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1880357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72KB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乌鲁木齐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共48分)
1.《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
2.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3.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
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4.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改变了社会性质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触动了显贵的利益D.以失败而告终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6.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该措施影响不包括
A.农民人身绝对自由 B.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
7.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
一月行农田水利。
二月行募役。
三月行均输。
四月行青苗……”表明( )
A.变法急于求成 B.打击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C.统治者不支持 D.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8.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
“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
C.市易法 将兵法D.免役法 保马法
9.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10.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
“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
”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进化论的提出颠覆了基督教神学B.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影响广泛
C.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11.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12.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根本原因是
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
13.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某位领袖人物诞辰400周年,在瑞士占古老的日内瓦大学后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对这位宗教改革领袖人物地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B.主张简化教会组织
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依据
D.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大人物”
14.普希金指出:
“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15.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16.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这一规定( )
①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④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
18.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
A.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改革后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D.改革成功地改造了沙皇专制统治
19.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B.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
C.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D.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20.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要求,其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B.抵制洋商洋厂
C.摆脱封建势力的压迫D.挽救民族危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2.近代中国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要求政治现代化
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B.早期维新派主张
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主张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3.维新派以西学为核心,糅合中国的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这就是“新学”的兴起。
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特点的是
①《新学伪经考》②《孔子改制考》
③《变法通议》④《天演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4.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的主要动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25.中新网2009年6月1日电来自北约及其伙伴国家的士兵5月31日结束了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郊外一处军事基地的演习训练。
由于地点是在10个月前和俄国发生武装冲突的格鲁吉亚,因此令俄大为不满。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A.美俄争霸的表现之一B.美俄之间的军备竞赛
C.体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冷战虽已结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6.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是
①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
②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
③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
④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②③
27.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28.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29.“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饰还是风度上,这句诗歌都反映了
A.汉族年轻女子爱好骑射B.鲜卑族年轻女子爱好骑射
C.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D.鲜卑族女子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0.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3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衣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32.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董仲舒说上曰: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5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2分)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
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7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通往进步的大道上,却横卧着一个守旧衰老的政府。
应该如何是好呢?
保存政府的话,文明是绝对进不来的……如果试图阻止文明的入侵,日本国的独立也不能保证,因为世界文明的喧闹不允许一个东洋孤岛在此独睡……对此,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依靠帝室的神圣尊严,断然推翻旧政府。
福泽谕吉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一材料中“守旧衰老的政府”、“帝室”分别指的是什么政府?
(2分)
(2)明治维新时,“帝室的神圣尊严”是怎样被强化的?
(2分)
(3)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5分)
(4)材料三中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7分)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
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
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
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5分)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3分)
36.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C
C
A
A
A
C
C
D
D
A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D
C
D
A
B
A
A
D
C
C
C
C
D
题号
31
32
答案
D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
(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4.
(1)德川幕府和明治政府。
(2)强化:
政治上,在宪法中规定天皇大权独揽;思想上,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服从天皇。
(3)思想:
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改革措施: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35.1)不同: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
材料二:
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
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
理由:
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侧重:
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影响。
共识:
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3)原则:
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6.
(1)内容:
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
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新疆 乌鲁木齐市 第四 中学 上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