冬至量日影以占次年收成丰欠。
乐亭县士以面食祭祖,农家于此日商定子女嫁娶之事,此后商贾价便启程往京师作买卖。
南皮县冬至日人家互相拜贺,拥炉会饮,称为“扶阳”。
新河县乡塾弟子于冬至日各拜业师,称为“拜冬”。
山东:
滋阳县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长寿。
曲阜的妇女节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赠送舅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夏至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