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docx
- 文档编号:11844451
- 上传时间:2023-04-0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45KB
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docx
《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
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
发言整理材料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有关班级管理建设这个话题。
也十分欣赏两位校长能够关注班级管理建设,因为抓住了班级管理这项工作,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核心,也切中了学校管理的要害。
班级管理对学校管理而言,是一条主线,牵一线而动全身。
这也是今天为什么需要科任老师参与本次交流会的主要原因,科任老师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织部分。
有的科任老师说:
我不参与班级管理,这不是我的工作。
但你可以影响一个班级,甚至影响更多的班级,甚至可以影响一所学校的文化。
所以,科任老师的影响力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支撑。
以下我所讲的这个选题,从开展探索到今天将近有5年时间,去年下半年辽宁省教育学院将这个选题纳入到“辽宁省中小学德育教研核心团队研究项目”,阜新地区共有2项,其中一项是我们教育服务中心陈部长主持的《班会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研究》(我们各校前两天都接到了通知,下学期要进行全省的、全市的班会大赛,就是出于这个项目),我承担的《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研究》。
文件中的教育叙事大赛就是支撑本选题的活动。
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我的愿望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能够深入地倾听,仔细地思考,冷静地论证。
目的之一:
是拟定吸收更多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走进这个选题(不仅仅是我们这两所学校),我们一起系统化地建构德育,系统化建构班级管理。
因为”德育系统化建构“,近一步说”班主任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是大势所趋。
目的之二:
尽最大努力转变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支持和维护专任教师大胆地尝试、深入地研究,在近2、3年内完善这个系统,出名师,出名班主任,为挂牌“辽宁省名优班主任工作站“做准备。
目的之三:
是尽可能地卸下专任教师的心理包袱,系统化建构,说起来复杂,执行起来容易,复杂在建构这个环节)。
德育系统化建构以后,班主任的工作不是繁重了,而是简约了,明快了;操作性强了,目的性强了,实效性也强了。
众所周知,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续。
但每到期末,我们可以细细回味,哪一项是我们班主任自己的成果?
基本没有;哪一项是我们老师育人的成绩?
基本没有;除了管理考核方向的数据,没有个性化了的成果可言。
德育系统化建构形成以后,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将记录在案,它不区分这个班级的基础如何,或者说“基础越差的班,也许你的成果会越多,因为你的资源多,或者说你接触的事儿多;基础越好的班级,你的成绩也会更优秀,因为你可以自如地实现你的教育理想。
所以,将打破教师工作难以评价的瓶颈,教师的职业生命和事业成就将掌握在教师自己的手中。
刚才我一直在重复一个关键词:
系统化。
这个词语,我们需要提前认知和理解:
系统化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体系;系统是具有生命的,是有灵魂的,更是生态的(在没有接受省课题前,我所执行的就是生态化德育建构)。
德育系统的灵魂就是“立德树人”,它的生命就是校长、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家庭、社区、社会的统筹推进;就是课程与课程、课程与活动、活动与活动的一体化实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学生成长),根据学段和学生年龄特征统筹推进,改变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碎片化和零散化的被动管理现状。
请看我的这个课件,主题是《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研究》,而它的上面有个词条“德育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之一”,说明班级管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只有在德育的统领下,管理才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抓手就是德育。
所以,今天我讲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核心,即德育系统化建构;第二部分,讲班级管理,即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
德育的重要性大家都非常清楚,因为所有的教育类文件都以德育为首,所有的校长都强调德育,所有的教育文案大部篇幅都是德育,“德育为先”对我们老师而言根深缔固。
但是为什么德育这么重要?
却少有人深入思考,“做就行了”是多数老师的思维现状。
其实,德育的重要性不反映在学校,它反映在社会,它会影响社会生活,改变社会样态。
深入一点说,它“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
所以,我总结过一句话:
“德育是守护人类文明的曙光”。
大到人类战争、国家动乱;小到学校混乱、班级混乱、家庭不和睦,人际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由于道德出了问题。
以上是分析现实,国家乱、学校乱、班级乱、有矛盾都可控制,不可控的在未来:
我个人从1993开始配合中国西部思维科学研究所开展“思维科学”理论的探索。
近30年来,我们的成果于去年由国际教科文组织注册发布;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机械思维)又摆到了案头,所以,从去年6月开始,又着手“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比较研究。
对“人工智能”我们并不陌生,因为用的人多,但探索的不多。
我们知道,每一项“人工智能”多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至少是几十位、甚至几百位或者上千位科学家、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以,从辨证唯物观来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势必要超越人类个体的思维能力(因为集体优越于个体,个体服从于集体);到那个时候,影响(或者左右)人类发展的将是“人工智能”这个产品,这里就隐含着一个“悬念”,一旦这几千名开发“人工智能”者中,有一个人“道德滑坡”,所诞生的产品将成为人类的灾难。
所以,我们说“毁灭人类的永远不是原子弹”,而是人类自身的“道德”。
正是基于此,人类社会中许多先贤大家关注教育的,都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都关注德育。
我国古代先贤,老子的“道”;孔子的“仁”;朱熹的“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历经千年而不朽;近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蔡元培的“五育并举”;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西塞罗、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其生命价值就在于为人类发展服务,有其生态系统的支撑。
特别是共和国诞生以来到如今,国家对德育的重视也是空前的。
当前,有些人认为我国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国德育是有自信的,共和国建国后不到一年就迎来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而且取得了胜利,对当时而言,这场战争考验的不是综合国力,而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和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民族精神。
我们一代一代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直到现在的举国一心,团结抗疫的英雄们,无不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德育功不可没。
但是,话又说回来,当前德育有没有问题?
基于我们学校教育而言,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大,最大的问题就是德育的边缘化现象:
喊的多,做的少;口号多、动作少;入耳多,入心少。
原因是(以下,我为了节省时间,要边讲原因,边讲如何改变):
1、德育生态没有建立
德育生态也是德育系统。
我国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德育纲要》,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个根本任务当前已经落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但没有实实在在地让它生根发芽。
生根就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就需要有能让其生根发芽的生态环境。
这个“生态环境”就是“适合于学生”的德育,“适合于地区”的德育,“适合于“学校的德育”,形成一个“潜滋暗长”、“润物无声”的德育生态(德育永远不是轰轰烈烈),让德育在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孩子身上真正发生。
举个例子:
上半年,所有学校都搞过《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自小学一年级到大学,都在做,都是一个主题“宣传学习《民法典》”,对小学生而言,其价值到底有多大?
宣传学习《民法典》是正确的,但到了小学就需要将其转化,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能接受。
莫不如针对班级特征,在宣传教育《民法典》的背景下,根据班级现状,让孩子们动脑、动手设计“班规”,让孩子们遵守它。
但这个设计“班规”对一年孩子而言还是大了些,莫不如带着孩子们在走廊里走一走,告诉孩子们什么叫“守法”、什么叫“守纪”。
让这个《民法典》落地,而不是飘在口头上。
2、学校德育的社会适应没有达成
凡事适应才可生存,不适应就要夭折。
人们常说“学校德育轰轰烈烈1小时,到家一刻就消失”。
这个问题不能埋怨社会,更不能埋怨家庭。
因为你设计的内容,不适应或者是对社会(家庭)没有价值,势必被忽视。
所以,学校德育、班级德育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不是适应(贴近)社会,是不是适应(贴近)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社区、家庭的支持。
孔子问“礼”于老子,问的是什么?
问的是社会生活,再提炼出“仁”这个最大政治。
离开社会生活,而开展教育活动,无异于妄想与空谈。
我们可以问一问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我们在搞每一项教育活动前,是否针对家庭、社区作了调查研究,活动的目的是否顾及到家庭接受、社区的适应性?
最简单的德育问题处置——某个学生纪律差,好打架,班主任老师,做没做过调查?
为什么他好骂人、好打架?
他的家庭情况是什么样的?
孩子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是不是需要一味地批评孩子?
如果是简单地处置,说明你的德育没有发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理想的作法是:
针对孩子的这个事件资源,做一个教育系列,形成一个教育链。
(我教过的班级就有一个孩子,刚接这个班的时候,这孩子可以说是心黑手狠;只要同学碰到他、惹到他就往死里打,把筿扫都打个稀碎。
说教没有作用,而且越请家长,惹的事越大。
老师就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一个系列:
调查家庭,咨询父母,问询同学,设计教育路径、设置教育环境、开展教育活动、观察教育结论。
在调查之初就找出了根源,孩子妈妈说:
我们家长可是真管啊,他爸从小就不惯着他,犯错误就往死打他。
“根”就找到了,这个“好打人”的现象,是跟他父亲学的,便找家长谈,要求家长从此不允许再动手,而且要向孩子明确自己的过失。
从此,家长彻底改变了,这个孩子也从此慢慢改变,到毕业时从来没有动过手,即使人家动手,他也一笑了之,从他有温度的眼神里也能看得出,这个孩子的性格也真正地改变了。
而这个过程,不是一件事两件事,是一个教育系列促成的。
所以,老师们需要改变一个观念:
凡学生身上发生的事,都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它的背后,势必有一个出现这事的背景,把它找出来,才能解决,这才是教育。
原毕业班有一个女孩子,说出来的话,基本上没有真话,无论啥错误,她全身都是理,学校周边超市都偷个遍,家长也管,时时管,刻刻管,有一天早晨,家长带着她上学,一边走,一边批评她,这孩子在一路上一句话没说,等到了学校门口,她跳起来,踢了她妈一脚,又飞快地跑进学校,她妈气得直哭,给我打电话:
你看这孩子,我批评她,她竟敢踢我,我说:
你这孩子你先别管了,我管。
这个孩子的问题根源是什么?
根源在她妈妈身上,她妈妈不改变,她改变不了。
对这个孩子的系列教育,一直延续了二年多。
毕业时,这个孩子跟我的感情是最深的;各方面也是优秀的,这就是德育的家庭适应。
3、德育地位没有奠基
“德育为首”这个理念就像一顶帽子,戴上它学校教育、班级教育就基本上就没有方向性毛病了,似乎学校教育就不得病了。
但这顶帽子下的人是不是真感冒了,没有人理会。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真正地承认“我们没有把德育放在首位”。
因为犯不上承认,因为无论如何,至少我们说了。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直截了当的事,思考一下我们是否真正把德育放在了首位:
我们都评过三好班级,我们都评过三好学生,在评审时哪个领导,或者哪个班主任,争求过把握着“意识形态”第一课的思品老师的意见?
评“三好学生”谁争求过体育老师的意见?
反过来说:
没有体育老师的意见,是“三好学生”吗?
是“三好班级”吗?
我们的三好学生是怎么评出来的呢?
以后应该怎么评呢?
怎么样才能让评价成为最好的德育呢?
如果这样一来,这个评价就成了一个德育系统。
所以说,德育永远不是口号,德育是入心的,是润物无声的,德育是学校所有人的事。
4、德育针对性没有找准
小学德育,对象是6至11岁的孩子,这里每个阶段的学生其品质、人格、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都具有其独特性,教育目的相通,但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
如一年级小学生要淡化说教,强化教者的行为示范(举个例子:
我刚接这个一年级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二节课,我都要说很多句:
“都坐好!
”,全班孩子基本上没一点动作,跟没说一样;但第三节课,我说后,随之做了一个“做好”的示范动作(两个胳膊抬起放在桌面上),孩子们就“涮”地一下,学我的样子,都坐好了。
这才真正理解,面对6岁的孩子,语言的力量没有行动的力量大。
所以,一个德育活动,针对性要强,针对不同年段、不同年龄而设计,才有实效。
5、德育策略过于粗糙
当前,学校德育依然以灌输式(昆体良提出来的)为主,灌输法没有错误,它是德育的基本策略。
但这个策略没有延展,也就是没有过程,缺少活力。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体系:
即“学、思、辩、行”(这是有个叫孔鲤的策略,孔子的儿子,提出:
“勤学、慎思、明辩、笃行”之道)。
搞了一个活动,是灌输,活动后做什么?
就是“思辩与行动”。
年前六年级刘老师班级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
她就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了一个系列化的教育活动:
灌输:
让学生认知错误;慎思:
今后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么做?
并争得家长的支持;慎思还不行,明辩:
写下来,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明辩;笃行:
在日常学习中依照自己的思考行动起来(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
把一个学生犯的这个错误,演变为一个教育活动,这就是德育。
6、德育内化过于漠视
德育内化,就是入脑、入心和行动。
学生的内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坚持是德育内化的唯一手段,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或根据班级特点,或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坚持做一件事,就是成功。
举个例子:
培养孩子珍惜时间。
无论我教哪个班,第一天都要开始毕业倒计时活动,无论寒暑、无论有何特殊情况,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去修改倒计时计数表。
每一天孩子们都会感觉到小学的时光越来越短,在不竞意间,就留下了珍惜时光的意识。
例如:
无论我教哪个班,都要背诵古诗文,无论是谁都要完成背诵,成为基本规则,作业可以不完成,但古诗文必须会背。
例如:
有一所学校,永恒不变的要求是,无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遇到哪怕一片废纸都要拾起来,学校无论何时都要干干净净,这个小动作,坚守了50年。
因为,卫生是学校的晴雨表;这个动作也成了这所学校的文化。
例如:
一个班主任,每次学生毕业前,都要写出自已的理想,老师要郑重地把写的内容锁在一个箱子里,留给孩子们,即使在疫情时期,有一个孩子因病没有交,特意让家长送到门卫。
电话告诉老师:
“老师,我的理想放在门卫了,记得去取。
”这是一份寄托,也是一个动力。
我们因此而设想,当他们长大时,看到这份儿时沉甸甸的“理想”,都会怎么样?
这份情感不仅仅是感慨,而是他人格的完善。
这就是德育。
7、德育统筹管理的缺失
在学校,谁管德育?
如何管理?
每位校长都会答得干脆,每位老师都心中有数,有人管理,有能人管理。
这就是对德育的最大讽剌。
德育并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事,不仅仅是少先队的事。
教导处不管德育,那么德育就丧失了主阵地;后勤不管德育,校园文化阵地就会缺失。
学校的所有人都应该是德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校长是执行者,校长在执行着党的教育方针,不可决策”执行不执行“,因为没有商量。
班主任是执行者,班主任执行着校长的计划、执行着课程计划、执行着学生的成长计划;科任老师是执行者,执行专业学科的课程计划和德育计划。
德育处统筹着各学科、各部门的德育执行情况。
所以,学校德育需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当前防疫的主题)。
8、德育系统没有形成。
一提德育,有的学校和老师多是在应付活动(上级要求的活动)、应付常规、应付课堂、应付班会、应付队会,在学校工作中,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困难,德育为什么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
这就是缺乏一个让其生长的德育系统。
我们试着想一想,世代先贤提出的德育之道为何能流传千古而不朽,肯定是有其生长的因素,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1、“道”的来源,它发生于“社会生态”
老子因社会动乱,需要道和德来稳定社会而得道,因避乱而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请老子为其著《道德经》(太上老君)。
而孔子周游列国,为政治而得“仁”,是为国家需要,而流传千古,都离不开社会生态。
离开了,德育就落实不下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社会需要而提出的,简单地说当前人们的思想“缺啥,就补啥!
”一个家庭个个都是孝子,那么在这个家庭再强调“孝”,价值就不大了。
一所学校也是,针对你的这个社区的生态环境,缺少啥,就补上啥;孩子们也是,你的学校老师、孩子们都不求上进,那么就是理想信念薄弱,那就要有针对性地去做,才有收获;你的班级纪律差,那就想方设法补上这一课。
这个德育就有生命力,德育就有了力量。
有人把德育想得很大,很远,摸不着边际。
基于学生而言,什么是德育?
让他先成个人(人格完善),就是德育;再让他做个正经人(品质完善),就是德育;最终,让他做个有用的人(理想信念),就是德育。
2、道德的发展:
社会适应
学校德育就像是一颗种子,它依据国家需要发生于学校,但它不仅仅是学校的,它必须要根植于社会生活中,德育才有生根发芽的可能。
否则,学校德育就只是一个活动。
例如(北京教育学院一位熊教授讲过一个故事):
在北方城市,深秋里一天(非常冷),一个学校举行了一次“孝心”体验教育活动,让家长带着洗脚盆,一排排坐在操场上,让孩子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
活动后,这位教授以旁观者的身份,咨询一位家长:
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家长说:
我的感受,就是太冻脚了。
另一位家长说:
我请的假,打车一小时来洗的脚啊,我的感受太复杂,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这样的活动很壮观,但价值在哪里?
所以,德育的成功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否则德育的成功机率不会很大。
3、道之传播:
系统构建
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正因如此,它才有深入下去的可能性,才有一个生态结构存在于社会,被社会所认可。
我国德育也有一套完善的体系,落实到学校和班级,就需要依据国家德育方向,设计自已的一套完善的体系。
基于小学的体系,基于年段的体系,基于班级的体系;这样德育才能落地生根。
4、道之发扬:
不断探索
孔子之“仁”,孟子研究它,朱熹研究它,直到现在还有学者研究它。
当前,德育研究者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需要动态地执行,深入地探索。
这样的话,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出来过一位教育家,为什么他能成教育家?
因为他的语文课到如今不可超越;因为他的班级管理不可超越;因为他的校长治校方略不可超越;因为他做教育局长能力不可超越;因为他做大学教授水平不可超越;这个教育家是谁大家都知道。
但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为什么不能成为教育家?
因为他们都缺少了一个环节,没做过班主任,这个做“教育家”的“链”就断了。
所以,我们要有自信,至少我们在这个班级一定是教育家。
所以,基于先贤的做法,德育(班级管理)系统化建设并不是创新,而是:
1、回归:
回归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地域为本,形成学校特征。
2.正本清源:
正的本是:
成人,清的源是:
成才。
3.探寻规律:
德育是个大课题,有人说:
学校德育要做得小、活、新,这也是个方向,但它不是唯一的方向,唯一的方向就在班级,而不是别人的告知。
4.规范统筹:
(统筹推进,综合治理)
统到“立德树人”上来,综合到“系统建构德育”上来。
5.从而改变尴尬的现状
6.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这个社会发展,也包含学校发展,包含师生的家庭幸福生活。
这也是德育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我经常说:
我现在是支部书记,我的主业是讲政治;我是学校的支部书记,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践行到课堂上,根植于学生心中,让他们带到家里,从而促进家庭和谐,进而影响社会发展。
这是我的初心,也是理想。
那么,实现它的突破口是什么?
就是:
班级管理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这就是我所讲的第二部分)
我刚才讲过,班级管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抓住了班主任,就抓住了德育,抓住了德育就抓住了方向。
而班主任是德育的首席执行官。
但是当前,班主任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大,改变很难:
(以下我也是:
提出问题和如何解决一并讲)
1、模式下的自由因素占据主导
(1)班主任被动地守护底线
一般情况下,一方面,一位成熟的班主任工作(新任班主任或许还有所创新)多是在被动地开展工作,这种被动就是在学校管理模式下的被动,学校管理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所以,一个学期完成后,有人问你,你班主任工作都做了些什么?
啥也没有,因为所做的都是常规。
反之,大多数学校需要的也是常规,底线是“不出事”。
学校不可能特定你班主任个体应该多些做什么,那样会被你误解为增加了工作量,校长没有这笔资金为你补足工作量。
另一方面,在模式框架内,班主任的工作相对自由,只要不违反常规,怎么做都行。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班主任,但再优秀,他的策略和方法却不可复制,因为他的工作都是特例,或者有基础,或者有特例,或者有特长,你学的只是他的精神,其他的事,你没有那个命运正好遇见。
所以,有许多班主任,在这样的环境里早就变得麻木,因为接到的班级或是纪律、或是智力差异,或者就因一个孩子,就能先天性地自然定位了,再努力,即使是累吐血也赶不上另一个班级,只能服务于常规就算了。
学校管理层面也是这样思维,今年你带了个乱班,没出啥事,说明你带乱班有经验,明年还带吧,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领导放心。
这是个尴尬的局面,如何打破这个局面?
或者说如何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从班主任层面:
有三个关键词“目标方略,课程引航,体系建构”
目标方略:
班级层面,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解决的近期目标(单向的,易操作的)和长远目标(达到什么程度)。
个体层面,特定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
有了目标,就有了主动工作的心理准备,即使个体出现问题,也是在预设之内,不至于被动。
这里主要任务是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学生。
达到这个“爱闹”的孩子,这堂课表现好了,是个意外,在你的意料中应该是表现得不好。
课程引航:
班级管理离不开课程,让一个课程(班级课程)主题贯彻始终,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主要是培养习惯和学习品质。
如刚才所讲,我的课程就是古诗词诵读,就是阅读与写作,根据课程标准选准课程,将班级所有教育活动都纳入到课程体系;这个课程就是习惯养成的工具。
体系建构:
每个学段、每个时段都应该做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德育和课程的融合体系,班队会、班级活动、班级管理都纳入其中,将学校层面的所有常规纳入到你的管理体系,成为你体系中的一部分。
虽然叫体系,其实就是你设计的一个蓝图与行动指南。
学校层面:
力争实现班主任和教师工作评价的改变,变简单的数据式评价,为过程性综合评价。
学校不应该拿一把尺子衡量老师工作(数据说话),应该用一杆秤去衡量(综合考量)。
用一把尺子衡量,易于操作,但容易凉了班主任和老师们的心;用一杆秤衡量,虽然复杂,不易操作,但秤出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一颗职业良心。
举个例子:
一个班级有一个大概是个半脑瘫的孩子,走路都不稳,孩子们嫌弃他,都不愿意让他参加集体活动,怕给班级丢脸。
但老师用很多很多心血,树立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融入集体。
这个班主任,一是在执行着“有教无类”的基本教育原理;二是在执行着自己的教育良心。
但在队列比赛时,班主任也让他上场了,这个孩子肯定有损于集体整体面貌,最终队列比赛倒数第一名。
最终也因这一个孩子,老师的期末评价也是倒数第一。
这位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清楚,他自己做得对,学校对自己的评价可以不去顾虑,其他老师也不会因为他的分数低而蔑视他,反而更敬重他。
这里反映出来的是,学校的这个评价就彻底被蔑视了,失去了价值。
如何进行综合评价,也就又成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建构很难,也有专家、学者在研究,因为需要考虑过程。
这个过程材料如何取得?
当前,能做得到的,有一个班主任和所有教师可操作、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你非常规的付出和教育策略记录在案:
或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或一个教育故事,或是教育叙事;学校层面,征集材料,应用材料,开展工作交流会、座谈会等等。
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细、做实工作。
在评价中,用数据说话的是一个标准,实现标准即是合格。
谁优秀?
在标准基础上,谁做的成功教育事件多谁优秀,谁的付出多谁优秀。
所以说:
思考与写作是教师永恒的主题。
但现实中有很多老师不愿意写,即使做了也不写,更不说,也不想当优秀,认为所有做的事都是本份。
怎么办,这就需要管理层的发现、采集、应用、宣传。
最简单的认知:
一个相对混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级 管理 系统化 建构 质量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