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docx
- 文档编号:11801146
- 上传时间:2023-04-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07KB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题中观点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把意识的能动作用仅仅归结为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全面的。
(2)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对事物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题中观点没有看到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是片面的。
(3)意识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它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题中观点认为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
2.“运动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1)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而变化则重于强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所以,认为运动就是变化是不确切的
(2)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才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所以,认 为变化就是发展是不确切的。
.3.“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
(1)这句话说明了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道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就必须首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
不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蛮干,就必然要爱到规律的惩罚4.“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
(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意识由物质决定。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
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
5.重视物质文明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文明,或者是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文明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去追求物质文明,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的表现。
6.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此,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1).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整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3)认为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4.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
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
(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
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8.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不够全面之处。
(2)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这说明,由于内因的作用,近朱者不见得赤,近墨者也未必黑。
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看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都是正确的。
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
因此,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这句话说明了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
(2)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3)这句话是说,不要以为好事太小就不屑于去做也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干了也无所谓。
量变必定会引起质变,所以对于好事要从点滴做起,对于坏事要防微杜渐。
1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2)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两种不同质的变化,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根本性质变化;另一种则相反。
前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因为这种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命题看到发展是事物性质变化有其合理性,但事物的性质变化不等同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命题表述是不科学的。
12.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辨题:
知荣明耻,根本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然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产生重要作用。
(2)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贵在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知道何为荣辱而不在行动上真正地为荣拒辱,那么正确的荣辱观就很难真正树立起来。
(3)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3.江苏省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辨题:
人类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
(1)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所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3)江苏省提高“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是根据江苏省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发展战略,这并没有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恰恰尊重了社会的客观性。
可见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
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参考答案】
(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
(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5.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参考答案】
(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2)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2)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7.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参考答案】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因而不能说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2)此命题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歪曲和归结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参考答案】
(1)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
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
(2)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
9.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参考答案】
(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2)但由此认为世界不可知,则是错误的。
不可知论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就是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
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
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之分。
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
我们人类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参考答案】
(1)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断是说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也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1.“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参考答案】
(1)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只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
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
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所以列宁说: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12.人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交:
程,所以绝对真理是可望不可及的。
【参考答案】
(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
绝对真理的这种绝对性,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的,而不是之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便构成绝对真理。
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过程中也就在认识着绝对真理。
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2)该命题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割裂开来,不懂得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的同时也就在认识绝对真理。
(3)人类不能一下予达到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
认为绝对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否认了人的思维至上性,会导致不可知论。
13.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要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4.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参考答案】
(1)“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知行观,是“知易行难”的观点。
这种观点承认知和行的区别,知和行相脱节的可能,要求知必须行、知与行统一、知行一致,反对只知不行、畏难不行、空说不做,这是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认识和实践的易与难都是相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都是困难的,但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不断地变难为易,取得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成功。
(3)该命题将知易行难绝对化,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倾向。
1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 【参考答案】
(1)这个论断是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或理论,哪怕是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
(2)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
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
【参考答案】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的。
(2)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意义:
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7.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参考答案】
(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第一,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而对具体事物本质及规律正确反映,只能有一个,即真理是一元的。
(3)多元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所以是错误的。
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
【参考答案】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
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
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
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9.人口因素在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变革的同时,又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
【参考答案】
(1)说人口因素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变革是错误的。
因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为什么会发生社会变革都不取决于人口因素,相反人口因素,还要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
(2)人口的繁殖增长虽然依人的生物特性进行,但它归根到底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调节制约。
20.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
(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
(2)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是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2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 【参考答案】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国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22.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 【参考答案】
(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
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
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
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3)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2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计多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4.“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参考答案】
(1)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
唯物史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服务的,始终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2)马克思提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如果片面谈论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白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
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
25.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答案】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
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
(2)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但是,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
辨析题汇总: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在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