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1909520
- 上传时间:2023-04-1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9.91KB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的要求,全面提升我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构建科学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区域安全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基本原则
——统一指挥、联防联控。
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强央地协同、市区协同、军地协同、区域协同,优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领导指挥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常备不懈,提高监测预警的灵敏度,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坚持战时功能与平时功能相结合,立足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需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软硬件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科学诊疗、有效救治。
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加强疫情监测,尽早实施医疗干预。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制定切实有效应对方案,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科技引领、精准施策。
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强化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发挥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技术支撑作用,构建“科技+防疫”新模式,提高科学精准防疫能力和水平。
——依法防控、系统治理。
注重以法治方式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协调发挥各主体作用,统筹完善预防发现、医疗救治、社区防控、物资保障、城市运行等环节,形成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系统合力。
(三)建设目标
到202*年,辖区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突出短板基本补齐,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集预防、控制、救治、保障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四梁八柱基本成形。
到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科技和人才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健全有力,辖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位居全市前列。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工作内容
(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
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体系。
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和信息直报系统,在学校、部分养老机构、重点楼宇、商场超市、餐厅食堂、农贸市场和药店等场所建设完善监测哨点。
监测对象包括环境监测和人群监测,环境监测内容主要是食品、操作间、卫生间等,人群监测内容包括发热、腹泻、皮疹、黄疸、结膜红肿五种传染病常见症状。
构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肠道、呼吸门诊和急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症状筛查哨点的传染病网络动态监测系统。
整合各类医药服务信息,实现病例和症状监测信息实时汇集,开展系统化分析。
加强重大疫情跟踪监测。
关注境外疫情,重点对京外、区外可能影响我区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病疫情形势和风险进行研判,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建设。
科学高效利用公共卫生监测数据,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汇集和分析触发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提高传染病监测效能。
加强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2.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
强化街道和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职责。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街道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形成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合力。
加强街道公共卫生工作力量,结合实际配备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落实公共卫生政策、引导社区力量参与防控、开展健康知识宣教。
建立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力量,实行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的运行保障模式,落实“两个允许”,完善“增、奖、补”机制,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动态增长机制。
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培养储备一专多能的社区公共卫生队伍。
强化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化防控责任,对家庭医生进行绩效考核。
调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并根据健康绩效进行考核管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
提高家庭医生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标准化建设。
明确政府责任,通过新建、购买服务等方式,根据街道设置和人口密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合理布局。
每个街道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超出健康服务半径的社区,按每2个社区配备一个卫生服务站的原则,参考人口、交通等因素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充实专业力量。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及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等。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处置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需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消毒和防护等传染病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将其纳入继续教育公共卫生必修课,培养一支平战结合的基层公共卫生保障队伍。
强化疫苗接种形成免疫屏障。
统筹安排季节性流感疫苗和普通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尤其对老年人、学生青少年、医务人员及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要广泛动员,提高接种率,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避免季节性流感、普通肺炎与新冠肺炎的叠加效应。
按照全市统一安排,做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
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做优做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强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权威性,遇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会同传染病收治医院和区卫生健康监督所等开展疫情分析研判、病例报告、统计分析和监督指导等工作。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科学配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才队伍。
改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通道、培训基地、区级医用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工程项目,优化升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设施,构建“智能+数字+防控”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构建传染病检测实验室网络。
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设备配置,使其具备传染病病原学、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
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检测技术方法储备,提升传染病病原综合检测能力。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高于国家对地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指标要求。
加强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统筹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力量,优化检测方法,最大限度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设置医院外部核酸采样场所,在酷热和寒冬天气下保障户外核酸采样工作安全高效进行。
在医疗卫生机构科学配置快速核酸检测设备和核酸床旁检测设备,提高检测速度。
建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工资增长机制。
为保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队伍稳定性,建立疾控机构运行保障机制,细化工作指标,开展考核评估,建立绩效工资增长机制。
落实国家卫生防疫津贴制度。
4.加强舆情应对能力建设
坚持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发布机制,明确发布主体和程序,注重时效性,实事求是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信息。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升新闻发言人能力和水平。
丰富信息发布内容,发布公众防护指南,向群众提供更多疫情相关信息。
出台重大政策时,信息发布与政策解读同步进行。
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
加强网络媒体信息监测,强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用,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研判舆情走向,制定完善措施。
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依法加强网络媒体管理,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快速识别虚假信息,及时消除影响,对借机造谣滋事者依法打击处理。
加强公共卫生社会心理干预,组织高校、医院专家多渠道提供防控指导和心理疏导,稳定公众情绪,缓解公众焦虑。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
发挥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的统筹协调和群众动员优势,将爱国卫生工作与社区治理工作相融合,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和环境卫生治理活动。
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单位负责、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
提高我区居民科学和健康素养。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行动,全面实施“健康XX”建设,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区建设成果。
坚持完善“周末卫生大扫除”“城市清洁日”等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把健康教育纳入学前、学校和在职教育全过程。
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抓好《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市民卫生健康公约》的宣传推广,贯彻《市物业管理条例》《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倡导勤洗手、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习惯,禁食野生动物,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二)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1.构建完善医防融合机制
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
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搭建科研协作、业务培训、病原生物检验鉴定、信息互通共享的业务支撑平台,依托医联体,构建“疾控-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
加快国家医共体试点和市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建设,探索建设健康医联体。
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全区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开展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更为紧密有效的防治结合体系。
建立医防融合培训机制,调整高级职称比例。
加强临床医师的传染病防治培训,提高传染病应急救治及综合防控能力。
二、三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公共卫生能力训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完成不少于半年的能力训练。
调整医疗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提高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激励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传染病防控与救治的综合能力。
2.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坚持平战结合、防治融合,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形成“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救治-区级定点医院初步筛查与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哨点预警”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配置模块化医疗专家队伍,实现灵活精准快速施治。
强化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配置。
注重统筹管理、精准施策,完善“4+1”区域传染病救治布局,加强 \ 、****四家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重点是发热门诊的标准化建设,并将其中1-2家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数量扩建到20间以上。
计划将新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兼顾区域应急传染病治疗中心的医院,部分病区按“三区两通道”的传染病病区设计,能够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快速反应,及时利用。
注重公共设施平战转换,在区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改扩建中,兼顾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预留转换接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临时征用为方舱医院。
梳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临时征用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场所,制定储备清单。
增强综合医院防护能力。
按照独立分区、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流程合理的要求,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配置可用于应急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病房楼或独立病区。
改造提升发热门诊,配备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含CT)、急救、核酸检测等设备。
完善医院流程,优化医患动线,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推广和完善网上预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约制度。
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到2021年全区建设可转换病房70间,负压病房10间,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负压重症监护病房及负压手术室。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建设现代化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协同和联合作战能力。
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配齐配足设施设备和医疗物资。
对于不同等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模块化、标准化、机动化、集成化处置,实现快速应对。
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能力。
完善医疗救治专家组配置,建立会诊制度,“一人一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坚持中西医结合。
实行分级分类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例及儿童患者等重点人员由区卫生健康委统一协调,转送至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
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
增强全区急救站点和负压急救车等设备配置,按照规划和建设标准,每个街道至少设1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配备必要的车辆和设备。
建设独立的院前急救分中心,提高区域院前急救核心能力。
2020年全区急救站点达到11个,急救车20辆,达到全市急救车1辆/3万人的配置要求,常备负压急救车5辆及一定数量的负压单架,洗消点1-2个,加强急救站点与医疗机构的结合,提高安全转运能力和效率。
建设医学检验中心。
统筹利用辖区医疗资源,建设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检测数据互通互享,有效提高辖区医疗机构的实验室检测效能。
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组织建设。
将医院感染控制纳入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设,由院长担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健全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医院感染科建设,负责对医院感染全面监控,科学规范管理。
3.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
完善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
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上的独特作用。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加强预防干预。
强化中医在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减轻并发症等方面作用,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推行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针对密切接触者、儿童以及有慢性基础病的重点人群提出不同的预防方,夯实中医药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设,推进中医诊疗标准化、规范化。
发挥中医药特色,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全面建设冬奥中医药国际保障中心。
加快中医药应急救治技术储备。
健全临床科研一体化机制,建设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重点专科和临床研究基地。
研究整理中医药抗疫作用规律,推动临床创新成果产出,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1.深化医保制度改革。
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四重保障功能,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丰富产品种类,拓宽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
落实市级医疗保障制度的应急救治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按市级要求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结束后,为受影响人员康复提供医疗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
2.强化应急医疗保障
优化医疗救治机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
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相关医疗费用不纳入本机构医保总额预算。
按市级要求落实阳光采购平台以外的药品、耗材采购应急保障机制。
优化医保支付机制。
在紧急情况下,按市级要求落实相关救
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临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体就医就诊后顾之忧。
优化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流程,确保患者在异地得到及时救治。
完善互联网+医保服务等做法,方便应急时期看病就医。
优化资金支持机制。
针对紧急情况下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市级要求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支付制度相适应的财政补助机制。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四)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1.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设计。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着力打造医疗防治、技术储备、物资储备、产能动员“四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建立应急物资目录并动态调整,合理确定本区产能和储备规模。
明确应急物资保障层级,优先保障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城市运行等一线应急物资需求。
2.提高应急生产保障能力。
在区域范围内建设和储备必要的核心和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实现随时通过企业转产、企业联合、生产要素重组等快速获得新增产能。
加强应急物资制造商及其原材料供应商的信息调查及数据更新,构建工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和重点企业库,打造一站式全产业链应急保障平台。
建立应急状态下医疗器械和防疫物资市场准入联审机制。
3.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制定应急储备物资清单,建立战略和应急储备目录。
推动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降低成本。
建立“1+4+N”的医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区级医用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在4家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分别设置医用应急物资储备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设置医用应急物资储备点。
到2020年底,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必要医用应急防护物资储备量达到30天以上。
医疗物资根据效期、需求等,与日常医疗物资动态转换,及时补充。
建立
“1+9+M”的应急防护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区级应急防护物资储备中心,在9个街道建立应急防护物资储备库,在辖区重点企业集团建立应急防护物资储备点。
定期发布健康提示,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
建立有序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确保物资合理调度、快速配送。
根据物资储存时间和品质状况要求,储备蔬菜、肉蛋、禽畜等必要的生活物资。
4.强化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
建立区级生活必需品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储备核查制度和应急启动机制。
按照“市管批发、区管零售”原则,统筹我区大型连锁超市等重点零售流通企业,做好生活必需品零售供应。
鼓励实体网点拓展线上销售业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强化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五)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支撑
1.完善科研攻关体系。
围绕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引导三甲医院承担部分研究型医院职能,提升公共卫生科研水平。
支持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
2.深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
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个人信息安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强化公共卫生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医学影像等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
推动街道社区、部门与企业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相关数据协同应用,建立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加强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使用。
进一步利用“健康宝”功能,研究常态化使用方式,提高精准防控能力。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在公共卫生、慢病门诊服务、远程医疗诊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3.加强公共卫生人才支撑。
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区人才项目中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区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建设,尤其是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院感管理、检验科和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
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注重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后备带头人的培养。
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综合素养。
4.积极参与冬奥公共卫生保障。
加强与冬奥组委机关的沟通协作,完善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组建公共卫生专家保障团队,全力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办。
(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1.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做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对接,严格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物疫情。
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我区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强化生物技术和实验室传染病研究管理,建立全流程生物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绝对安全。
2.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修法的宣贯,加大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法制引导,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维护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等重点部位防控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妨害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院感防控执法检查。
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加强疫情防控法律服务,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开展以案释法,推动法律服务热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网络平台融合,依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医患纠纷、劳动纠纷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建统领,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卫生责任,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提升各相关部门公共卫生管理能力,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选配专业能力强的领导干部。
各相关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优化工作流程,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便利和保障。
建立督导、考核以及履职尽责监督问责机制,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加强公共卫生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物资使用等审计监督,推动疫情防控和保障各项任务落地。
(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加强区域协同,强化周边区域重大应对策略和措施联动,完善周边区域一体化防控格局。
延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XX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区卫生健康委承担,增配必要的工作力量,加强值守应急和分析预判;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和区卫生健康委联合组建办公室。
建设公共卫生高端智库,组建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完善公共卫生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公共卫生形势专题会。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后总结和善后学习,完善政策措施,提升应对能力和水平。
(三)严格落实“四方责任”。
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
明确各街道和社区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和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加强对辖区内单位的监督检查,抓好防控措施贯彻落实。
强化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责,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的动员机制,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访等措施。
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防控工作。
强化单位责任,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本区行政区域内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驻京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组织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在本单位防控工作制度、物资保障、宣传教育、人员管理等方面落实全市统一要求。
任何个人都要按照法律法规,协助、配合、服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做好自我防护。
(四)加强公共卫生财政保障。
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
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重大疫情防控所需经费以及因疫情防控给予医疗机构的临时运营补助,由同级财政按预算管理方式予以保障。
建立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增长机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机构等实施绩效管理改革试点。
落实国家卫生防疫津贴制度。
将二、三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专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纳入财政保障。
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强化国有企业等社会责任,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投入的支持。
(五)完善群防群控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动“老街坊”参与社区群防群控工作,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带动落实防控措施、健全防护网络,做好疫情监测、预警、排查、防控等工作。
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内容。
引导推动统一战线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加强对社会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卫生 应急 管理体系 建设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