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docx
- 文档编号:11896386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11KB
感染性休克.docx
《感染性休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休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染性休克
第四章细菌性疾病
第十二节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shock),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源性介质,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严重综合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症状。
【病因】
(一)致病菌: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等。
有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60~80年代,感染性休克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而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革兰阳性菌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机会显著增多。
在感染部位中,以肺部感染最多,多为院或社区获得性感染,其它依次为腹部、尿道、皮肤软组织和其它部位感染。
(二)宿主因素:
对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多种导致机体免疫受损的因素可增加感染性休克的危险性,如老年、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营养不良、嗜酒、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放射治疗、化疗等。
此外,长期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等侵袭性操作也极易继发感染性休克。
【发病机制与病理】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综合结果。
60年代提出的微循环障碍学说,为研究休克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研究已从微循环障碍向细胞代的障碍、分子水平的异常等方面深入,为进一步阐明感染性休克的机制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能。
(一)微循环障碍
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经历了痉挛、扩和麻痹三个阶段。
①缺血缺氧期;②淤血缺氧期;③微循环衰竭期。
(二)休克的细胞因子
细胞代障碍可继发于血流灌注减少,但也可为原发性,即发生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前。
机体的炎症反应呈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炎症反应一旦启动,代偿性抗炎反应也被激活,包括抗炎介质如IL-4,IL-10,IL-13,PGE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转化生长因子(TGF)等,这些介质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与合成,若两者不能平衡,就会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若持续性免疫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刺激性下降时,持续低反应就会增加继发感染的发生,最终仍导致细胞破坏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三)休克的分子机制
LPS介导的细胞激活机制是由LPS启动,细胞活化为结果。
LPS通过与效应细胞(吞噬细胞、皮细胞)作用后,大量信号通路被激活,包括酪氨酸激酶通路、蛋白酶C通路以及NF-kB通路等,导致各种转录因子的激活,从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
然而,引起激酶激活的确切机制等仍不十分清楚。
此外,初步研究结果还显示,炎症反应的强烈程度及感染后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生与否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四)休克时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炎症介质的过度表达,是导致感染性休克、MOF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中一氧化氮(NO)的毒性作用、中性粒细胞(PMN)介导的组织损伤和凝血途径的激活起主导作用。
(五)休克时的代改变
在休克应激状态下,糖原和脂肪代亢进,表现为血糖、脂肪酸、甘油三酯增加;随着休克的进展,出现糖原耗竭、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糖素则分泌增多。
【临床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期:
根据休克发展进程,可将感染性休克分为三期。
1.休克早期患者呈现寒战高热,个别严重病人体温下降。
多数患者由于应激产生大量儿茶酚胺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神志清楚但烦躁、焦虑或神情紧;血压正常或稍偏低,但脉压差小;脉搏细速,呼吸深而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眼底检查可见动脉痉挛,唇指轻度发绀;尿量减少。
部分病人,特别是革兰阳性菌感染所致的休克患者,初期可表现为暖休克:
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肢端色泽稍红、手背静脉充盈、心率快、心音有力。
但由于血液大量从开放动静脉短路通过而使微循环灌注不良,故组织仍处于缺氧状态,有一定程度酸中毒。
血压偏低,尿量减少。
2.休克中期组织缺氧加重、毛细血管扩、微循环淤滞,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降低,无氧代增加。
临床表现为患者烦躁不安或嗜睡、意识不清,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80mmHg(10.7kPa),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0%~30%,脉压差小于20mmHg(2.7kPa),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呼吸浅快;皮肤湿冷、发绀,常见明显花斑,表浅静脉萎陷,抽取的血液极易凝固;尿量进一步减少,甚至无尿。
3.休克晚期可出现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DIC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和皮肤、黏膜、脏等部位广泛出血。
(2)急性心功能不全呼吸突然增快,紫绀;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常有奔马律。
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和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若患者心率不快或相对缓脉,但出现面色灰暗,肢端发绀,常提示将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
(3)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固定。
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尿钠排泄增多,血钾增高。
(4)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吸氧不能缓解,继而呼吸节律慢而不规则,肺底可闻细湿啰音,胸片示斑点状阴影或毛玻璃样病变。
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8.0kPa),严重者<50mmHg(6.7kPa),或PaO2:
FiO2≤200。
(5)其它肝功能衰竭引起肝昏迷、黄疸、消化道出血等。
脑功能障碍可致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瞳孔、呼吸改变等。
上述分期基本上包括绝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过程,但休克是一严重、动态的病理过程,其临床表现随病理过程进展而有不同。
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即是感染性休克的特殊类型,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急性症候群,临床表现为高热、休克、泛发性皮疹、多脏器功能损害(重者可出现昏迷),恢复期可出现皮肤脱屑等。
【实验室和其它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在(10~3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低下。
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增高,提示血液浓缩。
晚期血小板下降,凝血时间延长,提示发生DIC。
(二)病原学检查根据原发感染部位的不同,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选择性采集血、尿、粪、痰、脑脊液、体腔液体、皮肤瘀点瘀斑穿刺液或感染灶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包括厌氧培养),必要时作L型细菌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应做药敏试验以指导选择抗菌药物。
败血症患者在24h应采血2~3次,每次至少10mL,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
鲎溶解物试验(LLT)可用于检测毒素。
(三)酸碱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临床常用来判断酸碱平衡的简易指标,但在呼吸衰竭和混合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作血气分析。
血乳酸含量高低常和休克严重程度一致,对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四)血糖和血清电解质测定:
血糖升高较为常见,血钠多偏低,血钾高低不一,取决于肾功能状况。
(五)血清酶的测定:
合并肝、心等脏器损害者血清ALT、CPK、LDH同功酶升高。
(六)血液流变学和有关DIC的检查休克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细胞、纤维蛋白、球蛋白等聚集,血液黏滞度增加,故初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其后纤溶亢进,因而转为消耗性低凝状态。
有关DIC的检查包括消耗性凝血障碍和纤溶亢进两方面:
前者有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白土凝血活酶时间等;后者包括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时间、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和优球蛋白溶解试验等。
(七)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尿比重由初期的偏高转为低而固定(1.010左右);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尿/血肌酐>15;尿渗透压降低,尿/血渗之比<1.5;尿钠>40mmol/L;肾衰指数>1;Na排泄分数(%)>1。
以上检查可与肾前性肾功能不全鉴别。
(八)其它心电图、X线胸片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感染性休克的确立应从下述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
1.感染性疾病的证据感染性休克必须以感染为前提,而且感染是引起休克的原发因素。
因此,在大手术、创伤、烧伤、移植、肠梗阻、输血或血制品等情况下出现SIRS乃至休克时,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进行详细的检查,以资和创伤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进行鉴别,因为不同类型的休克其处理方法可能完全不同。
其次,需要确定感染部位。
大多数患者可以找到明确的感染病灶,如肺炎链球菌、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严重肝病并发腹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但是,有时定位比较困难,如由肌肉深部小脓肿引起的败血症、心脏体征不明显的心膜炎、手术后体腔小脓肿等,常需反复、全面的检查方能确诊。
2.休克的表现早期发现休克对及时进行治疗干预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出现下列征象,预示可能发生休克:
①体温过高(>40.5℃)或过低(<36℃);②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③呼吸深、快伴低氧血症和(或)血浆乳酸浓度增高,而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表现;④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⑤尿量减少(<30mL/h,至少1h以上);⑥血压<90mmHg(12.0kPa)或体位性低血压;⑦血象示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或减少;⑧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休克有赖于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二)鉴别诊断感染性休克应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原性休克等相鉴别。
有时,几种休克类型还会同时存在,病因更为复杂,且病情严重。
因此,尽早明确病因尤为重要。
【预后】
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原发病基础。
②发病的严重程度。
③治疗情况。
总的来说,尽管近年来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病死率仍高达30%~50%以上。
【治疗】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急症,在做好必要的检查的同时,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和治疗。
主要治疗原则为:
及时纠正休克,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和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积极控制原发性感染,消除病因。
(一)一般紧急处理:
保持病人温暖和安静;平卧位,下肢抬高30°;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作周围静脉切开或深静脉插管,病情严重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尿量、周围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并注意皮肤、黏膜是否出现出血点或瘀斑。
(二)抗感染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尽快控制感染性休克,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可根据原发病灶和临床表现,推测最可能的致病菌,选用强效广谱杀菌剂进行治疗,并以在组织中能达到足够杀菌浓度的抗生素为宜。
在分离培养出致病菌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剂量宜大,首次给冲击量,由静脉滴入或缓慢推注。
常用者为一种β-酰胺类加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并肾功能减退者慎用或勿用后者。
局部感染灶(原发感染和迁徙性病灶)的寻找和处理,如留置导管的更换,脓肿的外科引流等,亦为彻底清除病原菌的重要环节。
同时,给予新鲜血、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三)抗休克治疗
1.补充血容量微循环障碍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是感染性休克发生的中心环节,故扩容仍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
扩容所用液体应包括胶体和晶体。
(1)胶体液:
①低分子右旋糖酐(相对分子质量2万~4万)具有提高血浆渗透压、拮抗血浆外渗,从而补充血容量;防止红细胞和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黏度、疏通微循环,防止DIC;渗透性利尿等作用。
有严重肾功能减退、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出血倾向者最好勿用,偶可引起过敏反应。
②血浆、白蛋白及全血:
适用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如肝硬化,慢性肾炎,急性胰腺炎等。
无贫血者不必输血。
已发生DIC者输血亦应审慎。
血细胞压积以维持35%~40%为宜。
③其他:
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亦可提高胶体渗透压,且不良反应小。
(2)晶体液:
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平衡盐溶液(乳酸钠林格液、碳酸氢钠林格液等)、葡萄糖液等。
其中平衡盐液所含各种离子浓度较生理盐水更接近血浆水平,提高功能性细胞外液容量,并可部分纠正酸中毒。
葡萄糖液可供给水分和热量,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25%~50%葡萄糖液尚有短暂扩容和渗透性利尿作用,但休克早期有高糖血症,加之肌体对糖的利用率较差,且高糖血症能导致糖尿和渗透性利尿带出钠和水,故此时宜少用葡萄糖液。
扩容治疗可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见尿补钾”等抗休克的一般原则。
一般在最初1h,成人用500~1000mL,儿童10~20mL/kg平衡盐液、5%碳酸氢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快速扩容和纠正酸中毒,以后12h可输入液体2000mL左右,24h补液量可在3000mL左右。
对有明显脱水、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化脓性腹膜炎等患者,补液量应加大;而对有心脏病的患者则应减慢滴速并酌减输液量。
在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无气促、颈静脉充盈和肺底湿啰音等。
必要时可在CVP或PAWP监护下输液。
扩容治疗要求达到:
①组织灌注良好:
患者神情安宁、口唇红润、肢端温暖、紫绀消失;②收缩压>90mmHg(12.0kPa)、脉压>30mmHg(4.0kPa);③脉率<100次/min;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回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2.纠正酸中毒酸中毒可使小血管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小血管扩,加重微循环障碍;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诱发DIC;可抑制心肌收缩,并可使溶酶体膜破裂损伤细胞。
因此抗休克治疗必须纠正酸中毒。
根本措施在于改善组织的低灌注状态。
缓冲碱主要起辅助作用,首选的缓冲碱为5%碳酸氢钠,次为11.2%乳酸钠和3.63%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因它必须经肝脏代才能发挥纠酸的作用,故不宜用于肝功能损害者。
缓冲碱的剂量可参照C02CP测定结果:
5%碳酸氢钠0.5mL/kg、11.2%乳酸钠0.3mL/kg、3.63%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0.6ml/kg可提高1vol%(0.449mmol/L)的C02CP。
缓冲碱主要起治标作用,且血容量不足时,缓冲碱的作用亦难发挥。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主要目的是:
①调整血管舒缩功能、疏通微循环淤滞,以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有利于休克的逆转。
②在补足液体而血压不能稳定时,暂时维持或提高血压,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但是休克的机制比较复杂,而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又可能具有多重性,因此,必须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有选择地使用。
(1)扩血管药物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冷休克),应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
包括:
①α受体阻滞剂:
可解除微血管痉挛和微循环淤滞,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肺循环而防治肺水肿。
②β受体兴奋剂:
常用者有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前者可兴奋β1和β2受体,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和扩血管作用,但易引起心律失常,有冠心病者忌用。
③抗胆碱能药:
有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东莨菪碱等。
其抗休克作用机制可能有:
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阻断M受体、维持细胞cAMP/cGMP的比值;兴奋呼吸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抑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凝聚等作用。
(2)缩血管药物该类药物虽可提高血压,但血管收缩可能加重微血管痉挛,进而能影响组织灌注,故应严格掌握应用指征:
①血压过低,血容量短时间不能补足,可短时期小剂量应用以提高血压、加强心缩、保证心脑血供。
②与α受体阻滞剂对抗α受体阻滞剂的降血压作用,或与其他扩血管药联合应用以消除其α受体兴奋作用而保留其β受体兴奋作用,尤适用于伴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例。
③血流动力学为高排低阻型,临床表现为暖休克。
常用的缩血管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前者剂量为0.5~1.0mg/100ml,滴数4~8μg/min,后者剂量为10~20mg/100ml,滴数200~400μg/min。
4.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1)心功能重症休克和休克晚期常并发心功能不全,老年人和幼儿尤易发生。
出现心功能不全征象时,应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并在给予毒毛旋花甙或毛花甙丙等快速强心药时,酌情给予多巴胺等扩血管药,或早期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同时给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并给能量合剂纠正细胞代失衡。
(2)肾功能休克患者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时,应注意鉴别其为肾前性或急性肾功能不全所致。
在有效心搏血量和血压回复之后,如患者仍持续少尿,可行液体负荷与利尿试验鉴别:
快速静滴甘露醇100~300mL,或静注速尿40mg,如排尿无明显增加(<40mI/h),而心脏功能良好,则可再重复一次,若仍无尿,提示可能已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应给予相应处理。
(3)呼吸功能顽固性休克常并发ARDS。
此外脑缺氧、脑水肿等亦可导致呼吸衰竭。
可采取以下措施积极防治: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行辅助呼吸。
注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治继发感染;②充分给氧,纠正低氧血症,可经鼻导管(4~6升/分)或面罩间歇加压给氧,流量4~6升/分,辅助呼吸(间歇正压)氧浓度以40%左右为宜。
对吸氧仍不能使P02达到9.33~10.7kPa(70~80mmHg),间歇正压呼吸亦无效的动静脉短路开放病例,应及早给予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③给予血管解痉剂如苄胺唑啉,山莨菪碱等以降低肺循环阻力;④限制液体入量,以防止肺水肿,必要时应用强心剂;⑤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⑥防治DIC。
(4)防治脑水肿脑缺氧时,易并发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烦躁、嗜睡、昏迷、瞳孔改变及呼吸衰竭。
应及早给予血管解痉剂、渗透性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并注意头部降温和充分给氧。
(5)DIC的治疗DIC的诊断一经确立后,采用中等剂量肝素,每4~6小时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1.0mg/kg(一般为50kg,相当于6250u),使凝血时间(试管法)控制在正常的2倍以。
DIC控制后方可停药。
如并用生丁剂量可酌减。
在DIC后期,继发性纤溶成为出血的主要原因时,可加用抗纤溶药物。
(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目前意见不一。
目前多主小剂量、短时间使用,并早用早停,以达到尽快控制症状、减少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对原有肾上腺功能不全者。
(四)抗毒素和抗炎症介质治疗
1.抗毒素治疗目前临床抗毒素抗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尽管如此,由于LPS是感染性休克的主要启动因子,所以针对LPS的治疗仍然是目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2.抗炎症介质治疗动物实验表明,通过注射外源性IL受体拮抗剂(IL-ra),能抑制IL-1的活性,防止休克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
通过注射抗TNF单克隆抗体也有类似作用。
(五)其他
目前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方面有较大进展,已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有活化蛋白C(activatedproteinC,APC),抗凝血酶Ⅲ(antithorombinⅢ,AT-3)和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TFPI),其中人重组活化蛋白C在美国已被FDA批准临床使用,后两种药物的确切疗效尚存争议。
(医学院奉天医院娄宪芝)
参考文献:
1.AnnaneD,AegerterP,Jars-GuincestreMC,etal.2003.Currentepidemi-
ologyofsepticshock.AmJRespirCritCareMed,168:
165-172.
2.DelingerRP,CarletJM,MasurH,etal.2004.Survivingsepsiscampaignguidelinesformanagementofseveresepsisandsepticshock.CritCareMed,32:
858-873.
3.TrautmannM,ZickR,RukavinaTetal.1998.Antibiotic-inducedreleaseofendotoxin:
in-vitrocomparisonofmeropenemandotherantibiotics.JAntimicrobchemother,41:
163-169.
4.绍基.2005.传染病学.:
人民卫生,212-220.
索引: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
血栓素A2thromboxaneA2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
白三烯leucotriene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毒素endotoxin
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
核因子-kBtranscriptionfactornuclearfactor-kB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shocksyndrome,TSS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性 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