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1879362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34KB
中医妇科总结.docx
《中医妇科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妇科总结
题型:
单选:
20*1’=20’填空:
20*1’=20’名词解释:
5*4’=20’(每章各一个名词解释)简答:
3*5’=15’病例分析25’*(月经病中出)
第一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夏商周时期—《烈女传》—最早胎教理论的提出
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明确指出近亲结婚对民族繁衍的危害性;
《内经》—奠定了妇科学术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妇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秦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撰有“妊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三篇,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
魏晋隋唐时期—巢元芳《诸病源候论》,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巨著
晋代王叔和《脉经》—首次提出各种特殊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的概念
宋代—世界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代以前产科与妇科之大成
金元时期—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格致余论·受胎论》首次明确的描述了子宫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安胎思想)
清代民国时期—《傅青主女科》,代表方(完带汤,两地汤,寿胎丸~~~~)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
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亦有血室之称。
其功能是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
特点是亦藏亦泄,藏泄定时。
阴道:
又名产道、子肠
2.阴户:
又称四边、产户。
系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两侧的大阴唇和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3.玉门:
系指阴道口,包括处女膜的部位。
4.月经的生理现象;P9特殊现象:
王叔和《脉经》已有并月(定期两月一至者)、居经(三月一至者)、避年(一年一至者)的记载
5.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泄的结果。
7.带下:
广义的带下,是泛指带脉以下之疾,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
狭义的带下,是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生理作用:
生理性带下对阴道和阴户起到濡润和充养的作用,并能抵御外邪的入侵。
9.预产期计算:
从末次月经的首日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1.产妇的生理特点:
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12.产褥期: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规定为六周。
13.恶露:
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白色恶露。
第三章病因
1、外感六淫之寒热湿,
2、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填空题)
3、少年重肾,生育期重肝,绝经期重脾
第五章治法
奇经用药主要是以暖胞宫,填精髓,调肝肾和通血络为治法
第七章月经病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重在治本调经。
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主要有:
①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②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③辨月经周期,因势导利(可能是简答题)
第一节月经先期
1.概念:
月经周期提前1~2周,并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又称“经期超前”、“经早”、“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相当于现代医学排卵性功血的黄体功能不足和盆腔炎等导致的月经提前。
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
2.病因病机:
主要由内伤外淫、耗气伤血、气失统摄、或邪热内扰、伤及冲任、子宫,血海不宁,致经血先期妄行。
3.诊断要点:
血热病史,情志内伤史,盆腔炎及慢性疾病病史。
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连续2个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可伴月经过多,无器质性病变或有盆腔炎体征。
辅助检查:
BBT、诊断性刮宫(时间)、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活检
4.鉴别诊断:
经间期出血
5.治疗原则:
重在调经止痛,针对病机,或补或疏,或清或摄,达到恢复月经周期,减少失血的目的。
(1)阳盛实热:
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
心胸烦闷,渴喜饮冷,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剂: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药物组成:
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柏、云苓
(2)肝郁血热:
经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夹块。
经前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口苦,烦躁易怒。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方剂: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药物组成: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
(3)虚热:
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
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口干舌燥。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剂: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
药物组成: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4)气虚:
脾气虚证候(周期缩短,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清稀。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剂: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药物组成:
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肾气虚证候(舌质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剂:
固阴煎或归肾丸。
药物组成:
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菟丝子、五味子
第二节月经后期
1.概念: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而经期正常者。
并且要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亦称“经迟”。
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
2.病因病机:
虚实不同,虚者多由水谷不化生经血,或失血耗血,脉道空虚而源竭,血海不能按时满盈,实者多由经脉气机受阻,经血迟滞,不能按期蓄注冲任,而使月经周期延长,经行延迟而错后。
3.诊断要点:
病史:
禀赋不足,房劳产多乳众,久病失血,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而经期正常者。
并且要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月经持续时间和月经量基本正常。
辅助检查:
BBT,女性内分泌六项测定,妇科B超(子宫大小)
4.鉴别诊断:
与月经先后无定期、并月、居经、季经、早孕、妊娠期出血病证的鉴别。
5.治疗原则:
重在和血行滞、温经养血,疏通经脉气机,根据病人症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寒者温之,痰者化之,瘀者祛之,疏通经脉以调经。
(1)血寒: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温痛减。
实寒证候。
舌黯淡,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调经。
方剂:
温经汤。
药物组成:
人参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2)虚寒:
月经错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温喜按。
虚寒证候。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方剂:
大营煎。
药物组成:
当归熟地枸杞炙甘草杜仲牛膝肉桂
(3)血虚:
周期延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或小腹绵绵作痛。
血虚证候。
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方剂:
大补元煎。
药物组成:
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4)气滞:
月经错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
肝郁气滞证候。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方剂:
加味乌药汤。
药物组成:
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槟榔
(5)痰湿: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粘,带下量多。
痰湿壅盛证候。
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剂:
六君子加芎归汤《万氏妇人科》。
药物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当归川芎香附
第四节月经过多
1.概念:
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多”、“经水过多”。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肥大症,盆腔淤血症,慢性盆腔炎,子宫腺肌瘤以及宫腔节育器等导致月经过多。
2.诊断要点:
经行血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
即可诊断月经过多。
盆腔内检查可见子宫体增大,子宫后倾,附件增厚等。
3.治法:
(1)气虚
治法:
补气固冲,摄血调经
方剂:
举元煎
药物组成:
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炒升麻炒白术
(2)血热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剂:
约营煎
药物组成:
生地白芍甘草续断地榆黄芩槐花炒荆芥穗乌梅
(3)血瘀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剂:
失笑散加味
药物组成:
炒蒲黄五灵脂
第五节月经过少
1.概念:
月经周期规律,月经血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1~2天,经血量亦少,甚至点滴即止,称为“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行不利”、“月水不利”、“经少”等。
常见于幼稚子宫、子宫发育不良、长期服药避孕药或刮宫造成的子宫内膜损伤者。
2.诊断要点:
月经过少者,每次经行血量明显减少,不足30ml,甚或点滴即净。
或经行时间较短,不过1~2天即止,血量亦很少。
3.治法:
(1)血虚:
治法:
养血调经
方剂:
滋血汤
药物组成:
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2)肾虚:
治法:
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方剂:
归肾丸
药物组成: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杜仲菟丝子
(3)血瘀:
治法:
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方剂:
桃红四物汤
药物组成: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4)痰湿: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剂:
二陈汤加芎归汤
药物组成:
陈皮茯苓当归川芎香附枳壳半夏甘草滑石
第八节闭经
1.概念:
女子年龄超过16岁,无月经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闭经”;规律的周期性月经建立以后,在正常绝经年龄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或月经稀发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首见于《黄帝内经》
2.病因病机:
主要责之以精血不足,血海亏虚,无血可下;或冲任胞脉被阻,经血不得下行两大类。
3.诊断要点:
计划生育操作史、全身慢性疾病史、节食史、情志刺激史等。
妇科检查:
有无器质性病变、雌激素水平低落现象。
辅助检查:
妇科B超、CT、MRI、子宫输卵管造影、性激素测定。
4.鉴别诊断:
与避年、暗经、月经后期者早孕的鉴别
5.治疗原则:
补而通之,泻而通之。
查明病源,切忌盲目破血通经
(1)肝肾虚损:
年龄已届青春期,月经迟迟未见初潮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经闭,面容憔悴,肌肤不荣,头晕耳鸣,腰膝痠软,阴中干涩,性欲低下,阴毛腋毛稀疏脱落。
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治则:
补益肝肾、养血通经
方药:
归肾丸(《景岳全书》)
(2)气血亏虚:
月经后期,经血量少,色淡,渐至经闭不行。
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差,毛发干枯或早白。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则:
补中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
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
月经后期,量少渐至经闭不行。
五心烦热,颧红唇干,多汗或盗汗,甚则劳热骨蒸,咳唾痰血。
舌脉:
舌质干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滋阴润燥、益精通经
方药:
加减一阴煎
(4)血瘀气滞:
月经停闭不行,下腹胀痛拒按,腰骶疼痛,精神抑郁,胸胁满闷,心烦易怒。
舌质紫黯甚则瘀斑瘀点,脉涩
治则:
活血理气、祛瘀通经
方药:
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
月经稀发量少渐至经闭不行。
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嗜睡,倦怠懒言,面目浮肿,带下量多。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厚腻,脉沉
治则:
健脾除湿、化痰通经
方药:
丹溪治湿痰方
第九节崩漏
1.概念:
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净者,称为“崩漏”。
突然大量出血,称为“崩中”;日久淋漓不断者称为“漏下”。
现代医学的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
首见于《素闻·阴阳别论》
2.病因病机:
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造成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
3.诊断要点:
计划生育操作史、盆腔炎病史、全身慢性疾病史、情志刺激史等。
正常月经的生理现象严重紊乱,贫血,感染征象。
专科检查:
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子宫增大。
辅助检查:
血常规、凝血四项、妇科B超、BBT测定、宫颈粘液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诊断性刮宫、女性激素测定
4.鉴别诊断:
与妊娠及妊娠相关疾病导致的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导致的子宫出血、其他内分泌疾病导致的子宫出血、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致子宫出血、应用药物导致的子宫出血的鉴别。
5.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塞流、澄源、复旧
(1)肾阳虚:
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畏寒肢冷,小腹冷感,腰膝痠软,小便清长,面色晦暗。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
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人参覆盆子赤石脂
(2)肾阴虚:
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粘稠,头晕耳鸣,腰膝痠软,五心烦热。
舌脉: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滋阴益肾、固冲止血
方药:
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
经乱无期,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黯红,质粘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或见大便干结。
舌脉: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
清热固经汤
(4)脾虚:
经血非时而至,下血如崩继而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眠差。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则:
补气健脾、摄血固冲
方药:
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乌贼骨岗稔根
(5)血瘀:
经血非时而下,时来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黯有块,小腹坠胀。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剂:
逐瘀止血汤合失笑散去当归尾、赤芍。
第十节痛经
1.概念:
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
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后者与现代医学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盆腔炎、宫颈狭窄引发的痛经可互参。
2.病因病机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气血虚弱、肝肾虚损引起的“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3.诊断要点: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剧痛难忍,影响日常工作。
辅助检查:
B超,专科检查:
三合诊
4.鉴别诊断:
继发性痛经、妊娠导致的腹痛、黄体破裂、肠痈
5.治疗原则:
调理冲任气血
治疗时间:
经前一周给药
(1)气滞血瘀:
疼痛时间:
经前或行经第一、二天。
疼痛性质:
胀痛,甚则剧痛。
月经性状:
经量少或经行不畅,色紫黯有块。
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滑)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
(2)寒凝胞中
①阳虚内寒:
疼痛时间:
经期或经后。
疼痛性质:
冷痛,喜按,得温痛减。
月经性状:
经量少,色黯淡有块。
舌淡胖,苔白润,脉沉
治则:
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
温经汤
②寒湿凝滞:
疼痛时间:
经前数日或经期。
疼痛性质:
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月经性状:
经量少,色黯黑有块。
舌紫黯,脉沉紧
治则: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
(3)气血虚弱:
疼痛时间:
经期或经后一、二日。
疼痛性质:
隐痛,喜揉按,得温痛减。
月经性状:
经量少,色淡质稀。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
益气补血、和营止痛
方药:
圣愈汤
(4)肝肾虚损:
疼痛时间:
经后一、二日。
疼痛性质:
绵绵作痛,喜按,得温痛减。
月经性状:
经量少,色黯淡,质稀薄。
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则:
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方药:
调肝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P101临床表现,痛经。
不孕症,月经不调等
第八章带下病
1.概念: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名词解释)
2.病因病机:
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3.辅助化验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检查
滴虫性阴道炎的带下:
稀薄泡沫状的黄带,阴道壁可见散在出血点。
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渣样的稠厚白带,阴道粘膜附有白色膜状物
老年性阴道炎白带稀薄,为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外阴、阴道粘膜呈老年性改变,易出血
淋病性阴道炎白带呈黄色或脓样,常见尿道口充血,经阴道挤压尿道旁腺,可见尿道旁腺出口处有脓样分泌物排出
支原体或衣原体阴道炎的白带多无明显改变或有黄带;
细菌性阴道病多为稀薄黄带可有腥臭味
宫颈糜烂或宫颈管、子宫内膜炎时,白带呈粘液样,脓样从宫颈管流出。
4.治疗原则:
健脾、升阳、除湿、疏肝固肾、清热除湿、清热解毒、散寒除湿
(1)脾阳虚——方药:
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
(2)肾阳虚——方药:
内补丸
(3)阴虚挟湿——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4)湿热下注——方药:
止带方
(5)湿毒蕴结——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薏苡仁
第九章妊娠病
1.病因: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外感六淫,或情志内伤,以及劳役过度,房事不节,跌伤闪挫。
发病机理:
一是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二是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
三是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可能是简答题)
2.治疗原则:
治病与安胎并举。
一要分清母病胎病。
二是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
3.用药禁忌: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该慎用或禁用。
第三节异位妊娠
1.概念:
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子宫腔以外,称为“异位妊娠”(ectopicpregnancy)。
以输卵管妊娠多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多见
2.诊断标准:
B型超声检查;妊娠实验:
β-HCG测定;腹腔穿刺;腹腔镜检查;子宫内膜病理活检
3.治疗大法:
活血化瘀
未破损期——药物:
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
【附加】:
受精卵着床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
①透明带消失(破壳)
②合体滋养细胞形成(生根)
③囊胚和子宫内膜发育同步且功能协调(沃土)
④孕妇体内有足量的孕酮(阳光雨露)
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
1.概念: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痠腹痛,称为“胎漏”。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先兆流产、前置胎盘
2.病因病机:
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3.诊断要点:
【胎漏】停经史。
妊娠期间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无腰痠腹痛。
专科检查:
出血来自宫腔,宫口未开,胎膜未破。
辅助化验检查:
尿妊娠试验.妇科B超:
妊娠囊、胎心。
【胎动不安】孕后不节房事史、外伤史、癥瘕史。
妊娠期间出现腰痠腹痛,胎动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流血专科检查:
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与停经月份相符。
辅助化验检查:
尿妊娠试验(+)妇科B超:
提示胚胎或胎儿存活。
4.鉴别表格
病名
症状
阴道流血
下腹痛
组织物排出
胎漏
少量,时下时止
无
无
胎动不安
无或少量流血
轻
无
堕胎小产
(胎堕难留,胎堕不全)
流血由少而多
由轻而重
很明显且随腰痠腹痛加重,最后胎儿排出、嵌顿或残留
病名
临床表现
流血时间与血停时间
胎漏胎动
不安
少量阴道出血,时岀时止,或淋沥不断,无或有腰痠腹痛
常在妊娠二、三月开始,不能自止
激经
孕后月经仍按周期来潮但量少,经期短;精神饮食如常或早期有恶阻
有孕而月经不停,到妊娠四五月自止
胞阻
仅有小腹疼痛反复发作,无腰痠
无阴道出血
病名
临床表现
流血时间与血停时间
胎漏胎动
不安
少量阴道出血,时岀时止,或淋沥不断,无或有腰痠腹痛
常在妊娠二、三月开始,不能自止
激经
孕后月经仍按周期来潮但量少,经期短;精神饮食如常或早期有恶阻
有孕而月经不停,到妊娠四五月自止
胞阻
仅有小腹疼痛反复发作,无腰痠
无阴道出血
6.【胎漏】治疗大法:
止血安胎、妊娠用药
(1)肾虚型——方剂:
寿胎丸加艾叶炭、党参、白术。
(2)气血虚弱型——方剂:
固下益气汤(《临证指南医案》)。
(3)血热型——方剂:
加味阿胶汤去当归。
【胎动不安】治疗大法:
、补肾固冲、胎堕难留时当下胎益母
(1)肾虚型——方剂: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2)气虚型——方剂:
举元煎合寿胎丸。
(3)血虚型——方剂:
苎根汤(《妇人大全良方》)。
注:
气血两虚者,方选胎元饮。
(4)血热型——方剂:
保阴煎。
(5)外伤型——方剂:
加味圣愈汤(《医宗金鉴》)。
(6)癥瘕伤胎型——方剂:
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
第十章产后病
1.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一是亡血伤津。
二是淤血内阻。
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2.产后病的“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3.产后用药“三禁”:
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
第五节产后恶露不绝
1.概念:
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血露不尽”,“恶露不止”。
产后恶露不绝根据其颜色和内容物分为血行恶露,浆液性恶露,白色恶露
2.治法:
(1)气虚型——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味
(2)血热型——方药:
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味
(3)血瘀型——方药: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第十节缺乳
1.概念:
产妇在哺乳期内。
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汁不下”、“乳汁不足”、“产后乳无汁”。
2.治法:
(1)气血虚弱——通乳丹
(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第十一章妇科杂病
概念:
凡不属经、带、胎、产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及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
第一节不孕症
1.概念:
女子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有过,未避孕又两年以上未再孕者,称为“不孕症”。
前者原发性不孕症称:
“无子”、“全不产”,后者继发性不孕称:
“断绪”。
2.治法:
(1)肾虚:
肾阳虚——温冲汤去乌附子加熟地
肾阴虚——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旱莲草
(2)肝郁——开玉种玉汤加柴胡
(3)痰湿——启宫丸加石菖蒲
(4)血瘀——少腹逐瘀汤
附论
1.子宫的韧带:
共有四对。
有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作用。
圆韧带:
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后向前下方伸展达两侧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终止于大阴唇前端,使子宫底保持前倾位置。
阔韧带为一对翼状的腹膜皱襞.从子宫两侧开始.各向外伸展达到骨盆侧壁.并将骨盆腔分为前后两部.韧带的上缘呈游离状.其内侧2/3包绕输卵管(伞端无腹膜遮盖).外侧1/3由输卵管伞端向骨盆侧壁延伸.称骨盆漏斗韧带.具有支持卵巢的作用.故又称卵巢悬韧带.内有卵巢血管通过.
主韧带又称子宫颈横韧带.位于子宫两侧阔韧带基底部.由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侧方向外达骨盆壁.是固定子宫颈位置的主要力量.
宫骶韧带自子宫颈后面子宫颈内口的上侧方伸向两旁.绕过直肠终止在第2.3骶骨前筋膜上.作用是将子宫颈向后及向上牵引.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
2.输卵管:
由内向外分为四部分:
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
3.卵巢分泌的激素:
主要为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甾体激素
(1)雌激素的作用:
①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增强子宫收缩力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使子宫内膜增生,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②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③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多,保持阴道弱酸性,使阴唇发育丰满。
④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发育
⑤促使卵泡发育。
⑥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抑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⑦促进水和钠潴留;再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下降的趋势,使β-脂蛋白减少。
减少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⑧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的作用:
①使子宫肌松弛,兴奋性降低,并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孕卵在子宫腔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妇科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