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重点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949432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5.53KB
社会保障学重点及答案.docx
《社会保障学重点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重点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学重点及答案
社会保障考试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本课程关于社会保障含义、基本要点的界定
本课程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用一句话概括社会保障的内涵,即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
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点: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之一
(3)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
(4)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有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
(5)社会保障假设人性“善”,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2、掌握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社会保障基本原则如下:
(一)公平原则
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公平分配的原则,是本质属性,是首要原则。
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突出公平优先(重点)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无一例外需要财力支持
社会保障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自身产生负面影响
(三)责任分担原则
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念
政府主导、社会分则的趋势
社会保障原理在于:
把个人的短期较大的难以抵御风险转化为长期较小的风险由社会分担。
如果社会保障不能分担风险,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
(四)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即广覆盖。
选择性,即根据保障需求,效率优先。
客观上,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在许多国家是相伴而行
第二章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
1、理解以工代赈和常平仓的概念
所谓赈,就是用现金、粮食、衣服之类的实物无偿救济灾民或贫困人口。
以工代赈的含义可以概括为:
以救济为手段,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为内容,以缓解和最终消除贫困为目的,通过实物投入方式,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刺激其自我发展。
常平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2、简述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指导原则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原则如下:
1、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包括所有公民及其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
2、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社会保障应旨在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
3、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
3、简述为什么将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的标志
德国社会保险三项立法的颁布,宣告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现代社会保障阶段。
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理由:
1、从应对风险来看,社会保险是应对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劳动者生命历程中面临的生、老、病、死、残、失业等主要社会风险。
其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客观上还能够起到预防贫困的作用,这显然是一个巨大进步。
2、从理念上看,社会保险制度开始从传统社会济贫的施舍恩赐性逐渐转变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享受社会保险成为了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
3、从保障机制上看,德国社会保险三项立法开启了社会保险制度化的历程,使得社会保障由此进入强制化与规范化发展阶段,被称为“机制模式”。
权利和义务相结合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标志。
4、论述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
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改革方案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扩大社会保障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种途径:
一是提高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率,取消个人的缴费上限;二是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
2、消减社会保障开支
各国主要通过改革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标准或资格条件、调整支出办法、减少各种社会性津贴,降低社会保障项目的现行水平来实现的。
3、调整福利结构
结构性变革主要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现有制度架构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使其结构和系统功能得以更新和创新。
4、引入私营机制
为了提高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效率,世界各国开始改变社会保障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开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各类私营机构参与到医院的服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社会福利服务等社会保障的管理与服务中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1、简述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容:
1、社会救助:
基本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专项救助,社会救助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2、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3.社会福利:
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公共福利等,是一个正在发展壮大中的社会保障子系统。
4.军人保障:
包括抚恤优待、退役安置、军人保险、军人及军属福利,是一个以军人为保障对象和有特殊意义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子系统。
5、补充保障:
职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其他保障,对基本保障制度起补充作用。
2、简述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区别
(一)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措施,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险事实上构成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社会保险制度独具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和互济性特色。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主导,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福利需求和不断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社会化的机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与津贴。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特点有:
保障对象全员化,保障项目广泛化,资金来源多渠道。
3、理解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概念
现收现付制,是指以短期的(通常为一年)横向收支平衡为原则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担式。
具体做法:
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
完全积累式:
又称基金制,该财务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其特点是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
4、理解补充保障的概念
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
是由社会团体,雇主等举办,个人自愿参加,采取社会化运作和管理的保障项目。
一般包括企业年金,慈善事业,家庭保障,商业保险等,他们构成了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并发挥着有益作用。
一般都是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
它是不借助公共权力而由非政府组织或企业等资源推动的社会化保障。
5、论述社会保险型模式,福利国家型模式(结合第二章),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基本特征
社会保险模式是应用保险技术应对劳动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一项社会制度。
以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辅之以社会救助或社会福利,强调自我保障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具有以下特点:
1、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2、强调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
3、权力与义务有机结合,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
4、充分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
5、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
社会保险模式的最大优点:
1、既能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又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也体现了保险互助共济的宗旨。
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由于实行现收现付制,使社会保障基金无法应付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
2、无法准确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会造成代际矛盾,并减少劳动力供给。
典型国家:
德国、美国和日本
福利国家模式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消灭贫困为目标,以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为原则,以国家作为责任主体对全体国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为基本内容。
(以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关系。
)
福利型的社会保障模式由英国初创,主要在北欧和一些发达国家实行,如丹麦、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冰岛等国,以瑞典最为典型,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北欧五国被誉为福利国家的天堂。
基本特征:
1、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全民性和普遍性的保障原则为核心;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无所不包,“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3、按照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支付;
4、资金来源与国家税收;
5、社会保障的管理工作由国家设立统一机构负责。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有30个国家实行。
依据基金管理运营方式的不同,强制储蓄模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
1、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采取公共管理方式,其核心是政府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
2、以智利为代表的国家采取私营管理方式,其核心是由企业或个人自主选择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这些私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竞争运营基金
基本特征:
1、政府通常不直接分担缴费责任,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2、缴费模式为缴费既定制。
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收定支,缴费既定模式维持的是长期内的纵向平衡。
这种模式总是和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模式联系在一起。
3、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实行市场化的投资营运,投资回报率直接决定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
优点:
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促进了投资和国家经济的增长,同时确保了累积基金的增值。
大大提高了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及投资回报率(尤其是智利的私有化),促进了储蓄率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发育。
这种公积金制度,强调个人,最多是家庭自助互济,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不会出现像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障型甚至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固有弊端: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心理,或称“惰性”。
缺点:
1、缺乏互济特征
2、从完全积累的角度看,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变化
3、保障水平参差不一
4、过渡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
典型:
新加坡和智力
第四章养老保险
1、理解部分积累制概念
这种模式可以说是混合筹资模式。
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其特点是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
优点在于:
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
2、简述中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基金财务机制的内涵
我国独特的筹资模式:
“统帐结合”
就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行模式,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与个人账户部分完全积累同时并存,是中国首创的模式。
该模式实行的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供款责任但分别记账,其中:
个人所缴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其余的实现社会互济,计发时实现结构性组合。
3、试论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谈谈你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建议
中国养老保险的问题:
1、多元化、多层次的体系尚未建立,保险待遇偏低
2、转轨成本是制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其一,导致当期参保人员和企业过高的缴费比例,侵害了在职职工的利益;
其二,导致了统帐结合制度运行的偏离——个人空账。
所谓空账,是指养老金的个人账户即是虚拟账户,有具体的记账金额,但没有实际的现金储存额。
3、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过渡分割
中国面临的挑战:
1、快速进行的老龄化
2、区域发展不平衡
3、群体差距巨大
4、就业形式多样化
第五章医疗保险
1、简述“统账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机制(内涵、基本架构)
“统账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
它是将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积累储蓄型医疗保险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社会互济性的一面,又突出了自我保障的特点。
框架结构: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亦称共济账户,用于住院或曰“大病”的治疗;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用于门诊或曰小病的治疗。
2、理解总额预付制概念
总额预算制。
医疗社会保险机构根据与医院协商确定的年度预算总额进行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
医疗保险机构在支付医疗供方费用时,依此作为最高限度,相当于为医疗服务供给方设立了一个总的“封顶线”。
3、理解按人头付费概念
按人头付费指医疗保险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如一年),根据接受医疗服务的被保险人人数和规定的收费标准,预先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
按人头定额付费是一定时期一定人数的医疗费用包干制。
4、试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1、制度过度分割
2、管理及经办机制尚未理顺
3、医疗保险制度尚存内在缺陷
一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帐结合的财务机制,客观上有违制度分担疾病风险、互助共济的规律。
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均采取自愿参保,大病统筹的方式,同样导致了制度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
1、制度一体化
2、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过渡
3、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4、积极推进老年人护理保险
第六章失业保险
1、理解失业的概念
广义的失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过程的中断,也包括达到劳动年龄的社会成员未找到工作前的特定阶段;
狭义的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且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2、理解技术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概念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生产方法改进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时间滞差、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等原因引起的失业;
3、简述失业社会保险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失业社会保险模式,也可称为权力型失业保险,指失业者只要符合规定的缴费年限、非自愿失业等条件,就可以领取失业金,而不用管失业者的家庭收入情况,这种情况下,领取失业保险金是其合法的权利。
具体可分为,强制性失业保险和非强制性失业保险:
强制性失业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或政府制定章程来强制实施的,符合规定条件的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必须参加,双方必须依据法规规定履行各自的供款义务。
代表国家:
英国,美国,中国。
非强制性失业保险一般是由工会组织实施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愿参加,政府不参与管理,而是由工会建立的失业基金会进行管理、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代表国家:
瑞典、丹麦、挪威。
4、试论中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对失业者保障功能有限。
2、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过低
3、促进就业功能不足
(1)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2)失业保险给付期限长对再就业有负面影响
(3)制度设计缺乏对失业者积极在就业的激励
4、缺乏稳定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
5、失业保险基金制度设计与管理不规范
(1)费率制度不合理,失业保险费率的设计不灵活
(2)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导致各地抗风险能力差别很大
6、失业保险管理缺乏规范
(1)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分散,运行不规范
(2)失业保险的监管体制有待完善
(3)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基金监管无力
面临的挑战:
1、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失业人员不断增加,“新失业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3、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
第七章工伤保险
1、理解工伤的概念
工伤,也称职业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或职业病,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2、理解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的概念
差别费率,是对某一行业或单个企业单独确定工伤保险的缴费比例。
差别费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对各行业或企业在单位时间上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统计,以及工伤费用的需求预测而定。
此种方式的目的是要在工伤保险基金的分担上,体现出不同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的行业或企业实行差别性的负担。
浮动费率。
浮动费率是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伤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
3、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特点和原则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特点:
在各国的工伤保险实践中,可以发现,它除具有社会保险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就是实施范围最广,保障型最强,待遇相对优厚,给付条件最宽。
原则:
综合考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普遍遵循的工伤保险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
1、无过失补偿原则。
无过失补偿原则亦称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制,它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无论企业或雇主是否有过错,只要不是劳动者本人过意所为,均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它是工伤保险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个人不缴费原则。
这是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根本区别。
3、补偿直接损失的原则。
4、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原则。
对因工和非因工的区分是建立工伤保险的前提和出发点,也就是说在工伤保险制度中,工伤的认定是确定工伤是否成立的前提,也是工伤待遇给付标准的重要依据。
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功能
4、简述工伤保险责任认定的发展阶段
社会在如何界定、规范雇主与劳动者工伤责任归属的关系方面,走过了“劳动者个人负责阶段”、“雇主过错责任阶段”和“雇主无过失责任阶段”三个阶段,反映了人们对工伤的风险性质的认识深化
(一)“劳动者个人责任”阶段
工伤风险属于劳动者自身责任的观念盛行于产业革命初期。
这一阶段的主流观念认为劳动者遭受职业伤害的全部损失均应由劳动者自己承担,雇主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劳动者个人负责原则。
(二)“雇主过错责任”阶段
劳动者只有证明工伤时由于雇主的过错造成的,法院才能判决雇主给予赔偿,否则后果自负,这就是所谓的雇主过错赔偿原则。
雇主责任保险,是指以雇主为投保者,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雇主责任保险合同,当劳动者遭受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后,由保险公司负责向劳动者或其遗属赔偿的一种保险。
雇主责任保险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劳动者获得赔偿较难;
(2)企业负担重;
(3)工伤待遇较低;
(4)商业保险具有局限性。
(三)雇主无过失责任阶段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工业国家逐步确立了“无过失补偿”原则。
这一原则认为:
工业化给社会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容易发生难以抗拒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
凡是利用机器从事生产活动的雇主或机构,都有可能对雇员造成职业伤害;
劳动者发生职业伤害,无论雇主是否存在过失,只要不是劳动者的故意所为,雇主就应进行赔偿;雇主支付职业伤害赔偿金是一笔“日常开支”。
第八章社会救助
1.理解市场菜篮子法的概念
市场菜篮子法是确定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一种方法,根据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确定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并按照市场价格来计算这种需求的标准。
2、简述社会救助概念及内涵
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这一概念的内涵:
第一,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
第二,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脆弱群体;
第三,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3、简述社会救助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低收入群体及不幸者所进行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
在实践中,社会救助一方面依然保留并将继续保留救灾、济贫等传统项目,另一方面也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新的救助项目,其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依据社会救助的实际内容或原因分类,可以分为灾害救助、生活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扶贫开发等
(二)依据救助的手段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划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
(三)依据救助的时间长短,社会救助可以划分为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
4、简述中国社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救助标准偏低和覆盖面偏窄
2、制度分割影响了社会救助整体效能的提高
3、经费保障与责任分担机制尚未规范
4、救助水平低与福利依赖并存
5、社会救助服务的非专业化导致效率偏低
第九章社会福利
1、简述社会福利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福利是国家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增进国民的福利。
因此,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公民享受社会福利是免费或低费优惠的,所以人们往往把社会福利誉为“社会工资”。
社会福利的基本特征:
1、政府主导
2、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3、社会福利的公平性
4、保障待遇的高层次性
5、社会福利的服务性
6、实施过程的社会化
7、福利标准的不确定性
2、理解儿童福利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儿童福利,是指一切针对全体儿童的,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潜能最佳发展的各种方式和设计都属于儿童福利范畴,它强调的是社会公平,但具有普适性;
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面向特定儿童和家庭的服务,特别是在家庭会其他社会机构中未能满足其需求的儿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保障 重点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