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1847393
- 上传时间:2023-04-06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287.08KB
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
XX县XX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
二、项目主管单位:
XX县教育局
三、项目实施单位:
XX县XX镇中心小学
四、项目法人代表:
(校长)
五、项目建设地点:
XX县XX镇中心小学校园内
六、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学生宿舍1幢,建筑面积2359m2;
2、新建学生食堂1幢,建筑面积985.43m2;
3、新建厕所1幢,建筑面积226.04m2;
七、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XX县XX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估算投资458万元,其中
(1)学生宿舍土建投资283.1万元;
(2)学生食堂土建投资147.8万元;
(3)厕所土建投资27.1万元。
因XX县属非贫非富县,地方财政收入只能保证职工工资,无力配套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特申请中央投资458万元。
2、项目建设其它费(勘察费、设计费、预算费、施工图审查费、工程监理费)41.82万元及预备费13.74万元,合计55.56元。
由州、县自行解决,不列入工程总投资。
八、项目建设工期:
12个月,即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
九、效益评估:
通过项目的实施,能较好地解决XX镇中心小学长期以来一直无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其它生活用房紧缺的状况,消除D级危房,能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对于加快XX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项目承建单位概况
XX县XX镇中心小学位于XX镇政府及XX镇猪街村委会驻地,距离县城50公里。
是猪街村委会辖区内的一所完小,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1984年以前全镇中小学集中统一管理,1984年9月后,中小学分开管理,正式成立XX镇中心小学。
校址由原来的上营大碑寺搬迁至现址。
规模最大时,完小下辖8所村小,在校学生700多人。
通过近几年的撤并,现仅保留中心小学一所完小,属典型的农村半寄宿制完小。
XX镇中心小学地处坝区小城镇中心,气候适宜,道路交通便捷,周围人口稠密,地理位置独特,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13.75亩,现有14个全日制教学班,在校学生603人,有教职员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镇小学行政管理人员11人,后勤工作人员2人。
校舍总建筑面积2860m2,其中教学及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780m2,1780m2中含D级危房1670m2,生活及其他附属用房1080m2,全部属于D级危房,无学生宿舍。
有体育活动场地1220m2。
多年以来,学校坚持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框架,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营造“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勤俭办学”的育人氛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管理,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质量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教育教学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增强了竞争意识,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而中心小学能连续几年荣获XX镇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一、二等奖。
学校有一支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和业务能力精的教师队伍。
优良的师资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镇小学领导班子的励精图治和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学校管理体制科学严谨、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办学声誉日益提高,学校的仪仗队、葫芦丝队、美术书法兴趣小组,得到了上级的好评,不少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荣获了省州级的表彰奖励。
学校2003年被评为“楚雄州文明学校”,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级学校”,2005年被评为“云南省一级示范学校”及“云南省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学校”,2007年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殊荣只属于过去,如今我校全体教师为迎接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挑战,努力工作,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充分发挥资源和资金的最大化使用效益,推进我镇小学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和谐化发展,构建与全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小学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计划2009年9月将撤销XX镇西村小学、果园小学、冷水塘小学共2所完小1所村小并入XX镇中心小学,2009年9月学校办学规模将达到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259人,住校生人数将达455人。
但校舍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至今无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狭窄拥挤,无浴室、开水房等设施设备,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的环境建设和硬件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因此以教育改革为契机,加快学校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1.3项目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是XX实施“科技兴县”的奠基工程,对提高民族素质、培育各类人才,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历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发展,一直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使基础教育事业取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在国家及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县基础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全县中小学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点多面广,县级财政困难,投资不足,校舍改造起步较晚,至2008年9月底,全县中小学还有危房161710m2,办学条件差仍然是制约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XX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84年,是一所农村半寄宿制完全小学,招生范围涵盖XX镇猪街村委会的XX村、下营、上营、石花村、北村、XX营、芦子沟、学庄田等9个自然村共20个村民小组及镇属各机关、站所、学校、省属昆钢罗茨铁矿、省属第二劳教管理所等,生源十分广泛,今年属于辖区范围内应招的学生就有151人。
根据XX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及XX县XX镇小学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09年将计划撤销XX镇西村小学、果园小学、冷水塘小学共2所完小1所村小并入XX镇中心小学,2009年学校办学规模将达到2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将达到1259人,住校生人数将达455人。
但该校建校初期由于投资缺乏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建设标准低,学校仅建有一幢两层砖混结构教学楼(楼板为预制板制安),计980平方米,其余生活及附属用房均为砖木结构瓦屋顶平房。
1991年1月又新建了一幢三层砖混结构教师宿舍楼,计780平方米,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由于遭受武定1995年10月24日地震的破坏,学校现有的校舍全部成为D级危房,虽经后期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加固维修,把泥瓦屋顶改换为石棉瓦屋面,但房屋主体结构已严重损坏。
因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现在的教师宿舍、学生食堂等其它生活用房仍继续使用建校初期建盖(如今仍带病运行的D级危房)的石棉瓦小平房,不仅破烂不堪,而且十分狭窄拥挤,就连这样的D级石棉瓦小平房也没有多余的,从建校初期到现在,一直没有学生宿舍,每年300多名一至六年级本来应在校住宿的学生,一直过着早出晚归的走读生活,学校也仅能为这些学生每日提供一餐午餐。
这些学生中,离校最远的将近5公里,最近的也有3公里,因此,每天清晨5点钟左右,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互相邀约、点着手电、结伴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学校上课,低年级的学生就只好劳累家长接送,下午4点钟放学,学生回到家已是6点多钟,如果在冬季,天都快黑了。
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给学生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而且还给学生家长带来了诸多麻烦,同时在学生每天早出晚归的走读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另外,由于缺乏学生食堂(现有学生食堂仅为30多平方米的D级石棉瓦小平房)等必要的生活附属用房,二十五年来,学生只能在室外就餐,已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
至2009年9月,XX镇西村小学、果园小学、冷水塘小学共2所完小1所村小并入XX镇中心小学后,学生人数将达1259人,住校生人数达455人。
因此,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学校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开水房、浴室、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加快XX镇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按照州教育局《关于报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的通知》,根据XX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经XX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教育局认真调查研究,计划将XX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列为2009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上报审批。
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受XX县教育局的委托,楚雄州工程咨询中心承担了《XX县XX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接受任务以后,中心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考察,围绕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按原国家计委审定出版的《可行性研究编制指南》的要求,编制完成了《XX县XX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项目编制的依据
一、原国家计委审定出版的《可行性研究编制指南》;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五、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
六、楚雄州教育局《关于报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的通知》;
七、《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定》;
八、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九、《XX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XX镇小学发展规划(2006-2010年)》,《XX镇小学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十一、《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十二、XX县教育局、XX镇小学提供的相关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区概况
2.1XX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自然概况
历史悠久、神奇美丽、物产丰富、民族文化荟萃,以恐龙、腊玛古生物化石奇观蜚声海外的XX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北纬24。
51′—25。
30′、东经101。
38′—102。
35′之间,东邻昆明市富明县、安宁市、西山区,南接易门县、双柏县,西连牟定县、楚雄市,北与武定县、元谋县毗邻。
素有“恐龙之乡”、“化石之仓”、“滇西咽喉”之称,是云南省“古(古生物、古文化)、彝”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
全县国土面积3536平方公里,辖4个乡10个镇,163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156个自然村,2105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4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89万人,占总人口的82.9%。
境内居住着彝、苗、回、白、傈僳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08万人,占总人口的23.94%,人口密度为117.8人/平方公里。
XX县地处地纬高原,境内山峦叠嶂,河谷纵横,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1.9%,境内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有94座,最高海拔2754m,最低海拔1309m,最大相对高差1445m;乌蒙、云岭余脉延绵至境,形成5支山脉,星宿江、龙川江、沙龙河纵横境内。
XX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多雨、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16℃,年无霜期282天,平均降雨量950—1000mm。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2007年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共XX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创新中求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6445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09000万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67684万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87771万元,增长11.1%。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17077元/人,比上年增长15%。
按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1086元,比上年增长14.8%。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5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457万元,比上年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46715万元,比上年增收6445万元,增长16%。
其中: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3707万元,增长11.8%;地方财政自收收入23008万元,增长20.6%。
农民人均纯收入2695元,比上年增加165元,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5元,比上年增加1448元,增长14.7%。
2.2教育发展概况
至2008年9月,全县建有小学225个校点,其中完全小学157个,教学点47个,在校学生36534人;有普通中学23校,其中高中3所,在校高中生5785人,初级中学20所,在校初中生15228人;有职业高级中学1校,在校职高生2005人;有幼儿园30所,其中教育部门办8所,社会力量办园21所,其他部门办1所,在园(班)幼儿8927人。
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占地面积2696亩,校舍建筑面积465768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39302平方米,砖混结构311100平方米,砖木结构74648平方米,土木结构40718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中危房面积161710平方米,占校舍建筑面积的34.7%。
XX县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现已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普及率和巩固率稳定上升,青少年文盲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人口整体素质低的状况仍十分突出。
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XX每万人口中,高中学生132人,初中学生347人,小学学生834人。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的实施是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XX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教育事业对于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战略性的决定作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办好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事关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
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加快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先导性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巩固“两基”成果,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合格新生,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因此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为学校创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仅是加快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项目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项目的实施是彻底解决XX镇中心小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学生宿舍、以及其他生活用房简陋拥挤、破损严重状况的根本途径。
XX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84年6月,建校初期至今,一直没有学生宿舍,就连仅有的3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也是用教师宿舍改装的。
该校现有14个全日制教学班,在校学生603人,XX镇中心小学因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家庭驻地离学校较远,同时由于安(安宁)武(武定)公路从校园背后经过,过往车辆稠密,外来流动人口多,社会治安情况复杂,为确保学生上学和放学路途中的安全,本来应该要求除路途较近的学生外,其余学生都在校住宿,以便加强管理,目前应该在校食宿的学生已达300多人,但学校没有学生宿舍,且其他生活用房也十分狭窄、拥挤、破烂。
不仅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根据XX县教育局、XX镇小学校园调整规划方案,200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后,原XX镇西村小学、果园小学、冷水塘小学共2所完小1所村小的600多名学生将并入XX镇中心小学,届时住校生人数将达到455人。
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生活附属用房不足的问题已成为难以解决的头等问题。
三、项目的实施是彻底解决XX镇中心小学学生食堂缺乏、开水房、浴室等生活用房不足、不配套的矛盾,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由于资金缺乏,从建校至今,学校一直没有开水房、浴室等生活用房,学生餐后洗碗及白天口渴喝的都是水管里流出的自来水。
目前XX镇中心小学使用的3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及其他生活用房属1984年建盖的砖木结构瓦屋顶平房,经过25年的使用已破败不堪,特别是连续遭受1995年武定“10.24”地震和2008年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处的“8.30”几次强烈地震的破坏,造成墙体开裂、屋面漏雨、椽歪梁斜,已成D级危房,但因学生食堂无法解决,只能经简单维修后,继续使用,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已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由于食堂狭窄、拥挤,几十年来师生只能顶风冒雨打饭,在室外空地就餐,遇到下雨或寒冷天气只能到教室吃饭,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新建学生食堂及锅炉房、浴室等附属生活用房已势在必行。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XX县XX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两基攻坚办《关于印发〈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能够获得中央立项批准和资金扶持;二是符合XX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三是项目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于促进XX镇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得社会各界和学校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和支持,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条件。
二、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切实加强领导,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根据XX镇中心小学多年来存在没有学生宿舍、开水房等,以及学生食堂、其他生活用房简陋、拥挤缺乏等问题,镇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及教育局领导,多次深入XX镇中心小学调研,针对校舍建设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具体的解决办法,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建设用地已落实,项目建设方案符合村镇发展总体规划,已通过城建、环保、土地部门的审批。
XX镇中心小学校园占地面积13.75亩,校园宽阔、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新建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附属生活用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计划在校园内建设,不存在土地征用和移民安置等问题,该建设方案已通过城建、环保和土地部门的审查。
经实地勘察,拟建范围内地基稳固、地质结构良好,有较好的防洪、排涝条件,适宜作为学校生活设施建设用地。
四、项目建设区交通方便,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项目建设条件较好。
项目建设点位于XX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安(安宁)武(武定)公路紧靠校园后50米穿过,交通便利,各类建筑物资可直接运抵工地;项目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施工用水、用电经办理相关手续后,可在校园内就近搭接,施工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可直接排入污水沟,钢材、水泥可由县内或昆明市场供应,砂石料可在县内就近采购,项目建设条件较好。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4.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和校园环境,较好地满足XX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为促进XX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2项目建设的原则
一、以校园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
三、坚持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并重的原则;
四、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原则;
五、坚持保护和改善校园生态环境,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促进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
4.3项目建设的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按照XX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通过加强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2010年实现办学规模达到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到1259人,住校生达455人的目标,争取将XX镇中心小学建设成为全县一流的农村寄宿制小学。
第五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分析
5.1地形、地貌条件
拟建学生宿舍及学生食堂位置选择在XX镇中心小学校园西南侧,该场地原为学校预留发展用地,西、南面紧靠学校围墙,其余二面与学校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楼相连;地势较高,有较好的防洪排水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面坡度3-5度;地下无预埋管线,地上无任何建筑物,场地上空无高压输电线路经过。
校园主干道通到建设区,该点与教学区相距约100米。
项目建设区周边1000米范围内无工矿企业,无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品生产、贮存区,以及高噪声和无线电干扰,适宜作为学校校舍建设用地。
5.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一、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XX侵蚀盆地边缘中低山斜坡前缘,场地及其周围未见较大的地质断裂构造。
无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生。
根据楚雄永安诚盛基础地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场地经探孔揭露,场地地层可分为三个成因单元:
第四系素填土层(Qml)
第四系冲积层(Qal+pl)粉质粘土层、圆砾层
第四系坡残积层(Qel+dl)粉质粘土层
各土岩层工程地质特征详见下表:
土(岩)层工程地质特征表
时代成因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状态或密实度
地质描述
空间分布
名称
代号
层顶埋深(m)
层面相对标高(m)
揭露厚度(m)
分布范围
最高
最低
最厚
最薄
第四系
Qml
①
素填土
松散,干燥
灰色、灰黄色、灰褐色、黄灰色,以粘性土、砂土为主,含少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砾石,顶部0-0.2m为砼地板。
0.00
ZK3:
100.07
ZK2:
99.95
ZK3:
0.70
ZK2:
0.50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Qal+pl
②
粉质粘土
硬塑局部可塑,稍湿
浅灰色、灰黄色、浅黄色、灰白色,土质不均,夹粉土薄层,局部夹粉砂团块及条带,偶见石英砂岩、砂岩砾石,摇振反应无,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0.50-0.70
ZK4:
99.50
ZK3:
99.37
ZK1:
1.20
ZK5:
0.90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③
圆砾
中密,稍湿
浅黄色、黄灰色、浅灰色,粒度不均,砾石成份为石英砂岩、砂岩,呈次棱角状至亚园形,径一般2-90mm,大都260mm,含量50-60%,充填物为砂类土,少量粘性土,含少量卵石。
1.50-1.80
ZK1:
98.22
ZK5:
98.56
ZK1:
1.80
ZK6:
1.40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Qel+dl
④
粉质粘土
硬塑局部可塑,湿
浅灰色、灰色、深灰色,土质不均,见黑色有机质斑点,夹粉土薄层及粉砂团块,含少量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碎块,局部夹泥炭质薄层,摇振反应无,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3.00-3.60
ZK6:
96.97
ZK1:
96.42
ZK5:
14.40
ZK2:
6.50
均揭露到此层,未揭穿。
各土(岩)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各土(岩)层埋深、厚度等空间分布特征详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二、水文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心小学 农村 寄宿制 学校 建设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