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各种管理制度.docx
- 文档编号:11804486
- 上传时间:2023-04-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09KB
铁路工程各种管理制度.docx
《铁路工程各种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工程各种管理制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路工程各种管理制度
1.施工测量复核制度
2.施工技术交底管理制度
3.工程开工申请制度
4.施工日志管理制度
5.施工图纸现场核对制度
6.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7.质量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
8.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查、申报和签认制度
9.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验收制度
10.关键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
11.成品管理制度
12.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13试验制度
14.分包和劳务用工管理制度
15.材料、设备、构配件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制度
施工测量复核制度
1、 施工测量复核管理
1.1 人员管理
1.1.1 项目总工程师
项目总工程师应针对工程项目制定施工测量质量目标,制定测量内、外业工作标准,测量仪器管理制度,测绘资料管理制度,制定测量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并监督实施,确保测量人员各尽其责,使得测量工作能按规定按要求有条理的实施。
项目总工程师应充分重视测量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施工测量《规范》、施工技术《规范》,对拟实施的测量方案进行审核。
1.1.2 测量主管工程师
项目总工程师应任命一名责任心强,测量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测量主管工程师,测量主管工程师应负责施工测量方案的具体实施,测量仪器的年检、日常检校与维护,及时向项目总工程师汇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3 测量员
测量员必须要能胜任自己的测量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能够吃苦奉献的精神,应重视和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认真地学习专业理论,在测量过程中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作业,同时还要加强测量仪器的操作训练,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作业效率,测量主管工程师应对测量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考核结果和工作表现与个人工资效益挂钩,以提高测量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1.2 测量仪器管理
1.2.1 测量仪器的保管和维护
测量仪器应由测量主管工程师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维护,在潮湿和烟尘环境中作业过后,要把仪器擦拭干净,并置于通风干燥处将水汽晾干。
日常维护对仪器的使用寿命和精度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1.2.2 测量仪器的检校
用于测量生产的仪器设备必须按计量法规的要求进行定期送检,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经检定合格的仪器不得用于测量生产,用于工程项目的测量设备应建立台帐,仪器的型号、精度指标、使用状态、检校情况应作好记录,确保测量仪器处于受控状态。
2、测量过程控制
2.1 测量方法(测前控制)
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测量方法,以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
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闭合测量以增加检核条件。
2.2 测量外业(中间控制)
2.2.1 桩点的复测
进行导线测量或放样时,必须对作为已知点的导线点进行复核测量,平面控制点应进行角度和距离的检测,水准点应检测相邻两点间的高差,当检测结果表明桩点正确可靠时方可进行后续的测量工作。
2.2.2 仪器对中整平
仪器对中整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测量成果的正确性,在一个测站的测量中间至少应检查一次镜站、后点与前点仪器的对中和整平,以保证镜站、后点与前点仪器的对中整平正确,防止对点错误的发生。
2.2.3 野外数据的记录
(1)记录应采用双记录复核制。
记录员应按照记录表格逐项计算,严禁采用只计算第一测回度分角值而其他测回度分角值照抄第一测回角值的记录方法,以防止角度的度、分计算错误不能通过多测回测角进行复核。
采用电子手簿进行记录的,应遵循电子手簿记录的相关规定。
(2)记录员必须在记录薄中记录清楚测量人员和测量时间,以便对测量事故责任进行分析和认定。
(3)观测员与记录员之间应密切配合,观测速度与记录速度协调一致,以防止记录员忙乱中听错记错观测数据。
2.2.4 仪器高的丈量
由于三角高程测量往返高差之差受大气折光影响很大,仪器高丈量错误不能通过往返高差之差来判别,因此,前后点、镜站仪器高的丈量必须遵循规范规定的“测前、测后丈量两次”的要求,以防止三角高程测量错误的产生。
2.3 内业整理和测量成果的交接(测后控制)
2.3.1 原始记录的复核
(1)复核原始记录时,应对记录薄上的所有记录数据进行复核,包括点名,点之记,观测数据、日期、人员等。
(2)采用双记录复核时,原始记录由两个记录员互相复核,确保记录成果正确无误。
在因测量人数受限而采用单人记录时必须遵循单记录双复核,当发现记录错误时,复核人必须让记录员重新计算进行确认。
2.3.2 图纸复核
测量成果计算前,必须对与施工测量相关施工图纸进行全面复核,确认测量计算所采用的设计数据正确无误,当发现图纸数据与复核结果不符合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以防止设计图纸中设计施工数据错误导致计算成果发生错误。
严禁使用未经设计部门认可的非正式图纸中的数据作为测量成果计算的依据。
2.3.3 成果计算和复核
测量成果的计算应由具备测量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来完成,计算人员必须认真抄录原始记录及起算数据。
成果书编制完以后,首先应由编制者自检,然后与计算复核者完成最终成果书的复核校对工作并签字确认。
2.3.4 成果审核与归档
测量成果编制完成后须经项目总工程师审核,对不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测量成果应重新编制,必要时连同外业一起返工,经项目总工程师审核,符合施工测量质量管理要求的测量成果方可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成果由测量主管工程师按照“测绘资料管理制度”负责归档保存。
2.3.5 资料和桩点的交接
测量成果交付使用前应进行必要的交接,将该测量资料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给资料使用部门(人)讲解清楚,测量桩点应现场逐个交接,交接清楚后应签署交接记录。
当工程项目有与其他单位相邻的施工交界段时,为确保施工交界段的正确衔接,应由项目总工程师负责与相邻施工单位签认交界施工段的测量公用桩,交界处平面公用桩至少应为两个,水准点公用桩一个。
施工技术交底管理制度
1、技术交底的目的和要求
1.1施工技术交底的目的是使管理人员了解项目工程的概况、技术方针、质量目标、计划安排和采取的各种重大措施;使施工人员了解其施工项目的工程概况、内容和特点、施工目的,明确施工过程、施工办法、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环保措施、节约措施和工期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
1.2施工技术交底是施工工序中的首要环节,应认真执行。
未经技术交底不得施工。
1.3技术交底必须有的放矢,内容应充实,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要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环境条件、季节变化等情况确定具体办法和方式。
交底应注重实效。
1.4工期较长的施工项目除开工前交底外,至少每月再交底一次,重大危险项目,在施工期内,宜逐日交底。
1.5技术交底必须有交底记录。
交底人和被交底人要履行全员签字手续。
2施工交底责任
2.1技术交底工作由各级生产负责人组织,各级技术负责人交底。
重大和关键施工项目必要时可请上级技术负责人参加,或由上一级技术负责人交底。
各级技术负责人和技术管理部门应督促检查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情况。
2.2施工人员应按交底要求施工,不得擅自变更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施工技术人员、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发现施工人员不按交底要求施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时应立即劝止,劝止无效则有权停止其施工,必要时报上级处理。
必须更改时,应先经交底人同意并签字后方可实施。
2.3施工中发生质量、设备或人身安全事故时,事故原因如属于交底错误由交底人负责;属于违反交底要求者由施工负责人和施工人员负责;属于是违反施工人员“应知应会”要求者由施工人员本人负责;属于无证上岗或越岗参与施工者除本人应负责任外,班组长和班组专职工程师(专职技术员)亦应负责。
3施工交底内容
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项目部总工程师应组织有关技术管理部门依据施工组织总设计、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和设备说明书等资料制定技术交底提纲,对项目部职能部门、工地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施工负责人及分包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交底。
其主要内容是项目工程的整体战略性安排,一般包括:
a) 本项目工程规模和承包范围及其主要内容。
b) 本项目工程内部施工范围划分。
c) 项目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
d) 总平面布置和能力供应。
e) 主要施工程序、交叉配合和主要施工方案。
f) 综合进度和各专业配合要求。
g) 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h) 安全文明施工、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和保证措施。
i) 技术和物资供应要求。
j) 技术检验安排。
k) 采用”四新”计划。
l) 降低成本目标和主要措施。
m) 施工技术总结内容安排。
n) 其他施工注意事项。
工程开工申请制度
1.工程开工报告
工程开工前,必须填写《开工报告申请审批表》,,由负责该工程的施工单位填写,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在开工前送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审批。
2.工程开工前的准备
2.1施工组织设计、专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已批准。
2.2劳动力已按计划进场。
2.3机械设备已进场,并布置就绪。
2.4管理人员已全部到位。
2.5施工所需的图纸已经会审、交底。
2.6开工所需的主要材料、设备已按计划进场。
2.7开工前的各种安全手续是否已办妥。
2.8施工场地“四通一平”
6.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开工前的准备”进行逐一审查,并在“开工报告申请审批表”上签署审核意见。
7.工程开工报告最终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批准后,方可正式施工。
施工日志管理制度
一、每个单位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都要单独建立工程日志,由负责该工程的技术员和领工员分别填写。
二、施工日志的内容
1、开、竣工日期、施工勘察资料、工程进度安排及上级有关指示。
2、施工组织、施工方法、机具配置及使用情况。
3、每日完成主要工程数量及其质量情况。
4、每日使用主要材料规格、数量及其工地试验结果。
5、气候情况。
6、施工中发生问题,如变更设计、变更施工方法、施工与设计不符、停水、停电、洪涝等情况以及检查发现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7、有关上级或主管负责人对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提出的意见。
8、及时记录有关工程质量、人身事故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意见。
施工图纸现场核对制度
1、施工图纸是施工和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
为使施工人员充分领会设计意图、熟悉设计内容、正确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必须在开工前进行图纸核对。
对于施工图中的差错和不合理部分,应尽快解决,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图纸核对应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按顺序逐步进行。
2.1由项目项目总工程师主持专业核对,项目部技术人员参加,对项目部施工项目或单位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熟悉,并进行检查和记录。
核对中提出的问题由技术人员负责整理后报项目总工程师。
3、图纸核对的重点
3.1施工图纸与设备、原材料的技术要求是否一致。
3.2设计说明书与设计图之间有无矛盾。
3.3图纸表达深度能否满足施工需要。
3.4施工的主要技术方案与设计是否相适应。
3.5构件划分和加工要求是否符合施工能力。
3.6设计采用的”四新”在施工技术、机具和物资供应上有无困难。
3.7材料表中给出的数量和材质以及尺寸与图面表示是否相符。
5、图纸核对应做好详细记录,并整理汇总,及时将会议纪要发送相关单位。
6、图纸核对应在单位工程开工前完成。
当施工图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满足工程进度时,可分阶段组织核对。
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1、施工技术资料是随工程实体的逐步完成而同时产生的重要成果。
它是工程建设过程、工程实体状况、工程建设质量的最真实、最全面、最原始的记录。
它对工程投产后的运行、维护、改造、扩建等方面工作都是所必须的可靠依据。
做好和规范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对保障铁路长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2、项目部技术资料管理由项目总工程师的领导,各级技术负责人均应按各自职责检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移交工作。
3、项目部技术资料管理部门应配备适当数量的专职人员。
项目部的技术资料应设专职人员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运作程序;搞好自身建设,引入现代管理手段,适应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
4、施工技术资料工作是系统工程,应列入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中,并切实落实保证档案的即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5、建立施工技术资料应施工准备伊始便对各类技术文件、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贯彻于整个施工过程。
6、施工技术资料由各相关部门规定负责汇集、整理、审定后递交技术管理部门。
所有文件资料力求齐全、完整、真实、可靠,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擅自修改、伪造和事后补做。
质量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
一、事故等级及权限
1、局调查处理的事故
质量重大事故(损失金额大于30万元)。
2、公司调查的事故
质量大事故(损失金额10万元~30万元)。
3、项目部调查的事故
质量一般事故(损失金额小于10万元)。
二、事故报告时间程序
1、事故报告时间
1.1一般事故:
应立即报告指挥部及公司领导并在24小时内将事故概况报至公司。
1.2大事故:
应立即报告指挥部及公司主管领导,并在当天18:
00前(最尺次日8:
00前)将将事故概况报至公司。
1.3重大事故:
必须立即报报至公司、六局(电话、电报、传真)。
2、事故发生后,施工负责人应立即报告本单位第一管理者,主管质量负责人,并积极向公司调度、安监部报告。
3、凡未在规定时间上报的视为晚报,自发生事故起三日内仍未上报的按隐瞒事故处理,对隐瞒重大事故、大事故的单位要加倍处罚。
三、事故调查与处理
1、发生一般事故、大事故由指挥部、公司调查处理。
2、发生重大事故由公司、六局调查处理。
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查、申报和签认制度
一、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划分
单位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专职质检员按照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检查、申报和验收。
二、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检查申报和验收
1、检验批
检验批工程完工后,有现场负责人向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专职质检员报告,共同组织检查,填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
2、分项工程
分项工程完工后,由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核定,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
3、分部工程
分部工程完工后,由其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填写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项目部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确认后报设计单位、监理工程师验。
4、单位工程
单位工程完工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安全、和要使用的功能、观感质量进行核查、抽查、验收确认,最后汇总填写《单位工程验收记录》。
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验收制度
一、隐蔽工程验收
1、技术主管必须对隐蔽工程各工序的质量标准向领工员交底,并书面确认。
2、隐蔽工程施工中,项目经理必须组织自检、互检、交接检,并书面确认。
3、项目部材料人员负责对隐蔽工程的原材料进行检验确认,并报监理进行验证取样。
4、技术主管负责对隐蔽工程试件的合格性组织进行检验。
5、项目部质检员负责对隐蔽工程施工进行检查和抽查。
6、隐蔽工程完工后,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总工、技术主管、专职质检员、领工员进行验收,合格后由技术主管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证”,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二、关键部位验收
1、关键部位属于隐蔽工程的按隐蔽工程的规定验收。
2、关键部位属于分部工程的按分部工程验收程序进行。
3、对一些特殊要求的关键部位,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使用单位在使用前进行专门的联合验收。
关键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
1、项目部必须开展质量教育,普及质量知识,提高质量意识,规范质量行为,建立健全质量教育制度。
2、认真学习贯彻《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做好施工规范,验收标准、技术规则的培训和实施。
3、项目部应建立健全职工质量技能教育、关键岗位教育,所有职工参加岗前培训教育,并建立健全教育档案。
4、关键岗位培训对象及时间
4.1项目经理、书记必须经过质量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任职,培训时间不小于40小时,由公司负责培训。
4.2项目部其他管理人员,必须经过质量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任职,培训时间不小于120小时,由公司负责培训。
4.3班组长、安全员、防护员、带工路工的培训时间不少于24个学时,考试80分以上为合格。
5、关键岗位培训内容
5.1法律、法规、企业标准、质量病防治。
5.2班组级教育包括规章制度、规范、验收标准、质量病防治措施、操作程序
5.3季节性、暑期、冬季应结合气候变化特点,对职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5.4所有人员必须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成品管理制度
一、生产过程中项目部对半成品、成品和立体交叉过程进行防护。
二、正在施工和已完工程产品,项目部技术组制定防止成品损坏、保证质量状态的防护措施。
三、在立体交叉作业时,上、下道工序之间制定防护措施,防止干扰和损坏。
四、防护措施要明确防护对象、防护期限,防护措施以及责任人,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五、成品在防护期间发生损坏以及其他形式的破坏,项目部组织有关人员查明原因,采取修补措施。
(摘自程序文件Q/TJQESB13-2005)
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1、质量信息管理目的是规范质量信息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有效利用。
2、质量信息管理的内容
2.1质管员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评估处理、传递、汇总。
2.2质量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
2.2.1国家最新施工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标准、通知等。
2.2.2国家新颁布的施工标准、技术文件等。
2.2.3各级管理部门下发文件。
2.2.4上级单位、设备管理单位、使用单位、顾客及同行反馈的信息。
2.2.5各级管理部门检测和检查的结果及反馈的信息。
2.2.6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验收发现的有关质量信息。
3、质量信息的收集方式
3.1外部信息
3.1.1质管员通过各级监督管理文件、通知收集信息。
3.1.2由各岗位人员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收集信息。
3.2内部信息:
由各岗位通过各种报表、会议、交流、信息反馈单等方法收集。
4、质量信息的收集应准确、及时、适用,做好有关记录。
5、建立完善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各岗位相互协调、配合。
在接到信息反馈后,应及时对信息进行评估处理,并反馈质管员,确保信息传递准确、及时、通畅,从而使信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6、质管员应每季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及时报告项目经理,并反馈到各岗位。
试验制度
1、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规范规定,项目部技术员编制检验试验计划,由项目总工负责审核并批准执行。
2、项目部物资组负责对进厂原材料、半成品和设备构配件进行检验和试验。
3、项目部技术组负责对产品的过程进行检验和试验,对试验资料进行收集和汇总。
3.1施工过程中的试验按照编制的检验试验计划进行
3.2试验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现场试验员具体实施,依据标准及规范进行取样、试块制作、送检及试验。
3.3需要委外试验的,应先对委托试验室进行评价,确认其能力后方可送检
3.4项目部试验员经过培训持证上岗,负责现场取样,试件制作,索取试验报告等试验过程,并做好记录。
3.5施工现场建立满足试件养护条件的标养室,配备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3.6试验结论未明确前,不得转入下道工序,确因生产必需时必须提出申请,填写“例外转序审批表”,报项目经理与监理工程师批准,并做好记录,尽快完成检验与试验.隐蔽工程不得例外转序。
4、工程完工后的试验,是对工程实体质量的检验,根据设计要求或验标对检测的项目按标准或验标规定的检验方法和数量进行试验。
劳务用工管理制度
1、健全劳务用工管理制度,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充分认识劳务用工使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了项目部领导接待民工日,实行项目部领导分片包干轮流值班制度,对民工进行全面管理,坚持对劳务工岗前培训和普法教育。
2、配齐劳务工的各项生活设施,管服统一规范,使劳务工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
3、采取行之有效的劳务用工管理措施,服务工作到位。
根据施工任务和劳务用工的不同情况,在认真落实各项总体管理要求的同时,项目部和劳务队伍签订包保责任状,直接负责对劳务用工的教育和管理,使劳务用工管理有序可控,提高民工自律意识。
材料、设备、构配件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制度
一、材料、构配件、设备进场检验
1、物资的验收要严格按《程序文件》要求及铁物字446号《铁路物资技术保管规程》,进货严把质量、数量、检验、验证验收关,整车料到达验收24工作小时内报告指挥部。
储存严把保管、记录、标志正确关。
相关资料如装箱单、合格证及有关证件要妥善保管,并做好供方业绩评价纪录。
对有问题及待处理的物资要做好验收纪录,单独存放,妥善保管,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向有关部门及单位反映处理。
2、各单位要明确物资验收人员,认真做好到达物资的验收工作。
其职责是:
包装物返还、剩余料清退、供料、自购料分别造册。
3、物资保管必须按要求选好存放场所,建立必要的料库、料棚和料场,按规定做好保管工作,并做好“十防”工作,对由于失职造成材料丢失要追究责任,赔偿损失。
4、加强材料的成本核算,控制现场材料的消耗。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材料成本支出及机械设备使用支出,建立健全各种台帐、记录,深入施工现场调查情况,编制切合实际的材料成本计划及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做到先算后干,并达到材料、机械成本事先有计划,过程有控制,事后有分析总结。
要加强现场材料消耗和机械使用费用的控制。
材料、机械成本要层层分解承包,落实到班组、个人、严格奖罚。
要认真组织好封锁期间的旧料回收工作,制定经济合理的周转料、设备的租赁方案及原材料、机械设备的卸车、倒运方案,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控制消耗。
以物资消耗定额为依据,实行定额,限额发料。
严格审批手续,做到消耗有依据,运料有定额,核算有凭证,防止物资流失浪费,努力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5、开工前根据施组首先提前提报机械设备使用计划申请(JB04),以备租赁站做好设备的准备工作,填写申请时按表格内容填写,并加盖项目部公章及提报人、项目主管、提报日期。
6、设备到达项目部后,进行设备明细帐(QEL10-2)登记,填写时按表格内容逐项填写,组织专业人员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
7、外租设备纳入项目部设备管理。
二、储存管理
1.储存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有效利用仓储设施,做好物资的搬运、贮存、防护、发放、回收工作及时齐备地组织供应,保证施工生产不间断地进行。
2.各级仓库的技术保管和日常业务,严格按照《铁路物资技术保管规程》(铁物标446号文件)执行。
3.各级仓库依据安全、经济、合理、高效、不易造成环境污染原则,选择仓库地址,合理配制仓储设施,确保贮存物资品质不受影响,并符合防火、防盗要求。
4.仓库人员应达到“四懂”“三会”“十过硬”要求,库存物资应按照“一洁”、“二化”、“三条线”(料架、料签、材料)“四号定位”(库号、架号、层号、位号)、“五五化”(五五摆放)要求进行管理。
5.经检查验证合格,以“收料单”点收记入“材料收、发、存卡片”,以“料签”和“料牌”作出标识。
6.需要检验试验的物资项目部物资组应按《工程材料试验取样方法的规定》进行取样,送检测中心/试验室,填写“试验任务委托书”,同时依据检验试验结果填入“供方业绩记录表”。
7.经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铁路工程 各种 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