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191754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12KB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docx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eg:
六王毕,四海一;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
“…者,…也”、“…,…也”、“…者,…”、“…,…”、
2、否定句:
“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
“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于”
(3)定语后置eg: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eg:
大王来何操。
B:
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eg:
未之有也。
C:
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如……何?
“不亦……乎” “何其……” ”“孰与”“以……为”“是故”、“是以”“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宁……无”。
一、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
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
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
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
“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
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
“甚矣,汝之不惠”
C:
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
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百越之君, 首系颈,委命下吏”( 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如:
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
如: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如: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xìn) “伸”
(4)读音相近。
如: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a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与” 通“举” (jǔ)
二、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
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
如: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
如: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译作:
“……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1:
莲,花之君子者也。
例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例4: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 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
贤能为之用。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例1:
如(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
例2: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例3: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李4:
宅边有五(棵)柳树。
例5:
见二虫斗(于)草间。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
“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
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例如: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
君与俱来省略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动句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状语后置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句
四、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
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
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B:
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
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
病(重病——病)
C:
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
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
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
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
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
“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
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
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基础知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