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篇之记叙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11798594
- 上传时间:2023-04-02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72.17KB
中考复习篇之记叙文阅读.docx
《中考复习篇之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篇之记叙文阅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篇之记叙文阅读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
阅读几种常见样式的记叙文,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说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了解作品中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突破】
目标点击一整体感知
考点透视
阅读记叙文(文学作品),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整体感知包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思路;分析文题与内容的关系;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感情基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层意、段意、事件的内容、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
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也可采用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还可以自己写,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概括。
领悟内涵、概括主旨,不仅要从整体入手,从形象之间的关系、情节的联系和写法的选择等方面来整体关照,全面考虑,也要局部研读,抓住关键词语和文句(特别是抒情议论句),认真揣摩。
完整的中心概括包括“写了什么”和“表现什么”两部分内容。
与“概括内容要点,领悟文章中心”相关的题目还有标题的品味分析和拟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好的标题应该具体、贴切、简洁、新颖。
品析标题和拟标题都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划分文学作品的段落层次,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并列、递进、相承)等方面进行。
记叙文结构基本上分“纵式”和“横式”两种,前者可根据时间推进或认识变化的语言标志来考虑,后者要抓住体现空间位置变化的词语、表达方式的变换及事与事之间的转接来切分。
值得注意的是,划分段落层次只能按同一标准进行。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记叙文(文学作品)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以某种“物”或“景物”为线索等等。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实例精析
[例一]智慧的美丽
⑴那天晚上看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⑵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因为里面有一种真实和聪明,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⑶是那个人感动了我。
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别人,没有自己一件东西。
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
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
他说,我再要两张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
听到这,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这是多好的一个男人啊。
⑷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
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有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⑸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几乎都为了家人。
主持人问,有把握吗?
他笑着说,当然。
因为要答十二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何其容易?
答到第六题时他显然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观众帮助他。
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
他答:
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
⑹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
到最后一题时,我手心里的汗几乎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
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宠爱,也应该让答对吧。
⑺最后一题出来了,居然是六选一。
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
⑻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一样。
⑼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加拿大的妹妹。
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快说呀,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三十秒时间。
⑽王小丫也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⑾他沉默了一会,说了:
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
妹妹说,当然想。
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哪,这是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慢悠悠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圆满吗?
我几乎都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
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沿的话?
⑿他又说了:
“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
”妹妹说:
“那太好了,真的吗?
”他点头,很自信地:
“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
”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⒀天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成竹在胸!
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早点分享!
⒁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⒂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选手。
⒃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
而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了。
⒄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
它让我们渐渐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1.请你谈谈文中答题人“智慧的美丽”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2.怎样理解“它让我们渐渐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这句话?
解析与点拨:
这两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把握理解。
表面上并没有没有“主旨”“中心”等词,但实质上都是在考查文章的主题思想,只不过角度不同。
第一题具体一些,第二题具有扩展延伸的特点。
“智慧的美丽”是文章的标题,标题又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呢?
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可知,凡是关键的内容,作者都强调多次,如“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了家人”,第3段和第5段开头都是这么说的。
根据本文的这种写法,我们可以很快发现,这三点美丽是:
(1)他的家庭梦想全是为了家人;
(2)冷静地对待依靠别人的帮助取得的胜利;(3)他把胜利的喜悦先让妹妹来分享。
第2题是考查文章主旨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这句话也是全文主旨的凝结,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就是归纳文章的主旨。
经过分析可知:
“答题人美丽的智慧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荡涤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
”
[例二]石赋
①我爱石。
②石,宽广的胸怀里,孕育着无穷的宝藏。
③石,可垒之为高墙,架之为桥梁,筑之为道路。
当它历尽艰辛,粉身碎骨,化作微尘细末时,又成为沃土,滋养五谷新苗。
石的躯体之于我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石,随着岁月的流逝,纹络里深刻着沧桑的印迹。
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的过去,古生物学家探究生命的衍变,都求教于石。
石的心灵里,有着多么深邃的思想。
⑤石,大至于高山峻岭,气势磅礴;石,小至于方砚细珠,莹然可玩。
它在昆仑之巅,于迷雾杳霭和风云变幻之中,成为天赖之以立的柱石;它在园林之风,与水榭亭阁、茂林修竹相伴,陶冶着我们的情操,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石的风姿和操守又有多美。
⑥石,一经琢制,能夺造化之功。
举世无双的云岗石窟和敦煌石窟,是艺术天才精雕细刻的稀世珍宝;天安门广场那矗入云天的丰碑,永远在纪念着不朽的人民英雄。
石的情感是多么地沉郁、厚实、丰富,跟人们心心相印啊!
⑦古往今来,有多少巨笔赞美过石,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红楼梦》曾以石命名;美猴王竟是一尊石猴。
⑧敬爱的周总理也爱石。
他办公的房间里有一碗用清水养着的雨花石。
邓颖超同志说:
“每当我一看到这些雨花石,就会回想起无数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烈士来。
”郭沫若同志对周总理亲自拾来的雨花石感慨万分,他写道:
“雨花纹石的宁静、明朗、坚定、无我,似乎象征主人的精神。
”
⑨啊,这正是石的品格,这才是对石最好的歌颂和赞美。
⑩我爱石。
1.文章是以▲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与点拨:
本文的标题是“石赋”,石乃平常的事物,但经作者从深处开掘,便有了新颖的深意。
在形式上,本文以个人抒情为主,对石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作了方方面面的描述,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而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爱石”的情思,所谓形散神不散。
文中对石的描绘占据了很大篇幅,但目的不是写物,而是通过这些对物的具体描绘表达对物的本质的思考,属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了解了本文的体裁分类、表现手法,抓线索就有了基础。
再从标题和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分析,作者把对石的歌颂和赞美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反复出现的”爱石”这两个字上,因此,”爱石”就是本文的组织材料的线索。
文章首尾“我爱石”三字独立成段,既是线索,又是文眼,首尾呼应,点明主题。
(2)至(6)节主要写爱石的内容和原因。
(7)至(9)节,用周恩来爱雨花石、郭沫若评价雨花石来表明具有石的品格的人的崇高和伟大,使文章由赞石写到赞人的品格,深化了主题,可见,全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专项练习
(一)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
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
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
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
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
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
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
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
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
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
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
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
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
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
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
女儿黄!
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
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
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
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
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
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
请概括回答。
2.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3.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二)我们是一家人
⑴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
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
我们是一家人。
⑵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
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⑶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
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
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
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
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⑷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
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
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⑸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
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⑹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
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
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⑺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⑻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
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
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
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
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⑼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
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
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
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⑽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
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
那时是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
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
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
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
“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
⑿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⒀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⒁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⒂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
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⒃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4.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5.“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7.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目标点击二语言的理解和体味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7-9年级,可通过……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阅读文学作品,要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理解和体味语言就必须仔细体会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意义、深层含义、作用及艺术效果。
从词语方面看,考点有以下几项:
1.解释含蓄的、具有临时性词义(语境义)的词语;2.筛选合乎语境的词语;3.寻找意义上或内容上相呼应的词语;4.确认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5.根据语境补充词语,分析表达效果;6.品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蕴含在词语中的作者的情感。
从句子方面来看,考点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揣摩句子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等等。
体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对词句含义和作用效果的理解体味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做到“四个联系。
“三个角度”是指内容角度(如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蕴涵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结构角度(如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揣摩语句的韵律节奏)和艺术效果角度;“四个联系”是指联系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关键句在文章中的含义答题要求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旨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旨方面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遇到“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的理由”这类题目的时候,要明确所谓的“欣赏”应该指对使人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引起共鸣,表达上有精妙之处的句子的赞赏和喜爱。
因此,在谈理由时既要指出该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更应着重分析其思想情感上对自己的启迪感染之处。
实例精析
[例一]落花生的性格
在许多果品里,我最爱落花生。
这并不仅仅因为①它价钱贱、好吃,也实在因为②它有许多可贵的德性,可以让我们深思,可以从③它得到许多启示。
落花生甲很软弱,矮矮地趴在地上,既不能当先迎接太阳,也不会在风雨里表现英姿或者娇态。
毛茸茸的暗淡叶子,平凡粗俗的黄花,乙一点儿也不动人。
可是它的生命力很强,韧性很大,不怕冷也不怕热,耐旱也耐涝,碰着冰雹,受害很轻。
病虫害更少,连土地的肥瘦也不选择,总是一点儿一点儿地长,把它的种子散布到全世界,海滩也有,山坡也有。
这种伟大的适应力,丙是许多娇嫩、高贵的植物赶不上的。
落花生偷偷地开花,暗地里结果,每一棵长的果子并不多,可是每一颗果子都有发展为一棵新生命的可能。
世界上有些充满野心的植物,像柳树的飞絮,榆树的散钱,椿角、蓬子,随风飘舞,像是一下子要把它的种子铺满世界,其结果100颗种子里也不见得有一颗能成就长大。
野心的大小跟成功常常成反比例。
落花生安分守己,发展得很慢,脚步却踏得最坚实,它很少碰到失败。
许多植物凭借动物的力量或是风的力量,来[]种子。
它们不能不以美丽的颜色,芬芳的味道,轻浮的身体来[]对方,[]对方。
落花生不想借助外力,它把果子深深地埋在土里,表皮长成跟泥土一样的颜色,一层又一层,外面没有色,也没有香,把浓厚的油泽包藏在最中心,顶谦虚,顶本分,丁像阒然(阒qù,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自修的君子。
在蔓生植物里,凌霄、藤萝是美丽的,葡萄、西瓜是甜蜜的,菟丝、牵牛是泼辣的,可是比起落花生来,都像缺少了些什么。
落花生在平凡里有雄奇,在渺小里有伟大。
1.第一段中三个“它”在文中的意思各不相同。
现已对第一个作了解释,请解释其他两个。
①它:
落花生的果子②它:
__________③它:
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第四段方框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传送诱惑适应B.传播迷惑适应
C.传播诱惑取悦D.传播诱惑适应
3.“看起来”是从本文的某一横线处抽出的,它最恰当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辨析代词指代义的能力。
细读上下文,命题者已指出第一处说它价钱贱、好吃,指代的是落花生所结的果实;第二处说它有许多可贵的德行,指代的应是落花生这种植物本身,只说落花生或植物,概念显得宽泛或不够严密;第三处说可以从它得到许多启示,显然指代前文提到的落花生可贵的德行。
第2题考查根据语境推断语义的能力。
必须细读上下文,才能根据文意判定正确的选项。
“种子”一般是播散而不宜“传送”,因此可排除A项;“诱惑”与“迷惑”比较,前者更表现出主动的意味,因此又可排除B项;“取悦”与“适应”比较,后者更符合植物繁殖、生长的特点,这样又可以排除C项;故选D。
第3题考查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解题时也要根据上下文意义推断。
甲处填入“看起来”,读来顺畅且符合事理,但还要进一步对其他选项进行审核,才能确定该项是否是唯一的选项。
乙处说落花生平凡而粗俗的外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点儿也不动人”,这是由现象得出的一般结论,属于客观评价,“看起来”在这里可有可无。
丙、丁两处的两句话都是对前面描述的总结性语言,一句是直接写出作者的结论——落花生具有“伟大的适应力”,言简意赅;一句用比喻“像阒然自修的君子”表达对落花生“顶谦虚、顶本分”高贵品质的赞美,如前面加上“看起来”,不仅语言有画蛇添足之感,而且语意也不明确了。
故选A。
[例二]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
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
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
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
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只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秋天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复习 记叙文 阅读