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docx
- 文档编号:11829011
- 上传时间:2023-04-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84KB
精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docx
《精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作者------------------------------------------日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
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
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
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
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时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
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
综合性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各种复杂的关系构成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
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或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生活世界中最普遍的关系。
学生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过程。
因而,学生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
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点。
对任何主题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完整的发展。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
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就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学生通过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觉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
如果学生游离于活动过程,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是难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或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
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
这三部分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但又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可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要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英岛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初步的创新精神。
可参阅《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调查和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
其中社会实践还包括学校传统活动如军训、社会生产劳动、参观、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社区服务包括拥军优属、敬老服务、帮贫扶困、环境保护、主题宣传、科普活动、定向服务以及维持交通秩序、支援农忙、扫盲辅导等其他志愿活动。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重点在于通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关心和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服务社会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培养他们善于沟通、乐于合作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关心他人、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养成综合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属于同一个课程领域,但各自的具体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及组织方式等又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相互替代。
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设置课程,按照规定的学分开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课时。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规划,还可以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开发出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
1.课程实施的教师指导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
教师指导的主要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是在活动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
个人独立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班级合作活动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活动的方式、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等;三是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为了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
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规范地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
在指导方式上,注重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是加强教师的协同指导。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的关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强调实践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坚持实践学习与认知学习相结合。
2、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
根据需要,每一个在校教师都应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和指导任务。
学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
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要坚持师生自愿选择、教师全员参与、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等原则,后勤和校外人员可以适当加入,学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3、管理制度与方式
学校要严格执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规定,按照课程方案开设课程,开足课时。
要从师资配备、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
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1)分级管理,发挥组织职能
校长(或课程领导小组):
组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培训和安排教师,关注过程,协调安排重大活动。
主管部门(教导处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小组):
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正常实施,召开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例会,定期交流经验、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教研组(或年级组):
负责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时开发设计研究项目并组织实施,负责日常的检查、指导工作。
(2)详细记录,运用档案袋管理
各校可设计面向学生个体和面向小组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手册》,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分析表》、《师生互评表》等,以便记录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环节、阶段体会和成果等。
要向教师、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录要求。
同时,还可以从教师检查、他人证明、小组反思总结等方面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调控。
如有可能,可开发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3)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学生的校内活动教师负责监控。
开展校外活动,课题组和指导教师要预先提出集体外出活动的计划和申请,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
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则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担任监护职责。
校外活动结束后要向批准部门回复。
一般情况下,校外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尽量避免让学生进行个人活动。
(4)强化考核,师生同步管理
在落实对学生的管理措施的同时,要对教师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
依据教师所指导的课题数目、参与指导的活动次数以及出勤率等折算教师工作量;把教师的指导效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教师要对自己的指导过程进行记录,作为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四、评价建议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不过度强调课程内容的指令性,因此和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较强的分科课程有很大区别,这也决定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和学分的认定在过程、内容、方式以及主体性上与其他传统学科学分的认定具有很大的不同。
1、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评价方式可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
强调客观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公正、实事求是,既要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也要注意简便易行,避免繁琐。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
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评价的具体原则是:
(1)激励性原则。
指导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活动任务。
(2)差异性原则。
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题而异,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
(3)全面性原则。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等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4)过程性原则。
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作为学生在课程当中总体表现的评价依据。
(5)多元化原则。
学生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甚至学生家长、社区代表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
2、评价的对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象包括两方面:
学生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
对小组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是不是合理地选择了活动课题,并完成了整个活动。
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水平。
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如是否认真参与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以及遵守纪律的情况,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中的整体表现等。
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包括现代信息工具在内的各种工具的水平。
个性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如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公民素养等。
科学素养的发展。
如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评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建议;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能提出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对研究结果有特别贡献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综合 实践 活动 课程 包括 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