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docx
- 文档编号:11891023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39KB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docx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广西藤县岭景镇初级中学刘奇
摘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生命关怀已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念。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其次班主任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准备;还要透彻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问题;最后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寻找正确的教育对策,促使青少年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开放系统,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和学生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一个学生如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调节与应变能力,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甚至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马加爵事件”。
在“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有这样的感言:
学生如果身体搞不好,就有可能出废品;如成绩不好,就有可能出次品;但心理搞不好,就有可能出危险品。
那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据一项对22个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18~15.16%,且逐年上升。
大量资料表明,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并呈增多的趋势。
最新的资料统计:
我国目前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有三千万人。
青少年心理问题从大类上分为障碍性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问题,前者属于心理疾患,比较明显,人数较少;后者是伴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而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
这类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较为常见,不及时疏导和解决,也会发展成障碍性心理问题。
有些心理障碍问题平常表现不是很明显,但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一旦遇到特定的情境或外界诱因刺激就会突然爆发。
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不仅与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也与青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关。
我们应该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人的行为活动决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它总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引起某种活动的客观原因叫做刺激物。
行为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由一定的刺激物所引起,活动本身不是别的,它只不过是对某种刺激物的特定反映而已。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
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小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
一些小学生性格孤僻、过分内向、自卑与自负的双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愿与他们人交往,造成彼此沟通、评价、理解、交往上的恶性循环。
于是人际关系逐步恶化在所难免。
(二)能力缺陷。
部分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
一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
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自己独往独来,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有时会产生受人冷落的失衡心理。
(三)认知偏差。
有些小学生平时学习刻苦,为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获得某种荣誉而不断努力。
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会灰心丧气,觉得世道对自己不公平;又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
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
(四)学习紧张。
一些小学生不注意听课,不认真复习,经常无规律地学习,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学习,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
(五)体弱多病。
个别学生因自身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专家指出,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如此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机还是第一次出现。
一个心理疾病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已向社会和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心态,教师是否具备心理健康的条件是关键所在。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心理能否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教师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除了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之外,平时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和与学生的接触上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概括起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准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平衡,能正确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出来。
(二)悦纳教师职业
只有在认识上,如实承认自己的教师职业身份并且自愿从事教师工作,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才能克服各种实际存在的困难,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甚至成就。
“悦纳”自己的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师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情绪
教师内部心理基础的教育心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左右其行动,也关系到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以稳定、积极的教育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的真诚信任和殷切期望。
(四)健全的教育意志
教育工作是繁重艰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为一叠叠待批的作业而烦恼,不能为一本本未写评语的学生手册而叹气,而应该把培养我们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天职,以满腔热情进行工作,不断克服工作的困难。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细心地找出学生身上的不足,耐心地、一次次地教育引导他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坚忍不拔的毅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又一指标,它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康、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对任课教师反映的课堂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做出积极反应,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说不利任课教师的话,以免误导学生,并努力倡导“心理互换”,从而使学生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
(六)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教师的心理适应和改造,必须以环境的性质为标准,对不良环境的改造和对良好环境的适应才是真正心理健康的表现。
班主任老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必须认真研究学生需求的特点。
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心理需求是由许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和学前教育、社会影响等。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既有统一的共性又存在千姿百态的个性。
展开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学生特殊的个性需求,也要关心他们共同的普遍性需求。
学生的整体共性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的需求
如今的学生要承受着种种心理压力:
同学的激烈竞争、家长的殷切期望、教师的严格要求、自己的外貌身高等。
学生要面对这些压力,他们对爱有迫切的需求。
那么,爱是什么呢?
1、爱是尊重。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自尊是儿童的基本需要,也是人格健全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要无条件地从心理上接纳他们、理解他们,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保护了儿童潜在的力量。
2、爱是宽容。
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班主任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一想,用母亲的爱去包容他们,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跌倒之后又一次次站起。
3、爱是信任。
有些教师对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常常缺乏信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班主任只有用信任的态度才可以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并赢得学生的信任。
(二)表现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展现的欲望,都有被别人注意的心理需求。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普遍的共性心理,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学生的心理行为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种心理往往会与非逻辑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结合在一起,最终又带动及提高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会促使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和生活。
(三)赏识的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性中最深切的东西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来自他人的表扬或奖励,总会使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一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实践证明,学生的年龄越小对老师的表扬就越重视,其学习的动机更多倾向于为了得到老师的赏识。
老师的赏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能行”、“我是优秀的”,从而使学生信心百倍地进行学习。
(四)探知的需求
小学生阅历浅薄,对这个变幻的大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心理,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需求。
他们常常为达到“知道”的目的而执着,当探知问题的答案而激动。
比如,小学生可以为了解种子的力量而多日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为研究本地天气而天天登上楼顶去测量天气资料;有的想找出速算方法、记忆规律而千方百计计算实验。
探知的需求与班主任施加的教育影响碰撞时,就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它能驱使学生去积极获取知识,参加实践,改变自己的不良积习和追求。
当然,有时这种探知的对象是不健康的,班主任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采取抑制态度,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心理,满足其歧异的追求。
只有透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施教育对策。
现在的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轻则出现性情暴躁,做事任性、偏激、冲动,爱说谎话,重则打架斗殴、抢劫、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不仅有遗传因素,也有家庭、社会客观环境因素。
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中心,它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班级管理蕴藏着无数的教育契机,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级管理这个渠道。
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
学生在享受民主中学会民主的态度,在被尊重中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在信任的目光中增长自信,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与人为善。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严于律己,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使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把他们置于集体之中,从周围环境和其他同学身上吸取营养,用人之长克己之短。
在课室里悬挂名言书画,办好班报,以启迪心智;设置竞赛栏、展示栏等评比台,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开设“心之声”信箱,进行心声交流和析疑解难;设立“流动图书箱”,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和好书交朋友等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做人。
(二)建立竞争机制,提供“施政”机会,培养自主自立的精神。
首先,班主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实行自荐演讲上岗制,一日班长负责制、文明示范轮岗制等民主化的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岗位,各尽所能,在不同层面获得锻炼、提高的机会。
其次,班主任要在班中倡导合作竞争的精神,开展“争创优胜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专长、卫生等方面展开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赛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
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竞赛中协调合作,同学们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欣赏,使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设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重视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正如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需要航灯,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催人奋进的班级舆论。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课前十分钟等渠道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结合班里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对事件中出现的不良的心理意识进行分析,向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同学学习,增进学生们对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健康心理的认识。
“我能行”“我不怕”“我能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旋律。
此外,还应适时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挫折体验,使他们明白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乏坚强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荣誉和失败。
不要把荣誉看得过重,不能因为一次没评上“三好学生”甚至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产生心理波动。
失败后重要的是找原因,而不是看重失败的结果。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在挫折面前鼓起勇气,树立继续前进的信心。
(四)架设沟通桥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性别、智力、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在加以矫正时,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架设起沟通桥梁,通过个别谈心,开设“心之声”信箱,“心里话”日记,自由作文等方式,让学生倾诉喜怒哀乐,敞开心扉,及早了解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做心理疏导,让每位学生都微笑度过每一天。
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更要以爱动其心,以理导其行,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微笑,多赞美,多关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期盼,从而自觉学习、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 重视家访,做到家校配合。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为标准,给孩子施压,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的家访才能了解家长对教育学生的认识和方法,才能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哪些是产生积极作用的因素,哪些是产生消极作用的因素,从而具体指导家长学习教育子女的艺术,如谈心艺术、批评艺术、拒绝艺术等,使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能积极主动地配合班主任对其子女的教育活动。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实施、民族素质的提高等战略性的问题。
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善于动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教师法律案例读本》张美英主编接力出版社
2、《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胡明根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调节中学生不良逆反心理四步走》方辉霞班主任之友06年12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健康 教育 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