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1890279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81KB
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观念、体制、政策上的严重偏差,长沙市的城市化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为福建长沙市的城市化发展迎来了春天。
但尽管如此,长沙市城市化水平比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更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了促进长沙市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探讨长沙市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化动力机制存在的缺陷。
根据长沙市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必须优化与完善长沙市的城市化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化动力的潜能,促进长沙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本论文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长沙市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力机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优化与完善长沙市城市化的政策建议,以期有益于加速长沙市城市化的进程。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关键词:
城市化;有效策略;;动力机制
一、绪论
(一)选题目的
虽然当前长沙市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蓬勃活力,但相对于发达国家,长沙市农村城市化过程中还还面临着许多如配套法规、政策环境、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沙本地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结研究探寻,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与总结,查找制约目前农村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因素,提出促进长沙农村城市化的有效策略,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意义
"十-五"期间,长沙市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与农村是长沙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农村城市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形势下,切实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至关重要。
城市化的本质意义就是将农民转化为市民。
城市化是-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综观各国发展的历史,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化是长沙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城市化将给湖南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而提高湖南的总体现代化水平。
2.城市化进程是长沙市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得到根本解决的前提和保证,是集聚社会财富、改变社会结构的需要。
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并带来生产方式及消费方式的变革,城市化是拉动消费和拉动投资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
另外,城市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拉动投资、消费,促进教育、科技等的发展。
长期以来,工业化使得长沙市的农村与城市分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到2010年底,长沙市城市化水平仅为43.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比也要低约20个百分点。
目前,长沙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领域广泛存在的需求没有得到释放,包括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县域经济等存在需求约束等,都是由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引起的。
国际经验表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拖着扭曲的"城乡二元结构"跨进现代化的门槛。
长沙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市化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正如地理学家杰斐逊(M.tjeferson)在很久以前就己经注意到的:
"城市和乡村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如果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环境,而不是人工在上面的堆砌"。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长沙市城乡间差距逐步拉大,如何在转型时期建立新的城乡互动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已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焦点之一。
哈里R范里安提出,农村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辐射(在某种程度上会拉大城乡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并应用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着重探讨了城市规划如何引导城乡关系的正常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2009)。
杨培峰从目标取向、空间、经济、对策等角度对城乡一体化做了归纳和阐述:
城乡一体化是基于对人的考虑和经济发展的追求,通过政策扶持,对城乡空间和经济职能的调整,而出现城乡空间融合和经济职能调整以及经济-体化的状态(2010)等。
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侧重于研究发展长沙市家的城市发展问题,如由美国福特基金会于2009年资助,并邀请了55个国家的研究员共同参与讨论的发展长沙市家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等,研究认为经济"二元结构"等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政策。
崔功豪(2005)认为城市应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政策过程,以提高城市化质量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诚固(2010)等人就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十二五长沙城市战略做了深人探讨。
[论-文-网]
3.本文观点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的城市化研究,大多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快速增长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机理研究,对发展后进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而且对小区域微观条件考虑较少。
因此,本研究将对近十几年来长沙周边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进行综合分析,以长沙周边小城镇为考察对象,探索起发展机制,寻求一条能有利于质量与速度并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存的模式,以有利于长沙经济社会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相关理论概述
1.城市化的涵义
美国专业刊物《世界城市》认为:
"都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这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
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对城市化的表述为: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000年7月举行的世界城市大会,把城市化定义为: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既有看得见的实体变化,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无形转变。
以上的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城市化"涵义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化是因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而引起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不断优化;(3)受城市文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刻的转变,生活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综合上面所论述的,"城市化"实质上指的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在本文中,笔者所要论述的城市化,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演变和产业重新组合的角度来认识的,主要是指由经济工业化、产业结构演进所引起的人口不断聚集、城市不断扩大,城乡差别不断缩小的一种发展过程。
2.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点
(1)农业剩余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农业剩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剩余对城市化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它的四个贡献:
一是产品贡献,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工业生产原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农业的就业份额、产值份额都在大幅度地下降,但人们所需要的食物仍然要来自于农业。
同时,农业部门提供的原料,也直接推进了作为城市发展动力的工业发展。
二是市场贡献,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市场。
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扩大,使城市化动力不断加强。
三是要素贡献,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生产要素。
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必然要求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和集聚。
城市经济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由此提供的要素的高价格,也诱导着农业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这些生产要素是城市化实现的基本条件。
四是外汇贡献,城市化的推进也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外汇方面的支持。
通过剩余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可以为工业发展换回进口国外技术设备所必须的外汇,从而推进城市化发展。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推动的。
由于城市具有外部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益以及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因此,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企业总会向城市聚集。
工业化使资本、人口、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向城市集中,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厂商特别是制造业厂商将工厂设在城市,必然会增加新的工作岗位,就业机会增加,会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
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教育等需求也相应增多,由此产生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多,又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从而使城市逐步成为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和科技中心,促进现代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工业化导致了人口与资本向城市不可逆转地聚集,从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
(3)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动力源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城市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伴生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的演进,改变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方式,始终是城市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最直接影响是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
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而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相应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流向城市。
当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一跃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从而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的作用,与工业化时代相比又有显著的不同。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量的增多,也就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而第三产业促进的是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城市化在"质"上的进步。
二、长沙市农村城市化进程现状
(一)长沙市农村城市化现状及在湖南省内的地位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其经济规模、发展水平都处于全省前列,城市化进程也不例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长沙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城市人口由2002年的175.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7.1万人,年均增长3.8%。
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44.7%提高到2010年的61.3%,年均提高2.08个百分点。
建成区面积翻一番。
2002年,长沙市区面积为556.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仅为118平方公里。
至2010年底,长沙市城区面积增大到9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43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5平方公里,等于再造了一个新长沙城。
2010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5.7%,长沙市城市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城市化率42.2%,长沙市城市化率高于全省19.1个百分点。
其它各项相关指标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道路面积高于全省1.4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省0.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高于全省4.9标台;用气普及率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污水综合处理率高于全省8.2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14个市州城市化率由高到底依次是:
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衡阳市、郴州市、益阳市、张家界市、永州市、常德市、娄底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邵阳市。
长沙市高居首位,比第二、三位的株洲市、湘潭市分别高出12.8和13.7个百分点,比最低的邵阳市高出31.4个百分点,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得到根本的改变,长沙的GDP、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占全省的26.9%、30.6%、33.2%、30.9%、28.4%、41.1%、45.0%。
从以上比较可以清楚的看到,长沙市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指标,并且其中很多指标优势十分明显。
城市群是城市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放眼当今全球,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实践表明,城市群作为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己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比如:
美国的纽约、五大湖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群的经济占全美份额的67%,长沙市东部三大城市群也以占全国3.6%地方面积,创造了全国30%以上的经济总量。
基于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在城市群规模选择上,国外有以大城市为主的日本模式和以中小城市为主的美国模式,其主要区别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
由于大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承载率和经济产出率都大大高出中、小城市,日本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个数明显高出美国。
工业的载体是城市,而城市的载体是土地且大多是平原。
美国的国土面积中平原面积占70%,日本的人均平原面积只有800平方米。
日本之所以能够克服平原面积狭窄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束缚,关键在于构造了东京、名古屋和大阪-神户三大都市圈,且采取了突出大城市建设为主体的都市圈发展模式。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在全日本1.2亿人口中,就在9000万人口集中在这三大都市圈内,这不仅提高了全日本国民生活的质量,而且创造了堪称世界一流的"日本效率"、"日本奇迹"。
与此类似的,湖南平原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2.6%,约2.7万平方公里,按目前人口计算人均平原面积为403平方米;而到2030年人口高峰时按自然增长率5%。
计算将达到7550万人口,人均平原面积仅为360平方米,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和50%,因此,湖南也只能选择日本式都市圈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长株潭城市群。
(二)长沙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武汉、郑州的比较
尽管长沙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长沙与同类型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相比,长沙的区域竞争力仍然偏弱。
1.总量的比较
长沙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中部地区的武汉、郑州相比仍有差距有关数据表明,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长沙市市区面积最小,地方财政总收入、城市建成区面积等重要指标仍落后于武汉和郑州。
2010长沙经济总量不及武汉的70%,建成区面积分别只有武汉、郑州的51%和61%。
进一步分析,主要是由于城市面积偏小,经济总量不大,直接导致了市场规模不大、辐射力不强和首位度不高。
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l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
面对白热化的区域发展竞争,长沙要实现经济危机形势下的逆势而起,就必须加快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区域竞争力,其出路就在于推进城市化。
2.发展的速度与发展质量比较
差距既在发展的速度,也在发展的质量。
站在长沙看长沙,确实长沙发展很快,但放在全局的视野下,对城市化过程影响下城市经济发展的各项具体指标进行分析,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长沙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不仅有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更有发展质量上的差距。
首先,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样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一种量化比较。
在这个方面,2009年长沙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5.2亿元,出口贸易额26.1亿美元,而同期郑州和武汉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978.7亿元和151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7.3亿元和1732.8亿元,出口贸易额21.8亿美元和47.5亿美元。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长沙的这三大需求指标都占到长株潭城市群的62%以上的比重。
而郑州三大需求指标占中原城市群的比重均低于40.0%,武汉三大需求占武汉城市圈的比重仅有出口占比超过了62%。
长沙在三大需求总量上都超过郑州而落后于武汉,其中在消费和出口上与武汉的差距尤为明显,在投资上的差距相对较小。
对经济外向度来看,对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来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长沙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小,两者之和还不到8.0%,武汉相对较高,接近16.0%,而郑州仅有4.1%,长沙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重为3.1%,武汉与郑州分别为5.0%和1.8%,长沙的外商投资企业为4.2%,低于武汉的10.6%高于郑州的2.3%。
内资企业中,三个城市都是其他类型的企业(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股份有限、私营企业等)比重最大,超过了内资企业的2/3,其中长沙的这一比重最高,郑州最小。
从所有制结构比较来看,长沙的经济外向度明显低于武汉。
[论-文-网]
(三)长沙市农村城市化具有的特点
城市化是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的社会进步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上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并将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条具体道路之一,成为未来相当时期内长沙市的根本性政策导向。
长沙作为全省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地,享有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人才汇集以及市场容量大和投资效益高等优点,近年来,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县(市)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长沙市城市化率己经突破6006,意味着长沙市城市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长沙市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加强。
目前,长沙农村城市化进程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城区城市化率接近10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l)五区城市化水平接近100%。
2009年,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五区的城市化率分别为I00%、98.5%、98%、97.8%、99%,平均水平达98.66%,比上年城市化率增加了1.27个百分点。
五区乡村人口减少2.68万人,比上年减少99.48%,标志着长沙市城区的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在提速。
(2)三县一市城市化率快速提升。
2009年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城市化率分别是44.51%、39.03%、35.32%、42.91%,比上年分别增加4.71、4.2、4.03和5.52个百分点。
其增幅均在4个百分点以上。
在今后几年中,长沙县和浏阳市随着城市化率的基数加大,增速将有所趋缓,而望城县和宁乡县城市化率可以预计将会随着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战略的实施,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3)三县一市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三县一市中城市化率最高的长沙县为44.51%,比最低的宁乡县35.32%高出9.19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水平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2009年宁乡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122元,不到长沙县人均8453元的2/3,这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关联度。
2.城市化加速发展对长沙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城市化并不仅是简单的人口城乡转移,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直接对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适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推动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必要,而以见效快,并月。
山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社会效率大大高于其自身效益,对社会的贡献要远远高十其他方面的投资。
城市化还同时从扩大需求的角度带动经济的增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通过投资需求,搞活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可以拉动上地资源、房地产、建材、轻工、设备市场和劳动消费需求的土升。
(l)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从近几年长沙市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分析观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趋势基本吻合,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与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
(2)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改变产业和就业结构。
2010年长沙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为5.7%、52.5%、42.1%,分别比2002年下降5.6个、提高11.6个和下降5.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为更趋合理的"二、三、一"结构。
就业结构日趋合理,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调整为31.1:
30.0:
38.9。
(3)拉动了投资、消费需求。
城市化的发展必将带动投资的增长。
近年来长沙市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逐年扩大了投资建设,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12.2亿元,是2002年的12.1倍。
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会产生明显的消费扩张效应。
城市人口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人口,据测算,中国现阶段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平均相当于3.5个农村人口消费水平,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消费总量的提高,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2010年长沙市全社会零售额1273.8亿元,是2002年的3.6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2960元,为农村居民的2.1倍,与2002年相比增长75.8%。
同时,城市化不仅促进消费总量的明显提升,而且还将带动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的升级。
(4)带动了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长沙市实施了一系列以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项目。
2010年末全市实有通车里程总长度达到5691公里,比2002年增加818公里,城市道路面积达到3320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258%,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3.4平方米。
城市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由2002年的6.5标台上升到2010年的16.3标台。
市政设施逐步完善。
到2010年底,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到1186公里,比2002年增长748公里;城市供水管道总长度达1801公里,比2002年增长65.7%,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全市城市燃气供气管道长度929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6%。
生态建设卓有成效。
到2010年全市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8818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7693公顷,分别比2002年增长60.1%、4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达到8.6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7%,城市园林的美化和公共绿地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去处。
(5)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教文卫、人口及劳动力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全市科教文卫、人口素质也同样得到快速提升。
2010年全市共有高等学校49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8.4万人,是2002年的3.9倍。
2010年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3.2万张,比2002年增长85.9%,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以上分析表明,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三、长沙市农村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长沙市农村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农村城市化的认识不清
目前,长沙市颠倒了城市化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沙 城市化 发展 现状 问题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