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11934751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86KB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上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
九上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
21、陈涉世家
一、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
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篝火狐鸣,置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二、内容理解
1.陈涉虽出身农民,但与一般农民有很大的不同,想一想不同点。
(1)“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
(2)“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2.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3.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
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
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4.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
有何作用?
明确:
陈胜、吴广用“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5.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印证了陈胜关于“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的分析和预见,进一步说明了这场农民革命战争的必然性。
6.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陈胜是个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有勇有谋,有敏锐洞察力,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农民领袖。
7.“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
8.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和洞察时局的能力,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表现陈涉具有远大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的性格,具有高超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9.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会起义,因为戌卒在开赴渔阳的途中遇雨失期仅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只要残暴的秦朝的统治存在,就有起义的必然性。
(或不会起义。
在短时间内暂时不会,因为惧于秦朝统治的残暴,没有导火线不会起义。
)
10.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
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主要之点是:
(1)“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2)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3)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1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文章开头列出吴广呢?
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12.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
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13.第三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
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
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14.第三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
至此,陈胜的“鸿鹄之志”变成了现实。
15.陈胜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16.纵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
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17.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18.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19.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
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2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22、唐雎不辱使命
一、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重难问题: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
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
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
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
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12、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
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1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
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
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14、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
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5、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是包藏祸心、企图吞并安陵郡
1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
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7、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8、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23、隆中对*
一、重难问题:
1、用一段精练的话来表达你读了《隆中对》后对诸葛亮的印象(感受)
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才能。
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凡三往,乃见”;对天下形势洞察精深、了如指掌,才华横溢、雄姿英发←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2、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政治蓝图)是: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为达到这目标提出的战略是: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
3、概括说说诸葛亮对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占据荆、益州,修明内政、与周边和睦相处、联吴抗曹。
4、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5、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①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②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表现诚意。
6、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7、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
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①“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②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8、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卧龙”比喻什么?
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
10、源于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说说它的意思。
三顾茅庐:
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1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13、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善”的内涵。
(4分)
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 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
(意思对即可)
24、出师表*
一、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或: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或:
亲贤远佞)。
13、在屡遭失败的情况下请来了对局势有扭转作用的之人,这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二、重难问题:
1、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 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④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
2、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4、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例: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5、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
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6、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
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
7、读了《出师表》,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为人忠心耿耿,能够知恩图报,对收复汉室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启示:
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要为自己的祖国建设和发展竭尽全力,同时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概括诸葛亮精神1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得1分)
三、课外延伸:
【一】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二】出自本文成语:
三顾茅庐: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
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
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
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临危受命):
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指日可待):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咨诹善道:
询问好道理。
察纳雅言:
征求好的建议。
25词五首与课外古诗词背诵
词五首
一《望江南》
1词中写思妇晚妆初罢即登楼望江,等待征人归来的词句是: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词中通过眼前中所见,烘托出一种空旷无聊、怅然若失之感的词句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3词中表现思妇看到与丈夫昔日分手之处,愈觉神伤的词句是:
肠断白蘋洲。
4词中与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这句话意境相似的词句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二《渔家傲·秋思》
1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觉的词句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词中道出将士彻夜无眠的感伤之情的词句是: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长烟落日孤城闭
6词中能表现词人边关思亲与渴望边陲立功矛盾心理的词句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塞风光的诗词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1词中生动描绘千百猎手满山遍野的威武气势的词句是:
千骑卷平冈
2词中动用典故既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又含有对朝廷的贬谪的不满情绪的词句是:
亲射虎,看孙郎。
或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词中表现作者决心报效祖国,立功边疆,实现报国壮志的词句是:
西北望,射天狼。
4古诗词中,有许多运用典故表情达意的语句,请写出这样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词中表现作者满怀壮志,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效力,有机会建功立业的词句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词中与“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意思相近的词句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武陵春》
1词中触景伤情的词句是: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2词中抒写人去楼空,万事皆休,还未开口,泪已先流的悲苦之情的词句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词中写词人想泛舟解愁,却最终无奈作罢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武陵春》中把“愁”写得更有分量,想像新奇而生动的句子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破阵子》
1词中表现词人愿为国家效力,梦中也不忘报国志愿的句子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词中表现戍边将士骑术精湛,射击高超的句子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词中表现词人欲助君王实现统一大业,为自己树立千载美名的词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4李白《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破阵子》中同样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5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戍边将士的诗句,请写出给你印象最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九上 文言文 复习 知识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