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笔记自考本科.docx
- 文档编号:11861481
- 上传时间:2023-04-06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69.48KB
健康心理学笔记自考本科.docx
《健康心理学笔记自考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心理学笔记自考本科.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心理学笔记自考本科
健康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健康
一、健康的意义
健康是个人做为个体和社会成员完成全部生活的能力(一种让我们实现全部潜能的生活能力)。
健康意义已经不局限为一已之私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是人力资本的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二、健康的内容
健康三维:
世卫组织《组织法》宣言中提出了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意义:
极大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三、健康的结构
健康连续体:
健康与疾病并非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彼此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两者都可有不同的程度,综合的统一体。
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处于连续的统一体的特定范围。
意义:
使人们除关注健康和疾病两端点外,也同时关注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
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诱病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
此时机体虽无明确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退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
标志着对疾病的预防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健康连续体的不足:
是一种双极结构,透露着躯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追求。
不过现实中不乏身残志坚者(乐观和坚定会使身残志坚者生活更好,身心相互分离、交互作用、彼此促进或消减)。
因此躯体、心理健康应该是即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注:
生理维度、功能维度)。
四、健康的测量
(一)健康评价标准
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主要看四项指标:
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死亡率。
死亡率和发病率进行分类的唯一国际标准《国际疾病分类》ICD(对疾病、有关健康问题以及疾病和操作的外部原因进行分类),ICD-10是所有一般流行病学及许多卫生管理用途的唯一国际标准诊断分类。
沙利文指出,估计一个人寿命长短时应把寿命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种种生理功能完备的时间;另一部分是某些生理功能丧失的时间,这样可以得出平均健康寿命。
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主要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
主要通过自我报告、医生经验判断、仪器检查等手段测量。
(二)生活质量及其评价
定义:
(世卫)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
涉及6领域:
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方法:
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
最常用量表测评法,量表有三类:
普适性量表、疾病专用、领域专用。
意义:
生活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
人们开始重视一些正向健康指标,如主观健康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
生活质量评价不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三)健康成份测量新框架:
ICF
影响到健康本身的状况(疾病、疾患、损伤、中毒及外部原因)被ICD-10所编码,而对个人健康状况的长期影响(如功能、残疾、活动及社会参与能力、环境因素等)则被“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所编码。
从概念上从把侧重疾病的结局分类(前身)转变为健康的成分的分类。
ICF健康成分分为两个部分(功能和残疾、背景性因素)的四种情况:
身体功能和结构与损伤;活动与活动受限(功能的个体方面);参与与参与受限(功能的社会方面);背景性因素。
ICF使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核心概念是:
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健康状况和背景性因素间交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
交互作用是独特的,不是一一对应的,也是双向的,一个方面可导致多个方面的变化。
不能简单的从一种损伤或多种损伤去推测能力受限或活动表现的局限。
意义:
1、ICF建立在交互作用模式基础上,将功能和残疾作为一种交互作用和演进的过程,为研究和临床以及其它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角度方法。
2、ICF建立在残疾性的社会模式基础上。
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性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认为残疾性不仅是个人的特性,也是社会环境形成的一种复合状态。
健康是一种实现全部潜能的能力。
对残疾问题的管理强调社会集体行动,要求改善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坐轮椅的人没有坡道而无法到达办公室时,ICF干预的重点是建筑物改建,而不是人被迫去别的地方)。
ICF反对将残疾定义为一种隔离的少数人群的特征的观点,通过采用ICF作为政策和法律的框架,各国不仅是采用了一种新工具,也认同了关于健康的融合、平等和人道的观点。
第二节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一、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一)早期疾病的超自然/魔法理论
人类早期,心与身被视为一个整体,邪魔入侵或冒犯神灵往往导致疾病,大多治疗的目的是使被冒犯的神灵恢复平静或使邪魔离开。
超自然信仰可以带来安慰。
颅骨环钻术古老的医学方法 之一,即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二)希波克拉底的贡献:
疾病的物质理论
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之父,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古希腊医学黄金时代的缔造者。
把疾病看成自然现象,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魔法理论。
1、把癫痫看成一种自然现象,开启了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认识源头。
2、认为废物污染过的土地会向空气排出有毒气体,可引起疾病,从环境卫生的角度指明了疾病的预防之道。
3、另一大贡献是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整体理论--体液学说,体液平衡即健康。
疾病最早的系统性理论,是疾病的物质理论。
不仅认识到了躯体功能在健康中的作用,同时认为这些因素对心理(人格)也会产生影响,是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体现。
有学者把此阶段称“自然哲学阶段”。
(三)中世纪:
医疗实践宗教化
神秘主义和鬼神论主导了疾病的概念,被看成上帝对邪魔的惩罚,治疗常采用鞭打以祛邪,医生的作用带上了牧师的职能,治疗与宗教活动混为一体。
教会认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创造物,不能做为科学研究对象,解剖被严格禁止。
(四)文艺复兴至今:
医学的生物化
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医学也摆脱了神学的桎梏,开始进入实证阶段。
这一阶段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先后经历了器官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以及从另一角度补充和深化的细菌理论及基因与分子生物学。
为摧毁过去健康领域的迷信观念,身心二元论受到现代医学高度重视(身心互不影响,躯体疾病由生物学因素所致,只能生物学方法治,医生负责;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是心理因素所致,哲学家和神学家主管)。
(五)疾病研究的新模式:
生物心理学研究
生物医学的贡献:
利用疫苗征服了许多感染性疾病;还发明了抗生素,使人们有了对抗细菌性感染的有力武器;对基因图谱的研究,更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干预各种遗传性的疾病。
生物医学对于人类健康功不可没。
生物医学的不足:
其一,简单地认为没有细胞损害或生理病理改变就是健康,反之则是疾病。
因而在诊断和治疗中,只考虑生物学上的变化,只注意躯体的功能障碍,而忽略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变化。
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关心的只是病痛而不是真正的健康,关心的只是延长生命的数量而不是提升生命的质量。
其三,更多地强调治疗而不是预防和保健。
随着现代心理学发展,特别是弗洛伊德对转换性癔症的研究,研究者开辟出了心身医学。
以此为代表的生物心理学研究,使人们突破了生物学的单纯视野。
深刻认识到,人是完整的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是多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观和整体健康模式正日益成为现代心身医学的理论观。
21世纪医学:
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
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界定
一、健康心理学的确立
人类疾病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染性和营养不良患者减少,慢性疾病越来越引人注目,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作用尤为突出。
医疗领域的人员也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这样的背景下,健康心理学得以确立。
1978年抛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批准健康心理学成为APA第38分支。
二、健康心理学的目标
1、科学研究特定疾病的原因或缘起,即它们的病因学。
(尤其对疾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起源感兴趣)
2、增进健康。
(关注如何使人们进行增进健康的行为)
3、防治疾病。
(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健康的因素;帮助已患病者调整状态,适应其疾病并遵守困难的治疗方案)
4、促进公众健康政策,改善健康保障体系。
(研究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为他们改进服务、提高服务成效提供建议)
三、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分析
定义:
融教育、科学和职业等多种功能为一身,在健康的促进和维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失调相关病因的辨别以及健康服务体系的分析和促进、健康政策的形成等方面有独特贡献的心理学学科。
重点:
健康心理学针对的是躯体健康和生病问题,而非精神健康和病态问题;十分强调健康的促进和维护、社会关注的持续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卫生保健费用的控制等问题,特别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的形成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关注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的联系。
根本目的:
在于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并用此消除消极的行为,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四、健康心理学者的主要工作范畴
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1.研究。
识别影响健康维护及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研究如何发挥健康心理学的教育和干预角色,如何开展和评估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项目;研究如何对干预、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估的问题,以往过分关注客观指标而忽略了对象的主观评价。
2.教学。
主要在各类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学校的教室展开,还可以在社区保健机构进行,也会深入政府机构,为卫生保健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
3.应用。
健康心理学的临床技能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可以为患者提供直接的干预;还可以提供间接的咨询。
第二节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一、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
死亡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以此为住所制定医疗保健政策,重点就在于如何减少老年人的死亡和治疗老年人易发生的疾病,显然不利于预防年轻人的死亡。
马克·拉兰德提出非正常死亡的概念-70岁以前的死亡。
拉兰德认为,减少非正常死亡的最有效办法,是将注意力放在影响疾病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因素上,而不是生物学因素上,并根据这种思想制定预防疾病的各种措施。
意义:
对非正常死亡的关注,突出了心理社会因素,特点是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订。
二、从“治疗”到“预防”,从“疾病”到“健康”
生物医学追求治疗效果,并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但这主要归功于早期检出率的升高而不是治疗手段的进步。
另外,过去对死亡率的重视超过疾病发生率,虽然医学使许多致死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降低了,但致死因素却仍然存在,并对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
只有尽可能维持人们的健康状态、使个体远离慢性疾病的负担和压力,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GeraldCaplan界定了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通过培养分享习惯防止疾病发生);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三级预防(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来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意义:
早期预防和干预对于延缓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都有助益。
但实践中三级预防却仍然是最为普遍的形式。
妨碍预防的因素:
主观方面(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情绪上的防御性(忌医)、低效能感和无奈;行为上的旅途、功利性和惰性),客观方面(医疗体系不完善;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预防工作需要借助生物医学确定健康高危因素,并发展技术以实现预防和免疫。
不过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的作用似乎更为突出,健康心理学特别关注人们的认识、体验和行为在维护、促进和预防中的意义,发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等新理念和新方法。
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是健康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与其它相关医学分支的一个最主要区别。
三、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病人角色三层属性:
疾病(disease器官功能和品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体征);病感(illness心理上主观的不适感);病患(sickness难以履行社会责任)。
生物医学只关注第一层面,限制了疾病诊断、治疗的禅师和思路,且会导致非人性化的操作,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BSP(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提出(Engel),标志着医学领域开始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病人,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生存过程所依赖的外环境(包括社会因素及社会体系:
医疗保健体系),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意义:
提高了健康的标准(不再仅是身体方面);改变了医患关系(人本主义);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考虑身心社会交互作用);拓展了治疗方式(身心同治)。
此外,对健康人BSP提示应该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去了解、增进健康。
BSP引入系统论,层次性,改变任何一层次都会引起所有其它层次变化。
BSP的发展--整体健康模式-健康服务新范式:
力图重新获得人道医疗,尊重完整个人的综合运动;疾病是整体素质不好的表现,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所致;强调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密切相关,强调个体有道德、有涵养、能调控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三特点:
(强调心理事件和个人价值系统的重要性、重新认识责任感对个体的价值、重新认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毕生发展的观点
人一生中健康在不断变化,与健康相关的重要因素也在发生变化,预防目标和干预重点也不同。
不同年龄疾病谱、死亡谱不同;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力不同;干预重点不同(不同年龄个体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的不同也影响到行为)。
第三节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一、心身医学(注:
医学内容的扩展,引入心理学)
心身失调的研究朝两个方向:
一个从心理动力学观点研究,强调未解决的无意识中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心身失调;另一个从心理生理学观点研究,认为情绪应激与身体疾病有关。
区别:
心身医学着重探讨心身疾病的心理学机制及心理干预方法;而健康心理学着重于探讨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二、行为医学(注:
行为主义对医学的渗透)
综合行为主义理论和生物医学知识来探讨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学科。
区别:
行为医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侧重于行为主义,研究对象主要是病人,着重探讨疾病防治问题;而健康心理学把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象更多是健康的人,更侧重于应用心理科学方法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关系:
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有相似的目标和研究内容,分享知识、技术与成果,相互独立主要基于组织意义。
区别主要是各自成员自我训练方式,行为医学最广泛,汇集各种学科原理与知识;心身医学的经典范式是应用医学的原理尤其是精神病学方法进行研究;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直接从其它心理学分支借鉴原理和方法。
三、临床心理学(注:
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中的“医学”)
临床心理学关注心身失调和身心失调。
整合科学(主要是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以理解、预测及减轻失调、残疾和不适,并促进人类适应、调整及个人成长。
关系:
均属心理学分支,理论基础相同,工作部分重叠。
区别: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更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工作重点是心理病理的评估和干预--三级预防,强调诊断标准及咨询和治疗技术,主要在医院的精神科;健康心理学则侧重于健康人群和躯体疾病病人,集中在躯体的完满或疾病,工作上更关注一级预防,重在培养人们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心理学更加全面地关照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愈后整个过程中心理影响因素或影响心理的因素,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具备的基础知识。
四、医学心理学(注:
医学技艺的扩展,为医学服务的心理学)
与心身医学比较而言,心身医学稍偏重医学方面一点。
常被定义为医学的分支,致力于操控病人的艺术。
侧重探讨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研究实践方法大都与临床心理学相同,但侧重心理的生物学方面,推动力来自医学而非心理学。
(在我国,医学心理学是各医学院校必修课程,成了心理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所有分支学科的总称,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
区别:
与心身医学和健康心理学间区别大体相似。
同时也可以说,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医学心理学的工作范围。
五、心理卫生
区别:
健康心理学更多以身体健康做为核心而关注作为其前因或是后果的心理因素,心理学是一种视角、研究和干预问题的取向;而心理卫生领域,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就是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身。
六、总结:
健康心理学(注:
健康生活的实践)
健康心理学与以上学科即有交叠与各有侧重。
健康心理学的区分与其它的重要特征:
着重于健康人群和躯体疾病病人,着重于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且更关系治于未病的预防思想。
第四节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流行病学方法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通过对人群疾病和状态的诊断、测量和比较进行,流行病学的方法是健康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起点。
(一)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变量
死亡率:
一段时期内人口中的死亡比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可用做描述疾病分布。
罹患率:
同发病率一样测量新发病例,常用于较小范围内或短期内的流行,观察以日、三日、周、旬、月为周期,常用于疾病流行或爆发时的病因调查。
流行率:
又称现患率或串病率,指某一时期内某种疾病存在的数量(新旧总数)与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率。
相对危险(RR):
对某一标记特征与疾病的联系的测量,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病率与不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病率的比例。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式
一般分为四类:
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病例对照组、队列研究);实验性;理论性(数学建模)。
描述性和分析性通常被称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法。
1、现况研究
基础性研究方法。
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亦可称横断面或患病率调查。
目的:
描述疾病分布;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关联;为评价防治措施提供信息;为疾病监测或其它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倚:
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信息偏倚(各环节)。
2、生态学调查:
亦称对比调查研究。
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关系。
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分两种:
1)生态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人群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探索原因)。
2)生态趋势研究:
(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变动趋势。
可对生态比较研究中获得的病因通过干预措施前后比较,主要用于疾病监测)
生态学研究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出结果快。
但要注意生态学谬误。
3、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流行病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类型之一。
选择病人作为病例,选择没患但与患者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搜集即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
是一种回顾性仍会果查因的方法。
4、队列研究:
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躁组和非暴躁组,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收集发病情况,比较两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又译为定群研究、也称随访研究或发病率研究。
三种类型:
1)回顾性队列研究:
(开始时,暴露和疾病均已发生,根据已有资料来确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研究死亡和疾病发展,可靠性取决于历史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2)前瞻性队列研究:
(对有可疑危险因素的人和没有的人进行追踪比较,适宜做因果推论,但时间长、易失访,可行性差):
3)双向性队列研究:
(在回顾性队列研究后继续进行前瞻性队队列研究,适宜评价对人体健康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作用的暴露因素)。
5、流行病数学模型
又称数学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
需在已知疾病的流行过程、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并以实际的流行过程进行检验和修正
第五节健康心理学在中国
一、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
中国健康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个性(内守、形神、恬淡、阴阳、仁智)、情绪(内五行与情绪生克、以情制情)、生活方式(顺应天地、节制有度、动静适宜)与健康的关系,“治未病”(未病先防、先安未病之脏、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思想,整体观念(系统观、系统治、身心同治、天人合一)和辩证诊治(系统论)等健康心理学思想在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及历代医学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体现。
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健康心理学才刚刚起步。
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
第一节行为与健康
一、相关概念
1、健康行为:
是人们为了增强或保持健康状态所采取的行为。
主要包括:
减少或消除有健康危险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以及遵医行为。
2、健康习惯:
是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常常下意识地自动表现出来。
一般童年时形成,约十一二岁稳定下来。
3、生活方式:
是个体所作的影响健康的各种决定的总合。
造成疾病的最重要的原因及一般的死亡原因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有关,是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生活方式自己可以控制,对于疾病预防和改善颇具意义。
4、危险行为:
是与健康行为相对的,有损于当前或未来健康的。
青春期是危险行为的一个易感期。
二、健康行为的意义
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感情性疾病、意外伤害、职业伤害等的预防和控制也与生活方式关系紧密。
而且行为是可改变的,因此健康心理学特别关注与健康相关联的行为。
意义:
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死亡率;能延缓死亡时间,提高个人寿命和人口的平均寿命;可以推迟慢性疾病所致的并发症的出现;成功的行为矫治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行,从而缩减大量用于健康和行为方面的费用。
三、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呼吁理论
观点:
如果人们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将会改变健康习惯。
因此,健康教育是让众从事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
局限:
不过欲望和偏爱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作的判断,对负面信息可能进行自我防御性的加工。
(二)健康信念模式
观点:
人们是否进行预防疾病的行为,直接取决于他们所作的两个判断:
一个是评估自己对特定健康问题所感受到的威胁,另一个则是对采取预防行为的好处和障碍进行衡量。
是最广泛被研究和最被接受的理论。
相关的几种信念:
疾病严重性的信念;疾病易感性;健康行为好处;健康行为障碍。
(三)Ajzen计划行为理论
观点:
试图把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行为是个体行为意图的直接结果。
关于某种特定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健康 心理学 笔记 自考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