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区域经济合作.docx
- 文档编号:11852728
- 上传时间:2023-04-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8.81KB
毕节区域经济合作.docx
《毕节区域经济合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区域经济合作.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节区域经济合作
毕节实验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
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有利于试验区进一步参与区域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以来,受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思潮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的影响,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开展深入研究。
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当属“增长极理论”及其理论延伸的“核心一外围理论”。
1955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出版《略论增长极概念》,该文中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但他对原始增长极概念的理解源头是相对抽象的经济空间,并非从地理空间出发研究地理位置相近,紧密相连区域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地理空间特征研究却较为浅显。
针对这一缺陷,很多学者将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成地理空间做出了较大努力,并以此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如法国经济学家雅克•布德维尔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中;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其专著《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从地理空间视角研究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论著中,从不同视角丰富和深化发展增长极理论,使得区域增长极理论成为了区域开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1966年美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者约翰•弗里德曼在其代表性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中最先提出了核心一外围理论的基本思想,该著作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构建出一整套关于发展中国家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1972年在《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对其思想理论作了深化拓展,弗里德曼认为“核心区域”是创新变革中心,“外围区域”则是依赖于核心区域的其他地区,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呈圈层结构,因此外围区域的发展要取决于核心区域的发展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弗里德曼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几乎涉及到所有空间,将各具体地区的变量视为一个更大系统的构成因素,并把文化和政治过程等非制度因素也置于经济过程之中进行分析探究,不再把区域发展视为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罗•克鲁格曼、弗塞尔等一大批著名主流经济学家开始介入空间或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他们在主流经济理论框架下,主要对产业空间集聚形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是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和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克鲁格曼就专注于“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并于1991年出版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对“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对“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该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理论分析工具的发展,可将长期被排斥的空间问题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克鲁格曼在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中,一直坚持报酬递增原则,并将产业集聚性和区域专业化作为分析的两大依据,主要探析报酬递增规律如何影响产业的空间集聚,重点考察市场和地理之间的联系。
他还指出报酬递增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正的外部性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产业的空间分布严重失衡。
目前,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热点在于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199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在其代表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理论,该理论也被称为新型区域发展理论,通过详细调查研究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的产业集群状况的基础上提出:
集群是在某一区域内纵向上紧密关联的一组企业,它们在整个产业内的良好协作,能有效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并进而提升某一产业所在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
1998年波特又在其论文《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提出:
集群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只要形成集群,内生机制就能促动其自然成长发展;同时,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制定适宜的集群发展政策,支持现有的和正在发育的集群进一步健康发展,而非刻意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
2、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西部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东部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经济转型,区域发展问题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发展差异过大会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失准会导致发展目标不明和动力缺失,区域发展模式选择不当也会影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潜力发挥。
在区域发展实践层面上,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如何与中央及其他地区协调,避免发展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现实的需求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区域发展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关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但相比于西方学者对于区域发展较为抽象性和高度理论化研究,国内学者更多地是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区域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有益、深入、系统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从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发展理论,更加体现了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意义。
具有代表性的有:
一是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说。
夏永祥(1994年)试图系统地分析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认为形成区域间发展差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地理位置及由此决定的交通便捷程度、信息丰缺程度等因素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是作为一种既定历史产物继承下来的,非因区域间的主观努力不同而变化。
杨勤业、陆大道等人(2003年)则具体指出,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比优势的态势为地理位置势能,地理位置和区位在自然条件势能促使其获得政策上的势能,并直接影响和引导政府战略方向、发展方式选择和产业结构的形成,由此产生出区域间发展的明显差异;
二是市场机制说。
蔡眆等(2002年)指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机会不足,造成了更为严重的资源配置扭曲,使其经济增长受到阻碍。
市场的扭曲,固化并扩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孙海刚(2007年)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由于享受优惠政策而获得了一个先动的优势,更在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下其先动优势得到了强化,导致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现象更加明显。
三是人力资本说。
蔡眆、魏后凯(2002年)等人将人力资本禀赋差异看作影响各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认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远高于对物质资本投资效益,并为西部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发展新思路与政策建议。
四是社会资本说。
张庆、康建英(2006年)认为地区差距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地区社会资本内容的差异。
社会资本的特点引导人们追求最大化的边际收益,通过高效配置社会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并节约了交易费用和生产。
金晓斌、易理强(2008年)等人不单纯以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对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其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他们认为,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区域发展不是纯粹的经济发展,而是包含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整体协同发展。
无论国外的研究成果还是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成果都表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与自身所拥有的各种生产性资源有关,同时也受到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在研究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时,不仅要考虑提高区内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还应该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研究试验区如何与周边区域加强经济合作,不断开放市场,提高各种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经济的强行起飞和超常规发展。
(二)毕节试验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20世纪以来,实践证明: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少行政壁垒和促进资源自由流动,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
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都是通过国家与国家合作或者不同地区的合作,以城市带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存在的,如以波士顿和华盛顿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城市带等。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还证明,区域内经济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也证明,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周边经济区域的合作,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该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通过区域内经济主体合作发展,成为我国最有潜力、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
一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发挥毕节资源比较优势,改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使毕节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区内外县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
二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毕节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培训合作,形成合作区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确保毕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善金融体系,特别是完善和创新农村金融发展;切实加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五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进毕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特别是提升煤炭等强势能源资源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协同合作区域争取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建设毕节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建立双语(彝、汉)教学示范区,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人民生活问题,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贵州兴边富民行动。
二节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主要合作方式
1、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
一是加强与黔中经济区合作。
黔中经济区是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重点培育的贵州省域重要增长极。
黔中城市群是贵州省的核心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和地缘优势,辐射半径较大。
除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地外,通过毕节市委、市政府努力,织金、黔西等地也纳入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区域。
城市群将以新型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科技产业等为支撑,打造成我省“高科技、优产业、开放型、生态化”的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示范性区域。
二是努力打造贵州“金三角”。
2011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贵遵毕“金三角”发展战略后,毕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便组织课题组,就毕节在“金三角”发展战略下如何大作为进行了研究。
贵阳是贵州经济的“火车头”、“发动机”;毕节有独特的政策和自然资源优势,以改革试验为动力,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遵义市具有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发展后劲正在显现。
通过研究三地要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竞争互补,形成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的积极发展态势,共同打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金三角",进而带动全省发展。
三是深化金沙江流域14地州市的旅游合作。
金沙江流域是我国云、贵、川的重要结合部,该区域14地州市境内拥有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第四届金沙江流域14地州市旅游发展高峰论坛2013年将在毕节举办,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对于促进毕节试验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开发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推动进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合作。
1990年,国家计委批复了《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将攀西—六盘水地区列为重点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这些都对两省三市(州)的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国发2号文件提出统筹攀西—六盘水经济区域规划建设,为攀西—六盘水地区新一轮开发建设迎来了历史机遇。
五是加速推进泛乌蒙山区旅游合作。
泛乌蒙山区旅游合作高峰论坛于2012年4月15日在贵州毕节正式举办,此次共有16个乌蒙山区及泛乌蒙山区的地、州、市委秘书处、政府办和旅游局领导参加筹备会,各参会人员广泛讨论了泛乌蒙山区旅游合作联盟宣言,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泛乌蒙山区旅游线路设计等内容,还提到了泛乌蒙山区宣传、统一规划、经费问题、高峰论坛举办地选择等多个问题。
各参会市、州正式签订合作宣言和框架协议,泛乌蒙山区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后,云南、贵州、四川的16个涉及泛乌蒙山区的地、州、市将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游客护送、统一规划建设,将大力推进乌蒙山区旅游发展。
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
一是在泛珠三角协作框架下,推动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使毕节的能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广东等珠三角地区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实现与能源资源匮乏,但市场潜力巨大的东部地区互补双赢,凭借“西电东送”将煤电产业打造成了支柱产业之一。
二是毕节紧紧抓住内地与香港、澳门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这个契机,特别是贵州在香港举办旅游文化招商推介会的机遇,主动到港澳地区招商引资,开展项目推介和互访考察,不断扩大利用外来投资领域,积极探索利用BOT、TOT、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资金参与毕节试验区公共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中药现代化、旅游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对接成渝经济圈,根据区内资源禀赋特点,切实加强与成渝经济圈合作,通过合作,采取优惠措施,促进重庆汽摩配产业将向毕节试验区转移,不断改善毕节试验区机械制造业落后的局面。
3、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十一五”以来,不断加强招商平台建设,先后成立14个招商分局,区域间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经济建设取得平均每年13.9%的增长速度,荣获2008年度“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2009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中“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10年度“中国粤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上市公司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100强”等荣誉称号。
(二)合作成果
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立足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有效推进了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影响力不断上升
“十一五”以来,毕节试验区根据区内资源禀赋特点,加大力度与周边地区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合作博弈中话语权进一步增加;市委市政府(原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先后率队分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及长江以北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宣传推介活动及项目签约仪式,通过招商宣传,毕节试验区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成渝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让中国及世界了解了毕节试验区,为进一步招商引资活动和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国电、华电、新希望、河南永煤、力帆时骏等大型企业来试验区投资。
以中石化为代表的由煤磷化工,以湖北宜化为代表的循环经济,以力帆时骏为代表的汽车机械制造,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代表的大型煤炭开采,以深圳能源集团为代表的风能发电等一批新兴产业在试验区落地生根,从无到有,产业结构正在从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迈进。
3、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加快
毕节试验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2006年的33.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9.72亿元,累计实现到位资金565.77亿元。
2007年56.26亿元,比2006增长67.9%,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1%提高到43.3%;2008年85.87亿元,比2007年增长52.63%,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0.5%;2009年150.4亿元,比2008年增长75.1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6%,外来资本已经成为拉动毕节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4、合作范围广泛
从合作的广度上看,合作项目不仅仅局限在商贸领域,还包括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环保、技术、金融等多个合作领域。
对外合作区域方面,不仅与东部合作,同时也与中部和西部合作,在企业性质方面,不仅有中石化这样的央企,也有力帆时骏这样民营企业,合作范围具有广泛性。
(三)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合作层次低
虽然毕节试验区在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特别是煤电等能源资源形成区域垄断,与东中西部资源贫乏地区的经济合作方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合作层次较低。
合作项目主要体现在不断使用和开发区内自然资源,合作的目标并不是使资源流动自由化,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是更低层次的目标,主要包括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衔接、消除贫困与经济增长等。
2、市场制度缺失
从市场经济制度看,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两个基本的衡量条件:
一是合作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能否自由流动。
二是合作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否能够达到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
要实现这两个条件,就需要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机制来保证。
毕节试验区地处西部落后地区,无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011年人均GDP仅为1500美元,与我国人均GDP5400美元相差甚远,落后状况表明;毕节试验区开放时间比较短、开放程度还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还未形成,这将阻碍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推进,也将限制合作效率的提高。
市场经济制度的初级性,或者不完善性,导致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等,因此生产要素的流动就面临着极大的预期风险。
这种市场制度供给的不足就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交易成本过高和交易秩序的混乱,从而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3、体制机制不健全
从合作的机制看,毕节试验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合作区域迄今为止没有组建具有规范的经济合作组织机构,也没有形成区域间合作的有效机制。
泛珠三角的合作还比较松散,软约束环境较差,体现的是功能一体化而不是制度性一体化;贵州“金三角”合作仅停留政府文件,合作领域、体制、机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等。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组织约束,不同区域经济主体的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单边性,各地利益难以协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4、自生条件亟待改善。
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内陆型经济特征明显,拓展对外开放难度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这些都将削弱毕节试验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合作条件因素分析
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机遇并不是常有,更不是长存永驻,而是稍纵即逝。
因此,只是发现机遇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机遇,抓机遇就要对影响毕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做好发展本地经济的大“文章”。
(一)宏观经济环境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不管它是发展速度多快,不管是多少年的发展,三十年也好,三十五年也好,基本的事实是,我们仍然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大国经济,人均GDP也仅是美国的18%,在这个阶段上,要看到未来的发展和潜力是非常大的,中国经济内部的交易,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之间的,国内贸易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未来若干年,应该可以期待比较快的增长,而且也可以期待国内各个省之间,跨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将会更加细致化,省内、区域内的交易,这种贸易将会更加活跃,经济将持续增长。
2、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巨大空间;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作为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区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内涵要求体现先行先试、后发赶超、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用活政策、敢于去闯、勇于去试、创新发展的政策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中央统战部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政策优势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国发2号文件和365号文件的下发以及黔中经济区规划获批,将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微观因素
1、地域资源因素
地域资源因素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空间区域所在地域相联系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
在不同的地域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库存量、人力资源状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地理条件等因素均有可能不同,这是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因素。
一是自然资源禀赋因素。
无论是区域的产业分工还是区域合作,自然条件形成的资源禀赋都是最为基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和气候资源等。
毕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矿产有32种,其中,煤、硫、磷、铅锌、铝矾土、大理石、重晶石最为丰富。
煤的上表可开采储量为247.3亿吨,2000米以上储量为700多亿吨,且主要为优质无烟煤;铁矿探明储量为2.28亿吨;铅锌矿储量1100多万吨;磷矿块岩储量14.1亿吨;硅石储量1115.2万吨。
煤炭方面,毕节具有江南煤海之称,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煤炭作为一种稀缺性能源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为毕节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客观基础条件。
在区域产业分工上,毕节试验区可依据本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对采掘业、机械加工业、能源工业、农林牧渔业等基础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进行选择;而在区域合作上,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愿望,依据本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状况,选择合作对象,实施合作行为,形成共同一致的经济行动和行为目标。
二是人力资源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中也成为地域因素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等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和行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投入人力资源来实施和完成。
因此,人力资源一方面是社会生产的投入要素,另一方面又是要素配置的决策者,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影响着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方向、内容和模式。
近年来,毕节不断通过发展本地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同时高度重视引智工程的推进,截止2011年底共引进硕士毕业生390余人,博士达29人,改善了高端人才稀缺的区情,良好地人才团队为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因素。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交换经济。
要成功实现地域间的交换,必须缩短商品流动和信息传递空间的距离。
如果不能克服这一障碍,则要素的有效流动无法实现,区域间的合作也无从谈起,产业分工就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进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交换经济以良好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前提,交通因素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内河航道等。
铁路和公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载体,交通条件的优劣与物质流动成本密切相关,影响着区域内和区域间物质流动和人员流动的水平,从而也决定和影响着区域合作的水平;同时通信条件的优劣影响信息传递和到达的速度,没有良好的通信条件,区域合作几乎无法实现。
四是区位因素。
地处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结合部,是珠三角地区连接西南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
规划建设的厦门至成都、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和成都至贵阳快速铁路、隆昌至黄桶铁路、昭通至黔江铁路等将成为试验区新的对外交通通道。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的不同,表现为在经济发展中要素投入的构成及规模不同,所获经济成果和经济效益也不同,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质量不同,同时也表现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对要素投入的需求及对要素的吸引力不同,所以,经济因素对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的形成和架构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是经济实力因素。
试验区成立以来,经过24年的发展,经济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节 区域经济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