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书心得等待戈多读书笔记900字.docx
- 文档编号:11926012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81KB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等待戈多读书笔记900字.docx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等待戈多读书笔记9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待戈多读书心得等待戈多读书笔记9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等待戈多读书笔记900字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等待戈多读书笔记900字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
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等待戈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片小荒山,一棵树,一块石头……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着希望。
他们也许信仰上帝,因为他们还提到福音书,他们还很善良。
四周鲜有人烟,一片苍茫,但是,质朴归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于这般的荒诞与凄凉。
1889年,疯狂的哲学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观地宣布:
“上帝死了!
”自此,“自我救赎”成为了西方民众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为了一种最普遍的生活方式。
《等待戈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被创作的,所以,“等待与救赎的循环”自然也就成为了作品的思想主线。
让我们回顾剧中一段经典对话:
“我们走吧。
”“我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我们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
”“不知道。
”“那我们还是走吧。
”“我们不能。
”……一副完美的多米诺骨牌产生了,重复且意味深长的语言,传递出一种夹杂着压抑的恐慌。
春去春又来,花谢了也还会再开,但在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面前,却只有无尽的等待,而且中途还绝对不能结束,甚至上吊都不行!
这是什么?
死循环。
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朴园关切地让繁漪无休止地喝一种苦药,她越说自己没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药,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毛骨悚然。
残酷的现实,没有选择的未来,这就是当时的社会。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目前生活的缩影?
从小到大,十多年来,等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状态。
在车站,等待着公交车缓缓地驶来;在课室,等待着一次次的上课与下课;在食堂,等待着位次一点点地靠近窗口;高中等待着大学,压迫等待着解放,渺小等待着辉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在“等待戈多”,同时,我们自己也扮演着那位被苦等的“戈多”。
父母等待着我们回家的脚步,国家等待着我们的抱负,而某些势力也在等待着我们倒地,然后大声欢呼。
于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们渐渐长大。
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等待,我们无奈,所以,我们也在加快脚步。
无论古今,人生其实就是“等待与救赎”。
它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梦想,人们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却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就如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戈多一样,戈多就是他们的理想或梦想,今天不来,或许明天;明天不来,还有后天……从原点直等到终点,虽然戈多最终没有出现,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信念并没有改变。
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但只要不放弃,就意味着不远处的希望。
现实社会亦然,我们常常放弃一个等待,开始另一个等待,不久之后又去展开第三个等待,但不管是三个也好,四个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头来都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今天,当我们拥有了古人梦寐以求的各种条件后,为什么还是在等待,还是没能完成“救赎”?
因为我们忘记了一个词——“坚持”。
现今,“程门立雪”早成神话,“悬梁刺股”也屡被讥讽,早晚会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
我们缺了什么精神?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最近看了些热播国产剧,对此更有感触。
《亮剑》中李云龙的怒吼:
“小日本,老子一定和你拼了!
”《潜伏》里余则成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隐忍;《解放》中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遗言:
“委座、党国知遇之恩,当以死相报!
我军与阵地共存亡!
孟良崮将成为我军的纪念碑!
”都是极普通的语言,却有着最高贵的精神。
他们不仅会等待,而且肯坚持!
所以,他们成为了英雄!
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确实也应如此。
在经历了高一学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
但到了现在,经过近几周的顺畅,对一切却更能看开了,内心保持平静。
现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怀着平和的心态,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坚持着,直到实现最终的理想,走完“变革”之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所等待的戈多始终没有来。
尽管如此,但当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点兴奋。
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个“戈多”,在被我无限期地等待吗?
无论它现在是否到来,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
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
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
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
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
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
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
我想是可以的。
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
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
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
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
“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
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
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
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
归途中,他们渐渐发觉队伍里头好像少了个人,有谁被落下了似的。
然而这种怀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个所有人苦苦思索却全然无法忆起的失踪者的面目。
他们不能对之加以肯定,更无力去否定,只是隐隐觉得他们中仿似有一个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整体缺陷与古怪至极的不协调感激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不安。
而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越是深入,对这一怀疑的真实性越是无法把握。
与此同时,愈发趋于细节化的追问甚而使得他们每个人都不再能够确定自身以及相关者的存在真实性。
内心深处的恐慌和不安不断加剧,在到达临界点之前的那一刻,讨论嘎然而止。
他们最终决然否定了失踪者的存在,继续他们的归程。
几年前,一次,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好题材给他们剧团排戏。
《等待戈多》那样的行不行?
我笑笑。
成。
他是没意见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个故事写下来给了他,当然,篇幅比这长,加了角色进去,不过也仅包含故事的轮廓跟各角色设定而已。
朋友剧团的成员看了我的构想之后基本上认同了剧本的可行性,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之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当朋友把最终稿给我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极为古怪的:
一个脱胎于自己但是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
是相当好的,他们写得。
在文字的感觉上,我是断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水准。
再后来,却听说这出戏被取消了,在他们已排练得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被取消了——为什么?
我记得朋友事后曾将缘由告诉过我。
他是说过的。
我怎会忘了。
恁是记不起了。
——失望之余却也有几分的庆幸,心里一直有着恐惧感。
怕他们的表演传达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观众的不认可。
其实,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梦。
那时候似乎正在看欧美的一些后现代派作品,结果居然做了那么个荒诞的梦。
应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
是喜欢这个故事的。
我认为它多多少少表达出了工业时代中的人类所处的某种困境。
国庆的两天里看完了这本书。
可能每一个文学或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看来都会有有同的感受吧。
这是由人的认知的选择性决定的,以前的经历与补充组成了一个现在的你。
另外一个思考是:
如果他们在等的东西真的来了,他们一定会快乐吗?
即使到时候会快乐,那如果让过程也快乐岂不更好~这是我要努力去实现的,让过程变得更美好,如果你确信结果一定能到达。
如果不确信能否到达,至少也是快乐的。
存在的意义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
如果结果都是被遗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东西都会被遗忘。
也就是说结果是基本没有意义的。
那假设意义在于过程。
在于过程中人的所有的内心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的提高。
一般人会因为平淡而无聊,希望辉煌才好。
但事实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复中产生,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再想到死亡诗社里的一句“seizetheday",besides,ritualthingisthemostimportantthingandmaycreatethehighesteffiencytowardthethings.如果没有经历前面的一些东西,是不会有后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积淀起来的,诺奖的其中一个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来就已经做了很多相关领域的事情,这也验证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个积累的过程,而最后那个闪光的主意出来其实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
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
那么戈多是谁?
为什么要等待他?
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
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
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
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
“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
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
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
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
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
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
“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
偶然间,在八卦看到经年前感动过自己的那篇《记那对住在我隔壁储藏室的大学刚毕业的小夫妻》,鼓起勇气想重新再看一遍,无奈看了一半,便难过的难以复加,心情好沉重,眼泪都要出来了。
读书时,看这个故事,想自己若是沦落到此,是否会似文中那对夫妻一样的坚强乐观地笑对人生,在工作还未有着落时,很害怕自己的将来一片渺茫。
广州我去过,我记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园对面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丧让我一下子老了好多岁。
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毕业后从社会底层做起的准备的,缘于我的家世虽然清白,却也并不是什么大权大贵之家,我的父母并没有安排我进我家乡任何一家单位的能力,我不想他们把辛辛苦苦积攒一生的积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当权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毕业时我就明确告知家中我铁定不回故里,我想凭着自己,只要有单位能正正经经的录用我,哪怕会客死异乡,再艰难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现在说这些,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矫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风顺,但我确是体味过临毕业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扩招的第二届,“毕业就等于失业”在我大学二年级时就成为系主任开年级大会时每次的必谈,有时候觉得生活真是残酷,19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就被灌输如此绝望的理念。
那时候的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讨论着25岁的我们一定是意气风发的,有一个温婉的妻,而我们也该事业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时遥想25岁,该是个多么成熟的年纪,却发现自己依然害怕长大。
在这个城市里漂浮,不知道还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里是终点。
眼睁睁的看着房价一天天攀升却无能为力,这次回老家在家乡那个小城的马路上,看到川流而过的人群,忽然羡慕起他们来,可以过称心如意的生活。
而我,在这个所谓的霓虹都市里,在这个看一张电影票80元,在饭店吃顿最普通的饭120元,出租车10元起步价、晚上11点以后涨成13元……的都市里小心翼翼的吝啬生活,又好到哪里去?
有时候觉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却无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单位领导无一不贪婪。
最后阴差阳错的来到这千里之外的北国,八号回来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清洁工人在清扫落叶,向她们问路,很热心的指路,那份热忱让我很温暖,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层生活着,无奈着,却也在奋斗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话剧《等待戈多》,我忽然觉到了一点幸福。
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个传说中的戈多,在被我无限的等待吗?
无论它是否会到来,但是——希望在明天。
ps,故事就不贴了,随便一搜都会出来很多,且不论整个故事是否编纂,分解到每一个细节,却都有着真实的影子,那对小夫妻的生活,仿若我们社会的缩影,那样的故事依然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也许就在身边。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
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
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
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
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
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
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等待 读书 心得 读书笔记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