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及练习.docx
- 文档编号:11914096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3.04KB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及练习.docx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及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及练习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及练习
一、审题原则
材料作文的类型,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有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有事例型材料和寓意型材料;有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等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材料,无论这个材料提取主旨的角度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都必须审清材料的主旨。
做到“三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首先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切不可纠缠局部的细节,段章取义,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2.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避免偏题、离题;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的,容易激发阅读的兴趣;③自己有话可说的,驾驭时得心应手些。
二、供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⒈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步骤一:
全面解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
作文提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给考生一个明确的思考范围,所以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审题第一步就是要全面阅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
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现实性。
步骤二:
研究关键词句,理清材料的发散性。
供料题意作文比一般的材料作文开放性强,材料具有发散性,既有集中的指向性又有灵活的发散性。
步骤三:
细致研究要求,理清写作的“雷区”。
供料题意作文提出的要求主要针对一些“取巧”甚至违规的做法,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试题要求还提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并且在等级评分标准中规定:
“套作……适当扣分。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另外,近年来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增多了,因此在等级评分标准中也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
所有这些写作的“雷区”在审题时必须明确。
⒉故事或寓言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步骤一:
分析故事内容,明确故事道理。
虽然同样是供材料的题意作文,但是故事、寓言材料的审题难度更大一些。
故事、寓言材料时常在精短的故事里凝聚一个或多个人生道理、社会道理,这个道理在审题时一定要找出来。
我们要考虑,材料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般情况下,需要运用哲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寓言故事中常见的哲理有:
全面客观,一分为二.
步骤二:
研究故事细节,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材料的发散性。
故事材料虽然简单,但为了使考生联想想象,触动考生深层思考,时常会安排一两个小的细节,启发考生发散思维。
在研究故事细节的同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分析。
一般地讲,故事结尾处评论性的语句常常是理解材料含义的关键,对同一事件如果有不同的评论,说明材料的思维是发散的。
步骤三:
细致研究要求,理清写作的“雷区”。
这一步骤同其他题型要求相同,不再赘述。
三.审题方法
(一)抓关键句法
有的材料存在着关键句或关键词语,这就是文眼,是编制者为突出中心而设置的。
它常常是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句等。
在表达方式上常是议论性或哲理性的句子。
如果是词语,往往是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抓住了这些句子或词语,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
(2012全国大纲卷)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
“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
“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抓住材料最后妈妈的话,写准确不难。
妈妈说:
“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显而易见,核心话题是“丢掉多余的顾虑”。
在溜滑的田埂上担秧苗,农村的同学会有这种生活体验,这道作文题可以激活与唤醒他们曾有的经历、经验这些先在的东西,这些东西可加深他们对母亲的话的理解与认识。
在城里的学生,虽没有在溜滑的田埂上担秧苗的经历、经验,但在作文材料的空框结构里,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延伸(准确的说是“联想”)来填补母亲的话。
母亲的话就是立意之所在,其核心话题是“丢掉多余的顾虑”。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是脱掉羁绊,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因为有了外衣和鞋袜,就会担心弄脏衣鞋,就会担心摔倒,注意力就会不集中。
对母亲话中的“脱掉外衣和鞋袜”,可作如下延伸与补充,将“顾虑”具体化:
1、脱下身外之物的得失之患,专心致志2、抛开无关紧要的一点恩怨,一心一意
3、拒绝种种诱惑,全心做事4、放下心中无关大局的包袱等
前三者,指的是“外在”,最后一条指“内在”。
(二)因果分析法
由因推果,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巨大力量;而由果溯因,又反映理性思维的执着。
分析材料的因果关系,从原因切入立意,使审题步入充满思辨色彩的新天地。
练习: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
”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
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
”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
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
外公想想,上去敲门。
门开了,外公说:
“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
“看见什么?
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
“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外公还说:
“我现在没法做人了。
”那人笑道:
“你说什么话。
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
我那菜,好看,也好吃。
信不?
你先尝尝。
”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又。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否则,外公怎么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
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耻而后进②知错就改③人贵有自尊之心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为偏离题意。
(三)辨析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2012江西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必须写议论文。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拨:
这是一道辩证关系型的材料作文。
首先要明确关系,两句都是“有人说”,都用了“不要……要……”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式,两个“不要……要……”的句子都有其合理的内涵。
因此,无论选择哪一句立意,都有理可说,一般不会有跑题的风险,但要辩证说理,突出表现“不要”和“要”的辩证关系,使文章闪烁思辨的光彩,这是写作的难点。
这个题目指向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有”和“无”,这也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基本处境,它看似抽象,其实与现实有着多重契合,因此可以被拆分为多个子话题,如成与败、得与失、顺与逆等等,这些话题应该能唤起学生的多重生活和社会经验,令他们“有话可说”。
其次要确定内容,题目中的“没有”和“拥有”是广义的、抽象的,构思时要把它转化为狭义的、具体的。
例如,第一句的“没有”可具化为金钱、权势、名利、优越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等,“拥有”可具化为健康、亲情、友情、广博的学识、高雅的情操等;第二句的“拥有”和“没有”则与第一句的“没有”和“拥有”刚好相反。
这样,内容具体了,立意也显豁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是写作的重点;再就是,一定要符合写议论文的要求,观点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论据要充分,不能空泛说理;要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把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不能使二者貌合神离,行文时千万注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这是写作的关键之点。
第三,从题目设计的更深层面来看,它还具有鲜明的人生导向性:
希望青年学生能够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各种现实问题,既要突破现象看本质,意识到生活总是同时具有“消极”与“积极”的双重特性,(“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此外,也要始终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一面(“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
一旦加入“时间”这个变量,事物便将具有多种“可能性”——消极的一面有可能转向积极,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转向消极。
这就提醒我们:
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人生问题的时候,既要有朝向未来的信心,同时也应时刻具有忧患意识。
第四,从题目要求来看,对文体的具体规定(议论文)一如既往地体现出江西省作文命题的特色:
重视写作训练的规范性,以及防范套作仿作,强调现场原创。
立意参考:
①珍惜拥有,珍惜现在;②知足常乐,快乐之源;③淡定从容,轻舞飞扬;④生命不息,追求不止;⑤忘记过去,放眼未来;⑥人生重在“拓荒”;⑦物质与精神的有无;⑧内在与外在的有无。
(四)联系实际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也是解决审题问题的源头活水。
作文材料中的一些数据、寓言、漫画等无不反映着现实生活,反映着人生的哲理。
审题时善于联系现实可挖掘出文题的深意。
练习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由蚂蟥、香烟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想起"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
"表里不一"。
表面上对你亲热,实际上吸你的血,夺你的健康;表面上对你好,实际上暗下毒手。
我们会想起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一些成语,如口蜜腹剑、佛口蛇心笑里藏刀、两面三刀等等;俗语如“蜜罐子嘴,秤钩子心”、“当面笑哈哈,背后使绊子”、“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等等;典故如唐代的“笑面虎”李义府、《红楼梦》里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王熙凤等等。
这些组合组合起来,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
表里不一、心口不一、口是心非。
(五)把握情感倾向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分析: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
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
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六)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2013江苏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
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
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
点评:
这是故事类材料作文。
材料中讲述了探险者和蝴蝶的故事。
探险者是善良的,他们发现了美丽的蝴蝶,没有想法去占有,而是“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这是多么善良,多么理智,多么细心的举动啊。
如果说探险者的举动让人感动,那么蝴蝶的举动则更让人值得反思:
蝴蝶为什么要离开,要“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
审题时,要抓住两个对象:
探险者和蝴蝶。
要抓住关键词句:
不想惊动打扰,到更深更黑,影响了。
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
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
我们在审题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
综上分析,从探险者的角度看,探险者的象征意义应该有:
政府建设部门,科学家,旅游者,父母,老师等等。
可以立意为:
1、关爱环境,从细节入手。
2、城市扩展与关爱农民耕地。
3、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一点自由的天空。
从蝴蝶的角度看,蝴蝶是美好的象征,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原始森林,是濒临灭绝的生物;是孩子们的无忧的童心,是人们独立私有的空间;是城市中的文物建筑,是城市边沿的农民的耕地;是国有资产,是个人的血汗钱……立意为:
1、我们需要独立的生活。
2、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3、我们无处可躲时。
4、我的地盘我能做主吗?
从二者关系的角度看:
1、关爱与躲避。
2、进军与退让。
从文体方面看,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被关爱”的生活经历,叙述时要中心突出,细节感人。
可以写成书信,日记等形式。
不要套作扩写改写本故事。
可以写议论文,要定好立论的角度,选择好事例,最好选择新鲜,热门的事例,能涉及社会热点,关注环境,关注民生等方面。
(七)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2013湖南卷)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
“值得吗?
”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
“我愿意。
”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
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考生看到作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
是二选一还是找共同点。
这儿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一则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的内心表白。
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
第一则是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道路:
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第二则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一家人的和谐。
材料一是才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往方面着眼。
但两则材料放到一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是找出共同点呢?
这是审题的关键。
按照多个材料组成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
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都有“愿意”两个字。
另外,材料一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宁静的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
也有人认为两则材料还要一个共同点:
劳动最美丽;材料一的鸟是劳动,材料二的父亲也在劳动。
不过我感觉这样的说法有些勉强。
综上,较好的立意:
1、幸福需要付出:
鸟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艰辛,感觉到是幸福的;孩子为了陪父亲,付出了自己玩的时间,感觉是幸福的。
应该从个人奋斗和与人交往两方面着笔,不要脱离材料含义。
2、我愿意,我幸福。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态度决定行动。
为了实现理想,我付出了艰辛,我愿意我感觉幸福;为了和谐家庭(集体,社会等),我只有心甘情愿付出,我才感觉幸福。
现在时,不能把材料化为话题“愿意”,要扣住材料及含义作文。
如果单就一个方面写,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比如从材料一引发的立意:
1、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
2、为了寻求美,不怕苦和累。
3、走自己的路,别怕别人的质疑。
4、成功需要付出。
从材料二引出的立意:
1、家庭和谐,需要相互理解。
2、爱,需要付出。
3、让理解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人认为这则材料中有负面表现:
儿子看着父亲剪报却不去帮忙,剪报既不是重体力活也不是复杂的技术活,孩子是可以帮忙的,既然“父亲辛苦”,孩子为何“坐在那里”,这些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想这样立意的话太过牵强,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应该审视出题的用意。
这则材料给出的是如此和谐的画面,我们强拉硬扯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不太恰当。
当然,这也反映出这个作文题的一点缺憾,如果材料中写孩子帮着整理父亲的剪报,控制父亲的面容,应该更加合适的。
四、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失误原因及应对措施
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为了便于与其它形式区别,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如全国高考卷Ⅰ、全国高考卷Ⅱ及山东卷。
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写作,较之以往的材料作文降低了写作难度,但观点又要从材料中得出,较之话题作文又会出现较多的偏题走题的情况。
本文拟就新材料作文偏题走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多则材料作文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如:
文题一: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
“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
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文题一中的第一则材料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更深一层,是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排它式地暗示;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
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
【失误回放】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种情况往往是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是就某则材料或材料中的某个点展开论述,而忽视了各材料间的联系,缺少对于多则材料的整体把握。
例如,上文第一题有学生脱离了“微笑”的具体语境,忽略了这种微笑是在公共场合的微笑而非职业微笑,是在优美环境里缺失的微笑而非在其它情境下缺失的微笑,因此,没有深入挖掘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人们的何种心态。
(2)目光短浅,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往往是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意识到材料间潜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例如,上文第二题有学生或仅扣住“想做一个好兵”来谈“人生的正确定位”,或仅扣住“想当元帅”来谈“勇于争先,实现人生价值”,却没有想到两则材料的相通之处——自我定位,自我价值的认知。
【应对措施】多则材料作文概括的讲,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互补关系,即对同一问题作相同层面的描绘、阐述。
一类是矛盾对立关系,即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反的事例。
审题时,不能只取一则材料而置另一则材料于不顾,要逐则分析,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内在联系点,依此立意。
这样的审题立意才会全面、深刻、辩证。
(二)单则材料作文
1.寓言故事类 提供一则寓言或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展开议论。
这类材料作文乍一看给考生提供的发挥余地很大,实际上审题立意的难度较大,一旦审题出了问题则会全盘皆输。
如:
天太冷,小鸟被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
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身上。
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好温暖,渐渐苏醒过来。
它温暖而快活地躺着,不久开始唱起歌来。
一只路过的猫听到歌声,便走过去看个究竟。
循着歌声,猫很快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
请认真阅读上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点拨】这是一则寓言类的材料。
寓言故事中的三个主体非常明晰:
小鸟,牛,猫。
三者各自的情节故事是这样的:
小鸟——被冻僵了,因一堆牛粪而复苏;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唱起歌来,被猫发现并吃掉。
牛——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身上,使之复苏。
猫——循着歌声,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
从牛和猫的角度不是太好立意,可从小鸟的角度立意。
小鸟被冻僵了,因一堆牛粪而复苏,据此可立意:
并不是每一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
甚至可以联系现实引申“辱骂与打击有时也是一种爱护”。
小鸟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唱起歌来,被猫发现并吃掉,据此可立意:
不可缺乏忧患意识,一得意便忘形。
【失误回放】
(1)舍本逐末,误解寓意
没有立足于对关键语句、重要细节的品味,而是抓住次要信息,据此立意,偏离了材料的中心。
例如,有学生仅仅依据“猫循着歌声,发现小鸟,将其吃掉”这一情节,大谈特谈猫的狡猾,谈人的防范心。
(2)瞻前不顾后,偏离题旨
找准了关键语句、重要细节,却没有整体把握,而只是孤立的片面的解读,曲解了材料透露出的重要信息。
例如,有学生依据“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在牛粪中唱起歌来”,竟然得出“不能满足现状”、“人生要有追求”等立意。
(3)偷换概念,曲解寓意
没能严格的依据材料概括信息,而是加入了自己先入为主的一些判断、认识,因此,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偏离材料旨意的。
例如,依据“牛救了被冻僵的小鸟”,得出“无心的举动也可能会惠及他人”的立意。
【应对措施】找出寓言故事中的不同主体,并严格依据材料概括出不同主体的故事情节,依据概括出的信息,瞻前顾后,整体把握,选择最适合立意的角度。
2.诗歌类 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
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材料 作文 审题 立意 指导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