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1890919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8.47KB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docx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学教育研究概述
引子
•研究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种方式、态度,研究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教师的研究即教学研究
•教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师、教学与研究
研究是一种态度
教师即研究者
⏹作为研究者才能顺利立足教师职业
⏹作为研究者才能走向职业发展高峰
教学即研究
⏹研究才能教得更好
⏹研究才能教得更有意思
我的观点: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不存在“能不能”和“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自身发展的态度问题。
一、教育科研的涵义
1.概念
•教育科学研究:
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一定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方面。
二、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与定位
1.特点
•(研究目的)应用性
•(研究主体)广泛性的合作式
•(研究内容)实践性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
总之,“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是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2.定位
•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
•研究的主体呈现出合作的伙伴互助研究
•在方法上应以行动研究为主,侧重于教育经验的概括、提炼和升华
成果形式应该赋予著作、研究报告外的其他成果形态以一定的地位
综上,小学教育研究是以应用研究为主、以微观研究为主、以行动研究为主的一种教学研究和校本研究,即“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三、小学教育研究的意义
1.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突出的成果)
•有助于转变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质
•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增强小学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
2.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提高教育质量
4.丰富与发展教育理论
5.总结教育经验,促进教育的科学管理
四、小学教育研究的伦理与道德
1.确保研究对象不受伤害(最首要的伦理规则)
•公平选择研究对象
•获得研究对象的认可(即自愿参与)
•保护个人隐私,信守诺言
•防范欺骗手段,说明研究风险
2.部分或重复发表个人的研究结果
3.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4.合作研究的著作权问题
5.研究数据的保密
讨论:
1
•教师的研究即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察省、反思与探究,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它是置身于教育教学之中的,旨在改进教育教学的研究。
•“实践性”(即“为实践而研究实践”)是教师研究最根本的特点,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是对教学研究的基本定位。
教学即研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单单只是完成和执行教学任务,而是以研究者的态度和方式进入教育教学实践,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教师是实践着的研究者和研究着的实践者,教师处于教学研究的最佳位置,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
•研究不是额外的工作,不是“在另外时间,做另外的事”,而是完全融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部分,成为教学过程本身。
真正的教学活动总是带有研究的性质和色彩的。
•研究和教学是“两位一体”的,没有研究就没有教学的推进,没有研究就没有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成长即成果:
•小学教师的自身定位应该是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是指善于在课堂中提炼研究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观察、反思,并在课堂研究中探索改进实践的实质性措施,进而得以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师
第二章选题
一、选题的涵义
1.选题的含义与意义
•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
确定研究的方向;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选题的意义:
教育研究的起点;决定教育研究的水平;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好课题的特征
一个研究课题最初常常是以一个问题来提出的,它是研究者的研究焦点。
•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
•问题必须有科学依据的
•问题必须是具体明确的
•问题必须是新颖独特的
•问题必须是切实可行的
•问题必须是符合道德的
三、选题不当的常见表现
•范围太大
•主攻目标不清楚
•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
•现有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
•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1]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阅读期刊与专著—有选择地、重点阅读
•向他人请教—他人的研究成果、建议(包括课题指南)
•留意有争议的问题
[2]由自己的“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自下而上地“提出问题”。
来自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想方设法地“设计课题”。
弱化学术课题研究中的“设计”,而是强化教师本人提出解决问题的理念,尤其是“基本思路与方法”
•自上而下地“输入学理”。
在“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需要有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持(没有“学理”输入,就会缺乏理论支持从而流于经验主义)
五、课题的表述
•句式:
陈述句;
•要素: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字数:
中文一般不超过19字、外文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
•避免用标点、缩略语、俚语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
第三章文献研究
[2]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帮助研究者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的效益、水平。
概括地说,作用有二:
选题确定之前获得启发;选题确定之后,根据选题及关键词进行系统的文献搜索。
[4]教育文献检索工具书的类型
•书目(或目录)
•索引
•文摘
•字典、词典
•类书、政书(如:
《古今图书集成》《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百科全书
•年鉴、手册
•表谱、图录(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
[1]文献检索的途径
●利用“搜索引擎”:
Google;Baidu;Yahoo;Sohu等
●利用“网上图书馆”:
CNKI数字图书馆和超星数字图书馆
●手工检索:
查阅图书馆索引;查阅工具书;查阅专业杂志与专著
●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机构或论坛。
即时获取最新文献资料与前沿信息
三、“基本文献”的阅读
●.“基本文献”的要素:
①研究方向(树枝-如“语文教学论”);②学科与专业(树干-它与研究方向具有血缘关系,如“课程与教学论”);③研究领域(树根-更遥远、更高端,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4.文献的利用
基本思路:
一是以材料为基础确定论文的论点;二是根据论点选定作为论据的材料
•了解已有的思想观点,使自己的研究起点更高
•获取有关材料和数据,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
•熟悉已有的同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受到启发
•在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中引用文献资料,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充实,结论更持之有据
五、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1.文献综述是就某一个研究课题范围的有关文献资料内容进行评价分析(即解读与述评)
2.文献综述必须解决相关研究领域的如下问题:
•确认本课题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和“重要文献”
•确认本课题研究领域的“重要观点”和“重要进展”
•确认本课题研究领域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文献综述报告的呈现
•问题的提出。
说明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及研究的问题
•文献检索方法。
说明文献的时间跨度、主要分布及关键词搜索结果
•正文部分。
这是文献综述报告的主体部分。
[1]分阶段系统清理研究问题的发展过程,说明每一时期该课题研究的重要问题及取得的重要进展。
[2]重点阐明该课题范围内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争论的不同观点,代表性著作及事件。
[3]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反思与评价,提出需进一步研究或关注的问题。
•主要文献目录(包括专著及论文)
第四章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论证
•所谓课题论证就是对所选课题及其研究所作的初步设想与评价
2.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
•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研究什么。
要有合适的标题;明确提出研究的问题,让别人了解研究问题的性质;列举研究的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让别人了解研究的重点;要界定研究的变量及关键名词,让别人了解研究的范围。
[2]为什么研究。
研究的意义或价值;研究的具体目标。
[3]如何研究。
研究方法与实施程序;说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4]有何成效。
研究的预期成果;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
3.开题报告的格式要求
•课题名称。
表述:
对象、内容与方法,大题小做;界定: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宜过多)、预计目标与突破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个性化描述)、步骤及成果形式
•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
1.期刊:
•作者.篇名[J].刊物名,年份(期次)
•张三.论教师的课程意识[J].教育研究,2009
(2)
2.著作:
•作者.书名[M].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
•张三.教育法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美)约翰著,李四译.XXXXX[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学位论文:
•作者.论文名[D].就读高校,年份.
•张三.论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报纸:
•作者.篇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张三.XXXXX[N].中国教育报,2009-2-13(3)
第五章取样
2.取样的相关概念
•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其中,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取样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3.取样的基本要求
•明确规定总体
•取样的随机性
•取样的代表性
•合理的样本容量
2.机械随机抽样
•事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照某一项标志(与研究目的无关的中立标志)来排列,将总体划分成与样本数量相等的组(每组数量也相等),然后依照固定的顺序与间隔来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
•将总体按主要标志(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特性)分组,然后在各组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机械随机抽样,根据所占比重,确定所要抽取的样本。
第六章教育调查研究
4.教育调查的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
•选择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
•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制定调查计划
•搜集调查材料(书面资料、口述资料和事实材料)
•整理、分析调查材料
•撰写调查报告(附:
报告格式)
5.调查报告的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包括:
调查目的与意义;要研究和拟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设计
•包括:
调查对象及其适切性分析;调查手段;调查工具及其编制;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包括表格[数据]和文字材料)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或小结(逐点概括出“结果及其原因”)
•六、建议或对策
•附录(问卷、访谈提纲、测量量表等工具)
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含义
•[1]概念
•问卷调查是研究者把研究主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由调查对象填写,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问卷的内容
•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任教学校、学历、职称)
•行为资料
•态度资料
3.问卷的结构
•指导语(①引言:
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②填答问题的具体要求)
•问题(问卷的主要构成部分)
•结束语(征求被调查者的意见;致谢)
4.问题的设计
[1]问题设计的基本步骤
•建立理论架构
•根据变量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语义清楚
•语句简洁
•面向对象,不要超出其知识能力范围
•价值中立,不带任何暗示或倾向性
•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每个问题的选项数要一致,且体现差异性、层次感
5.问卷的编制与使用
[1]问卷编制的形式
•开放式(不定案型或自由答题式)
•封闭式(定案型)。
包括:
是否式;选择式;排序式;等级式;表格式;条件式等
•半封闭式(半定案型)
[3]问卷的使用
•问卷的发放:
当面分发;邮寄;有组织地分发
•问卷的回收率:
对回收的问卷,在剔除废卷的同时,要统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
一般说,回收率仅为30%,只能作参考;50%可作为提出建议的依据;70%才可作出研究结论
•对同一维度问题的调查数据的处理(计算同一选项[如全部的“A”选项]的平均百分比)
6.问卷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卷的题目要十分清楚、简单,没有难懂或含糊的地方
•答案应该是比较简单和具体的
•题目不能有明显的暗示或倾向性
•题目不能有调查者不愿回答或难于回答的形式
•题目中应避免包含两个以上的概念或事件
•题目应避免采用双重否定
•题目编制好后,要进行预试
三、访谈调查
1.含义
[1]概念
•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和某种态度的调查方法。
[2]类型
•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一次性访谈和重复性访谈
•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2.访谈调查的过程
•选择访谈对象(选择合适的对象;讲究联系对象的技巧)
•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问题适切、提问措辞、记录符号、预谈)
•正式访谈(营造融洽、和谐的关系;容易引起抵触与逆反的问题放在最后;检查有无漏问)
3.访谈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访谈对象应考虑到对方能否提供有价值的事实材料,是否乐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知情、健谈)
•访问的时间和地点应以不影响被访者的工作或学习为前提,最好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时空)
•事先约定,不可不期而至,使被访者不快,产生怀疑,或因有别的安排而无法接待(预约)
•访问者的服装衣着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衣着得体)
1.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
用一组测试题(测验)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科学测量的三个要素
Ø测量对象—事物及其属性
Ø测量工具—法则或规则
Ø测量结果—数字
5.教育测量的步骤
•确定目的
•编制量表(关键是有高质量的量表)
•实施测量(关键是“准”)
•结果分析
1.测量工具的编制
这里指学业成就非标准化测验的编制
[1]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
•以较为广义的术语来表述课程的一般目标
•把每个目标分解成为内容与行为成分
制作双向细目表(规格明细表)
[2]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
试题类型有二:
①备择式(客观题)
——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改错题
②自由反映试题(主观题)
——填空题、简答题、论文题、应用题、操作题
[3]审查试题,编制试卷
•试题审查的内容
——题意完整明确;内容无科学性错误;试题无知识点重复;覆盖率高;难度适中
•试卷的编辑一般按试题的类型,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
•试卷编制时必须编写出简明扼要的答题说明
•测验需要编制等值的复本
2.测量工具的编制要求
[1]有较高的信度
●信度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即指测量分数与真实水平之间的一致程度
一般说,学业成就测验的信度系数应在0.9以上;智力测验的信度
●系数应在0.85以上;人格测验的信度系数应达到0.7—0.8。
●提高信度的办法
•试卷容量要大
•试题难度要适中
•测验内容不可杂(内容要保持同质)
•测验程序要规范
•测验时间要保证
•评分要客观、准确
•测试者身体要正常
[2]有较高的效度
●所谓效度指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即指测量结果与所要测量的事物属性实际水平之间的符合程度。
它是衡量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
●估计效度的办法
①估计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的代表性程度。
测验内容就是试卷所包含的全部试题,而全部内容指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内容。
②估计效标关联效度
采用被公认具有高效度的量表对一组对象实施测量得一组分数,这组分数成为效标。
所谓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结果与效标的关联程度,指一个测验结果与作为效标的另一个独立测验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提高效度的办法
①精心选编试题,使量表具有较高效度
②严格实施测试,保证测验结果信度高
[3]有合适的难度
●所谓难度就是指测验的难易程度。
一般来说,题目难度是以答对该题人数与参加测验总人数之比作为衡量难度的指标,而测验难度则是以测验中各题目难度的平均值求出
●一般说,题目难度应控制在0.3—0.7之间,测验平均难度应接近0.5为好
[4]有理想的区分度
●所谓区分度指测验对被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
●由于区分度的系数在–1到1之间,一般要求对一个测验的区分度应达到0.3或0.4以上(以0.3为佳)
●区分度的计算可以用某题得分与整份试卷的总分相关程度来表示某题的区分度
第八章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涵义
1.概念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
1.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教师是研究者。
是教师自己的研究
•研究的起点。
来自教师自身工作中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
改进或完善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与专家的关系。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校外专家为指导的新型的伙伴关系
•研究过程。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
2.“行动”特征
•(研究目的)“为行动而研究”
•(研究对象)“对行动进行研究”
•(研究环境)“在行动中研究”
•(研究人员)“行动者进行研究”
•(研究范围)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
•(研究进程和方法)边行动边调整
•(研究结果)行动的改进、发展
•四)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学经验总结的区别
•教学经验总结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支撑不足、缺乏实证的依据、忽视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而教育行动研究是对传统教学经验总结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增强教学经验总结的理论含量和实证基础,提升了学校教研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六)有关教育行动研究的若干认识误区
•教育行动研究不是正规的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缺乏理论性
•教育行动研究的成败取决于问题是否完全解决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
(一)行动研究的实施原则
•行动
•合作
•弹性
•不断考核或检讨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1.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发现
•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
•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提升能力的途径有:
(1)学习新课标;
(2)学习新理论;
(3)与专家互动;(4)与同行互动。
[2]问题的定位(或分析)
•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上溯,即初步的归因
二是下溯,即探讨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育行动研究的选题标准
一是问题的重要性
二是过程的可行性
三是结果的可行动性
[3]问题的初始调查
问题的初始调查是指研究者在问题的价值确定以后,将自己原来对问题的一些模糊的想法或反思,通过对班级当事人的实际调查,转化为有明确对象和表现指标的问题
•问题初始调查的内容:
a.确定问题的当事对象
b.确定问题的表现指标
c.确定调查方法
d.呈现调查结果
2.问题的归因
[1]问题的归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
•理论
载体—专家、书本;途径—学习书本理论、专家讲座…
•经验
载体—本人、同行;途径—同行交流、教科研活动…
•实证调查
载体—学生、任课教师、家长;途径—观察、访谈…
[2]问题的归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程不够全面
•归因的层次缺乏一致性和直接性
•缺乏自我反思
•3.措施与行动
•[1]措施应该与归因的结果相对应
•[2]措施应该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要有操作性
•[3]制定的措施不应该以加重学生负担为代价
•[4]注意对措施的实施进行日常的监控
•[5]措施在最终的案例研究报告中可以比较概括,但是每个措施必须有具体的行动的支持。
4.评估与反思
[1]成效评估
•对问题的表现指标重新进行程度调查,取得阶段值
•在阶段值和初始值并置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反思
•措施的副作用分析
•措施的替代分析
5.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
[1]题目的表述
•要尽量突出措施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因果关系,避免“文学化”和“情感化”的题目表述方式。
具体方式有二:
•a.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表述。
适宜于教育行动研究小课题的规划阶段。
如“解决××问题的尝试”、“××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关于××问题的行动研究”、“关于××问题的个案研究”等等。
•b.突出从某个具体措施入手去解决问题。
适宜于在研究结束后研究者开始撰写案例报告的阶段。
如“从××入手,解决××问题”,体现了措施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因果关系。
[2]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对案例报告内容(包括案例研究的问题、归因、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等内容)的一种概括性叙述。
•关键词主要是列出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问题和想法,特别是要能反映研究领域、内容和方法。
[3]正文
•a.问题的提出:
主要应该体现“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定位”和“问题的初始调查”三个方面的内容。
•b.问题的归因:
应该体现理论、经验和调查三个归因的过程。
•C.措施与行动:
要求措施与前面的归因相对应;措施的阐述可以比较抽象,但是每项措施必须有具体行动的支持。
•d.评估与反思:
包括成效评估、现有措施的副作用分析和替代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4]致谢
[5]参考书目
[6]附录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日志
研究日志是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它有意识地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
通过撰写日志,研究者以一种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式理解课程及教学。
•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研究日志记录的是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
2.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是指对一堂课进行课堂教学实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对这节课进行的阐述。
简言之:
教学课例=课堂实录+他人的评析+教师本人的反思
•课例不同于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罗列以及加上简要的评析与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可以说,一般的课例是案例的“毛坯”。
3.教育案例
[1]教育案例是指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2]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案例需具备的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 科研 方法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