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docx
- 文档编号:11906085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1.19KB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主讲稿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
教材解读: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课标要求: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认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特别是对左、右的相对性难于理解。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上下……………………………………………………………………………1课时
前后……………………………………………………………………………1课时
左右……………………………………………………………………………1课时
位置……………………………………………………………………………1课时
问题研讨:
如何让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讲稿
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课本10——26页)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课标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上学期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垫了基础,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方法。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课时安排:
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进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
问题研讨:
本单元是本册学习的重点,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不同方法,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课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7—30页。
包括三个例题内容:
例1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例3通过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
二、教材解读: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重要内涵。
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因此,在《标准》中,空间与图形是大力加强的内容。
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一方面安排了“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图形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素材。
通过对所学图形特征及图形间关系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一方面,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教材还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设计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即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趣的活动。
如长方形纸做圆筒,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等,丰富学生对图形关系的感知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课标要求:
在本学段中,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对应到本单元主要为(3)、(4)两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合作交流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六、学情分析:
“图形的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别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了,那么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1、“认识物体和图形”与“图形的拼组”两个单元不同的教学要求:
(1)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年级上册: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其中教材中也有拼摆,但只是用所学的图形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如,知道球、圆柱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
(2)图形的拼组:
一年级下册: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
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
因此,这块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建议
(1)应尽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获得好的情感体验。
“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经验,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中就完全有理由放手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索尝试,让他们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得到启迪,能够创新,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最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欣赏、倾听、包容等情感体验是我们教师单凭简单的师生交流无法给予的。
这些也是以前我们所欠缺的。
所以,教学时我们老师只需创设大量的让学生操作折纸、做风车、变魔术(用一张圆形纸剪一张正方形纸)、拼图、搭积木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情境就可以了,学生就会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学时要从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忌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
比如例1“平面图形的特征”,学生的已有知识可以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在这里,我们教学时就不应再教给学生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
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折、剪等操作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如果还是简单重复已会的知识,这样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对数学失去兴趣。
(3)进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要充满个性。
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会不同。
如教科书第30页最后的一个折飞机活动,由于学生个体不同,会有不同的折法。
常说探究方显创新本色。
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尊重学生有不同的思路,绝不要强迫学生放弃自己的方法。
做到努力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要活动就让学生真正活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我们组织学生折、剪、拼、摆等操作活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流于形式,水过地皮湿。
因为这样的活动,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活动失去兴趣。
更无从说能从合作中获得有关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了。
八、课时安排:
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共2课时,分为“平面图形的拼组”和“立体图形的拼组”。
我们在安排内容时可把第27页的例1、例2,第28页上部分的做一做为第1课时;第28页的例3、下部分的做一做为第2课时。
当然,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各位老师也会有具体不同的课时安排。
应该说不管怎样安排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开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
九、问题研讨:
本单元折、剪、拼、摆等操作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活动特别多,如何调节、组织好这些活动、让学生确实掌握知识技能而不流于形式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主讲稿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
(1)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教材设计了一幅幅现实的、有趣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画面并把它编排在每个单元或小节的前页。
(2)为了使学生掌握数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
(3)为了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概念,教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课标要求:
1、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6、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
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
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
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在这个学期内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2.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
在教学中,应突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意义的教学,使学生理解:
(1)一个一个地数,每满十个,就应向十位进一;一十一十地数,每满十个,就应向百位进一,由此引出计数单位。
(2)每个数的大小是由本身数字和它所在数中的位置决定的,掌握数位的这个基本内涵,并能根据位值的意义正确读数和写数。
3.继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培养学生建立数感的活动。
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举实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制定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带领学生做抢“100”的游戏等等。
课时安排:
约8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2课时
读数写数2课时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3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问题研讨:
怎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和加减法的含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主讲稿(认识人民币)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情分析: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面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的概念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四、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点是学习人民币的单位、进率以及换币和购物时的计算。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商品价钱,而在实际生活中,商品标价大多是用小数表示的,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五、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必须依托我国发行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学习。
如果让学生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给家长带来负担;二来不卫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从主题图开始,到例1~8共八个例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1元、1角的币值的大小。
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
物品的单价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来表示,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明了种使用的方便。
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有关概念,只需让学生知道:
(1)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2)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商品交流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六、单元课时安排: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2课时
七、单元问题研讨:
1.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要求到什么程度?
在“人民币的认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如:
“
(1)将1元2角变换成12角。
(2)将1.50元转化成1元5角,0.5元转化成5角,列出加法算式。
2.有些计算超出所学范围:
如第55页第11题,一袋大米二十元,一桶油39元,问买这两样东西共要多少钱?
这样的计算要到下一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才学,我们是否可以将“人民币的认识”这个单元移到“100以内加减法
(一)”之后教学。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
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关于加、减法计算的编排。
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
例如35+30,先算30加30得60,再算60加5得65。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
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
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
教材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又利于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
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如口算24+9,一是先算4加9得13,再算20加13得33;二是把9分成6和3,24加6得30,30加3得33。
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并且,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的形式,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
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
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
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笔算时,掌握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减的道理。
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学生在第一册已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对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已经初步掌握。
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
因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是结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在练习中出现的。
如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先编入了整十数连加、连减,又编入整十数加、减混合与整十数、一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计算这些题时,容易出现错误,为此教材特别注意加强练习。
2.关于“用数学”的编排。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
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教材对“用数学”内容的设计,首先,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事例和事物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
例如,第58页第5题以小猴子分花生的插图展现了解决问题的信息。
符合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去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境。
分花生的实际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又如,第72页~第73页例3、例4,选择学生身边的作业评比的素材,让学生提出和解决“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
”等问题。
例题、练习题插图展示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或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功。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
它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
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
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
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
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买玩具”等,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56~57页)时,借助苗圃有许许多多鲜花的场景图,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 新人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单元 主讲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