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94套.docx
- 文档编号:11863460
- 上传时间:2023-04-0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83KB
审核版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94套.docx
《审核版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9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94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核版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第94套
嘉峪关市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共8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
《尚书·说命下》: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
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
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诗经·召南·摽梅》写道:
“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顷筐暨(jì,取)之”。
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
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
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梅诗》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
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
南宋彭克(号玉壶)有《玉壶梅花三百咏》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
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
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
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
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
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
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素质,所标榜的气度。
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
“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
”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放翁《梅》诗也说:
“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
戴昺说:
“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
”(《初冬梅花偷放颇多》)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
“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
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宋扬无咎《柳梢青》云:
“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
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
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清汪士慎《题梅花》诗说:
“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金农《画梅》诗说:
“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
”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
张道洽《梅花》诗云:
“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互友”。
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
“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
”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
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
“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人开始是从实用的方面去认识梅花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将梅花作为审美的对象。
B.在国人看来,梅花的实用价值很多,它可以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可以入药,有治疗各种疾病及驱除蚊虫的功效。
C.南朝正式出现咏梅诗,沿唐及宋,咏梅诗更是大量出现,南宋彭玉壶一人竟写了咏梅的诗300首。
D.咏梅诗的盛行,引起一些人的埋怨,认为这是失去了真梅,是种“弃实求花”的现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梅花的色淡气清,正与文入学士追求的高雅脱俗的精神价值相契合。
B.熊禾的《涌翠亭梅花》与陆游的《梅》,都写了梅花的清淡,诗人借以表现对质朴的追求与气度的标榜。
C.疏影瘦身的梅姿,凸现出人的一种雅趣和倔强,这种雅趣与倔强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人格。
D.恽寿平《梅图》中“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的诗句,是对高士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咏梅,常用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寒雪等物象作陪衬,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托梅的“高标逸韵”。
B.陪衬梅花的意象群,应与梅花“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C.金农(画梅》诗句:
“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意思是说梅的形象清寒,是因为其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而清寒的明月又为梅添加白色,使梅香随东风散得悠远。
D.南宋正式出现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说法,这可从陆游与林景熙的作品中得到印证。
这三种植物都象征了中国士人的至高精神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
“瑞曰:
“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下令飙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十五年,卒官。
卒时,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
①脱粟:
糙米饭。
②飙发凌厉:
气势猛然。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仆艺蔬自给艺:
种植
B.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衔:
怀恨
C.执政阴沮之沮:
沮丧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酹:
祭奠
5.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②属吏惮其威
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
⑤瑞以身矫之
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买了两斤肉。
他死时挂的还是葛布帷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门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因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才半年就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时,不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7.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5分)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
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8.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
(5分)
9.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
(1)、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2)、心非木石岂无感?
。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4)、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
(7)、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阁夜》
(8)、,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9)、,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10)、,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1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13)、既自以心为行役,?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选考题(在三、四题中选做一题)
三、1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这是个赶集的日子。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
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①。
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
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
他问道: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
“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
“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
这个乡巴佬!
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
”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
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
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
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
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
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
“老滑头,滚开!
”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
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
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
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
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
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
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
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
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
“一根细绳……乡长先生 ,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①坍台:
吴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12、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
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
但李鸿章愿意去。
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李鸿章算过一笔帐:
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
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
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
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
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
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
他说: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
”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
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
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
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
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
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
国人即刻指责道:
“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
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
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
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请简要分析。
(6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二卷(7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13.下列各句中和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崇高的社会地位、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少有的殊荣,连篇累牍且不无夸大的称赞之辞,使季羡林难以拒绝而被迫接受“国学大师”的称号。
B、冯雪峰提出阿Q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的观点,现在看来这一观点的始作俑者是王任叔,而非冯雪峰。
C、随着雨季的到来,黄河水量有了大幅度的上涨,在离开壶口瀑布几百米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听到它那振聋发聩的巨大涛声。
D、读《论语》而不知《论语》,即读了却不会准确使用,或者即使读懂了却光说不练,口惠而实不至,也会引来微词和批评。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装置,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纵观二十世纪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最具潜力的因素。
C、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D、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地位举足轻重。
除了语言因素外,准确理解题意是决定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15、仿照下面示例,根据文段内容另写两句话,与例句一起构成一组排比句。
(4分)
正能量是一切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并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我们也获得了很多正能量,如从《赤壁赋》中我们学到了身处逆境要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
六、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60分)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
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
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请根据以上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表达你心中见地的文章。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文体、立意自定。
语文·答案
1、B2、C3、C
4.C5.D6.C
7.⑴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在朝廷听候治罪。
(“触忤”“市”“诀”和“待罪于朝”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⑵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
(“见”及“纠擿”“发”“再”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8.上片:
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
(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1分)
下片:
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2分)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
(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1分)
(实写2分、虚写2分;每种景象要简析诗句、概括特点,各1分;虚实结合的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核版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94套 审核 嘉峪关市 一中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新人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