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资料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x
- 文档编号:11884099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186
- 大小:96.32KB
教育参考资料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x
《教育参考资料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参考资料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x(1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参考资料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规范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管理,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及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
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
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
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部分基础性强、规范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重视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
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六、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基本内容:
1.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
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3.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4.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5.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时间安排: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
周学时一般为28。
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
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
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专业,教学时间安排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实习实训累计总学时不少于半学年。
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
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六、教学计划管理
我部负责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原则意见》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并按照本《原则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报我部备案。
中等职业学校应按照本《原则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及执行的管理监督。
2000年我部印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自本文下发之日起停止执行。
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一月六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职成〔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在认真总结上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力量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要认真组织对教学大纲的学习、研究和实施工作,积极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
要及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新教学大纲的能力。
要为新大纲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原则上自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届时,2000年发布实施的大纲停止使用。
各地在实施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过程中,有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请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附件: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3.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4.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5.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6.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
7.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
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一月六日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1.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字。
2.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写作
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
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
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45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
写作活动不少于10次。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二)职业模块
1.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读懂主要内容。
能对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获得所需要的资料。
能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选择读物。
阅读有关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2)写作
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
写作活动不少于4次。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拓展模块
1.阅读与欣赏
精读文章,能理清作者思路,辨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了解写作特点。
初步掌握欣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方法,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品味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
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掌握绘图表、作批注、写心得等阅读方法。
2.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
学会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用语简洁,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
(2)写作
篇章写作,做到观点正确,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具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文字通顺;格式标准,文面整洁。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形象生动。
写说明文,能具体、清晰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语言准确。
写议论文,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能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写作总结、说明书、记录、海报、简报等应用文,做到格式规范,文字表述正确,内容符合要求。
45分钟能写600字以上的文章。
写作活动不少于5次。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阅读与欣赏
现代文
80~90
文言文
16~22
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
20
写 作
20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4~28
总 计
160~180
职业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阅读与欣赏
现代文
12~14
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
12~14
写 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8
总 计
32~36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按16或18学时折合1学分。
(二)教学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
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2.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
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3.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
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5.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教材的内容应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各个模块的教学时数要与本教学大纲的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符合规定要求。
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
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选文应该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注意为学生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师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多介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六、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和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方法建议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效率。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
要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附件2: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
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
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
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
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
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参考资料 关于 制定 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计划 原则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