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docx
- 文档编号:11841700
- 上传时间:2023-04-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8.61KB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docx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
一、活性污泥的形态、组成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法工艺
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技术,其主要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曝气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组成(图2-5-1)。
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与二次沉淀池底部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并与废水充分接触。
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和胶状物质被活性污泥吸附,而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用作自身繁殖的营养,代转化为生物细胞,并氧化成为最终产物(主要是CO2)。
非溶解性有机物需先转化成溶解性有机物,而后才被代和利用。
废水由此得到净化。
净化后废水与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进行分离,上层出水排放;分离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返回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其余为剩余污泥,由系统排出。
2.活性污泥的形态和组成
活性污泥通常为黄褐色(有时呈铁红色)絮绒状颗粒,也称为“菌胶团”或“生物絮凝体”,其直径一般为0.02~2mm;含水率一般为99.2%~99.8%,密度因含水率不同而异,一般为1.002~1.006g/m3;活性污泥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一般为20~100cm2/mL。
活性污泥由有机物及无机物两部分组成,组成比例因污泥性质的不同而异。
例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其有机成分占75%~85%,无机成分仅占15%~25%。
活性污泥中有机成分主要由生长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群体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如图2-5-2所示),其中以各种细菌及原生动物为主,也存在着真菌、放线菌、酵母菌以及轮虫等后生动物。
在活性污泥上还吸附着被处理的废水中所含有的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在有机固体物质中包括某些惰性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物质。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1)污泥浓度指标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也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表示活性污泥在曝气池混合液中的浓度,其单位为mg/L或kg/m3。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表示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其单位为爪mg/L或kg/m3。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比值是比较稳定的,城市污水一般在0.75~0.85之间,不同废水的MLVSS/MLSS值有异。
(2)污泥沉降性能指标
①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淀率。
SV是指从曝气池中取出的混合液在量筒(一般是100mL)中静置30min后,立即测得的污泥沉淀体积与原混合液体积的比值,一般以%表示。
SV值能相对地反映出污泥浓度、污泥的凝聚和沉降性能,可用于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初期的污泥膨胀。
一般认为SV值的正常值为20%~30%。
由于SV值的测定方法比较简单快捷,故成为评定活性污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污泥体积指数(SVI)是指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经30min静置沉淀后,1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体积,其单位mL/g其计算为:
SVI值比SV值更能够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及沉降性能。
一般来说:
若SVI值过低,则表明污泥粒径小、密实、无机成分含量高;若SVI值过高,则表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污泥膨胀。
对于城市污水而言,SVI值一般为50~150mL/g;对于工业废水,SVI值在上述围之外,也属正常。
例如,高碑店污水厂工业废水的含量超过50%,SVI长年在200~300mL/g之间,也无污泥溢出现象,处理效果良好。
另外,对于高浓度活性污泥系统,即使污泥沉降性能较差,由于MLSS其较高,故其SVI值也不会很高。
因此有人建议将活性污泥膨胀定义为:
由于某种原因,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恶化,SVI值不断增加,沉淀池的污泥面也不断上升,最终导致污泥流失,使曝气池中的MLSS浓度降低,从而破坏了正常处理工艺操作的污泥,这种现象称为污泥膨胀。
另外,由于SVI值的测量受许多因素(如所用容器的直径、污泥初始浓度及搅拌等)的影响,所以,一般在各个污水厂测得的SVI值之间不具可比性。
为此人们对污泥指数的测定提出一些修正,考虑到污泥浓度对SVI值的影响,有人建议采用稀释的污泥体积指数(DSVI)作为标准方法,建议稀释后的污泥浓度采用1.5g/L。
而在英国是采用搅拌的污泥体积指数(SSVI),模拟二次沉淀池中污泥的沉淀情况,安装一个慢速搅拌装置于量简(体积为1L,髙度为38.4cm)中,污泥浓度也模拟在二沉池中实际的污泥浓度,取为3.5g/L。
二、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及其生态学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体主要由各种细菌和原生动物组成,同时还存在着真菌和以轮虫为主的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以细菌为食物,后生动物以细菌和原生动物为食物。
在活性污泥中的有机物、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
1.活性污泥的食物链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可分为几类:
形成活性污泥絮体的微生物、腐生生物、捕食者及有害生物。
活性污泥微生物集合体的食物链见图2-5-2。
腐生生物是降解有机物的生物,以细菌为主。
显然,这些细菌中包括被看作形成絮体的大多数细菌,也可能包括不絮凝的细菌,但它们被包裹在由第一类细菌形成的絮体颗粒中。
腐生生物可分为初级和二级腐生生物,前者用于降解原始基质,而二级腐生生物则以初级腐生生物的代产物为食,这充分表明在群落中具有高度的偏利共生性。
在活性污泥的群落中主要的捕食者是以细菌为食的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在数量上,大约为103个/mL。
在活性污泥约发现230多种原生动物,它们在系统中可能占生物固体量的5%。
其中,纤毛虫几乎都捕食细菌,通常为占优势的原生动物。
由于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的数量会随着污水处理的运行条件及处理水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的种类来判断处理水质的好坏。
因此,一般将原、后生动物称为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指示性生物。
所谓的有害生物是指那些达到一定数目时就会干扰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
通常认为,丝状菌及真菌对污泥沉淀效果有影响。
即使当丝状生物的数量在整个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很小时,污泥絮体的实际密度也会降低很多,以致于污泥很难用重力沉淀法来有效地进行分离,从而最终影响出水水质,这种情况通常叫做丝状菌污泥膨胀(简称污泥膨胀)。
目前人们已知有近30种不同类型的丝状菌会引起污泥膨胀。
2.活性污泥的结构
在活性污泥工艺中,将千万个细菌结合在一起形成絮凝体状的细菌称为菌胶团细菌。
菌胶团细菌在活性污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菌胶团发育良好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的絮凝、吸附及沉降等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形成絮体的细菌在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有助于从处理过的废水中分离污泥。
通过对活性污泥中种群动态学的研究,人们认识到,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形成一个共生的微生物体系。
当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处于平衡状态时,丝状菌作为污泥絮体的骨架,菌胶团细菌附着在其表面,形成结构紧密、沉降性能良好的污泥絮体。
随着絮体尺寸增大到某一临界值后,絮体部条件不利于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的繁殖,丝状菌伸展出来,沉降性能开始变差。
后来,污泥絮体开始解体,污泥的沉降性能更差。
破碎后的小指状污泥又利于菌胶团细菌的生长,此时扩散能力改善,菌胶团细菌又可直接从溶液中吸取营养和基质,故又可出现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的生长平衡状态,如此完成絮体形态上的一个循环。
由此可见,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的共生体系是一种接近于自然界的混合培养体系,存在着这两类微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生态学的相互作用。
在该体系中,丝状菌的重要作用有:
(1)保持污泥絮体的结构,形成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从Seagin等人关于絮体结构的学说中可知,由丝状菌形成污泥絮体的骨架,这对于保证污泥絮体的强度有很大作用;若缺少丝状菌,则污泥絮体强度降低,抗剪力变差,往往会造成出水的混浊。
⑵高的净化效率,低的出水浓度从动力学参数方面比较,丝状菌的Ks及μmax均比菌胶团的低,而按莫诺德(Monod)方程,由于菌胶团的Ks,、μmin大于丝状菌的,因而菌胶团的Smin值也高于丝状菌的;可见在丝状菌存在(但不是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获得高质量、低浓度的出水,从而保证了净化效果。
(3)保持丝状菌和菌胶团菌的共生关系从大量的实际工程运转资料可以得出,活性污泥中丝状菌含量太高或太低均不适宜。
前者虽能使出水浓度低,但沉淀性能差;后者沉降性能好,但出水中含有较多的细小悬浮物。
但如果采用一定的方法,使曝气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应用生物竞争的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生长和繁殖,从而利于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发展,称之为环境调控。
总之,废水处理的最终目标是出水清澈、沉降性能好,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合理地控制丝状菌,使其在一个合理的围之。
3.活性污泥的功能
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的腐生生物,其主要功能是降解有机物。
细菌是有机物的净化功能中心。
同时,活性污泥中还存在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
其在生物脱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废水中氮的去除日益受到重视的形势下,这两类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重要了。
进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有:
(1)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它们均为化能自养菌,专性好氧,分别从氧化NH3和N02-的过程中获得能量,以C02为唯一碳源,产物分别为NO2-及N03-;它们要求中性或弱碱性环境(pH=6.5~8.0),在pH〈6时,作用显著下降。
(2)好氧的异养细菌和真菌,如节杆菌、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姆拉克汉逊酵母、黄曲霉、青霉等能将NH4+氧化为N02-及NO3-,但它们并不依靠这个氧化过程作为能量来源的途径,它们相对于自然界的硝化作用而言并不重要。
硝化菌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DO≥1mg/L,pH=8.0~8.4,BOD5≤15~20mg/L,适宜温度=20~30℃;硝化菌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即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必须大于其最小的世代时间。
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有异养型的反硝化菌,如脱氮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在厌氧条件下利用NO3中的氧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自养型的反硝化菌,如脱氮硫杆菌,在缺氧环境中利用NO3中的氧将硫或硫代硫酸盐氧化成硫酸盐,从中获得能量来同化CO2。
兼性化能自养型反硝化菌,如脱氮副球菌,能利用氢的还原作用作为能源,以02或N03-作为电子受体,使NO3-还原成N2O和N2。
三、活性污泥反应的影响因素
为了强化与提高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净化效果,必须考虑影响活性污泥反应的各项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代功能。
以下为一些影响活性污泥的环境因素。
1.BOD负荷率(F/M,也称有机负荷率,以Ns表示)
F/M值是影响活性污泥增长、有机基质降解的重要因素。
它表示曝气池里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MLSS)在单位时间里承受的有机物(BOD5)的量,单位:
kg/(kg·d)。
提高F/M值,可加快活性污泥增长速率及有机基质的降解速率,缩小曝气池容积,有利于减少基建投资;但F/M值过高,往往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反之,若F/M值过低,则有机基质的降解速率过低,从而处理能力降低,曝气池的容积加大,导致基建费用升高,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应控制在合理的围之。
在活性污泥工艺设计中,BOD负荷率一般取0.15~0.44kg/(kg·d)。
同时,处理目标不同处理系统的负荷也是不相同的,如对去除有机物、达到硝化,去除N、P和达到污泥稳定化等不同要求所采用的负荷是不同的。
2.水温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与周围的温度关系密切。
在15~30℃温度围,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旺盛。
在此温度围外,均会导致活性污泥反应程度受到某些不利影响。
例如,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0℃,微生物对有机物的代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在我国北方地区,大中型的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也可露天建设,但小型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则可以考虑建在室。
而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5℃,反应速率会降至最低程度,甚至完全停止反应。
因此,一般活性污泥反应进程的最高及最低的极限温度,分别控制在35℃及10℃。
3.pH
最适宜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生长的值介于6.5~8.5之间。
当pH值低于6.5时,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当pH值低于4.5时,原生动物完全消失,大多数微生物不适应,真菌将完全占优势,活性污泥絮体受到破坏,产生污泥膨胀现象,处理水质恶化。
当pH值高于9.0时,多数微生物也会不适应,菌胶团可能解体,活性污泥絮体将受到破坏,也会产生污泥膨胀现象。
活性污泥混合液本身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因为微生物的代活动能改变环境的pH值。
如微生物对含氮化合物的利用,由于脱氮作用而产生酸,降低环境的pH值;由于脱羧作用而产生碱性胺,可使pH值上升。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过程中,如果将pH值的因素考虑在,逐渐升高或降低pH值,则活性污泥也能逐渐适应。
但pH值发生急剧变化,即在有冲击负荷的时候,活性污泥的净化效果将大大降低。
因此,酸、减废水是否需要进行中和处理,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溶解氧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均是好氧菌,所以,在混合液中保持一定浓度的溶解氧是非常重要的。
对混合液的游离细菌而言,溶解氧保持0.2~0.3mg/L的浓度,即可满足要求。
但是由于活性污泥是由微生物群体构成的絮凝体,溶解氧必须扩散到活性污泥絮体的部,为使活性污泥系统保持良好的净化功能,所以,溶解氧需要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一般要求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浓度不小于1~2mg/L。
溶解氧浓度过高时,氧的转移效率降低,动力费用过高,在经济上不适宜;溶解氧浓度过低时,丝状菌在系统中占优势,微生物净化功能降低,容易诱发污泥膨胀。
5.营养平衡
微生物细胞的组成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等几种,约占90%~97%,其余3%~10%为无机元素,其中磷元素的含量占50%。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中,必须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为使活性污泥保持良好的沉降性能,就必须使废水中供微生物生长的基本元素一碳、氮、磷达到一定的浓度值,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其中元素碳的量在污水中以BOD值表示。
对于活性污泥微生物来说,一般以BOD:
N:
P的比值来表示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平衡。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对N、P的需要量可按BOD:
N:
P=100:
5:
1来计算;但实际上其还与剩余污泥量有关,即与污泥龄和微生物比增殖速率有关,故可依下式计算:
N的需要量=0.122ΔX
P的需要量=0.023ΔX
式中,ΔX为活性污泥增长量(以MLSS计),kg/d;
0.122、0.023分别为生物体N、P所占比例。
当废水中营养元N、P的含量供不应求时,宜向曝气池反应器补充N、P,以保持废水中的营养平衡。
可以投加氨水、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等以补充氮,投加过磷酸钙、磷酸等以补充磷。
6.有毒物质
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生理功能有毒害作用,如:
重金属及其盐类均可使蛋白质变性或与酶的一SH基结合而使酶失活;醇、醛、酚等有机化合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或使蛋白质脱水而使微生物致死。
另外,某些元素是微生物生理上所需要的,但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首先要了解各种元素及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生理功能产生毒害作用的最低限值,即阈值。
当物质的浓度高于此值时,就会对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产生毒害作用,如抑制微生物的增殖,甚至可使微生物灭绝。
活性污泥组成
活性污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①具有代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②微生物源呼吸自身氧化的残留物;③被污泥絮体吸附的难降解有机物;④被污泥絮体吸附的无机物。
具有代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而其中细菌承担了降解污染物的主要作用。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为主,对正常成熟的活性污泥,每毫升活性污泥中的细菌数大致在107~109个。
细菌是以溶解性物质为食物的单细胞微生物。
在活性污泥中形成优势的细菌与污水中的污染物性质和活性污泥法运行操作条件有关。
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优势苗种有;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大肠埃氏杆菌屑等。
活性污泥中一些细菌,如枝状动胶杆菌、腊状芽孢杆菌、黄杆菌、放线形诺卡亚氏菌、假单胞苗等细菌具有分泌黏着性的物质能力,这些黏着性的物质提供了使细菌互相黏结、形成菌胶团的条件。
菌胶团对污水中微小颗粒和可溶性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和黏结作用,促进形成活性污泥絮体。
真菌是多细胞的异养型微生物,属于专性好氧微生物,以分裂、芽殖及形成孢子等方式生存。
真菌对氮的需求仅为细菌的一半。
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真菌是微小的腐生或寄生的丝状菌,它们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
如果大量出现,会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严重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正常工作。
真菌在活性污泥法中出现往往与水质有关。
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是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三类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大多为好氧化能异养型菌,它们的主要食物对象是细菌。
因此,处理水的水质和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变化直接影响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初期,以肉足虫类、鞭毛虫类为主,然后是自由游泳的纤毛虫类,当活性污泥成熟,处理效果良好时,匍匐型或附着型的纤毛虫类占优势。
原生动物个体较大,通过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可作为指示生物,在活性污泥法的应用中,常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间接地判断污水处理的效果。
因此,活性污泥原生动物生物相的观察,是活性污泥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原生动物捕食细菌的作用也确保活性污泥系统出水水质的进一步提高,是仅次于细菌的污水净化功能承担者。
在活性污泥中常出现的后生动物是轮虫、线虫和寡毛类,它们通常以细菌、原生动物以及活性污泥碎片为食。
轮虫通常出现在处理水质有机物含量低且水质好的系统中,如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因此适量轮虫是出水水质好且稳定的标志。
活性污泥曝气装置
一、曝气原理
(一)曝气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曝气是采用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措施,使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而被微生物利用的过程。
曝气的主要作用为充氧、搅动和混合。
充氧的目的是向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所需的溶解氧,以保障微生物代过程的需氧量,通常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2mg/L以上;混合和搅动的目的是使曝气池中的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从而增加废水与混合液的充分接触,提高传质效率,保证曝气池的处理效果。
(二)曝气氧转移的基本理论
空气中的氧通过曝气传递到混合液中,氧由气相向液相进行传质转移,最后为微生物所利用。
气液传质过程通常遵循一定的传质扩散理论,气液传质理论目前有双膜理论、浅层理论、表面更新理论等。
目前工程和理论应用较多的为双膜理论。
1.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认为,在气-水界面上存在着气膜和液膜,气膜外和液膜外有空气和液体流动,属紊流状态;气膜和液膜间属层流状态,不存在对流。
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压梯度和浓度梯度(参见图2-5-4)。
如果液膜中氧的浓度低于水中氧的饱和浓度,在其界面存在的浓度梯度将向液膜传递,空气中的氧继续向扩散透过液膜进入水体,因而液膜和气膜将成为氧传递的障碍,这就是双膜理论。
显然,克服液膜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是快速变换气-水界面,曝气搅拌正是如此。
曝气时推动氧分子通过液膜的动力是水中氧的饱和浓度(Cs)和实际浓度(C)的差。
Cs决定于空气中氧的分压,所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推动力是氧分压,而C值由微生物的耗氧速率确定。
2.浅渗理论
浅渗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气相与液相都是按重复的短暂接触进行的,由于接触的时间很短,因此不可能达到稳定状态。
其基本假设为,当气泡上升一个气泡直径的距离后,以前所接触的那部分水就被新接触的水替换掉了。
故而允许气体传递进入它所接触的那部分水中的时间极短,扩散进入水的深度也很浅;另外传递的过程是随时间变化的。
浅渗理论还认为阻力主要在水膜。
3.表面更新理论
表面更新理论是对浅层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认为,由于水膜中的水处在紊动混合状态,传递物质的表面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应是由无数的接触时间不同的面积微元组成的,这些面积微元在接触时间所传递的质量总和,才是真正的传质量。
通常应该按此来计算。
二、曝气类型
曝气类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鼓风曝气,另一类为机械曝气。
此外还有两类相结合的曝气方式,但实际应用较少。
1.鼓风曝气
鼓风曝气是指采用曝气器一扩散板或扩散管在水中引入气泡的曝气方式。
鼓风曝气通常由鼓风机、曝气器、空气输送管道等组成。
2.机械曝气
机械曝气是指利用叶轮等器械引入气泡的曝气方式。
机械曝气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表面曝气器,另一类是淹没的叶轮曝气器。
表面曝气器直接从空气中吸入氧气。
叶轮曝气器主要是从曝气池底部的空气分布系统引入空气中吸取氧气。
表面曝气器设备比较简单,较为常用。
三、曝气设备
所有的曝气设备,都应该满足下列三种功能:
(1)产生并维持有效的气水接触,并且在生物氧化作用不断消耗氧气的情况下保持水中一定的溶解氧浓度;
(2)在曝气区产生足够的混合作用和水的循环流动;
(3)维持液体的足够速度,以使水中的生物固体处于悬浮状态。
曝气设备的特点和用途参见表2-5-8。
曝气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下:
(1)动力效率(Ep)每消耗1Kw电能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以kg/(kW.h)计;
(2)氧的利用效率(Ea)通过鼓风曝气转移到混合液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
(3)氧的转移效率(EL)也称为充氧能力,通过机械曝气装置,在单位时间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以kg/h计。
鼓风曝气设备的性能按
(1)、
(2)两项指标评定,机械曝气装置则按
(1)、(3)两项指标评定。
(一)鼓风曝气设备
鼓风曝气系统由鼓风机(空压机)、空气扩散装置(曝气器)和一系列连通的管道组成。
鼓风机将空气通过一系列管道输送到安装在池底部的扩散装置〔曝气器),经过扩散装置,使空气形成不同尺寸的气泡。
气泡在扩散装置出口处形成,尺寸则取决于空气扩散装置的形式,气泡经过上升和随水循环流动,最后在液面处破裂,这一过程中产生氧向混合液中转移的作用。
鼓风曝气系统用鼓风机供应压缩空气,常用的有罗茨和离心式鼓风机。
离心式鼓风机的特点是空气量容易控制,只要调节出气管上的阀门即可;如果把电动机上的安培表改用流量刻度,调节更为方便。
但鼓风机噪音很大,空气管上应安装消声器。
鼓风曝气系统的空气扩散装置主要分为微气泡、中气泡、大气泡、水力剪切、水力冲击及空气升液等类型。
1.微气泡曝气器
该曝气器也称为多孔性空气扩散装置,采用多孔性材料如粒、粗瓷等掺以适当的如酚醛树脂一类的粘合剂,在高温下烧结成为扩散板、扩敢管及扩散罩的形式。
微孔曝气器按照安装的型式,可分为固定式微孔曝气器及提升式微孔曝气器两大类。
这一类扩散装置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产生微小气泡,气、液接触面大,氧利用率较高,一般都可达10%以上;其缺点是气压损失较大,易堵塞,送入的空气应预先通过过滤处理。
具体的曝气器形式如下。
(1)固定式平板型微孔暖气器见图2-5-5。
平板型微孔曝气装置主要包括曝气板、布气底盘、通气(调节〕螺栓、进气管、三通短管、伸缩节、橡胶密封圏或压盖以及连接池底的配件等。
(2)固定式钟罩型微孔曝气器见图2-5-6。
我国生产的钟罩型微孔曝气器有φ178mm的微孔瓷钟罩型盘、青刚玉为骨料烧成的钟罩型盘。
其技术参数与平板型散气板基本相同。
好氧污泥培养方法
一、污泥的培养
方法有同步与异步培养与接种,同步是培奍与驯化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异步是先培后驯化,接种是利用类似污水的剩余污泥接种。
活性污泥可用粪便水经曝气培养而得,因为粪便污水中,细菌种类多,本身含有的营养丰富,细菌易于繁殖。
通常为了缩短培菌周期,我们会选择接种培养。
粪便水培菌
具体步骤:
将经过过滤的粪便水投入曝气池,再用生活污水或河水稀释,至BOD约为300-400,进行连续曝气。
这样过二、三天后,为补充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排除由微生物产生的代产物,应进行换水,换水根据操作情况分为间断和连续操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性污泥 工艺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