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docx
- 文档编号:11944635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54KB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docx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原道第一作者:
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1璧:
环状的玉。
叠璧:
《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2焕绮:
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3吐曜(yao:
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4含章:
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5五行:
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6贲(bi:
装饰。
华:
花。
7球:
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
钟声。
8郁然:
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
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
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
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
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
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
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
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谐和的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岩石的韵律,犹若扣磬鸣钟的和声。
所以形体确立,声韵激发,文章就出现了。
无知的自然之物还都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难道还没有文章吗?
【原文】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①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②,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
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
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③,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④,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⑤,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⑥,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注释】
1庖(pao)牺:
即伏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2洛书:
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龟献出书来,大禹取法而制订了《九畴》。
九畴:
九类,指治理天下的各类大法。
九是虚数,指各类。
3益稷:
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
陈谟:
陈述计谋。
谟,计谋,谋议。
4《雅》《颂》:
《诗经》中的《雅》诗和《颂》诗。
被:
及,这里指影响所及。
5振:
振兴、发扬。
徽:
美。
烈:
功业
6席珍:
儒者讲席上有珍贵的道德学问供别人请教。
席,坐具,指传教讲学的讲席。
流:
流行传布。
【译文】
人类文章的开端,起源于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元气,深刻地说明这个神理的,要算《易经》的卦象最早。
那时伏羲画了八卦的图象,孔子最后加上辅助性的解说《十翼》。
而其中
的《乾》《坤》两卦,孔子特地用《文言》加以解释。
可见语言要很有文采,才算是顺乎天地自然的心灵吧!
至于传说中黄河里有龙献图,伏羲氏效法《河图》画出了八卦,洛水里有龟献书,夏禹根据《洛书》,酝酿出包含九类治国的大法,还有玉石书版的金字内容,绿色简牒上丹红文字的文采,这些又是谁在主宰着呢?
是神妙的启示罢了。
自从仓颉创造出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开始彰显。
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的事迹,记载在《三坟》这部古书上,可是年代太久远了,事迹渺茫,文章文采也已无从追寻。
唐尧和虞舜时代的文章,文采才开始焕发丰富起来。
天子大舜开始唱和的歌词,已经发出了唱叹的情志;伯益和后稷陈进的计谋,也传下了敷陈进奏的风气。
夏后氏大禹兴起,事业崇高而功绩巨大,各项工作都有秩序而受到歌颂,勋德日益丰富。
到了商朝和周朝,文章的文采胜过了前代的质朴。
《雅》诗和《颂》诗,影响所及,使文章辞采显得愈发新颖。
周文王被殷纣王拘押在羑里受难时作《周易》辞光彩照耀,像宝玉的文采一样,内容含蓄丰富,义理精微
深刻。
加以周公旦多才多艺,发扬周文王美善事业,制作诗歌,辑录《周颂》,修润各种文辞。
到了孔子承继以前的圣人,独有他超过了从前的圣哲。
他编订“六经”,像打钟开始击磬结束一般集经典之大成;他陶冶性情,组织辞令;这些经典就同施政教时所用的木舌铜铃一样,只要一开启振动,千里响应,又像儒者讲席上的珍宝一般流传下来,真可以说是发扬了天地的光辉,启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啊!
【原文】爰自风姓①,暨②于孔氏,玄圣③创典,素王④述训: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⑤,研神理而设教,取象⑥乎河洛,问数乎蓍龟⑦,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⑧,弥纶彝宪⑨,发辉⑩事业,彪炳11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
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12,日用而不匮13。
易曰: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4。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注释】
1爰(yudn:
于是。
风姓:
指伏羲,伏羲为风姓。
2暨(ji):
及。
3玄圣:
远古的圣人,指伏羲等人。
玄,远。
4素王:
空王,指孔子,汉代人认为孔子有帝王之道而无王位,所以称之为素王。
5道心:
指自然之道的精神。
这个“心”和上文“天地之心哉”的“心”意思一致。
敷:
作“裁”。
6取象:
取法。
7数:
术数,指未来的命运。
蓍:
草名,古时用它的梗来占卜吉凶。
龟:
龟甲,古代在龟甲上钻孔再烧,看它的裂纹来卜吉凶。
这句是说从蓍草和龟甲中去求知定数,指占卜吉凶。
8经纬:
织布的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指治理。
区宇:
区域空间,指疆土、国家。
9弥纶:
包举、综合的意思。
彝宪:
常法,经久不变的大经大法。
彝,常;宪,法。
10辉:
作“挥”。
11彪炳:
像虎纹般光彩鲜明。
彪,虎纹;炳,光明。
12旁通:
广通。
滞:
停留,阻碍。
13匮(kui):
竭,缺乏。
14辞:
《易•系辞上》的原意指卦、爻辞,刘勰借用来泛指一一般的文辞。
【译文】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发挥,没有不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也没有不钻研精深的道理来设置教化从事教育的。
他们效法《河图》《洛书》,用蓍草和龟壳来占卜问谒事物未来的变化,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天下,制订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挥光大圣人的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最大的作用。
由此得知,自然之道是依靠圣人而表现于文章著作里面,圣人也通过文章著作才得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无所阻碍,天天可以运用也不会觉得匮乏。
《周易•系辞上》里说:
“能够鼓动天下的东西,主要在于文辞。
”文辞之所以能
够鼓动天下,就是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缘故。
【原文】
赞①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玄圣②,炳耀仁孝③。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④以效。
【注释】
1赞:
助,明。
古代一些文章末尾有赞文,用以总括说明全篇大意。
《文心雕龙》每篇都有赞。
2玄圣:
指孔子。
3仁孝:
泛指古代圣贤提出来的伦理道德。
4胥(XU):
全,都。
【译文】
总结:
那自然之道啊精深微妙,
穷究这神理并因之来设教。
它既使伟大的圣人发出光芒,
又使仁义忠孝的道德得以宣扬。
黄河里龙马负图献出八卦的形体,洛水中神龟负书呈上九畴的相貌。
观察天地自然的文采的同时,
也应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评析】
《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文心雕
龙》的“枢纽”,即总论部分。
《原道》的“原”,意为本、根源,“道”指“自然之道”。
“原道”即文章根源于“自然之道”。
所谓“自然之道”刘勰用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所谓有道之文,大多源于万物的文采。
这样,刘勰就主张文章应该有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过分雕琢的创作倾向,因为这样违反了“自然之道”。
这就是刘勰论文要首标“原道”的主要原因。
《原道》全篇分为三部分:
一、讲“文”和“自然之道”的关系。
刘勰从天地自然之道,说到人必然有“文”;万物所有的文采都不是人为的、外加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二、讲“人文”的起源及其发展。
从人类之文的起源,讲到孔子的集人类文化之大成。
三、讲“自然之道”和“圣”的关系。
刘勰认为,古代的圣人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著述的,“自然之道”是通过古代圣贤的文章来得到阐明的。
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起到教化天下的作用。
征圣第二作者:
刘勰【原文】夫作者①曰圣,述者②曰明。
陶铸③性情,功在上哲④,夫子⑤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⑥辞矣。
先王圣化⑦,布在方册⑧;夫子风米,溢于格言。
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⑨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⑩可从。
此政化贵文之征也。
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11;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12:
此事迹13贵文之征也。
褒美子产14,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5”;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16”:
此修身贵文之征也。
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17,秉文之金科矣18。
【注释】
1作者:
开始,创作者。
2述者:
继承阐述者。
这两句本于《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原意是指能够制礼作乐的圣人,能够叙说圣人的制作的贤人。
刘勰讲文章,要从圣人的创作讲起,因此引用了这两句话。
3陶铸:
像陶冶工器那样把人改造成有用的人。
陶,制造瓦器;铸,熔铸金属。
4上哲:
指圣人。
哲,有智慧的人。
5夫子:
老师,指孔子,这是引用孔子学生子贡的话。
6文:
唐版本无“文”字。
7圣化:
即教化。
8方册:
书籍,古代的著作刻写在方册上。
方,方牍、木板;册,简册,编连在一起的竹简。
9焕乎:
《论语•泰伯篇》:
“焕乎其有文章。
”焕,光明,文中指文化。
10郁哉:
《论语•八佾篇》: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有E,富有文采;从周,遵从周代的文化。
11“郑伯入陈”二句: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郑简公起兵攻入陈国后,派子产去向当时各国的盟主晋国报告。
晋国质问郑国为何要侵略小国,子产回答,陈国此前领了楚国来攻打郑国,填塞了井,砍伐了树,对郑国犯了罪。
郑国向晋国报告了,晋国却不管,所以只好去讨伐。
子产所讲的理由很充足,因而得到孔子的称赞。
12“宋置折俎(zu)'二句: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宋平
公接待晋国的贵宾赵文子,宴会上宾主的发言都非常有文采,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折俎,即把牲体骨节切开放在器皿内,这是一种隆重的欢迎礼节。
俎是古代祭祀、宴会时陈置牲体的器皿。
举礼,记下这次合理的事。
举,记录。
13迹:
作“绩”,绩,功。
14子产:
郑国执政者公孙侨的字,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15“言以足志”二句:
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足,成。
16“情欲信”二句:
见《礼记•表记》情,感情、情志;信,真实可信。
17玉牒:
重要文书。
18秉文:
掌握文章。
金科:
重要的条例。
犹金科律例,指重要的规律。
【译文】所谓“圣”就,是能够认识自然之道而独立创作的人;所谓“明”,就是能够理解圣人的著作而加以阐述其学说的人。
用著作来陶冶人的性情,先哲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功劳。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的文章是可以看得到的。
”就是说这些著作里,表达了圣人的某些意见或者主张。
古代圣王的教训,在古籍上面记载着;孔夫子的言行,都表现在那些富于教导人的格言里面。
所以,远古的文章,孔子曾称赞过唐尧之世,说“多么兴盛焕发啊!
”对于近世,他褒扬过周代的文章,说“多么丰富多彩啊,十分值得效法!
”这就是政令教化方面重视文章的例证。
春秋时郑国攻入陈国,在对待晋国的责问中,郑国的子产因善于言辞而立了功劳。
宋国用最隆重的礼仪来接待晋国的赵文子,宾主言辞都很有文采,孔子特使弟子记录下来。
这些都是事业上以文为贵的例证。
孔子褒扬赞美子产就说:
“不仅能用语言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能用文采成功地将语言修饰得很漂亮”;孔子一般地谈到有才德的人就说:
“情感应该真实可信,文辞应该巧妙精美。
”这些都是个人的学习修养也应重视文采的证明。
由此可见,思想要充实而言辞要有文采,感情真诚而文辞巧妙精美,这些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了。
【原文】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①;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②,或隐义以藏用。
故
《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③,此简言以达旨也。
《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④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
书契断决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⑤,此明理以立体也。
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故知繁略殊形⑥,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注释】
1思合符契:
思与文完全相合。
符,古代作为凭信的东西,
契,约券二者相合为凭。
符契,指合同、契约。
2体:
主体,重要部分。
3丧服举轻以包重:
丧服,居丧之服,古代根据孝者和死者亲疏的关系的不同而穿轻重不同的丧服,父母及君主死的丧服最重。
《礼记•曾子问》中孔子有“缌不祭”的说法。
缌,用细麻布制作的一种轻丧服。
按规定穿轻丧服的尚且不能参加宗庙祭祀活动,那么穿重丧服的人更不能参加宗庙祭祀了。
古人认为服丧期间不能参加宗庙祭祀这类祭礼活动。
4《儒行》:
指《礼记》中的《儒行》篇。
儒行,儒者的行
为规范,孔子曾在该篇中指出过十六种儒行规范。
缛:
繁盛。
5昭晰:
明白。
离:
《易经•离卦》用离来象征火。
6形:
应作“制”,制,体例。
【译文】
圣人能够全面地考察自然万物,并深入探究各种精深奥妙的变化;这样才能写成堪称楷模的文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才会与客观事物相符。
圣人的著作或者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旨意,或者用广博的文辞来备述情理,或者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的主体,或者用含蓄的语义来隐藏文章的作用。
如像
《春秋》就常用极少的字来表示对某人某事的赞扬或批评,
《礼记》里常用轻丧服的礼仪规则来讲述重丧服的礼仪规则,这就是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主要思想的例子。
又如《豳风•七
月》用很多的章句联章成篇,《礼记•儒行》也用复杂的叙述
和丰富的词句来记载,这就是用较多的文辞来完备地叙述情理的例子。
此外,有的文字决断万事像《夬卦》那样果断干脆,有的文章说明事理仿效《离卦》那样的明白清楚,这就是用明白的道理来表述文章要点的例子。
《易经》的四种卦
象,道理精深,意义迂回隐蔽,《春秋》所运用的五种纪事
体例,也是委婉隐晦,意义婉转,这就是用含蓄的语义来隐藏文章作用的例子。
根据上述我们知道,各种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繁缛和简略,隐晦和明显的区别,对这些不同体制和不同手法,或者抑制,或者援发,都随着时机而定;写作时的千变万化,既要注意融会贯通圣人写作的经验,又要适应具体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
如果我们以周公、孔子的文章作为标准,那写作上就找到老师了。
【原文】
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
《易》称“辨物
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①,辩立有断辞之义②。
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
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
虽欲訾圣,弗可得已③。
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天道难闻,犹或钻仰④;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⑤矣。
【注释】
1尤:
过失。
2义:
宜,美。
与上文“尤”对偶。
3已:
应作“也”。
4钻:
研究。
仰:
仰而求之。
5庶:
近,差不多。
【译文】
所以刘向谈论文章,一定要以圣人为标准来进行验证;匡衡上书劝学,一定要以经典为根据。
《周易》里说:
“辨别事物
并给以恰当的说明,有了明确的辞语就可以充分表达了。
”
《尚书》说:
“文辞应抓住重要的内容,不应一味追求奇异。
”因此,正确的说明才能使文章辩理成立,抓住要点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词句,如能这样安排文辞,便避免了爱好奇异的过失;辩理成立就能得到文辞明确的优点。
这样即使精深的义理隐蔽曲折,也不会影响说明的恰当;即使微妙的文辞晦隐委婉,也不会影响到抓住要点。
抓住要点与微妙的辞语并不矛盾,正确的说明同精深也可以并存。
这些情形,在圣人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颜阖说:
“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五彩的羽毛上再加装饰似的,只是追求华丽的辞藻。
”他虽然想以此来指责圣人,但是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因为圣人的文章内容雅正而又文辞绚丽,本来就兼有动人的文辞和充实的内容。
自然之道那么难以弄懂,尚且要钻研;圣人的文章是显而易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去思索探究呢?
如果能根据圣人的著作来进行写作,那做的文章就接近于成功了。
【原文】
赞曰: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①。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鉴②悬日月,辞富山海。
百龄影徂③,千载心在。
【注释】
1睿哲:
智慧的圣人。
睿,智慧;哲,圣哲。
宰:
主宰,引申为掌握具有。
2鉴:
察看。
指观察事物而形成主张和见解。
3百龄:
百岁,指终生。
影徂(CU):
形体消逝。
徂,往。
【译文】
总结:
神妙之极啊!
圣人,
只有圣人懂得精妙的道理。
精心顺从自然之理写作文章,
灵秀的气质构成闪耀的文采。
宝镜高悬好似日月之明,
言辞丰富犹如山海。
百岁圣人虽然如影逝去,
千载之后精神依然存在。
【评析】
“征圣”就是以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为证验,向这种态度学习。
全篇分三部分:
一、学习圣人重视文章的写作和写作文章的基本原则的态度。
根据圣人对政治教化、事迹功业、个人修
养三个方面的重视,得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是写作的金科玉律。
二、学习圣人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通变态度。
由于圣人掌握了自然之道,所以能够对文章的繁、略、隐、显,根据具体的情况作适当处理。
三、学习圣人的华实并重。
刘勰认为“衔花佩实”是圣人文章的突出的优点,这也是他论文的一条基本原则。
宗经第三作者:
刘勰【原
文】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故象天地①,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②,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③,申以《九邱》,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
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埏④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⑤自深。
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注释】
1象天地:
即取象于天地。
取象,即效法。
2洞:
深通。
奥区:
神秘渊深的地区。
3《八索》:
相传是讲八卦的书。
4埏:
和泥制瓦,比喻文章的教化作用。
5吐纳:
偏义复词,即言论,这里指著作。
【译文】
说明天、地、人三才经常的道理的书籍叫“经”。
所谓“经”,就是永恒的、绝对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的教导。
圣人创制经典,取法于天地,证验于鬼神,探究事物排列的秩序,从而制定出人伦纲纪。
这样的经典,可以说是深入到了人类灵魂的深处,探究掌握了文章的根本。
三皇时出现的《三坟》,五帝时出现的《五典》,加上《八索》《九丘》这些经典,因为时代绵延久远,流传越来越不清楚,后来的著作也纷糅杂乱。
自从经过孔夫子对古书的删削整理,这些经典才放射出光辉。
于是《周易》的意义由《十翼》来发挥,《尚书》中标立了“七观”,《诗经》中列出了“四始”,《礼记》确定了五种主要的礼仪,《春秋》提出了五项条例。
所有这些,在内容上既能陶冶人的性情,在用辞上也可称为写作的典范。
因此,它能启发学习,培养正道,这些作用永远历历分明。
然而自然之道的精神又十分的微妙,圣人的见解十分的高深,而且他们的道德学问高超,因此他们的著作就能体现出深刻的自然之道。
这就好比千万斤重的大钟,不会发出细微的响声一样。
【原文】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
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①,固哲人之骊渊也。
《书》实记言,而训诂
茫昧②,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故子夏叹《书》,“昭昭若
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③也。
《诗》主言志,
诂训同《书》,搞风裁兴,藻辞请喻④,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礼》以立体,据事制⑤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
《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益鸟,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⑥,谅以邃矣。
《尚书》则览文如诡⑦,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
立晓,而访义方隐。
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槃深⑧,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注释】
1韦编二绝: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爱好《周易》,读《周易》折断了编串竹简的牛皮三次。
韦,熟牛皮。
古代用熟皮来做绳编连竹简。
2训诂(gu):
解释古语,这里作古语解。
茫昧:
不明白。
3昭灼:
明显、明亮。
4藻辞:
使文辞有文采。
谲喻:
比喻婉转。
5制:
体制。
6婉章志晦:
“婉而成章”、“志而晦”,是《春秋》写作的五项条例中的两条。
7诡:
深奥难懂。
8柢(di):
根。
槃:
同“盘”,盘曲、回绕。
【译文】
《周易》是专门研究自然变化的道理的,它十分的精深细微,并且完全可以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所以《系辞》里说:
“它的旨意远深,言辞有文采,它的语言中肯符合实际,它讲的事理隐晦难懂。
”孔子读这部书时,穿订竹简的牛皮条都读断了三次,可见这部书是圣人深奥哲理的宝库。
《尚书》主要记
的是先王的谈话,只是它的文字难懂,读起来不易理解,但是只要通过《尔雅》这部工具书,懂得了古代的语言,那它的意思也就很明白了。
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
“《尚书》的论事,像日月那样明亮,像星辰那样清晰。
”这就是说《尚书》记得很清楚明白。
《诗经》主要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同《尚书》一样不易理解,里面有《风》《雅》等不同类型
的诗篇,写作采用了比、兴、赋等写作手法,文辞华美,比喻委婉,诵读起来就会感受到它温柔敦厚的特点,所以《诗经》是最切合圣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的了。
《礼经》可以
建立体制,它根据实际需要来制定法规,各种条款非常详细,为的是执行起来明确有效,即使任意从中取出一词一句,没有不是十分珍贵的。
《春秋》辨析事理,一个字便能表现它赞誉和批判来。
例如关于“石头从天上落到宋国的有五块”“六只鹤鸟退着飞过宋国的都城”的记载,就以文字的详尽来显示写作的技巧;又关于“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的记载,就用先后秩序的不同来显示了作者区分主次的意思;《春秋》用委
婉曲折、用意隐晦的方法写成,确实有很深刻的含义。
《尚
书》虽则读起来文辞似乎深奥,但一寻究它的内容,道理却明白易懂;《春秋》的文辞似乎很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心雕龙 第一 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